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母爱的阴影 >

第9部分

母爱的阴影-第9部分

小说: 母爱的阴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蓝裤子好办,白衬衫就难免有点问题。不是有的同学没有,就是有而太破或太旧,旧到几乎不能再叫“白衬衫”了。有人说白的再脏也是白的,那是和黑的比;要是旁边有一个更白的,那就比黑的还难看。我的衬衫就是这种情况,与别人雪白的衬衫排列在一起,极不协调。为了维护集体荣誉,只好向同学借。仅是民乐队演出还好办,可以在班里借,要是全班大多数人参加的合唱之类就麻烦了。有一次演出,我正为借不到白衬衫着急,一个同学自告奋勇,说他认识低年级的一个男生,父母在国务院工作,白衬衫特多还特慷慨,我求他帮忙,他不一会儿就拿着一件几乎是新的白衬衫回来了。
  我对这位不相识的同学产生了好奇。他瘦高的个子,是舞蹈队的成员,表演过舞剧“小刀会”里的“弓舞”,舞跳得非常好。他有令人难以置信的七八件白衬衫,谁向他借都不会拒绝。他父母的名字是保密的,连班主任都不知道,大家猜想一定是个高干。
  国务院的大官也让自己的儿子上农校,我们对这个官还真有几分敬意。
  到“文革”时才知道,他原来是国家主席刘少奇的儿子。(注)
  注:刘允真,刘少奇与前妻王前之子。无独有偶,主席夫人王光美也是他的继母。
  五.思想汇报
  由于我的进步,处分撤消了。丛老师鼓励我并给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入共青团。
  我原来对加入共青团想也不敢想,一是受过处分,二是入团太难。我们班四十八个人,到三年级时才只有六七个团员。
  但谁不想入团呢?团章上讲共青团是“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在胸前别一个团徽,那可是好学生的标志。
  入团要写申请,申请之后组织上会指派一个团员为介绍人,然后要经常的与介绍人和团干部谈话,还要经常的写思想汇报。
  团支部书记和我的入团介绍人对我都不错,也比较谈得来,我就怕写思想汇报。思想汇报不但要谈对团组织的认识,还要结合实际,剖析自己“资产阶级思想”的根源,体现世界观改造的过程。每个月起码应当写一份,表现好则要多写。班里要求入团的积极分子不少,有的同学一星期就能写好几份思想汇报。
  开始还好写,我就把自己入学以后的错误加以分析,批判自己“成名成家”的资产阶级思想。反复批判之后,就不知写什么好了;不能不写,又不能讲空道理,只好挖空心思地找一些身边的事进行“阶级分析”:比如哪天劳动时怕苦怕累了,哪天运肥时嫌臭了,都可以归结为受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
  那年寒假,我在家里写思想汇报,是开学必须要交的。我想来想去,忽然想到奶奶给过我一支在路上拣到的钢笔,这也应当是占小便宜的“资产阶级思想”。于是我就写了这件事,并加以分析批判。写完了爸爸恰巧走过来,他拿起来看了看,说:
  “嗯,分析得不错,思想水平还真有提高。”
  然后给我讲了一通要挖思想根源的大道理。我知道他一直在积极要求入党,写思想汇报一定是个内行。
  过些日子我去大伯家看望奶奶,坐了一会儿后,奶奶看着我,欲说又止:
  “无敌,那钢笔的事你不要写嘛…”
  我一下子愣住了,奶奶怎么会知道的,难道是爸爸说的?
  奶奶没有责怪,倒像是恳求:
  “无敌,不要写嘛!那钢笔的事,你不要写…”
  “奶奶,我不写了…,我不写了。”
  我低着头,不敢看她的眼睛,心里十分惭愧。
  出了门,我在心里痛骂自己。我怎么了,为了入团让奶奶伤心,我这是干了什么!
  奶奶没有做错什么,错了的是我,我真不该那样写。
  从那以后,我好长时间没写思想汇报,丛老师以为我有了什么思想反复,找我谈了几次话。我不好意思说出真正的原因,只说是对入团信心不足。入团介绍人和团支部书记也热心地来帮助我,和我谈心。思想汇报后来还是继续写了,但这件事给我带来的却是永远的懊悔。
  我不明白爸爸为什么那样做。他明明知道那样会伤奶奶的心,那毕竟是他的亲生母亲!
  我记得五八年爸爸参加修建十三陵水库的劳动,奶奶心疼他,每隔不久就用自己的积蓄买鸡炖给爸爸补身子,让他吃了有一年多。而他对奶奶又做了什么!
  多年以后我才知道,爸爸妈妈记恨爷爷和奶奶,是因为几十年前那场不同寻常的婚变。
  我问过爸爸,为什么把我的思想汇报告诉奶奶,爸爸做出诧异的样子:
  “我向你奶奶汇报你的进步嘛!”
  我真是无言以对。
  爸爸是很进步的。
  他积极要求入党,不断地写思想汇报。他让我看过他给组织写的思想汇报和简历,对他的过去有了一些了解。
  抗战时期他曾在“国统区”重庆旧政府的银行工作,集体加入国民党。四六年和表妹即现在的妈妈跑到解放区,参加过“华北军政大学”的培训,四七年加入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主大同盟”,四九年又退出“民盟”,坚持不懈地要求加入共产党。
  他在思想汇报中强调的是,“在历次政治运动中没有犯过错误”。
  岂止是没有犯过错误,他还有许多突出的表现。
  比如“三反五反”中揭发斗争,“抗美援朝”中积极捐献,“反右斗争”中立场坚定。更突出的是,在六三年的“四清”运动中,他坚决割“资产阶级尾巴”,要将南京爷爷的房产交公。在他的一再坚持下,大伯和奶奶才同意了他的革命行动。由于他的行为超前(“四清”运动中没有没收房产的任务),当地的房管部门起初还嫌多事,不愿意接收;后来才勉为其难地打了一个收条。
  他多次兴冲冲地向家里人宣布,他已是组织重点培养的对象,党支部书记已和他进行了十分深入的谈话;但直到割完了“资产阶级尾巴”,他也未能入党。
  真不知问题出在哪儿。
  六.下乡
  农校还经常组织我们下乡劳动。
  三年级时,我们到房山县的窦店村参加三夏(夏收、夏种、夏管)劳动。
  三夏劳动当时又称为“三夏战斗”,从六月上中旬开始,大约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任务是必须抢在雨季到来之前,完成麦子的收获、脱粒、扬场,以及玉米的套种、耕、耪等一系列田间管理。这一切全凭体力劳作,又值气候炎热,所以劳动强度非常大,比秋收劳动还要艰苦。
  我们凌晨三四点就起床,在夜色朦胧中向麦田进发。收麦子有两种方式,镰刀割或用手拔。手拔虽比镰刀割慢些,但地里不留茬子,可以省掉翻麦茬的工序。
  拔麦子看似简单,其实如练武功一样,一招一式马虎不得,否则要吃大苦头。
  生产队长先给我们示范:两手抓住一把麦子,前腿绷,后腿弓,用腰和腿带动全身向后发力;不能仅用胳膊的力量拽,那样的话不到半天胳膊就得累肿了。手抓麦子也要松紧适度,不能在手里打滑,要不然手打泡不说,干黄的麦叶像小锉刀一样,能把手掌心割出一条一条的血道子。
  就在那次劳动中,我得了急性肠胃炎。上吐下泻,后来到吃药也吐,喝水也吐。昏昏沉沉中感觉到有人把我抬上了马车,一路摇摇晃晃地送到了医院。我在长辛店医院也不知住了多少天,终于能喝粥而不吐了,生产队的马车又把我接了回去。
  回到我们住的老乡家,我浑身无力,肚子开始有了饿的感觉。一位大妈端着一碗面走了过来:
  “你准饿了,来,把这碗面吃了!”
  我把碗接过来一看,眼泪都快流出来了。
  那是热腾腾的一大碗挂面,里面卧着两个鼓鼓的鸡蛋,面汤上浮着厚厚的一层香油,绿的白的葱花点缀其中,香味扑鼻。我呆呆地看着这碗面,舍不得下筷子。
  我们住在老乡家,知道他们平时吃什么,也知道做这样一碗面是多么的不容易。从一家是很难凑齐这些东西的,必是这家奉献出准备招待亲戚的挂面,那家拿出珍藏几年的香油,再从篮子里掏出自己从来舍不得吃的鸡蛋,那几乎是他们唯一可以换钱的东西。
  大妈温和地笑着:
  “吃吧,吃吧!唉…,你们城里的孩子哪受过这苦哟!”
  我这个“城里的孩子”真没想到,在农村人的家里能得到如此的厚爱,能消受这样的福。
  农校的学制是四年,四年级时有半年的时间下乡实习。实习的内容一是搞田间实验,二是访贫问苦,接受贫下中农的教育。
  农校体力劳动多,为劳动力易于分配,是男女分班,但实习小组是男女生搭配的。一个村是一个实习组,男女组长各一名,我被任命为小组长,实习的地方是房山县的周庄。
  我们组有二十来人,分几处住在老乡家里,除田间调查记录外,和社员一起劳动,在社员家吃“派饭”。所谓吃“派饭”,就是由生产队指派到各家去吃饭,一家轮一个星期,当然必须是贫下中农家。每天给四毛钱,饭菜由各家自行料理。朴实的农民会拿尽可能好的饭菜招待我们。
  好,是指能吃“干”的。六五年的春夏之交,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中午能吃上棒子面贴饼子、窝头,早晚有棒馇子粥喝,即“两稀一干”,就很不错了。如早晚还能搭配点干的,那就是非常的不错了。如果运气好,碰上劳动力多,粮食分配得多的人家,也会招待你一次白面烙饼;要是碰上困难的家庭,三顿饭可能都是以稀的为主,那也没办法。至于菜,是以自制的咸菜为主,等地里能见绿了,便有拌葱,拌黄瓜之类。
  农村的生活艰苦,这我们有思想准备。
  我们和老乡相处和谐。为了和贫下中农打成一片,劳动之余还要帮老乡挑水,推碾子,喂猪。晚上分头到老乡家走访,聊一聊解放前的生活情况,今昔对比,叫做“访贫问苦”。
  有一天下午,我和几个同学在劳动间隙回住处拿东西,在院子里就闻到一股香味。一进门,就看见房东老夫妻俩在紧张地吃着什么,锅里还有冒着热气的粉条和几块肉皮。见我们进来,他们很尴尬,也有些慌乱。我们意识到撞上了不该看到的场面,拿了东西赶忙离去。
  以前也听说过“派饭”的人家吃“偏食”的事,没承想真让我们遇到了。
  那“肉皮炖粉条”对我们并没有多大的吸引力,可那一对老人的神态,却像印章一样,清晰地印在我的记忆里。
  我无法忘记他们那惊慌的眼神,那眼神中包含着辛酸,也包含着歉仄和羞愧。
  其实他们完全不必那样,在自己家里吃自己的东西,何错之有。那是物质紧缺的年代,我们没有权利要求分享。
  可他们在现实的无奈中还是感到了不安。
  多么善良忠厚的一对老人!
  后来有一天,在村头分派农活的地方,生产队长站在高处,对社员们大声训话:
  “咱们队里,有的人,学生分到家里吃派饭,可他们没良心!自各儿吃一样,学生吃一样!留着干的,好的,不给学生吃,留着自各儿吃!我告诉你们说,这可缺了大德啦!赶明儿养活孩子没屁眼儿!也不好好想想,要是你们自各儿家的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