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这活儿--神圣背后的无奈和忧思[长篇连载]-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我很努力了,真的很努力了,问题是大家都在努力,甚至可能比我更努力,不过,我还是很自信,如果这班学生还是让我教,肯定会一次比一次考的好。
按照惯例,下个学年,我会跟班,继续教这班学生,可是,实际上没有。
本来嘛,世界上有许多事,不一定都按惯例出牌。。 最好的txt下载网
039 加大班容量
不跟班教我原来的学生,是因为,县里对农村初中学校的布局进行了调整。
以前,基本上是一村一校,小学和初中合在一起,要知道,历史形成的自然村有大有小,有的村人口不过千,学生不过百。
这些小村小校,搞复式教学,不利于提高质量;每个年龄段都办一个班,班容量又太小,有的小村每个班仅有十来个学生,极大地浪费了教育资源。
集中办学可以优化整合教育资源,理论上是有百利而无一弊。
理论上说得过去,马上轰轰烈烈地付诸行动。不能不说,当时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教育事业是相当的重视。
县里要求,每个乡(镇)原则上只办一所初中,也就是把各村的初中学生集中到一所学校上学,这个初中名字叫“乡(镇)办初中”。
我们乡经过一年多的艰苦攻坚,能容纳24个班的乡办初中终于建成了。
要按初中最佳班容量45人来说,24个班能容纳1080个学生,可是我们乡一个年龄段的学生就有600到700人,初中三个年龄段就是2000多学生。
没办法,加大班容量,当时好像上面对班容量也没有什么硬性规定,再说,就算现在有硬性规定了,你看看城区的那些“名校”,几乎班容量都达到了80多人。
一个班加到了60…70人,这样大概容纳了1600个学生,还是不能保证全乡的适龄少年都来乡办中学上学,没办法,就保留了一所较大的村办初中。
就是这个村办初中,后来十几年,教学质量几乎每年都比我们这个乡办初中要好,后来,全县大多乡(镇)初中都走到了“瓶颈”,学生大量向城区流动,可这个村办初中居然还能办的有模有样。
为什么?这里有太多的原因,我一个教书匠,说的已经太多了……还是说我自己的经历吧——
自然而然,大鱼吃小鱼,乡办中学就吃掉了我们这些小鱼,我和李老师,吴老师等一批老师就被分配到乡办中学。
注意是“一批”,不是全部,因为,那时临时教师多,老师还是很短缺的,乡办中学抽调老师,要的都是“好”老师,其余的留给村里的小学。
村里这下不答应了,难道小学就不需要好老师?
有了意见分歧,自然要协调,自然村里要做些大的让步,自然乡里也要做些小的让步。
最后的结果是:调到乡办中学的老师,这一学期的奖金村里不发了,由乡办中学发。
这个决定不要紧,就为这几个奖金闹出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风波。
040 谁给的钱不是钱
一个穷教书的,会有多少奖金呢?平均下来,一年不会超过100元,一学期不会超过50元。
既然是奖金,自然是有高有低,看你的教学成绩,考好了多给,考不好少给或者不给。
本来我的成绩位于全乡下游,又在末三名,按说是得不到奖金的,可是因为我接的是末一名的班,好歹说也前进了两个名次,事先又和金校长有约定,再说反正奖金改为“乡办中学";发,所以金校长给了点“面子”,给我做了元的奖金。
有的老师奖金多,象吴有福老师,因为考得好,奖金自然也高,远远超过了平均数,能领个八、九十块。
谁给的钱不是钱,乡办中学发就乡办中学发,不过是迟领两天,大家也没说什么。
可是,一个暑假过去了,没人通知领钱。开学了,大家都去乡办中学报了到,学校也没提领奖金这回事,有人就问乡办中学的校长,得到的答复是:一定要理解,不要着急!
也就是说,学校刚办起来,是一分钱的经费也没有。刚开学这也要钱、那也要钱,这不都是赊着欠着嘛。跟乡政府要钱吧,大家也知道,为了盖这么大个学校,乡政府也是债台高筑啊。
教书的人脸皮都比较薄,不好意思多提钱的事,只好表示理解。不过觉得人家留在小学的老师,奖金都变成地里的化肥了,自己到了中学反而买不起地里的化肥,心里自然别扭得很。
把奖金和化肥联系起来,你觉得好笑吗?一点也不,因为当时的乡办中学的老师,双职工的寥寥无几,家里都有或多或少的农田,就靠一个人的那点工资去养活一家人,反而有些好笑!
理解是理解,大家课余时候还是免不了对奖金的事嘀咕嘀咕,不过,嘀咕是私下里嘀咕,大家平时该干嘛还是干嘛。
用不着私下嘀咕了,因为马上就过教师节了。因为属于“乡办”,自然乡政府领导就来慰问教师,自然要开个教师节座谈会,自然领导们要给教师办点实事儿,还能不提奖金的事?
恰恰是这个教师节座谈会,本应该是高高兴兴的,可是会开完以后,大家咋找也找不到高兴的感觉…… 电子书 分享网站
041 一两大烟土上不上
教师节座谈会如期举行。因为是刚办起中学,座谈会开的很隆重,乡里的主要领导和教育局的部分领导都参加了。
这个座谈会,和所有的座谈会没什么不同,还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那一套的程序:领导和来宾一个接一个讲话,说的都是对教育如何如何重视,对教师如何如何关心;接着校领导也对各位领导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当然是代表全体教师。
接着,有几个事先安排好的教师代表发言,中心意思是:绝对不辜负各级领导的殷切期望,当牛做马也要把教学质量搞上去,向全乡的父老乡亲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会议在热烈友好的气氛中进行着,在这种气氛的感染下,老师们觉得很感动,连我都感到教师确实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老师就应该是人梯,让学生踩着去攀登科学的高峰,应该是蜡烛,燃烧自己,去照亮别人……
有几个老师被会议的激情燃烧着,情不自禁地站起来表态,有的老师还即席吟诗大发感慨,其中有一首我至今还记着——
教书不怕艰,育人不畏难。中考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当时会议的主持人是乡里分管教育的党委副书记,看到会议开的差不多该结束了,就很客气地说:“老师们情绪很高嘛,看看大家谁还有啥要说的?”
这个言外之意其实是:时间不短了,大家就别发言了,我做个会议小结就到此为止吧。
意外产生了,有个叫刘根宝的老师站起来了,表示他也要说两句。
他说:县里的领导和局里的领导都在,也都好,对我们教师很关心,我想提个小小的要求,能不能把拖欠我们的奖金给解决一点点呢?我借人的化肥钱也该还人家了,不能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吧……
大家先是一愣,继而都笑了,接着老师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乡党委副书记真没想到来了这么个插曲,脸色有点不太自然了。
因为我们乡是有名的尊师重教先进乡,这不,为了盖中学,乡领导是千方百计,百计千方。欠老师们一点奖金,又不是不给,只不过等些日子而已,你在教育局领导们面前提出来,这不是给乡里摸黑吗?
不过这个书记确实很有水平,马上就很有水平地解释如下——
“老师们挣钱不多,日子过的是苦、是累一些,可是,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累不累,比比革命老前辈……
共产党的军队打仗是为老百姓,没有军饷打起来也很勇敢;老师们,应该向战士们学习,不要老想着钱,没有奖金你就不教书了?……
为钱而拼命的是国民党的军队,一两大烟土上不上、不上就给你二两大烟土。老师要为人师表,不要沾染反动军队的不良习气…………";
真不亏是书记,看这几句话说的,高!实在是高!
他有四个爹
“高”书记的几句话让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当老师的,无私奉献是天经地义的;索取和回报连提都不能提,甚至连想都不该想。
教师节过去了,有两句话一直当作笑话流传至今:一句是书记的“一两大烟土上不上?”,大家一到财务室领补助福利啥的,都不说领“钱”了,都说成领点“大烟土”去。
另一句是刘根宝老师的“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大家忙的不可开交的时候,就发一句感慨:马儿啊,不吃草也得跑。
刘根宝老师也很后悔,不该在那样的场合说那样的话,化肥钱仍旧没有着落,倒损害了老师的“光辉形象”,这不是人被钱逼得没办法了嘛。
看刘老师的形象,实在很难“光辉”起来,五短身材,看起来很黑很壮,一年到头戴着一顶破军帽,穿着一身很旧的蓝色“的确良”,裤腿挽着,一边高一边低。衣服上老沾有干的或者湿的泥巴。
刘老师家庭比较特殊,他的父亲排行老四,因为家穷,老大到老三都打了光棍,不过穷兄弟很齐心,共同攒钱给老四娶了媳妇,后来有了刘老师,因为金贵,取名根宝。
刘老师被四个“爹”宠着,小时候说活得滋润有点过头,不过没挨过饿、也没受过冻。而且一直没误过念书,从小学很顺利就读完了高中。
说顺利,是因为有的学习好可是家庭成分高的学生不可能读完高中,有一段时间,上学不靠考试成绩,主要靠“推荐";;自然推荐的都是“根正苗红”的积极分子。
刘老师家十代都是贫农,根正苗红自然不消说,可是光出身好也不行,因为那个年代上高中的名额很少,自然有个当干部的爹要优先许多。
刘家好几辈子都不知道“官”字咋写,可是他有四个爹,有三个还是光棍,不让刘老师上高中,这几个爹会跟干部们拼命,所以刘老师的求学之路很顺利。
刘老师高中上完了,不知学的好不好,一回村就当上了民办教师,民办教师转正时也没费啥周折,不知道咋的很快就转成了公办教师,让许多老民办老师羡慕得要死。
后来,刘老师娶了媳妇,也是属于晚婚晚育,生孩子时赶上了计划生育,二胎的话要开除公职。可是他两口子真给老刘家争气,一下子就生了两个,双胞胎且都是男孩。
后来,他的四个爹一天比一天老,他的两个儿子一天比一天大,刘老师的负担就一天比一天重了。
所以刘老师靠工资就没法养家,除了教书外,种地、做小买卖、当民工……可以说是啥苦都吃、啥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