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帝国风云 >

第809部分

帝国风云-第809部分

小说: 帝国风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显然,连肚皮都填不饱的民众,肯定不会支持居住在黄金宫殿里的国王
    由此可见,巴列维在伊朗的失败,不是工业改革本身的错误,而是推行工业改革的段与政策性错误所导致的结果
    这一点,隔着海峡相望的沙特就是一个完全相反的例证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第二百一十六章 根源
    大战结束之后,不仅仅是伊朗,而是几乎所有伊斯兰国家都走上了工业化道路。。)
    主要就是,英法等国在大战中彻底战败,中东与海湾地区的众多伊斯兰国家摆脱了老牌帝国的殖民统治。在获得独立之后,这些伊斯兰国家都深刻认识到,只有工业化才能使国家变得强大,也才能避免遭受强国奴役。
    当然,中德冷战也推动了伊斯兰国家的工业化步伐。
    原因就是,伊斯兰世界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而中德为了争夺世界霸权,都不可能把伊斯兰世界排除在外,也就都需要积极争取获得伊斯兰世界的支持,也就得满足伊斯兰国家的一些要求。
    显然,伊斯兰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的时候都需要来自大国的帮助。
    在战后的二十多年里,伊朗是伊斯兰世界里实现工业化的典型代表,甚至被中国用来进行政治宣传。
    只是,伊斯兰革命最终证明,伊朗的工业化进行得并不成功。
    问题是,并不能因此认为工业化在伊斯兰国家注定行不通,而且有失败的典型,也就有成功的典型。
    在伊斯兰国家中,沙特就是成功的典型。
    与伊朗一样,沙特也是在大战之后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成为独立国家的,而且也是从战后开始进行工业化改革。更重要的是,沙特也是一个王国,即沙特国王是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与实际统治者。
    可以说,沙特与伊朗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幅员广阔,拥有惊人的石油储量。
    只是,在推进工业化改革的时候,沙特国王采取了于巴列维完全不一样的措施,即更加注重长远发展。
    虽然沙特也是以石油开采与出口为基础,但是从一开始,沙特王室就掌握了国内主要油田的所有权。只是把开采权以合同的方式转让给海外企业,而开采石油的主要收入归王室所有。
    利用开采与出口石油的获益,沙特国王开始推行全面义务教育。为民众提供基本医疗保障与社会福利,还在基础建设上投入了大笔资金。虽然王室才是最大的获益者,到一九八零年的时候。沙特王室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富裕的家族,其拥有的资产超过了三千亿华元,且主要资产都在海外,但是沙特并没有因此出现严重的贫富差距,大部分国民都成为了石油出口的受益者。
    也就是说,沙特的工业化是缓慢的,却是坚实的。
    根据一九八零年做的一次调查,沙特王室在国内的拥护度超过了百分之八十,沙特国王深受民众爱戴。
    显然,沙特的成功之处。就是没有过分的追求眼前利益。
    不可否认,到一九八零年的时候,沙特在海湾地区依然算不上强国,甚至没有几家像样的工厂,在军事实力上更加无法跟北面的伊朗相比。但是沙特没有内部之忧,国王的统治基础极为牢固。
    相比之下,巴列维在伊朗的统治就没有这么受欢迎了。
    当然,这些都是经济上的问题,而伊朗的伊斯兰革命则是政治与宗教问题,而且更主要的是宗教问题。
    从宗教层面上讲。伊斯兰革命的根源在阿以战争。
    伊朗不是阿拉伯国家,因此在三次中东战争中,伊朗都是以色列的支持者,巴列维甚至在三次访问以色列。在第二次中东战争期间,巴列维还下令驻扎在两伊边境地区的伊朗军队进入战争状态。当时,巴列维公开宣布,如果阿拉伯军队攻入特拉维夫,伊朗军队就将进攻伊拉克。
    可见,巴列维是以色列的坚定支持者。
    巴列维这么做,一是出于跟中国的同盟关系,二是希望通过支持以色列来打击阿拉伯国家、从而达到其称霸中东的梦想。
    问题是,巴列维的出发点是民族关系,而不是宗教关系。
    显然,在中东与海外地区,宗教关系绝对不能忽略,在很多时候甚至超过了民族关系。
    第三次中东战争期间,巴列维也积极支持以色列。根据后来披露的资料,当时伊朗空军还派遣了部分飞行员前往以色列,驾驶以色列的战斗机参与战斗,而巴列维则私下里资助了以色列二十亿华元。此外,巴列维还下令开放所有机场,以方便中国空军向以色列空运战争物资。
    显然,在巴列维主政时期,伊朗是以色列的坚定盟友。
    问题是,巴列维的亲以立场,并没有得到民众的支持。
    虽然伊朗不是阿拉伯国家,与阿拉伯国家不属于同一个民族,但是伊朗与以色列也不是同一个民族。更重要的是,伊朗与阿拉伯国家信奉同一个真珠,哪怕在教派上存在差别,而以色列信奉的则是另外一个上帝。
    也就是说,在关系上,伊朗至少与阿拉伯国家还有宗教上的共同点,与以色列则没有任何共同点。
    显然,伊朗民众更加支持信奉同一个真主的阿拉伯国家,而不是以色列。
    第三次中东战争之后,伊朗国内就因为国王支持以色列而爆发过大规模动荡,而巴列维采取的应对措施是血腥镇压。
    根据后来披露的资料,在持续了一个多月的动荡中,至少有数十万人丧生,其中部分是在遭到秘密逮捕之后被处决,而绝大部分被秘密处决的都是宗教极端份子,即坚决反对世俗化的伊朗人。
    问题是,镇压根本不可能消除国内矛盾,反而会激化矛盾。
    一九八一年,以色列出兵攻占黎巴嫩,而巴列维再次高调表示支持以色列为了改善本国安全形势所发动的侵略战争,再次激化了伊朗的国内矛盾。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正是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的导火索。
    正是在这场动荡中,霍梅尼被捕入狱,而巴列维在这个关键人物身上,并没有使用其见长的血腥手段,只是把霍梅尼软禁在了德黑兰郊外的一座庄园里面,并且在八个月之后,也就是一九八二年六月将其释放。
    显然,巴列维做出了一个最为错误的决定。
    霍梅尼在获得自由之后,不但没有就此沉默,反而以其反抗国王的英勇举动,立即成为了伊朗国内宗教极端势力的精神领袖,成为了反抗巴列维统治的核心人物,并且在一九八三年发起了伊斯兰革命。
    虽然从理论上讲,只要巴列维推行的世俗化等一系列政策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就算处决了霍梅尼,伊朗依然会爆发伊斯兰革命,但是绝对不会是一九八三年,而巴列维也就有对改革进行调整,以缓解国内矛盾。
    从某种意义上讲,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是巴列维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必然结果。
    当然,中国在这场革命中扮演了很不光彩的角色。
    事实上,正在中国在伊朗的一系列行动,才导致了伊斯兰革命。
    这其中,中国对伊朗的经济掠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之前,中国对伊朗的经济掠夺还不算过分,而且主要由民间资本自行运作,与政府政策没有直接关系。即便中国企业在伊朗确实赚取了暴利,也并非中国企业的原因,更主要的是伊朗自身的政策。
    可是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之后,中国对伊朗的经济掠夺就不再仅仅是民间行为。
    这就是,阿拉伯国家在第三次中东战争期间对以中国为核心的东方同盟集团进行了全面的石油禁运,使得中国更加依赖来自伊朗的石油,也就需要加大从伊朗的石油进口量,自然需要确保控制伊朗的石油资源。
    根据中国官方公布的资料,在第三次中东战争后的五年里,中国从伊朗进口的石油比此前五年增加了百分之一百八十。同一时期,伊朗的石油出口量则增长了百分之两百多,而且出售价格极为低廉。
    显然,伊朗民众并没有从增加的石油贸易中获得好处。
    相反,在油田数量增加有限的情况下,石油产量急剧提升,意味着单井产量提高,也就意味着工人的劳动强度加大。
    也就是说,伊朗民众不但没有获得好处,反而遭受了重大损失。
    当然,最主要的不是劳动量的增加。
    说白了,石油工人在伊朗工人中占的比例不算大。
    最根本的,还是由石油危机所引发的经济危机对伊朗造成的冲击。这就是,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下,伊朗要在进口中花掉更多的钱,而出口受油价限制并没有同比增长,因此伊朗政府只能通过增加国内税收来平衡开支,即把外来经济压力转移到国内,让伊朗民众承担更加承重的经济负担。
    对于贫富差距已经极为悬殊的伊朗来说,这无疑是火上浇油。
    要知道,八成伊朗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而伊朗政府提高税收比例,却没有改善社会福利,意味着穷人将变得更加贫穷。
    显然,这等于激化了社会矛盾。
    也正是如此,霍梅尼所代表的极端宗教集团才有了滋生的土壤,也才得到了数千万伊朗平民的支持,而巴列维则成为了伊朗民众眼里的卖国贼,也正是如此,伊朗人才认为只有推翻国王,才能拯救伊朗。RV
    叶子悠悠最快更新,请收藏叶子悠悠。

第二百一十七章 无能为力
    虽然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是必然的事情,但却是中国最不愿意见到的结果。
    原因就是,伊朗在中国的同盟体系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关键就是伊朗的地理位置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价值。
    伊朗的东边是南亚次大陆,北面是高加索地区,西面是土耳其,南面则是海湾地区。
    大战结束之后,土耳其与俄国都在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控制之中,而南亚与海湾地区则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之内。
    也就是说,伊朗正好位于中德战略边界上。
    显然,伊朗不但把中国控制的南亚与海湾地区连接了起来,还是阻挡德意志第二帝国向南亚与海湾地区扩张的桥头堡。
    正是如此,中国在战后极为重视伊朗。
    说白了,巴列维能够回到伊朗当上国王,就是得到了中国的支持,而扶持巴列维也是中国控制伊朗的主要手段。
    问题是,这个手段过于单调。
    更要命的是,为了维持与伊朗的结盟关系,中国不得不在很多方面忍受巴列维的胡作非为。
    由此导致了一个非常严重的结果,即中国对伊朗的国内政策影响非常有限。
    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正是对巴列维的纵容,导致了伊朗国内局势持续恶化,并且最终引发了伊斯兰革命。
    如果中国有更多的选择,也许就能避免这场危机了。
    由此可见,伊朗的伊斯兰革命。可以算得上是中国在战后的对外政策中最大的失误。由此造成的麻烦,困扰了中国数十年。
    要知道,通过革命上台的伊斯兰宗教政府绝对不会把中国当成盟友。
    原因很简单,绝大部分伊朗人在痛恨巴列维国王的同时,也痛恨那些肆意掠夺伊朗资源的中国企业,也就顺带痛恨中国。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伊斯兰宗教政权必然会宣扬**与仇华政策。并且以此来团结民心。
    也就是说,伊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