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一二九师七七一团战斗历程(罗版)-第1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西进路上
扶眉战役后,解放了八百里秦川,胡宗南主力被歼,国民党反动集团更加寄希望青宁二马同我较量。策动二马与我决战平凉地区。
7月19日,彭总在虢镇的文广村召集军以上高级干部会议对扶眉战役进行了总结。他把这次战役称为与胡马决战的第一个回合;。并提出第二个回合——平凉战役的作战计划。彭总在分析敌情时指出:胡宗南在扶眉战役后虽然尚有十余万人的兵力;但分散在东起秦岭之东江口、佛平,西至徽县、成县、两当、武都地区,南至安康、汉中及其以南的地区,已成惊弓之鸟。时刻惧我进攻,短期已无向关中发动进攻的能力。青宁二马退守陇东地区后,如继续后撤将失去甘肃宁夏之咽喉——平凉,势必造成大军直捣兰州、银川的形势。青宁二马在尚未受我歼灭性打击的情况下,是不会甘心的,必将凭借平凉一带天险进行抵抗。因此,彭总决心以十八兵团之两个军钳制胡宗南残敌,保障我后方的安全集中一、二、十九兵团及十八兵团之六十二军共十个军,追击二马,力争歼其主力于平凉地区。以十九兵团附骑兵第二旅为右翼,沿西兰公路及其两侧向平凉攻击前进;以一、二兵团为左翼,分两路平行北上,先取陇县,直插平凉以后,断敌退路,并截击由兰州、固原方向可能增援之敌;以十八兵团六十二军为总预备队。
文广村会后,各部队做休整动员,学习民族政策做好新解放区群众工作的准备。21日,十九兵团从乾县、礼泉一线出发,沿西兰公路及其两侧追击敌人。一、二兵团分别于23日、24日出动。
这时仓惶撤退的青宁二马,处于战退难决的窘境。他们想战又觉得难以抵挡我三十万大军,深恐被我包围歼灭;想退又怕我大军直捣他们的老巢兰州、银川。迟至24日,在西北军政长官公署长官刘任的主持下,召开了师以上的军事会议,制定了“关山会战指导复案计划”,作出了平凉决战的部署;决定以宁马之一二八军、第十一军共六个师又一个骑兵团,两个炮兵团于平凉以东、以南进行防御,由四十里铺、安口窖、华亭地区,以平凉为中心,从东北到西南形成一个弧形防御地带,企图抗击消灭我军主力。青马由安口窖地区西移六盘山,以便待机实施迂回,从弧形防御地带的右侧华亭、安口窖方向反突击,攻我右翼,并依靠胡宗南从秦岭向我后方出击,企图协力对我各个击破。
但是,这个“关山会议指导复案计划”一抛出,对青马有戒心的宁马,立刻察觉青马企图在平凉决战中保存自己的实力,而让宁马打头阵,青马则可坐享其成。尤其是宁马见我军置重兵力在其右翼,认为被歼难逃。马鸿逵立即电令宁马临时总指挥卢忠良:保存实力,退守宁夏。于是,敌人的平凉决战计划就此罢论。
27日,宁马已向平凉以西撤退,青马主力也撤至静宁地区。根据这一情况彭总断定敌人已放弃在平凉与我决战的企图,遂于27日发出命令,修订原定之做战计划,十九兵团继续追击宁马,歼灭一切能抓住的敌人。28日,一兵团抓住了扼守陇山要隘——固关,掩护青马主力退却之敌骑兵十四旅被我一军和七军一举歼灭,青马更加速向兰州逃窜。我十九兵团猛追宁马十余天,8月1日始得一战,于固原以南之任山河,歼敌五千余人。我六十五军之一九五师又攻占战略要地六盘山。至此,我各路大军直入甘肃腹地。虽未能歼灭二马于平凉地区,但却达到了分割青宁二马的目的,兰州、银川已暴露于我军攻击之下。
扶眉战役后,六军随营学校,也于8月初奉命跟随大部队后面西进。在未西进前几天,学校组织学员进行了夜间急行军和急紧集合,摸黑穿衣服、打背包等方面训练,给每人发了两双布鞋(老百姓做的军鞋)和一个布制的干粮袋,将住地的院落和房间打扫的干干净净。
3日早晨,整装按队集合,由坝桥的雾庄村步行到西安火车站,大家坐车向西前进。当天下午到达虢镇宿营地,下车住下,我们又作了两天的准备工作,学校领导给我们传达了前方部队打胜仗的消息和情况,要求学员在行军路上要服从指挥,遵守纪律,互相帮助,提高警惕,防止敌特破坏,特别是遵守群众纪律和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学员以班为单位,自己炒制炒面,每人一份,以备行军路上食用。
6日早晨天刚亮,全校集合,以中队为单位,按班的大小个排列(小个在前,大个在后),女的在前,男的在后,分成二路纵队,一字长蛇阵排开,浩浩荡荡行进在西北的大路上,大家高唱着《解放军进行曲》“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像太阳,足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同时,与我们一路西进的有六军教导队,秦腔剧宣传队,会训队和一个炮兵营兄弟部队。每天按照顺序轮流排前队。我们随校的番号是“泰山”,每天行军60…80华里,最多达130多华里,由虢镇经风翔、彬县、陇县、平凉、会宁、静宁、定西到达兰州,行程一千多华里,翻越了六盘山、华家苓、狗娃山、 皋兰山、渡过了好几条河流,长途跋涉一个多月。
我们随校400多名学员西进的行军生活,是比较艰苦的,每个学员负重20多斤,天气炎热,翻山越岭、涉水过河,出汗多,缺水喝,有时遇到雨天,被淋的浑身是水,也要坚持达到宿营地才能休息。在翻越六盘山时,遇上了雨天,那天走了130多里,晚上12点到达宿营地,用山洪积水做的饭,有的同学吃饭的时候在碗中发现有羊粪。在行军途中互相帮助,帮助年龄小,体质弱同学不要掉队,按时到达住地。我们队在陇县宿营地,晚上四点钟左右柯宏同学站岗值勤,发现村中街道上有一人在走动,便喊了一声口令,要他站住,那人便快步跑起来,又喊了一声叫他站住,那人不但不站住,反而跑的更快了,这时柯宏同志便端起步枪向其射击,结果击中这人的头部,应声倒下。队长杨凯,指导员魏浩等领导闻声起来,问明情况,到出事地点查看,这个人已被打死,发现身上背着一支俄制水连珠步枪和20多发子弹,上衣口袋有几条小鱼,最后确定,这人可能是土匪。对柯宏同志进行了队前表扬,要求大家提高警惕,防止敌特报复,增加了哨所值勤人员。
同时,我们的行军生活,也是非常活跃和愉快的,每到一处大的住地休息二至三天,要改善生活,吃的好一些。同时一路同行的秦腔剧宣传队都为我们部队和当地老百姓演出秦腔, 如《铡美案》、《穆桂英挂帅》、《李闯王北京四十天》、《三打祝家庄》等等。各部队之间展开啦啦队,唱歌比赛,或者演活报剧,扭秧歌,向群众进行宣传。我们在行军途中,大唱革命歌曲,《走!走!跟着毛泽东走》、《东方红》、《解放军进行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前进、前进,向着大西北前进》等等。同学之间有几个同学爱说笑话,爱唱戏,活跃着行军的文化生活。其中樊本隆同志是较活跃的一员,他演木瓜,唱苏武牧羊,或者说笑话,逗的大家大笑。行军的歌声、笑话,鼓舞着我们向大西北前进的勇气和信心。我和几个同学经指导员魏浩和原队长刘仁俊介绍在陇县加入了新了民主主义青年团,在驻地村头一棵树下举行了宣誓。
我们在行军途中,严格遵守群众纪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借东西及时归还,损坏的赔偿,买东西付钱,离开住地前将房屋院落打扫的干干净净。有次在某住地两个同学在梨树地上拣了两个梨吃,队前受到批评。
总之,在长途行军的艰苦困难条件下,随校始终遵循抗大精神,坚持边行军,边学习、边实践,使学员得到了实际锻练,为学员树立革命人生观和世界观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决战兰州
战前敌我参战部署与编成
8月21日,解放军在试攻时在兰州战场的具体部署是:第六十四军进攻马家山、古城岭,得手后,从东向西进攻兰州城;第六军进攻营盘岭,得手后,由西沿皋兰山进攻兰州城;第四军进攻沈家岭、狗娃山,得手后,由西南向东北进攻兰州城;第三军沿黄河右岸由西向东北进攻兰州城,发觉敌人有撤退迹象时,有占领黄河铁桥切断敌军退路的任务。
兰州战役在敌我战役编成上:
敌军:国民党西北行政长官公署计划投入六个军共十三个师。计有:第一二0军(军长周嘉彬)第二四五师、一七三师,第九十一军(军长黄祖勋)第二三一师、二四六师、一九一师;马步芳集团第八十二军(军长马继援)第一00师、一九0师、二四八师、第骑兵十四旅,第一二九军(军长马步銮)第三五七师、新第一师骑兵、第八旅,新编骑兵军(军长韩起功)骑兵第二旅、骑兵第三旅;马鸿逵集团第八十一军(军长马敦靖)第三十五师、二九四师、三五八师;西安绥署胡宗南集团第一、六十五、三十八、三十六、九十军等残部。
我军:第一野战军共投入十二个军三十五个师。计有:第一兵团(司令员兼政委王震)第一军(军长贺炳炎、政治委员廖汉生)第一、二、三师加炮兵团,第二军(军长郭鹏、政治委员王恩茂)第四、五、六师加炮兵团、工兵团,第七军(军长彭绍辉)第十九师、二十师加工兵营;第二兵团(司令员许光达、政治委员王世泰)第三军(军长黄新廷、政治委员朱辉照)第七师、八师、九师加炮兵团,第四军(军长张达志、政治委员张忠良)第十师、十一师、十二师加炮兵团,第六军(军长罗元发、政治委员徐立清)第十六师、十七师加炮兵团;第十八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周士第)第六十军(军长张祖谅、政治委员袁子钦)第一七八师、一七九师、一八0师加炮兵营,第六十一军(军长韦杰、政治委员徐子荣)第一八一师、一八二师、一八三师加炮兵营,第六十二军(军长刘忠、政治委员鲁瑞林)第一八四师、一八五师、一八六师加炮兵营;第十九兵团(司令员杨得志、政治委员李志民)第六十三军(军长郑维山、政治委员王宗槐)第一八七师、一八八师、一八九师加炮兵团,第六十四军(军长曾思玉、政治委员王昭)第一九0师、一九一师、一九二师加炮兵团,第六十五军(军长邱蔚、政治委员王道邦)第一九三师、一九四师、一九五师加炮兵团;兵团部骑兵第六师、战车队、炮兵团。
兰州,地处陇西盆地中心,是通往青海、宁夏和新疆的交通枢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西安解放之后,国民党西北政局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蒋介石在准备“引退”之前,把西北土皇帝马步芳扶上“西北军政长官”的“宝座”。于是,兰州便成为国民党在西北的反共政治、军事中心。
马步芳把兰州守备的重任交给儿子马继援负责,城内驻守着他的主力八十二军和一二九军,城外左有九十一军和一二0军,右有新编的骑兵军和保安团,号称十万大军。马步芳狂妄地说:“凭着兰州依山傍水的地形和抗战时期修建的“国防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