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剩女相亲记-第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溃诵呢喜猓婪缛障拢兰品洞笤缫岩幻睾袅恕
却说这个范大醒来以后,一帮看稀奇的人,不免七嘴八舌地问他。这范大不敢说实情,就编了个谎言,说是到宜兴贩陶瓷,货船失湖了。因为自己年轻,力气大,水性好,才游到湖边,捡了一条性命。至于其他的人,什么伙计水手的,还不知情况如何呢。众人一听,纷纷说道:“真是人不可貌相,想不到这小子还是个小老板呢。”又有人说道:“还真是像个小老板呢,养得蛮好的。”原来,这范大在顾大嫂家,那顾大嫂酒饭相待,哪有不壮实的?
那些看稀奇的人,七嘴八舌,问范大如何打算。范大说道,现在身无分文,衣服只有上身的短衫,下身的裈子。现在离家几百里,一时半会,怎么能到家,估计多半要饿死在途中。众人说道,莫要灰心,人生总有起落,船到弯处自然直,要有生活的信心。正在众人围着范大议论之时,忽然有一个老者踱将过来。
却说在南宋王朝灭亡之后,蒙古人统治中国。那蒙古统治者,把当时的中国人分成四等。第一等,蒙古人。他们有无限的特权。在政治上,可以做官。在经济上,享受供养。第二等,色目人。所谓色目人,就是眼珠不是黑色的人种,包括西域人、西夏人、回回人。第三等,北汉人。所谓北汉人,主要是指契丹人、女真人、渤海人。这些人,大多数原来不是汉人,是后来汉化的。第四等,汉人。由这个等级制可以看出,實际是蒙古人利用和联合其他少数民族,共同压迫和剥削汉人。这汉人是最低层的人,是蒙古人的奴隶,在政治上受岐视,经济上被剥削一空。但是,那时的底层人民,觉悟反而高。他们不畏弓虽。暴,奋起反抗。到了元朝末年,已经形成了郭子兴、陈友谅、张士诚,三支大的起义队伍,元朝随后灭亡。后来各起义军又相互兼并,最后,朱元璋做了皇帝。但朱元璋怕那些一同造反的人有异心,就火烧功臣楼,独留下徐达未杀。虽然徐达忠心耿耿,功劳很大,但朱元璋仍不放心。朱元璋利用徐达害背疽的机会,假意赐给徐达蒸鹅,毒死了徐达。徐达临死之前,一再叮嘱后人,远离南京以避祸。据说,有一支后人,就到了无锡。这位来看范大稀奇的老者,据说就是徐达的后代。
这徐大爷看那范大长得很壮實,一张国字脸,两道卧蚕眉,天庭饱满,地阁方圆,不像个奸邪之人,遂说道:“你这位小伙,真是涉世未深。人生在世,不如意者十之八九。至于说到大灾小难,大病小痛,差不多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你一遇到灾难,竟然不知道如何生存,就这样干饿着,不是等死吗?看你饿成这样,又身无分文,你若想回家,只有拿下脸来,一路乞讨,一路行走。你这样硬饿,肯定要饿死的。”那范大不知‘乞讨’是什么意思。旁边有人解釋道,‘乞讨’就是要饭。这范大听到‘要饭’二字,不禁大哭起来。想想自己,虽然家境不是太好,粗茶淡饭,但从来也没有要过饭的。再说,那些要饭之人,大都是老人或小孩,有多少年纪轻轻的人去要饭的。更重要的是,几天之前,这范大还是个‘生产厂长’,生活挺好,有酒有肉,夜间还有顾大嫂搂着。哪知道几天之后,倒成了要饭的。这个刺激也太大了。徐大爷说道:“这位小伙,不要想不开。想我祖徐达大将所保洪武大帝,年青的时候还要过饭呢。后来,这朱洪武还做了大明皇帝呢。俗话说,皇家门口还搁讨饭棍呢。这要饭的,又不为低的。”
再说那些看西洋景的人,也都七嘴八舌地劝导:“俗话说,船到涩处,人到急处。你这个小伙子,真是个榆木疙瘩,怎么能眼睁睁的就这么饿死。刚才徐大爷说了,皇帝还要饭呢。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你现在暂时要饭,或许将来还能发大财呢。”这范大在徐大爷和众人地慢慢劝导之下,渐渐默认了这个主意。范大说道:“如果说要饭,连个碗筷都没有的。”那送粥给范大的老奶奶说:“刚才送粥给你的碗筷,就算送给你当讨饭家伙了。”这样说说扯扯,也有个把时辰了。范大吃的一碗粥,也润肠润得差不多了。那送粥的老奶奶又说道:“小伙子,你别动,这碗,你拿着。我回家再盛一碗饭倒给你。”
原来,这要饭是有规矩的。那要饭之人,到了人家门口,不能站在门的正中,要站在门的一侧,手拿空碗伸出。施舍之人,要另拿一只碗,盛好饭,倒在要饭花子的碗中,是不作兴直接拿要饭花子的碗,到锅上盛饭的。不一会儿,那老奶奶盛了饭来,倒在范大的碗中。这范大,就算第一次要饭成功。正是因为范大在无锡要饭,又引出一段稀奇事情来。要问是什么稀奇的事情。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3。30发】
古代剩女相亲记-------外一篇
第六十七回
上回说到,【大爷指引生存路,范大沦为讨饭郎】。这回说的是,【表叔愤怒骂范大,范大惊呆如木鸡】。
话说众人纷纷劝说范大道:‘你总不能活活地饿死。要想活命,只有拿下脸来,一边要饭,一边往家里慢慢地走去,这才是上策;你这样拿不下脸来,就生生地饿着,要不了几天,岂不饿死?’范大听了众人的劝说,仔细想想,也确实如此。范大叹了口气,没有办法,只好这么办了。
再说,这一天范大晕倒路边,又被救醒,又被众人劝说;这样扯来扯去,天色也差不多晚了。这范大想了想,就暂回罗汉寺中又睡了一夜。到了第二天一早,收拾定当,拿了碗筷,准备一路要饭,一路往家乡走去。
哪知道,该派范大这辈子命运多舛,没有个安逸日子过。范大进了无锡城,胆战心惊,羞羞答答地去要饭,头也不敢抬的。这范大正在低头走着,猛然间,后面伸出一只手来,抓住范大的肩膀往后一扳,把个范大吓了一跳。
前面说过,那时候,这江北里下河地区的人到江南做工,特别是到人家去做大伙计,都是经熟人介绍的。这是因为,这雇工的主家要找伙计,肯定要挑选的:第一,这个被雇用的人,手脚是否老实;第二,这个被雇用的人,各项农活是否谙行(谙行,音,AN;HANG。,江淮地区的方言,熟练、熟悉的意思);第三,这个被雇用的人,手脚是否勤快,做工是否卖力,如此等等。而雇主对于一个生疏的人,是不可能知道这些的,所以必须有熟人介绍。当然,这个介绍人也不是好当的。如果你为某某人家介绍个好伙计,这个老板会感谢你,会经常叫你去吃吃饭、喝喝酒,甚至送些礼物给你。不仅如此,你在这个地方的威信也高,个个会把你当个人物。如果你介绍个伙计不怎么样,主家就会责怪你,甚至臭骂你;如果你介绍的伙计做了出格的事情,老板就会找你算账;如果你介绍的伙计犯了法,介绍人也要吃官司的。
却说在范大的老家,隔壁有个小村庄,叫‘夏家舍’。舍上有个人叫夏和臣。这个夏和臣家里有个五六口人,只有七八亩地。那时候,农业产量低,七八亩地,一年只能收个三千斤左右的粮食。而那时候,全靠体力劳动,人的饭量大,这些粮食是不够吃的。
而那时候,没有什么化肥之类的化学肥料,全靠农家肥。所谓农家肥,第一,是到河里去取河泥当肥料;第二,就是人畜粪便。但是,这人的粪便总是有限的,所以家家又必须养猪。而这养猪,又要消耗一些粮食的。这样一来,粮食就更紧张了。
再说,这个夏和臣又有儿子。这儿子渐渐地长大了,就要砌房子给他,又要娶儿媳妇。事情多了。
所以,这个夏和臣就把几亩地撂给家属和儿女们去打理,自己到江南跟人家做长工。前面说过,当时做长工的,主家管吃管住不说,每年还有个十来担稻谷的,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这个夏和臣在江南跟人家做长工,每年回家过春节,都能带回家十来担的稻谷,家庭经济慢慢地的好转,砌了新房子,大儿子也定了亲,这在周围几个村庄上,都是知道的,都说夏和臣肯吃苦,负责任;同时也说明,这做长工也是一个养家糊口的好路子。范大的父亲,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叫范大到江南做大伙计的。
再说中国古代的交通不便,人口的流动量不大,这男女婚嫁的范围就小,所以,这左右邻庄,常常是亲搭亲的。这范大的父亲,七找八找,就找到了夏和臣。见了面以后,范大的父亲就与夏和臣套亲乎,拉家常。哪知道,细细地叙来,原来这个夏和臣,上上辈还和范家有亲戚关系呢,只是后来隔得远了,就不相互往来了。现在一叙,这个范大还应该叫夏和臣表叔呢。
于是,范大的父亲就以范大的口气,表叔长,表叔短的,把个表叔叫得像个活仙,热情得不得了。因为拉上了亲戚关系,范大的父亲就请表叔帮忙,务必把范大带到江南,去做大伙计。夏和臣推脱不过,就答应了范大父亲的请求。这样,才有范大到江南做大伙计的一段离奇的经历。
再说这个范大从顾大嫂家逃跑以后,就成了大顾庄上的特大新闻。俗话说,好事难出门,坏事传千里。这范大逃跑的事情,第二天就传到了夏和臣的耳朵里了。原来,这个夏和臣就在大顾庄的隔壁的庄上做大伙计,靠得很近的。那些传话的人,又添油加醋的,把个范大与顾大嫂的事情,说得是一塌糊涂。
这个夏和臣一听,吓了一跳。第一是担心顾大哥来找麻烦,第二是担心范大不知到哪里去了,万一出了意外,可不是闹着玩的。
好在又传来消息说,那顾大哥并没有跟顾大嫂闹翻,家中风平浪静。这个夏和臣一块石头落了地。可是,又不知道那范大是死是活了。这小子第一次到江南做大伙计,人生地不熟的,万一有个三长两短的,怎么向他父亲交代!夏和臣放心不下,就跟老板说明情况,请了个假,一路找来。
却说这个夏和臣一路走一路问:有没有看到一个苏北口音的年轻人,二十来岁,壮壮实实的,从这里路过。
等夏和臣到了无锡,一打听,有人说前几天好像看见的。再一打听,有个饿昏了的人,好像有点儿像。又一打听,说是这个人可能准备要饭了。所以,这个夏和臣在无锡城里一路走,就一路盯住要饭的人看。哪知道,这个范大刚刚准备正式地要饭,就被夏和臣发现了。
这个夏和臣把个范大拖到一个僻静的小巷子中,大骂道:“你这个畜生!还要死呢!好容易替你找一个好主家做长工。你这个畜生,不珍惜机会,不好好地做工,倒去跟人家老板娘睡觉!你父亲还指望你做长工挣钱,买田置地,砌房子,讨老婆呢。现在倒好,在无锡要饭了。”
再说这个夏和臣越骂越生气,越骂越来劲。把个范大骂得是狗血喷头,只恨无地逢可钻。这个夏和臣骂了一气,解了恨,又说道:“现在,你怎么办?”
范大嗫嚅了半天,喃喃地说道:“还能怎么办。顾家是不能去了,在无锡又找不到工做,只好慢慢地一路要饭,一路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