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一二九师七七一团战斗历程(罗版)-第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滥辍⒎氏纭⒀畎病⒐惚尽⒓υ蟆⑶氐鹊亟⒚裰髡ê涂谷沼位鞫印T诖嘶∩希钩闪⒘思侥系谌匚⑿惺鸷途智T谕跣峦せ橹头⒍拢愦笕嗣袢褐谟辉就渡淼泻笥位髡剑谷崭莸夭欢戏⒄棺炒蟆�
1938年6月初,八路军386 旅771 团由太行山进到永年、肥乡一带,配合东纵一部和骑兵团,消灭了盘据在临漳一带的伪军,生俘伪军军长苏明启以下2000 余人。不久,385 旅汪乃贵支队也进到宁晋、赵县、束鹿、奕城、覃城一带,打击日伪军,相继在宁晋、赵县、束鹿等县建立了抗日政权。至此,我党我军控制了整个冀南地区,开辟了拥有800 万人口的冀南抗日根据地。
八路军386旅政委主新亭同志率771 团从太行山下来,进到永年、肥乡、成安一带,进一步发动群众,巩固扩大抗日根据地。8 月底,129师骑兵团团在王新亭政委的指挥下,配合青年纵队、东进纵队、771 团、新l团等部,消灭了盘据在临漳地区的伪军苏明启、郭青部2000 余人,生俘伪军军长苏明启,攻克临漳县城。
七月二十八日,一二九师下达整编命令,决定把老部队与新收编的部队进行混编。老部队做骨干,以老带新。把老部队的副职和机关干部派到新部队去担任指挥员和政工干部,以便从政治上、组织上切实掌握住部队。这次整编中,东进纵队原“老六连”发展形成的三个团,分别编入青年纵队和三八六旅建制,其余部队合编为东进纵队第一至八支队及独立团,仍以陈再道为司令员,宋任穷为政委。与此同时,从行政上统一领导,冀南全区的冀南行政主任公署也于八月间成立,以杨秀峰为主任,宋任穷为副主任,下设五个专员公署,计辖五十一个县。
史载:
1938年1月,王新亭任第三八六旅政委,参与指挥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等战斗。
1938年4月,王新亭率七七一团二营和部分干部,到太行南部地区开展群众工作和扩军工作。
1938年6月10日,三八六旅政委王新亭率旅政治部部分人员及宣传队、七七一团(欠在太南的第二营)由太行进抵冀南永年、肥乡、成安一带。
1938年6月12日 八路军总部批准一二九师新的三八五旅成立,辖七六九团、独立团、汪乃贵支队。陈锡联为旅长,谢富治为政治委员。
1938年7月28日 八路军总部根据中央军委指示,命令冀南地区部队进行整编:
东进纵队一、三团合并为新一团;
七七一团与东进纵队二团、抗日独立第二师合编为一二九师独立旅;
各分区基干队编入各县保安队及部分游击武装,分别合编为东进纵队一、二、三、四、五、六、七、八等八个支队相一个独立团。
七七一团二营在太南
根据八路军总部的指示,19438年4月下旬,陈赓率领七七二团、七七一团二营进至平汉路西侧的冀豫边地区,并相机向豫北发展,壮大武装力量,开辟新的根据地。担负新的任务,陈赓带领部队沿着平汉线,先后向高邑、赞皇、临城、内丘、邢台、沙河、邯郸、磁县等地进击,每到一地都是拔据点,打鬼子,炸炮楼,除汉奸,杀恶霸,宣传群众,团结群众,武装群众,建立政权,所到之处,抗日的烽火立成燎原之势,并继续到道清线临漳、安阳、汤阴、淇县、辉县、汲县等地直抵博爱,横扫日军的残余势力,瓦解了各地的伪皇协军,袭击了沿途每一个县城和每一个车站,使敌人的交通始终无法畅通。
6月初,部队继续南下,进到漳河以南、道清路以北的豫北地区,先后攻克观台、水冶,袭入汤阴、辉县、潞王坟车站等敌据点,对道清路及平汉路磁县至新乡段进行了不间断破击。
战斗延续到7月间,一一五师的三四四旅六八八团也归陈赓指挥,至8月底,陈赓率领部队共进行了大小战斗80余次。仅八九月间,对平汉、道清线就进行了八次总破击(对道清线的大破击进行六次)。在许多地段上,敌人虽然每一车站,每一桥梁都有守备,并设置铁丝网、地雷等障碍物,由修武至博爱间车站与车站间火力均可联系。但是在我军的全线破袭下,把这两条铁路炸得七零八落,长时间恢复不了通车。
陈赓率领旅主力部队这次南下,从4月末至9月末的5个月中,在平汉路、道清路共进行了大小战斗80余次,破击60余次,破路100余里,毙伤俘敌2000余人。给了日伪军及各类反动武装以沉重打击,极大地鼓舞了新开辟区群众,建立了政权,组织了武装和扩大了队伍等工作,有效地巩固与迅速扩大了根据地。七七一团进入冀南后,也协同兄弟部队积极活动,打击了伪军,收编了不少民团、保安队等武装。同时进行了发动群众,组建扩大了部队,协助建立了政权,开展统一战线等工作。圆满地完成了党中央和八路军总部赋予的军事斗争和开辟根据地等艰巨的战略任务。
七七一团老三营扩建晋东南独立游击支队
1938年2月17日,以八路军129师386旅771团3营两个步兵连和教导团部分干部为基础组建129师独立游击队——即“赵涂支队”,原红九军团五连改为平汉游击支队第一连。同月,赵涂支队进驻陵川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这支部队在陵川驻扎达两年之久。1938年12月涂锡道受伤,涂锡道在平顺遭国民党特务暗杀,左腿受重伤,被火速送到344旅卫生部抢救,后移送129师卫生部治疗;1940年初,129师成立模范医院,经院长建议,由在该院养伤的涂锡道任医院政委;到1938年12月支队即由原来不足一个营发展到2000余人,相当于一个旅的部队。
771团3营实际上是红九军团部队。1932年6月红军5军团14军,1932年6月在信丰缩编为红5军团39师,1933年6月缩编为红5军团13师39团,1936年3月改为红四方面军31军91师273团; 1937年8月改为八路军129师771团3营; 1937年11月以771团政治处主任赵基梅率领771团3营和5连部分干部成立晋东南独立游击支队,几个月后以5连为基础,扩建为支队1大队。支队长赵基梅,政委谭甫仁。
1938年2月,焦作沦陷后,中共豫北特委委员、中福煤矿公司职员程明升建立了以焦作煤矿和道清铁路工人为主的道清抗日游击队。后经整编,与修武县大队合并,组织晋东南独立游击支队,下辖3个营,有1000多人,转战于修武、博爱、武陟等县。
陈子植,1912年8月出生,曾用名孙国权,河南修武人。1937年2月参加工作,193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3月任山西省陵川抗日游击支队第一大队队长。5月编入太行南区游击司令部第二支队,任支队长。10月支队编入八路军晋东南独立游击支队,任二大队副营长。1939年1月任八路军晋东南独立游击支队第四大队副大队长。
1938年春末夏初,我党领导的修武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程明升)成立之后,积极发展地方武装,壮大游击队伍,组建晋东南独立游击支队第二大队,在道清铁路南北建立了一些区、村政权和抗日群众团体,为八路军筹集军粮和军需物资。这些抗日活动,引起国民党当局的不满。国民党河南省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郭仲隗,撤了程明升县长的职务,并密谋消灭我抗日武装。为了顾全抗日大局,预防不测,我游击支队二大队向西转移,途经博爱县许河村附近时,遭到郭仲隗布置伏兵的截击,我武装力量损失五六百人,修武县抗日民主政府被挤垮。这就是国民党当局蓄意制造的“许河事件”。
1938年2月20日,日军侵占博爱县城后,刘聚奎以柏山村武学堂的积极分子为基础,以党员为骨干,建立了河北民军太行南区游击队第六支队,开展抗日武装斗争。年5月,根据上级指示,太南六支队与第一、四支队合并,成立道清游击支队,刘聚奎任游击支队政治部副主任,活动在博爱、焦作、修武、武陟之间,袭击敌伪,壮大自己,很快发展为一支具有800多人的抗日武装力量。年11月,道清支队改编为晋冀豫军区晋东南独立游击支队(赵基梅、谭甫仁支队)二大队,任二大队政治处主任。12月许河事件后,随部队撤往山西根据地。后转战于晋、冀、豫地区,多次参加反扫荡和对日伪军作战。年4月,赵谭支队编为八路军新三旅,刘聚奎调九团任政委。
1938年2月15日,日军进逼新乡近郊,李毅之、许雏生等集合新乡、获嘉、辉县三县学生和青年农民近百人,组成一支抗日武装队伍,3月正式命名为平汉抗日游击支队,李毅之任司令员,许冠英任政治特派员,李直臣任大队长,设三个中队,发展到百余人,随即开往新辉获汲沦陷区,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灵活机动袭扰日军,惩办汉奸,捣毁伪政权,多次配合八路军三八六旅破袭敌占平汉、道清铁路。在山西陵川县城,朱瑞同志正式命名这支队伍为“八路军平汉抗日游击队”。1939年2月,平汉支队发展到200多人枪,奉命编入八路军一二九师晋东南独立游击支队。。平汉支队利用熟悉的山区、丘陵地形,巧妙周旋打击敌人,配合八路军三八六旅开展破袭战。1939年2月,平汉支队编入八路军一二九师晋东南独立游击支队。
新编第三旅,1940年4月由赵(基梅)谭(甫仁)支队、冀鲁豫支队独立大队、豫北大队、344旅特务营编成。旅长韩先楚,赵基梅(代)、政治委员谭甫仁、副旅长赵基梅。
七七一团新三营扩建东纵三团
李侍曾以邱县、威县的民团为基础,成立了“壮丁队”,侍曾为司令。临清、冠县北区和清河的民团亦前来参加,又收缴国民党散兵一批枪支弹药,“壮丁队”迅速由21人发展到3000多人,1700多条枪,100多匹马。成为一支较有影响的势力。经过几个月的复杂斗争和紧张工作,侍曾率2000余人于1938年2月16日反正,毅然宣布参加抗日,接受八路军改骗。4月5日东进纵队在北胡帐将其所部正式改编为“冀南抗日游击独立第二师”(简称独二师),侍曾任主事副师长兼二团团长,参谋长廖仲符,政治部主任邓易非。社会渣滓被淘汰,一批青年学生和共产党员输入部队,部队又随之扩大。6月下旬回师威县城内,徐向前、宋任穷主持整编,独二师整编为“八路军冀鲁抗日游击第一支队”,侍曾任支队长,副支队长廖仲符,政治处主任孙卓夫。辖4个大队、2个直属连,共3000余人,正式冠以“八路军”称号。由地方游击队发展成为党领导下的抗日野战军。开始建立政治机关,设立政治委员、教导员和指导员。8月,青年抗日游击队与独立旅合编为青年抗日纵队。8月21日在夏津,第一支队和七七一团一个营,青年纵队一个炮兵连,整编为“八路军一二九师青年抗日纵队第三团”(代号成安),侍曾任团长,政委刘福胜(桂承志1939年8月),副团长廖仲符,参谋长刘昌义、张鹤声,政治处主任孙卓夫。其编制是四个步兵营,一个炮兵连,一个特务连,一个骑兵排,全团共2000多人。装备加强,弹药充实,成为八路军的一支野战主力部队。
李聚奎:“青年抗日义勇军团”的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