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帝国风云 >

第325部分

帝国风云-第325部分

小说: 帝国风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实上,在大战爆发后,德意志第二帝国就向中国当局提出,希望中国出兵印度。
    只是,当时的情况不允许这么做。
    等到日本即将战败的时候,美国参战,中国再次推迟了出兵印度的作战计划,随后又是向红俄开战,导致中**力严重不足,也就只能继续推迟进攻印度的作战计划,而这一搁置就是一年多。
    对中国来说,进攻印度有很大的必要xìng。
    当然,中国出兵印度的主要目的与英国、德意志第二帝国等西方传统列强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从一开始,冯承乾就明确提出,中国不可能效仿英国。在占领印度之后,把印度变成中国的殖民地。
    冯承乾提出这一观点,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由。
    这就是,印度在经受了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之后,已经有了民族**的苗头,任何紧跟着英国步伐占领印度的国家,都有可能被印度的**浪潮所淹没。而印度也将变成该国的泥潭。
    事实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印度的**运动就开始抬头。
    大战期间,如果不是德意志第二帝国一直没有获得进军印度洋机会,让英军能够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镇压印度的**运动浪潮,恐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印度就会宣布**。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印度的**运动遭到了残酷镇压。
    有趣的是,英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对待印度**运动的立场完全一致,即可以给予印度地方政府一定的自治权,但是必须保留在原有的体系范围之内,获得完全**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根据非官方资料,在一九二零年到一九二九年的十年间,英国在印度的驻军,总共镇压了上万起**运动、或者与**有关的运动,而德意志第二帝国则为执行镇压任务的英军提供了帮助。在这十年间,至少有一百五十万印度人在英军的镇压中丧生。还有更多的印度人遭到秘密逮捕。
    问题是,镇压并不能扼杀印度人寻求**的梦想,反而让更多的印度人加入**运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印度民族**运动领袖甘地发动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并且在断断数年之内席卷印度全境。虽然殖民地当局多次逮捕甘地,还多次宣布甘地犯有叛国罪。但是却没有处死他。也没有能够扑灭他发起的**运动。直接结果就是,印度在英国的殖民体系中的价值变得越来越小。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印度的**运动已经变得不可收拾了。
    在一九四一年,因为印度的**运动引发的罢工等事件。导致印度的经济产值降低了百分之四十。当时,因为印度港口工人罢工。很多囤积在港口里的物资根本无法装船,也就无法运往英国。此外,因为印度的纺织工人大罢工,英国出现了棉纱与棉布紧缺的现象,不得不加大从美国的进口量。
    可以说,这个时候,换任何一个国家去统治印度,都要面对同样的难题。
    也正是如此,冯承乾并不主张占领印度,而是提出应该利用印度的民族**运动,把英国赶出印度,减轻中**队的作战负担。中国需要获得的,只是控制印度的部分城市,特别是港口城市,在印度洋北岸获取一些海军基地,为接下来进军中东打下基础,也为开辟前往地中海的航线做好准备。如果中国当局能够支持印度的**运动组织,并且承认印度是一个**国家,那么中国就很有可能以非常轻微的代价获得这些港口,而不是在印度打一场大规模战争。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支持冯承乾的观点。
    有人提出,既然不能在印度搞殖民地,为什么不直接吞并印度?
    要知道,中国现在的国力不比英国霸占印度的时候差,而且中国离印度更近,也更容易控制印度。
    问题是,中国吞并印度能得到什么,以及需要为此付出多大的代价?
    显然,对于刚刚进入工业化时代的中国来说,印度是一个极为沉重的负担,因为印度有接近三亿人口,而且在遭受了英国近两百年的剥削之后,印度民众极为贫穷,受教育程度非常低,绝大部分印度人都是文盲,而且印度还处于农耕时代。可以说,背上这个沉重的负担肯定会对中国的长远发展产生严重影响。事实上,历史上任何一个称霸全球的大国,都没有在领土上搞扩张,最多也就是获取海外殖民地。道理也是一样的,如果以吞并的方式来侵占其他民族的土地,就等于背上了负担,对国家发展没有任何好处可言,更不用说让国家发展壮大了。
    说得直接一点,如果吞并印度有足够多的好处,英国早就这么做了。
    英国没有吞并印度,而是把印度当成殖民地,把印度人当成殖民地居民,就是不想背上负担。
    显然,吞并印度是很不现实的想法。
    再说了,从历史上看,印度与中国非常相似,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而且都曾经同化过入侵者。如果中国吞并了印度,那么只有两个结果,一是印度被中国同化,而是中国被印度同化。对于两个生命力同样顽强的民族来说,恐怕这两个结果都不会出现,而最有可能出现的是民族间无休止的纷争与斗争。
    最终,冯承乾的主张得到了多数人的支持。
    当然,在出兵问题上,吴铁生等人有不同的观点,即在战争时期,中国很有必要控制印度全境。至于印度是否会成为一个**的国家,那是战后的事情,或者说可以成为用来拉拢印度**运动组织的筹码。
    如此一来,中国陆军就需要动用足够多的兵力。
    对此,冯承乾也没有提出反对意见。
    并不是冯承乾不知道占领印度全境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而是在政治上,中国绝对有必要占领印度全境。
    这个必要,就是战后的世界秩序。
    虽然在这场大战初期,德意志第二帝国是主导国,基本上所有的战略方针都是围绕着德意志第二帝国制订的,且德意志第二帝国也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但是到了一九四二年,重心开始转移,中国起到的作用超过了德意志第二帝国,成为了同盟国集团的主导国,而且中国的战略方针产生了更加重要的影响。
    可想而知,在同盟国打赢了这场战争之后,中国肯定会取代德意志第二帝国。
    这下,问题来了。
    中国取代德意志第二帝国,绝对不是一件事情、或者说不可能一蹴而就。除了需要在国力上超越德意志第二帝国之外,中国还得在国际影响力上超越德意志第二帝国,甚至得取代欧洲成为世界中心。
    为此,中国需要做很多事情。
    比如,控制印度洋。
    目光稍微放长远一点就能发现,在这场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印度洋肯定会取代大西洋成为“世界的中心海洋”。道理很简单,之前的强国主要分布在大西洋两岸,因此大西洋是世界的中心海洋,此后的世界强国则在欧亚大陆两端,而印度洋正是这些强国海上航线的必经之路。很明显,只要同盟国打赢了这场战争,太平洋将由中国控制,大西洋则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后院,只有印度洋处在中德之间。如此一来,谁控制了印度洋、以及印度洋周边沿岸地区,谁就能主导世界秩序。
    从这个角度就能看出印度有多么重要的战略价值了。
    在控制印度之后,中国不但能够获得印度洋的制海权,向北能控制中亚、向西能够进军海湾与中东地区,往西南则是非洲大陆。此外,还等同于把中国的本土防卫圈向印度洋方向推进了数千公里。
    可以说,只要占领了印度,德意志第二帝国就别想在战后跟中国争夺世界霸权。
    显然,德意志第二帝国当局对此也有极为清楚的认识,因此也希望能够成为印度的所有者。
    只是,德意志第二帝国暂时没有能力进军印度。
    对中国来说,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第二百三十章 进军印度洋
    订下进军印度的战略方案并不难,难在如何实施。
    虽然吴铁生提出,在扫dàng中亚之后,首先攻占由英国控制的阿富汗,再从阿富汗南下进攻印度,但是连吴铁生自己都认为,这只是辅助进攻线路,根本不可能指望从中亚南下的军队能够占领整个印度。
    攻占印度全境需要投入数百万兵力,而为这些部队提供保障,就是最大的难题。
    显然,只有海运才能解决这个难题。
    为此,首先就得夺取印度洋的制海权,打通海上航线,然后还得组织一支规模足够大的运输船队。
    相对而言,夺取制海权是最为简单的工作。
    英国皇家海军在印度只部署了一支近海舰队,主力是几艘在一战期间建造的内河炮舰与一些轻巡洋舰,数量最多的则是排水量在一千吨以内的小型驱逐舰与护卫舰,此外还有一些快艇与鱼雷艇。
    显然,这根本算不上是舰队。
    此外,在苏伊士运河被德意联军攻占后,从英国本土到印度的航线受阻,船队只能绕过好望角进入印度洋,运输效率大大降低,因此英国皇家海军的印度舰队再也没有获得足够的补给,一直处于半瘫痪状态。
    对中国海军来说,击败一支这样的舰队,根本没有任何挑战xìng可言。
    当时,冯承乾认为,最多只需要出动一艘舰队航母,再加上一些巡洋舰,就能夺取印度洋的制海权。随后。李向龙提出了建议,考虑到英国部署在印度的岸基战斗机,把舰队航母增加到两艘。
    事实上,这也没有多大影响。
    虽然在伦内尔岛海战中,第一战斗舰队有两艘舰队航母受创,而且“秦始皇”号的损伤情况较为严重,但是剩下的三艘舰队航母。足以控制住西南太平洋,没有必要继续向西南太平洋增派舰队航母。
    别忘了,已经有三艘“唐太宗”级建成,而且肯定能在几个月内加入战斗序列。
    也就是说,再过几个月,中国海军就能增加三艘舰队航母,到时候“秦始皇”号与“魏武帝”号都将修复。也就有五艘舰队航母可供分配。即便美国海军的“企业”号在这个时候归队,也只需要向西南太平洋战区增派一艘、最多两艘舰队航母,因此另外的舰队航母可以用来开辟印度洋战场。
    可以说,在兵力上,中国海军是相当充足的。
    别说出动两艘舰队航母,即便是安排三艘也没有多大问题。这样一来,在一九四二年之内,即便美国海军也向印度洋派遣舰队,而且动用全部舰队航母,也不见得能够击败中国海军。
    夺取制海权。基本上不会太大的问题。
    关键,在于如何获得足够多的运输船只。
    事实上,欠缺运输船只,一直是中国海军的大难题,而且直到大战结束,这个问题都没有得到根本xìng解决。
    主要就是。中国并不是一个依靠海运立国的国家。
    前面已经提到。中国是一个大陆型国家,本土就有足够多的资源,而且几乎所有战略资源都能做到自给自足,对海运的依存度非常低。即便海运航线全被封死,中国的战争实力也不会出现明显下降。
    此外。在大战爆发前,中国海军根本算不上强大,或者说没有强大到可以蔑视一切敌人的地步。要知道,当时日本海军的实力就超过了中国海军,而在太平洋对岸,还有更加强大的美国海军。
    由此,产生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