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司马光不砸缸的时候都干了些什么?司马光小时候砸过缸的事儿地球人都知道。那司马光长大后怎么样呢?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当然不会。 成年以后的司马光更牛。最突出的,就是他率领一帮才子,编出了一部古往今来、天上地下、排名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那《资治通鉴》又是什么东西呢? 用官话说,《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全书共294卷,300多万字。自成书至今,《资治通鉴》就一直为历代君王、贤臣、鸿儒、政治家、思想家、学者所推崇,号称“诸史之根、百家之门”,卟啦卟啦卟啦…… 这样的话,一航母也装不下。 要往白了说呢,它就是一部知识分子拐弯抹角地劝谏皇帝学好的“案例版”《君王行为指南》,跟前些年塞在新郎官枕头底下的《新婚指南》有点类似。...
引言:淞沪战场来了一支生力军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之后,上海地区的局势也骤然紧张起来; 7月中旬,上海日侨纷纷乘船回国,而驻沪日军在其营房的房顶却加紧驾设高射机枪、防空炮位,日舰十余艘更在黄埔江上卸去炮衣,日夜游戈; 7月下旬,汉口日军海军陆战队1000余人奉调上海; 8月1日,日设在虹口的日军陆战队司全部声称,其水兵宫崎失踪,中方须全力协查; 8月4日,日驻沪总领事门前的国旗被毁,日人诬为中方所为,委求中方赔礼道歉; 8月9日,日本军官大山勇夫擅闯骄桥中方军用机场,我机场保安将其击毙。日军借此要协中方撤走上海的一切中日军队,中国人当然不能接受,上海战事随即全面展开。 台湾二二八起义(1)抗战胜利后,中国向何处去?光明与黑暗、民主与专制、和平与战争、两种前途两种命运的大论战,使一度合作的国共两党又敌对起来了。...
作者自序(1)我是被王选感动的N个人之一。 王选的目标是感动世界。 在认识王选之前,我根本就不知道六十年前在中国发生了什么。在我的印象里虽然有一点模糊的关于731部队的残暴,但对于细菌武器对中国的攻击,我的知识是零。 某种程度上说,这不能怪我,因为在我所受的教育的知识体系里,有关细菌战与细菌武器的知识是零。在我所能接触到书籍里,也几乎见不到这样的叙述。 后来我知道,这样的感受和经历不止我一个人,2005年7月7日我所写的关于细菌战的报道在《南方周末》以特刊的方式登载出来,在我收到的读者来信中,大多数的人都在惊呼:世间竟有这样的事,怎么以前会不知道! 王选,这个为细菌战奔走呼号了十年的女人,在她四十二岁的时候才知道了细菌战,她也发出惊呼:我怎么到现在才知道,是谁抹去了我知道的权力?...
第一节 从上海逃到广州我的祖籍广东番禺,一九二八年十月生于上海。 父亲黄持汉是同盟会会员,早年赴美国旧金山和法国里昂学习商业和法律,辛亥革命成功后,父亲没有立即回国,先后在秘鲁、美国等地的华侨学校从事教育工作。 父亲的特点是很沉默,不张扬,认准一个事情不容易回头。 革命后的中国局势很乱,各地军阀、地方势力都起来了, 孙中山先生也压不住。父亲就是在这种*局势下回国的,他认为国家这么乱,主要是国人没文化、没知识,要解决国家的问题,只有教育才能救国。 当时很多同盟会会员都是由国民政府给养起来,无论在部队和地方上任职都给很高的待遇,没有实职没什么权,就是到时候拿钱。我父亲是学商业、法律的,搞商业做买卖都有条件, 但是他想教育救国,就在上海办起了学校。...
() 血红的太阳挂在天空正中,如同一个贪得无厌的“魔徒”,不停的炙烤着大地,将万物折腾的没有一丝生气。 洛水城南有一片柳树林,在这烈rì下也都变得萎靡不振,低垂着枝叶;只在清风吹来时,才极不情愿的摆动两下。不过话说回来,这护城河旁的一带柳树林,确是一个极好的纳凉处。 正当此时,便有一个衣衫破旧的少年,斜卧在一个较为宽大的柳树杈上呼呼大睡。 这名少年十五六岁,长的也算标致,眉宇间更不失英气,只是一头乱发,以及满脸的污垢,让人不得不联想起“乞丐”这个名词。 “叮、叮、叮……” 突然,一阵刀剑交加的声音传来,惊扰了这名“小乞丐”的美梦。 “小乞丐”皱了皱眉头,十分吃力的睁开双眼,叹了口气,自言自语的道:“真是烦人,找个安静的地方睡觉都不成,该死的家伙,要死也不给小爷我死远一点,哎……”...
第一节 浪漫邂逅第一节 浪漫邂逅 在南美洲,一个隶属阿加利亚的、叫贝拉格的城市,因为对石油资源的争夺而引发了一场无休止的战争,整个城市满目疮痍,街边涌动着混乱的人群。 下午两点,一队全副武装的士兵突然出现,搅乱了人们本就十分不安的心,一双双眼睛都充满了期待。 此刻距离伯格演讲只有半个小时了。伯格,一个名字几乎同时出现在世界各大恐怖集团和战争狂热分子刺杀黑名单首位的斗士。在这些暗杀清单上,他的身价已经超过了一个亿,成为当今世界悬赏数额最高的人之一。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空气越来越紧张。 贝拉格的街头,所有的车辆都挤在主要街道上,一名黄色皮肤的年轻人在车辆中间匆匆而行。他叫少剑,20多岁,身高米左右,英气不凡。别看他年级轻轻,却有两个身份。表面身份是一名记者,来自中国上海一家名为《国家杂志》的杂志社;另一个身份是一名特工,一名利用记者身份做掩护的特工,为公安...
我以为我救下了杨念情,杨念情就该告诉了我,结果杨念情丝毫不讲情面的说道:“你救了我?我有叫你救我吗?你有听到我说‘释晓仁快来救我’吗?没有吧?我们在这之前也没有达成协议,说你救了我。我就得告诉你是谁砸了你们分社吧?一切都是你自愿,所以,我偏不告诉你。” 我听到杨念情的话以后,发狠得说道:“杨念情,我再给你最后一次机会,你是告诉我,还是不告诉我?” 对于我的威胁,杨念情面无惧色,就像刚才独自一人面对那一伙人的时候一样。说道:“我不需要你给我机会,我从来没想过要告诉你。” 我冷冷的说道:“杨念情。我真后悔。” 杨念情听我说我后悔了,她冷笑着说:“后悔?后悔什么?后悔当初不应该把我丢下自己走了是吗?想重新追求我?对不起,你的后悔已经晚了,我已经不爱你了!”...
目录序:飞翔的猜想最初是在“文化研究网”BBS上断断续续读到苏三关于三星堆的帖子,当时并未特别在意。在网上,每天都会有许多新鲜的发明、高深的理论、愤激的评说、虚构的消息,它们有的真诚、严肃、先锋、前卫,有的随意、漫漶、虚假,甚至胡言乱语,有的深刻犀利,思虑高远,堪为醒世箴言,但大多数毋庸讳言是垃圾制品,猫三狗四、浑不吝,传播无效信息。 网上有真言,待寻已无踪。 网络自是一个世界。 然而读着读着我便被它吸引了,我情不自禁地等待下一个“快帖”,想一睹“三星堆”之“究竟”????后来我便得知,苏三的“三星堆”已被一家大出版社看中,并马上要出版了,作者嘱我写一篇序。我愕然。我对历史学、人类起源、民族起源一窍不通。但苏三说,你是搞文化研究的,希望能从文化角度说些什么。我答应了,因为敬重苏三的勇气和她杰出的工作。...
敦煌“藏宝、夺宝、护宝”的传奇故事:大敦煌 作者:文兰 张锐第1节:导言 上部劫难与封洞 公元第一千零三十四年(宋仁宗元年)间的故事 方天佑逃离西夏灵州,踏上茫茫戈壁征途。他昼以日指向,夜凭月照明。行,累得眼布血丝,双腿灌铅;停,恐追兵赶来,性命难保。加之向往敦煌,应聘在肩,于是只得风雨无阻,昼夜兼程。如此一路坎坷,苦经风尘,数日奔命,待到了敦煌,已累得半死,但见敦煌城里,车水马龙,华戎通衢,商贾云集,桑麻翳野,百姓富庶。 导言 拂去千年历史尘埃,曝出中国西部大漠深处一段罕为人知的、惊天地泣鬼神的传奇故事。 龙是华夏民族的图腾。打开一千年前中国西部版图,就见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古丝绸之路上有一只踏在沙地里的巨龙西行的印爪。龙爪的三指形似南、北、中三条通往西亚各国的丝路,龙爪的小肢形似由古长安延伸而来的丝路,而龙爪三指与小肢的连结处,也即是...
总序(1)文/龚鹏程 现代文学两大阵营,一是现代主义,一是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旨在反映现代社会中人的处境,现实主义则以反映社会为目标,它们的关怀所在,都不在历史而在现代。即或采用历史题材,如鲁迅之写《故事新编》,或后来的姚雪垠写《李自成》之类,目的也不在讲史,而在自抒怀抱,改造时代。 可是,人类对历史的情怀,仍是不可磨灭的。现代社会中,讲史仍以巷议街谈、稗官野史的形态在继续发展。刘绍唐先生主持《传统文学》月刊,自号“野史馆馆长”。其所谓传纪文学,实即古之所谓讲史也。 但传记文学发展至今,在笔记、考证、述传等方面,固然足以绍续古人;然而衍古事以敷说,足以为古代《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一类作品之嗣响者,实不多见。 高阳、南宫搏这几位先生的重要性就在这儿。...
当垂老的晚清遭遇青春萌动的明治 ——评陈舜臣大历史写作的开山名著《甲午战争》 旅日学者 李长声 作为同学、同行加挚友,司马辽太郎这样评价他:“陈舜臣这个人,存在就是个奇迹。首先,了解、热爱日本,甚至对于其缺点或过失也是用堪称‘印度式慈悲’的眼光来看待。而且,他对中国的热爱有如养育草木的阳光一般温暖。再加上略微脱离了中国近现代的现场,在神户过日常生活,也成为他产生观察与思考的多重性的一个要素。对中国的爱与对神户的爱竟不乖离,合而为一,真叫人惊奇。”◇BOOK.◇欢◇迎访◇问◇第2节:从大历史的角度反思中国的“奇耻大辱” 从大历史的角度反思中国的“奇耻大辱” ——陈舜臣大历史写作的开山名著《甲午战争》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