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少女纯真追梦之旅:非梧不栖-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到后面你就不知自己是在学武术还是学英语了。情感剧一般很符合这第二点要求,且悲剧的对白比较唯美,而喜剧的对白则很生动、俏皮。
记得初三时,在外国友人Brenda和Aldo的影响下,我开始每天晚上10点下了晚自习后看40~60分钟英文电影,对白字幕都是纯英文,绝不依赖中文字幕,遇到经典对白就抄下来,遇到不懂的词就记在单词本上。“置之死地而后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坚持,语感、听力、口语突飞猛进,为日后考托福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初三、高一交接的暑假,我上了新东方的新托福班。之后,我很久都没能抽时间准备。我真正开始准备新托福,是在2008年3月中旬。在准备托福的过程里,我的英语老师李汝清老师给了我很多关照和支持。
为备战考托福,每天早上吃完早餐,我就做一篇托福的听力,然后选一段来听写或者跟着听力材料朗读。新托福Longman特训那套书的听力,都是很纯正的美音,简直是用作跟读的不二教材。当然,作为听力书来说这是一个缺陷,因为新托福听力有时会放一些非英语国家教授的讲座,以模拟北美大学真实的学习生活环境,若你的耳朵只会听纯正美音,估计当听到什么法国教授、西班牙教授或日本教授的讲座时,你就会彻底崩溃——Is he speaking English?
每隔两周的周末,我就专门抽出3个小时的时间,完整地做一套新托福的电脑模拟考题。Longman的比较简单,Delta适中,Barron较难。不知为何,我从朋友那得到的一张Kaplan模拟考试光盘的某些词,是不正常的字符,害得我做完一套模拟考题的阅读后,脑子快要瘫痪掉了。本来托福阅读就很伤脑细胞了,做这个不正常的模拟考题,还得连猜带蒙地把那些诡异字符所代表的正常单词想出来,实在叫人大脑死机。
新托福的口语和写作,我是交叉着准备的,因为这两个模块的问题实在很相近。在广泛地参阅了手上所有的托福书后,我将一些重复频率很高的问题列了出来,坚持每两天至少写一篇。写的时候我们注意联想自己的生活经历感受中有什么是可以一材百用的,用个本子简单记下来。这点同语文作文颇有异曲同工之妙。至于英语口语,其实就是把脑海中的思想表达出来并注意把握好时间。我练习英语口语和英语写作时的做法是:通过写作积累素材,通过计时训练把握说话技巧,通过听自己的录音纠正一些发音错误。可能是因为同外国人交流得较多,从未觉得难以开口,遇到题目总有话说,练习只是帮我说得更有条理罢了。
英语学习是长期坚持的过程,正因为我们不在英文环境中,所以更要持之以恒。当读英语成为一种习惯时,你就会觉得一天不读英语,人生都不完整。
与星空相约
——记华附博冠天文社国庆节于万顷沙天文观测活动
天黑前调试天文望远镜
披衣从帐篷中出来,凌晨4点的秋风掠去了我迷蒙的睡意。天空是墨蓝的,路灯的橙黄抹亮了东方的天空,面前的草地上,冯彦斌在专注地调着望远镜,张思聪在椅子上就着红光看博冠的旋转星图,黄晓铨则站在张思聪身边仰头望天。
夜风带着凉意,驱散了水塘上方的水汽,看到的星空比10点多时更加璀璨。飞马座大四边形还未退下,仍在西边天空熠熠生辉。漫天星斗中最夺人眼目的莫过于天狼星巨弧了。天狼星,南河三,双子座的北河二,北河三还有御夫座的五车二,这5颗亮星组成一条优美的弧线点缀辽阔的夜空。梅西叶M45即金牛座昴星团中的几点亮星依稀可辨,像极了一个虚无缥缈的梦。
冯彦斌此时将折返式望远镜对准了猎户座大星云,编号M42的深空天体,位于猎户腰带上的那把宝剑旁边。有心人天不负,他终于成功对准了M42。从望远镜中看去,只能看到几点疏星和一团模糊弥漫的光晕,却见不到书上彩图中那一圈绚丽的玫瑰红。但我们依然十分欢欣鼓舞,因为要将望远镜对准天上的一处是很难的。往往当你看准了一处夜空后想用望远镜对准它,可是望远镜的目镜中呈现的是截然不同的星空,因为它看得太深入、太清楚,反而容易让人迷失在那一片星光里。
思绪飞向远古,我们的先人就是用那一双双眼守望天穹,然后为一个个假想的星座编写动人的传说。但肉眼给我们的只是感性的认知,唯有现代科技给我们以理性的真实。从布鲁诺到哥白尼,从开普勒到霍金,天文学在这些伟大科学家们夜复一夜的坚持中逐渐发展、成熟,带给我们太空的秘密。
从上古走来的星光,静默地俯瞰着沧海桑田,仿佛要把古老的传说洒遍大地的每一处角落。
博冠天文社,我们与星空相约。
[后记:这篇文章是在2008年9月30日万顷沙天文观测活动后,为学校博冠天文社的社刊写的活动感言。华师附中“博冠”天文社于2008年6月23日由广州博冠企业有限公司赞助成立,目前已拥有八台天文望远镜和一系列的天文设备。社团旨在通过组织高质量的天文活动(如观测、讲座等),在校内进一步普及天文知识,让同学们充分领略浩瀚星空的美丽。冯彦斌是第一任社长。这次国庆观测活动是我们这群天文社创始人为给天文社日后的活动寻找观测基地而进行的踩点活动。当天我们在晚餐过后就开始观星,几乎彻夜未眠。
莫让“读书时间”成为“记忆”
前两年,央视的一个节目“读书时间”因为收视率持续走低,迫于形势而将其更换为“记忆”。透过央视的无奈之举,我们看到了那份不能承受的现实之痛。
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精神空气。生理的呼吸,只能满足人类作为自然的产物的最基本生理需求。然而,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我们还要精神的呼吸,也因为这个,生存变成了生活,我们才得以“诗意地栖居”在这个蔚蓝的星球。
“书似青山常乱叠,灯如红豆最相思。”月凉如水的夜晚,一灯如豆,不妨捧起一本唐诗宋词,沿那风骚古道溯流而上;折一枝渭城朝雨的绿柳,感受甘若清泉的友谊;听一曲大江东去的浩歌,触摸那颗怀才不遇的孤傲的心;登一座高楼,体味“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怨妇之伤。在唐风宋雨中精神呼吸,我们体味到了人生百感。
“千红一窟,万艳同杯。”若我们走近红楼,去看那群芳如何红楼一梦历尽一个王朝的兴衰。封建礼教压抑了她们的灵秀,扼杀了她们的幸福。而雪芹先生“增删五次,披阅十载”的矢志不渝亦让我们感动于那一颗火烈的赤子之心。在《红楼梦》中精神呼吸,我们深感革故鼎新的必要与迫切,我们亦被雪芹先生不为繁华所动,为完成这部千古奇书而安贫乐道的精神所感动。
《悲惨世界》中冉·阿让的凄苦一生,《飘》中女主人公郝思嘉顽强坚毅的品质,《鲁宾逊漂流记》中所展现的那种与天斗、与地斗的属于大写的人的生命雄风,无一不给我们以深深的触动。也许,是在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之后,我们开始思考苦难与幸福的关系;也许,是在看过《永别了,武器》之后,我们开始审视战争与和平。书给我们的启示是珍贵的,也是无尽的,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如是说。然而, 现在城市中快速的生活节奏让人难以再静心品味和呼吸书中那缕淡雅的芬芳。有调查表明,目前我国人均阅读量不到每年5本,而世上最优秀的民族犹太人是每人每年60本。当“读书时间”真的成为“记忆”,当人们不再进行精神的呼吸而只沉溺于物质的享受,那么这个国家民族,就会如失根的兰花,寂寞凋零于时代的洪流。
唯愿埋首于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人们,能在心中固守一份澄澈,留下那一方净土去享受精神的呼吸,为自己封藏一份珍贵的感动。
莫让“读书时间”成为“记忆”。
班长竞选演讲
大家好!
很荣幸今天能站在这里竞选班长一职。下面我想就班级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建议并阐述我的班级建设方案。
班上不少同学都和我一样,有相同的感受,那就是这个班有点“冷”,一盘散沙,各自为政。我们知道,形成分子间氢键的物质熔沸点较高,而形成分子内氢键的物质恰恰相反。班上的现状就像是形成了分子内氢键一样,导致一个集体失去了凝聚力。具体表现之一是在班会、团会课上没有什么人认真听讲,总是在埋头苦干。我想这也不完全是听众的错,因为反观我们以前的班会、团会,确实没什么可圈可点的地方——形式单一,交流互动少,演讲者与听众脱离,甚至有些发言者在上台前毫无准备,于是在台上就随口说些无厘头的笑话。这是很不负责任的一种行为。我们说,浪费自己的时间是慢性自杀,但浪费别人的时间就是谋财害命了。
我若当了班长,首先要把班会搞好。因为我们班3个组,平时上课各奔东西,难得有机会交流互动感受一个集体的力量。这样,两周才有一次的班会就更显得弥足珍贵。我想,班会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可以每一次都确定一个主题并围绕它来开展,以拓展开阔同学们的眼界。上周刚刚开完的团会就是一个好范例。上周的团会是关于中国的后奥运之路的探讨,思想的深度、广度都拓展得很好。我希望将今后的班会都开得活泼些、有深度一点,让班会不仅是课外拓展、思想锤炼的时间,也是同学们交流互动、取长补短、感受集体凝聚力的时间。这些需要班委的精心策划,也需要同学们的大力支持。
一个活动要顺利开展,观众的氛围也很重要。有时观众所表现出的不屑一顾,会直接影响参与者水平的发挥,所以,我想今后无论台上的同学说得怎样,我们都应以宽容之心报以热烈的掌声,而不是无限放大别人的不足,否则,既压抑参与者,也郁闷自己的心情。通过共同努力来营造一个温暖的集体,使每一位同学都敢于展现自己独特的风采。
另外,以前班上的许多活动都没能留下哪怕只言片语的记录,那本在同学之间传递书写的珍贵团员日记又不翼而飞,如此多彩的生活却没留下一点供我们品味回忆的载体,实在可惜。我想在今后的活动中收集同学们拍的照片、摄的录像还有写的文字,编辑整理成属于我们的记忆——班级刊物或电子杂志。
以上就是我针对班级目前的主要问题所作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建议、决心。其他一些空、大、泛的东西我不想说太多。我希望用实干使我的想法成为现实,使这个集体更加温暖而朝气蓬勃。请大家支持我,谢谢!
[后记:这篇是我高二上学期竞选班长时的演讲稿。我当时想当班长是为了给这个集体带来更多更好的转变。记得在之前的一次新年班会上,我精心准备了一些传统的灯谜,让大家猜,并计划在大家猜完后,向全班介绍关于灯谜的历史、猜谜方法以及各种谜格(“谜格”,也称“谜律”,就是在某些谜语制谜和猜谜的时候,必须遵守的各种特殊格式)的文化知识。谁知谜语还未猜完,就有人阴阳怪气地说:“搞这么无聊的节目有谁要猜!”此言一出,犹如泼下一盆冷彻人心的冰水,浇灭了我原本满腔的热情。我心想:既然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