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母爱的阴影 >

第3部分

母爱的阴影-第3部分

小说: 母爱的阴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后来,上学前先送老二上幼儿园也是我的任务,我拉着弟弟的手走到幼儿园,幼儿园的阿姨对弟弟说:
  “跟哥哥再见!”
  老二便摇着小手说:
  “哥哥再见!”
  但在家里,从弟弟们会说话开始,还是不让叫我哥哥。
  老二比我小八岁,老三比我小十岁。他们比我小很多。
  但从小到大,我未打过弟弟们一下。
  我没有欺负别人的习惯,是受善良的奶奶的影响。我记忆中奶奶对谁都好,小时的南京经常有敲门寻乞的乞丐,奶奶总是十分和气地施舍,从未驱赶过他们。我吃饭时如撒落米饭,奶奶都会说:“作孽哟,作孽哟!”然后把桌上的米粒放回碗里,地上的米拾起来留着喂鸡。在奶奶看来,欺负弱者和不珍惜粮食都是做坏事,即“作孽”;奶奶说作孽多了,老天爷会用雷劈的。
  不敢作孽,对上天存敬畏之心,是奶奶给予我的精神财富。
  老二在三四岁时端着小板凳摔了一交,凳子腿把鼻子豁开一个口子;妈妈发了疯似地抱起血流不止的弟弟奔向医院;弟弟的鼻子缝了好几针,妈妈心疼不已,不停地说:
  “这要留了疤可怎么好,这要留了疤可怎么好!”
  那情景我印象很深。
  妈妈很少理我,打我有爸爸动手,做家务有外婆指派,她要照顾弟弟妹妹。
  弟弟妹妹们和我不一样,那些不一样是由许许多多的细节构成的;而每一个细节我又必须忽略和容忍,否则就是我的错。
  比如,吃饭时弟弟妹妹的碗里有煎蛋,而我碗里没有;妈妈给他们织毛衣,围巾,却不会给我织。
  父母下班回家,弟弟妹妹们高兴地拥上去,在提包里找“好吃的”,此时我只有看的份儿。如果流露出眼巴巴想要的神态,妈妈就会嘲讽地说:
  “这是小孩子吃的,你这么大还好意思争嘴呀!真没出息!”
  “好吃懒做”是外婆骂我的口头禅。
  这一切在他们(包括弟弟妹妹)看来都合情合理,无庸质疑;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会了忍让与沉默。
  多年以后,我有了自己的女儿。从她懂事开始,家里有什么“好吃的”,我都会说:“给爸爸妈妈一点!”女儿就听话地用小手抓给我们;就是一根香蕉,她也会先让我们咬一口。后来养成了习惯,无论有什么好东西她都会和我们分享。在女儿五六岁的时候,有一回在街上给她买了一支雪糕,我说:“爸爸不吃了,你自己吃。”可女儿不答应,举着雪糕非要往我嘴里送,这场面让过路的一位老者看见,赞叹道:
  “这孩子真少见,真懂事,真好!”
  我感到欣慰,我没有在女儿心里培育自私的种子。
  现在想起来,我这么做或许是对儿时心理创伤的一种补偿:从来没有分享过而渴望分享。
  但我庆幸命运使我懂得了分享的意义。
  八.“小白菜”和软暴力
  一面是对亲生儿女的自私而真挚的母爱,一面是对我的毫不掩饰的冷漠——这就是我的“妈妈”。
  我生活在母爱的阴影之中。
  “蛇蝎继母虐待男孩,家里几乎所有尖锐物都成刑具。”
  “鹰潭铁路二小三(2)班学生刘超军被继母徐建华虐待的事实真相已经基本查清,公安机关已把徐建华治安拘留。”
  这是2003年9月的新闻报道。
  “17岁少女疑遭继母凌虐致死,骨瘦如柴全身多处淤肿。”
  “台北县深坑一位17岁的陈姓少女,疑似长期遭范姓继母虐待,以绳子捆绑限制行动,少女不堪凌虐死亡。”“
  “警方已依伤害致死等罪嫌,将少女的继母移送台北地检署”。
  这是2004年5月来自台湾的报道。
  看到这些报道,我或许应当觉得自己还是很幸运。
  我受到的不是残酷的虐待,而仅仅是一些“小小的”不公正。
  是的,父母挣钱养家,辛辛苦苦;即便是不喜欢我的外婆,每天操持家务,洗衣做饭,也当属不易。我衣食无忧,难道还不应当知足吗?
  我能感谢他们的养育。
  却无法感激他们的冷漠。
  人们往往关心类似“人咬狗”的极端个案,很少有谁关注那些在自己家里受到冷漠的孩子。
  在“爸爸”“妈妈”的冷漠下生活的孩子,仍然受到社会的冷漠。
  近年来,教育心理学专家提出“软暴力”的概念。是指发生在家庭或学校生活中的,一方或多方成员对另一方或多方成员所施行的,强烈的或者持续不断的精神伤害。也可以叫做“心理暴力”或“精神暴力”。
  那是一种触及灵魂的伤害,而且可能同时有皮肉之苦。也就是说,软暴力可以并不伴随暴力,但暴力往往同时伴随软暴力。
  有一首流传久远的民歌《小白菜》,曲调哀婉,诉说的就是来自后娘的“软暴力”:
  小白菜啊碧绿的黄啊,
  三岁两岁没了娘啊,
  跟着爹爹好好过啊,
  就怕爹爹娶后娘啊!
  娶了后娘三年的整啊,
  生了弟弟比我强啊,
  弟弟吃面我喝汤啊,
  端起面碗泪汪汪啊!
  桃花开了杏花的落啊,
  我想亲娘谁知道啊,
  亲娘想我一阵风啊,
  我想亲娘在梦中啊!
  有人说这是河北民歌,有人说是河南民歌,我无法确定;但可以确定的是:家庭“软暴力”的现象比“软暴力”的名词出现的要早得多。
  九.感谢命运
  不记得那是我多大的时候,大概是很小的时候吧;我躺在床上哇哇地大哭,感觉泪水顺着面颊慢慢地向下爬,爬到耳朵里,很不舒服;把头转过去,一边的泪水就往耳朵眼儿里钻,更不好受;只好不哭了。
  我幼年时或许是个爱哭的孩子,但也知道哭对自己并没有什么好处。
  到了北京后很少哭,即便哭也很少有眼泪,眼泪干了就瞪着眼睛想事情。我想过很多,想得最多的是快快长大;我觉得只要长大了,有力气了,就没人能欺负我。
  那是难忘的,只有奶奶相伴的孤独的童年。
  当要结束这一段童年的回忆时,往日的酸甜苦辣一齐涌上心头,我百感交集。
  我有时想:如果当初我不来北京,在奶奶的呵护下长大成人,我就不会遭受冷漠,遭受白眼,遭受不公正的待遇,那会是多么的幸福!
  如果命运真的给我再来一次的机会,我的人生就会完美无缺了吗?
  我认真地想了想,答案是:不会。
  许多在爱中成长的孩子并不懂得爱,他们在爱的浸泡中麻木。
  关爱和冷漠的强烈反差给我上了人生无比宝贵的第一课,那是爱的启蒙。这本是人生的必修课程,每个人也能以不同的经历得到的;但遗憾的是,不少人一辈子也没有得到过这种启蒙,而有的人竟然是在爱的名义下生生错过的,那才是真正的大不幸。
  如同文盲看不懂书报,未接受过爱的启蒙的人不能正确阅读人生。
  我能读懂命运给予我的每一份关爱,珍惜并在记忆中珍藏,并永怀感激之情。
  我感谢命运。
  即便是冷漠,其作用也未必都是负面的。
  小学高年级时,学校号召订《中国少年报》,爸爸给我订了一份。每次报纸来了,我挑一些有意思的内容草草看过便丢在一边,这遭到外婆和妈妈的一致批评:
  “给他订报他也不好好瞧,这不是糟蹋钱吗?”
  “连学校发的书他都不看,还看什么报,白下功夫嘛!”
  为了保住这份报纸,以后每新来一期,我都仔仔细细地阅读,为了证明我认真读报了,爸爸还不时拿报纸里的内容考我,我都能对答如流。看过的报纸我把它叠好,按日期顺序整齐地放在一起,每个月都能做到一期不差,这才使她们无话可说。这个好习惯我一直保留到今天,我家的书橱里,衣柜顶上,堆放着我保存多年的几种报纸和杂志的装订本。
  此外,我不挑食,能吃苦,能吃亏,也应归功于家庭环境的“培养”,这使我终生受益。
  童年的心如同晴朗的天空,虽然曾有阴霾,仍能享受阳光。
  回想起在北京的小学时代的生活,有许多快乐温馨的画面在眼前浮现:
  那时出永定门就是庄稼地,是和小伙伴们捉蟋蟀的好地方。撒泡尿把蟋蟀从窝里赶出来,然后把捉住的蟋蟀小心地放进小纸筒带回家;斗蟋蟀的过程更是趣味无穷,拥有一只好的蟋蟀不亚于现在的孩子拥有一台好的游戏机。
  “陶然亭”也是一块乐土,那时公园还没有围墙,我们从铁丝网的空隙钻进去;带上一个小玻璃瓶,里面放点米粒儿或馒头渣,然后用绳子拴住扔进湖里,过一会儿拉上来,瓶子里就会有几条游动的小鱼。回家把它放进大一点的瓶子里养着玩,那就是我们的“宠物”。
  在那个年代,孩子们的玩具大都是要向大自然索取的;知了、蜻蜓、蚂蚱、磕头虫,都曾给我们带来许多难以忘怀的乐趣。
  刚到北京时,街上叮叮当当隆隆开过的有轨电车吸引了我,那是南京没有的。有一回和大人们出门,我停在路口着迷地看电车拐弯时车顶上电线打出的火花,结果和他们走失了,是警察帮我找回了家。我记得警察叔叔还给我买了块烧饼吃,那块芝麻烧饼吃起来特别的香。
  五十年代北京的公交车还不多,坐公交车如同现在“打的”,也是较高的消费。孩子们出去玩有时要步行很远的路,我走路节奏快,步伐大,都是那时锻炼出来的。到小学高年级时,“六一”节学校放假,那一天儿童享受特别的优待:坐公交车不要钱,公园也免费开放,那真是难得的疯狂的机会。我一大早就带点吃的急急忙忙走出家门,坐汽车从动物园逛到北海,从景山逛到天坛…,一直玩到天黑,才筋疲力尽地回家。
  童年总是美好的,虽然在母爱的阴影之下。
  第二章荒唐的年代

第二章 荒唐的年代
更新时间2005…9…4 10:22:00  字数:12698

 第二章荒唐的年代
  德性非生于天性,但也不违反天性。
  ——亚里士多德
  一.天性与人性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是块宝。……”
  “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是棵草。……”
  每听到这首小儿撒娇似的“流行”歌曲,我就想:唱这种得便宜卖乖的歌,是特意给世上没有妈妈或没有亲妈妈的孩子们听的吗?
  这岂不是在嘲弄“没妈的孩子”吗?
  是“伟大的母爱”给予他们这种冷漠别人感受的优越感?
  有人或说我这种心态不对,是得不到母爱的病态心理。
  我说不,得到母爱的心态未必比得不到母爱的心态更健康。
  这种过于夸张了的“恋母情结”原本就不是一种健康的心态。
  这首歌作为衬托特定故事的电影插曲还可以理解,平时摇头晃脑地唱还真有点变态。
  不论对母爱的讴歌是如何的温情感人,我们还是应当对它进行理性的思考。
  母爱并不是人类所独有,它不过是动物为繁衍其后代而产生的“天性”。
  在非洲草原上,动物的“原汁原味”的母爱告诉我们:这种天性中有无私与自私,有温情与残忍,有勇敢与懦弱,它是天使与魔鬼的混合体。
  人类母爱的天性也是如此。
  人性中应当有母爱,但母爱中却不一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