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这活儿--神圣背后的无奈和忧思[长篇连载]-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刘老师靠工资就没法养家,除了教书外,种地、做小买卖、当民工……可以说是啥苦都吃、啥活都干。
这能教好书吗?
按说,要教书就好好教书,要种地就好好种地,要做买卖就好好做买卖,要当民工就好好当民工,这样,专心干一件活儿,才能把活儿干好。
可是,当时的农村教师,谁家没有没有几亩地?谁都想啥也不想,一门心思教书。事实上,要是就养活自个儿,能行,要是你上有老,下有小,还想“食人间烟火”,答案是万万不行!
作者题外话:~~~~~~~~~~~~~~~~~~~~~~~~~~~~~~~~~~~~~~~~~~~~~~~~~~~~~~~~~~~~~~~~~~~~~~~~~~
尽管读书人自身处境贫寒,尽管这种处境我们自己无法改变,但是“位卑未敢忘忧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文人传统却始终没有丢失过,仅此一点,国家应该还有希望。
~~~~~~~~~~~~~~~~~~~~~~~~~~~~~~~~~~~~~~~~~~~~~~~~~~~~~~~~~~~~~~~~~~~~~~~~~~~
043 “绵里藏针”
刘根宝老师种庄稼,打小工,做小买卖,啥活儿都干,自然用在教书这活儿上的时间和精力就有限。
奇怪的是,他每次考试下来的成绩不能说太好,但每次都不是太差,我观察了他些日子,发现了其中有一些奥妙。
一个是刘老师对学生的态度,不能说象“严冬一样残酷无情”,但绝没有“春天般的温暖”、“夏天一样火热”,尤其是对待调皮捣蛋的学生,就真的像“秋风扫落叶一样”。
刘老师的爹和三个大爷,在村里没人敢惹,所以刘老师原来在本村当老师时,打学生是很有名的,而且就算真的打出点啥事来,没有哪个家长敢找上门来。
他有一个绝招,当然是仅仅对付最捣蛋的学生,叫“绵里藏针”:就是手指缝里夹一大头针,专打学生屁股。很轻轻的打,打一下,学生屁股就被针尖轻轻地刺一下。打一下,学生就疼得“哎呀”一声, 他还笑着说,你“哎呀”啥呢?我又没使劲。
当然刘老师的“大头针”夹着的时候很少,大多时候并不夹着,尽管这样,学生还是很怕刘老师,所以他的课堂秩序很好,他布置的作业学生一般不敢不认真完成。
刘老师对这个“绵里藏针”的创意很得意,说这招对付捣蛋学生特灵,屁股上肉厚,也绝对打不出事来,很想推广,可是据我所知,没有一个老师愿意跟着他学。
还有一个特点,刘老师不是忙嘛,他代语文课,就把课文内容“化繁为简”:他从不费时费力地读课文,更不条分缕析地挖掘课文内涵。他就是彻头彻尾去搞“目标教学”,这个目标就是“应试”目标。每堂课搞几个知识点,学生掌握了一个知识点后,再进行下一个知识点的训练,绝不浪费任何时间。
前面提到的吴有福老师能把数学课上的比语文课都有趣,而刘根宝老师却能把语文课上的比数学课还条理,都堪称一“绝”。
你还别说,刘老师这一套应付哪个年代的语文考试还真的管用,他的学生,说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啥的是很差,可是应考能力倒是谁班里也比不了,要是语文考试,不考阅读和写作,就考基础知识,他班保不住每次都得第一名呢。
刘老师也就是对学生严厉一些,当然出发点肯定是为学生好,为学生考试能考个好成绩。其他方面,那是没说的,尤其是刘老师的“孝”,那是出了名的,他三个大爷都是孤身一人,可刘老师对他们比对“亲爹”都好。
我们的刘老师是一个好人,因为太多的家庭负担,却没办法成为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好老师。
当了老师的他,又因为“教书”所累,也没办法成为一个好工匠、好商人、好庄稼汉……
所以,刘老师干遍了农村七十二行,到老了每一行都是半懂不懂,刘老师挣了一辈子钱,尽管自个儿没花过几个钱,日子过的却总是紧紧巴巴。
044 对得起天地良心
男怕入错行。但是,一个人从事什么行业,往往由不得自己。
像刘根宝老师,入了教书这一行,不一定是因为对教育事业有多么热爱,似乎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教了书的刘老师,又因为生活负担过重,不可能一心一意地去教书。
如果说教书属于脑力劳动,种地、打小工属于体力劳动,刘老师更愿意干些体力活,对他来说,教书这活儿更累,是属于身心疲惫的那种累。
所以,他也很矛盾。想过辞了教书这活儿,做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可是,实在舍不得60岁以后的退休金,其实,大多教书匠一直能坚持到底,就是因为和农民比还是有点优越感的,就是老了的时候不需要儿女们养活。
机会来了。95年的时候,上头有个政策,如果有二十年教龄,又有病的老师可以提前退休,不过工资不能给你发到100/100。
刘老师大喜。其实他健壮的很,可还是托关系去医院搞了个慢性病证明,高高兴兴的办了病退。
后来,我见过几次刘老师。一次,在一个建筑工地,将近60岁的刘老师正和年轻后生们一起挥汗如雨,我不好意思打搅他。
还有一次,我在街上买菜,见到刘老师摆着地摊,正卖自家种出来的的地瓜。当时没什么顾客,就随便聊了几句。
刘老师说,他的三个光棍大爷,已经走了两个,自然花了他不少钱,日子眼看过得有点松动了,可是双胞胎儿子又都读了大学,每年都得两到三万元的花费。
不过,刘老师很开朗,说离开了教书这岗位,脑子里倒清净了许多,啥也不想,一门心思干活挣钱养家,好歹多少还有点退休金,比村里的没啥出息的农民过的还是强点。
说刘老师不是好教书匠,我不赞同。
刘老师一辈子干了很多活儿,尽管每一种活儿都干得不太出众,可都尽心尽力地去干,他上对得起老,下对得起小,更对得起天地良心——这,本身就是一种对青少年最好的教育!
如果刘老师还算读书人的话,有一点他做到了:穷则独善其身。
说来好笑,有一次,我教学生对对子,随口说了个上联:“穷则独善其身”
居然,想不到,一个中学生想都没想,对出了这么一句:“富则妻妾成群”
我哭笑不得。
如果你说刘老师教书教得很失败,你教两天试试?
我是这样想的:如果读过书的人都向刘老师那样,能做到“独善其身”,孩子也差不到哪里去;如果头头脑脑,家家户户也都能“独善其身”,不把“育人”的活儿一股脑儿都推给当老师的,孩子能不乖 ?孩子乖了,教书这碗饭也就好吃多了。
045 我替你调教他
刘根宝老师坚持一辈子做好人,实在很不容易!
一个人,应该学好,还是应该学坏?这本不是什么该讨论的问题。问题是有的时候,我们要求别人学好,自己暗地里却去学坏;我们努力地去做一个好人,却发现自己老吃那些少数坏人的亏。
当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强权压倒真理……这些“西风”压倒“东风”的时候,很多的人就开始以以丑为美、以恶为善。
俗话说:学好三年,学坏三天。一个人,尤其是处于青春叛逆时期的少年,一不小心就学起“坏”来了。
如果一个家庭三天两头发生夫妻战争,如果父母每日酗酒赌博,如果校园里有一群“古惑仔”,如果老师和家长粗暴地误解、打击了他追求真善美的动机,甚至他仅仅是看了一部很黄很暴力的影片,甚至他只是听说了一个“恶人”的发迹史……都可能成为他变“坏”的诱因。
到了乡办中学,我在初二年级教数学课,并担任8班的班主任,开学没几天,就从外校转来一个很“坏”的学生。这个学生,叫小杰。
那天,校长把我叫到校长室,把小杰介绍给我——班里插一个学生,劳校长大驾亲自安排,可见这个学生来头不小。
果然,小杰的父亲在一个很重要的部门担任很重要的职务,而且和我们的现任校长是十分要好的同学。
小杰本来在县城最好的初中读书,据说,从小学到初一小杰的学习都很好,每次考试在班里不是第一就是第二。可是到了初二,开始和一些调皮的学生称兄道弟,抽烟、喝酒、打架、甚至小偷小摸无所不为,旷课逃学更是家常便饭。
一个领导干部,因为儿子不学好,三天两头被老师叫到学校里数落,实在很没有面子。
为此,小杰父亲很烦。有一天和我们的校长聊天,说到小杰,不住地唉声叹气。我们的校长,是比刘根宝老师还要好的好人,而且为人仗义而且特热情。当时就拍了胸脯:把小杰交给我吧,我替你调教他。
这个决定实在是个妙招。因为,小杰换一个学校,就远离了那班每天瞎混的小兄弟们;而且留级一年,把初二没好好学的功课补一补,有可能又能成为班里的尖子生。
于是,校长很郑重其事地亲手把小杰交给我,要我特别关照,严加管教。可是,他没有说小杰的过去,连小杰属于留级生都没有说。只是说,这个学生脑子特别好使。
好像,把小杰这么个脑瓜子好的学生交给我,是对我的照顾。
于是,我看了看小杰,小杰一点都不怕生,也看了我一眼。
在对视的一刹那,我感到了一丝寒意……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要走入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一定要读一读他的眼睛。
一个整日靠盘算别人过日子的人,他的眼睛一定充满狡诈;一个心灰意冷、得过且过的人,他的眼睛一定暗淡无光;一个毒辣阴沉、欺压良善的人,他的眼睛一定比刀子还要锋利;一个朝气蓬勃、充满希望的人,他的眼睛一定比日月都要灿烂。
也有一种人,你从他的眼睛里读不出任何内容——我要警告你,这种人你最好躲远点,因为这种没有内容的眼神里有看不透的心机,会让你防不胜防。
有人去读大师的眼睛,从托尔斯泰眼里读出了“悲悯”,从卡夫卡的眼睛里读出了“恐惧”,从卢梭的眼睛里读出了“善良”,从普鲁斯特的眼睛里读出了“梦幻”,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眼睛里读出了“疑惑”,从鲁迅的眼睛里读出了“冷漠”……
那么,我从小杰同学的眼睛里读到了什么呢?
小杰看人的时候,绝对不是正眼直视,而是脑袋似歪非歪,眼睛似斜非斜,准确地说那不能叫“看”,应该叫“瞟”。
这种眼神我们太熟悉了,大街上,往往有三五成群的、十七八岁的、奇装异服的另类少年,这些少年在北方有一个统称——“小混混”。
他们永远都不正眼看人,就是那种对人一“瞟”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