自序 不知从何时起,就被中国的古典文学深深地吸引,每每空余闲暇之际,总会捧着唐诗宋词,流连于古人的真性情操、丰美意趣之中,于是常常信手写下笔记涂鸦,不经意间就与写作结了缘,一篇篇我写我意的随感都指向着自我的心灵世界。 中学时代,一次偶然的机会看了漫画《尼罗河女儿》,从此又走进了古埃及的世界,沉醉于两种同样古老绚烂、源远流长的文明不可自拔。从那遥远的岁月吹来的风在潜移默化中主导着自己去追寻遥远的梦幻,追寻着属于自己独有的那份性灵和惬意。 中国古代有“我住江头君住江尾,共饮长江水”的小词,情缘似乎总是凭借水流而牵动,由是乎那尼罗河也不可避免地串起故事中两位男女主角隔着时空的两颗同搏的心,在这段梦的组曲中,想要寄托的是对缘情的憧憬及感悟!...
◇ 第一章 ◇这是皮皮鲁上中学后遇到的第一件有趣的事。这件事情的全部意义,皮皮鲁现在还无法估计。皮皮鲁过生日时,朋友送给他一件小工艺品作为礼物一匹彩色的陶瓷小马,有半个手掌那么大。皮皮鲁把小马放在他的写字台上,他喜欢小马的神情,喜欢它跃跃欲试的体态。这天下午放学回家后,皮皮鲁觉得肚子有点儿饿,他从冰箱里取出两片面包,准备用微波炉热热吃。皮皮鲁喜欢吃用微波炉热过的面包。微波炉是一种新型炊具,没有明火,依靠电磁波使食物加热。皮皮鲁坐在写字台前一边吃面包一边看书,他的目光忽然停在陶瓷小马身上。“把小马放进微波炉,不知会不会出现奇迹?”皮皮鲁忽发奇想。他知道,陶瓷不怕微波炉,不怕电磁波。皮皮鲁把陶瓷小马放进微波炉,按下开关。...
《沙丘》 第一卷《沙丘》第一章我手头的中译本是文楚安翻译的,约48万字(据我所知是国内唯一的中译本),文中对一些名词的译法与网上常见的不同,阅读时请注意。每个比。吉斯特(注一)姐妹都知道,正确平衡的开始正是最需小心把握的时刻。您要研究摩亚迪的生活,就应首先注意他生命轨迹的起点:他诞生于帕迪沙国王萨达姆五世第57年。您还要特别注意摩亚迪活跃的战场是:阿拉吉斯行星。他确实出生在卡拉丹,并在那度过了15年,但千万不要受这个事实的蒙蔽。阿拉吉斯,这个被人称为沙丘的星球才是他真正成长的地方。摘自伊丽兰公主的《摩亚迪手记》这是他们出发去阿拉吉斯的前一周,出发前的紧张气氛已凝重得令人难以承受。这时出现了一位神秘的老太婆,她是专程来探访小男孩保罗的母亲的。...
阿瑟·C·克拉克 杨汝钧 译(一)船上,唯独厨师乔伊醒着。在黎明前那寂静而又充满凉意的夜晚,一个火球掠过了新几内亚的上空。乔伊目睹着火球高高地越过了他的头顶,并瞬间在船头撒下了一道微光。它照亮了摆放在船上的一大堆绳索,并使一公里以外低矮小岛上的丛林历历在目。火球向东南方向飞去,到达了空旷的太平洋水域上空。接着,它开始爆裂了,并迸发出耀眼的火焰。一道道光柱划破了夜空,向远处飞去,并旋即熄灭了。乔伊未能观察到火球爆裂后的最后结果,因为它在冲向大海的刹那间,海面又成了漆黑一片。周围万籁俱寂。乔伊倾听着,倾听着,但未曾听见什么声响。他不断地观察着,观察着,但没有看到任何动静。几分钟过去了,乔伊猛地觉得有什么东西撞击着船只,不由得惊跳了起来,原来那是一条在船边漫游的大鱼。...
王亚康副研究员林达的死留下许多疑问。警方从一开始就不相信是自杀,但调查几个月后仍没有他杀的证据,只好把卷宗归到“未结疑案”中。引起怀疑的主要线索是他(?)留在电脑屏幕上的一行字(他是在单身公寓的电脑椅上服用过量安眠药的),但这行字的意义扑朔迷离,晦涩难解。养蜂人的谕旨。不要唤醒蜜蜂。很多人认为这行字说明不了什么,它是打在屏幕上的,不存在“笔迹鉴定”的问题,因而可能是外人敲上的,甚至可能是通过网络传过来的。但怀疑派也有他们的推理根据:这行字存入记忆的时刻是13日凌晨3点15分,而法医确定他的致死时间大约是13日凌晨3点半到4点半,时间太吻合了。在这样的深更半夜,不会有好事者跑到这儿来敲上一行字。警方查了键盘上的指纹,只发现了林达和他女友苏小姐的。但后来了解到,苏小姐有非常过硬的不在现场的证据——那晚她一直在另一个男人的屋里。...
The glimmer of light in the dark Abyss promised renewal and greater glory and made that promise all the sweeter with its hints of danger, mortal danger for a creature immortal by nature. That, too, was the allure, was, in truth, the greatest joy of the growth. The mother of chaos was fear, not evil, and the enjoyment of chaos was the continual fear of the unknown, the shiftnoting foundation of everything, the knowledge that every twist and turn could lead to disaster.
...
1997 第1期 - 每期一星周宇坤作者小传:周宇坤,男,76年大年初一凌晨才姗姗来到这个世界。93年考入清华大学电机系,寒窗苦读至今。或许本该安分守己,心无旁骛地研究旋转的电机。但我更愿意遵循Asimov大师的那句格言:我只选择去做我所能做得最好的事情。记得幼年时,每逢课堂自由作文,便常常写一些自编的令语文老师头大的离奇的幻想故事。虽是低低的分数,却换来高高的心情(小注:正式考试可不敢如此放肆)。而今进了清华,更深深领悟到科幻不仅仅是一门意境宏美的艺术,更蕴含着一种召唤英雄的精神。心中更加坚信:幻想特永远是人类科学文明进步的原动力。一韦恩终于站直了身体,他抬起略有些晕眩的脑袋,透过呼吸面罩,打量起眼前这个久违了的世界——他已经有差不多一个月未涉足这种环境,而在今天的使命完成后,他就将永远告别现在的领域,离开现在的公司。...
坍缩将在凌晨1时24分17秒时发生。对坍缩的观测将在国家天文台最大的观测厅进行,这个观测厅接收在同步轨道上运行的太空望远镜发回的图象,并把它投射到一面面积有一个蓝球场大小的巨型屏幕上。现在,屏幕上还是空白。到场的人并不多,但都是理论物理学、天体物理学和宇宙学的权威,对即将到来的这一时刻,他们是这个世界上少数真正能理解其含义的人。此时他们静静地坐着,等着那一时刻,就象刚刚用泥土做成的亚当夏娃等着上帝那一口生命之气一样。只有天文台的台长在焦燥地来回踱着步。巨型屏幕出了故障,而负责维修的工程师到现在还没来,如果她来不了的话,来自太空望远镜的图象只能在小屏幕上显示,那这一伟大时刻的气氛就差多了。丁仪教授走进了大厅。科学家们都提前变活了,他们一齐站了起来。除了半径二百光年的宇宙,能让他们感到敬畏的就是这个人了。...
袁英培目前已有四千五百多颗卫星在太空运行,清除宇宙垃圾迫在眉睫。科学家呼吁制定国际法保护太空:“宇宙清洁工”第一次会议于92早举行,美国、俄罗斯、欧洲、日本四大航天局不久前举行了国际讨论宇宙垃圾问题会议。当我跨进航天基地的大门时,没有任何语言或文字能确切描述出我心中的喜悦,为了这一天,我已经付出得太多太多,等待得太久太久。哪个小男孩没作过这样的梦:有一天,能在蓝天中飞翔……哪个少年未曾千百次想象:驾着火箭遨游太空,去未知的世界探险……然而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又有几人能把儿时的幻想一直延续到美梦成真。我是何等的幸运,那些比常人多出百倍的汗水与艰辛,换宋了宇航员的合格证书。从今后,这里将是我飞向无垠太空的起点。但是离开人事处的时候,所有的兴奋和喜悦都变了一种滋味。原来这个基地的主要任务,就是设法回收滞留在地球轨道的各种物体——早期太空活动中有意无意积累起来的东西,好象...
汤姆·戈德温 于小丽 周稼骏 译从本期起,本刊开辟“科幻名著欣赏”专栏,经广大读者推荐,首篇重新发表荣获科幻大奖“雨果奖”的美国科幻作家汤姆·戈德温的《冷酷的平衡》。《冷酷的平衡》成功之处在于把大胆的幻想(飞船、星际飞行)与人情人理的故事水乳交融,虚拟的大环境和真情实感结合得天衣无缝。由于有了细节的真实,使读者觉得某次太空飞行确实发生过这样的悲剧,由于有了大胆的幻想(特定的外太空,险恶的处境)使兄妹之情——(实际上是小姑娘对生命的渴求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至。作者所要展示的主题是:科学规律是无情的,有的甚至是冷酷的,铁定的,人的感情只能屈从于它而难以与之抗衡。小姑娘冒犯了它,遭到令人心碎的惩处。如果我们从那艘悲剧飞船把眼光移向我们身边,看看人类冒冒失失干了多少蠢事,不正象小姑娘那样遭到科学规律的惩处吗?...
出书过程充满传奇 正在山穷水尽之际,忽然出现转机。鲍里尼的读者中有一位是美国著名喜剧作家卡尔·海森(Carl Hiaasen)的继子,他把《伊拉龙》推荐给了海森。海森非常喜欢这部作品,又把它推荐给了在美国著名出版社兰登书屋集团旗下的诺普夫书局(Alfred A。Knopf)做市场总监的一位朋友,最终,诺普夫书局以50万美元的预付款买下了《伊拉龙》及其后续作品的版权。兰登书屋的编辑米歇尔·福雷说:“鼓励读者购买这位年轻作家的‘三部曲’,似乎有很大风险。但当我读过后,就深深喜欢上了他的故事。” “我第一次听到诺辅的消息时,正在西雅图参加西北书市,推销最初版的《伊拉龙》。我的第一反应是不敢相信。随后也不敢过于乐观,毕竟我不知道诺辅会提出什么条件。等我看到诺辅的条件,我们一家人都忍不住叫起来,太激动了,我每次看到新版的《伊拉龙》都能清晰地感觉到那种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