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风云-第2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从装备总量上讲,中国陆军的规模相当于日本陆军的十倍。
日军有能力守住本土吗?
显然,当时最值得怀疑的,还是日军有没有能力阻止中**队登陆。说直接点,只要中**队成功登陆,日军战败的可能性就为百分之百。日军唯一的希望,就是把中**队挡在国门之外。
可惜的是,日军连这点能力也没有。
要知道,抗登陆作战是一项规模浩大的系统工程,日本又是一个岛国,且由四个主要岛屿组成,海岸线极为漫长,有很多适合登陆的地点,比如在九州岛,就有长达三千多公里的海岸线需要守卫,其中有上千公里的海岸线较为平坦,适合陆战队上岸,也就需要日军重点守卫。
构筑海岸防御工事,绝对是在考验一个国家的工业实力。
比如,修建碉堡等火力点需要大量的钢材与混凝土,修建堑壕不但需要巨大的人力,还需要动用大量物资。
虽然在战争爆发前,日本已经实现了工业化,而且其钢铁与水泥产量在世界范围内排名前十,但是日本严重缺乏资源,和平时期还能进口,战争时期遭到封锁之后,就没有办法进口原料了。
大战爆发后,日本国内就发起了一项捐助钢铁的运动,各家各户都把铁器捐了出来,甚至每十户人才能保留一把做饭用的菜刀。在“第二次硫黄岛海战”之后,日本当局甚至下令拆毁了一些偏远地区的基础设施,以此回收钢铁,供炼钢厂回炉。
问题是,这些举动对于战争消耗来说,只能算得上是杯水车薪。
以大战时期的标准衡量,即便日军只需要防卫九州岛,而且重点守卫大约一千二百公里长的海岸线,那么修建完善的海岸防御工事,也需要消耗三千多万吨钢材与大约一点五亿吨水泥。
这是个什么概念?
直到战败,日本在整个大战期间的钢铁产量不到八百万吨,水泥产量不到三千万吨。
不可否认,日本有着可观的人力资源。在大战爆发前,日本的人口数量仅次于中国、英国(算上了印度等殖民地的人口)、美国、红俄与德意志第二帝国,居全球第六的位置,人口总量接近八千万。问题是,早在二十多年前,第一次世界大战就用鲜血证明,人口并不是决定战争胜败的第一要素。在钢铁与烈火的战争中,一个国家的工业实力才是决定全面战争胜败的基本要素。
可惜的是,日本的工业实力在战争期间根本发挥不出来。
这一点,与英国极为相似。
可以说,如果没有美国的支持,英国在一战的第二年就会战败。虽然在这次的世界大战中,美国也是日本的坚定支持者,但是交战对手已经吸取了一战的经验教训,从一开始就对日本实施战略封锁,让美国的援助显得微不足道。
要知道,受中国海军远洋潜艇威胁,美国的对日出口量已经锐减了百分之七十。
随着中国海军全面夺取西太平洋的制海权,美国的对日出口将全面瘫痪。除非美国立即参战,不然日本别想得到美国的援助。
当时,吴铁生主张在一九四零年攻打日本本土,就是看清楚了日本的处境。
吴铁生有个最大的担忧,即美国在一九四一年参战之后,海军将无法全力支援陆军攻打日本本土。
到时候,陆军必然会在日本经历一场残酷、血腥的战争,才能取得胜利。
早一天登上日本本土,为胜利付出的代价就少一分。
事实上,冯承乾也明白这一点,所以他没有全盘否决吴铁生提出的作战方案,只是把登陆时间推迟了一个月左右。
显然,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有了这一个月,中**队就能做好充分准备。
只是,这一个月过得并不平静。
!@#
(全文字电子书免费下载)
第一百一十章 关键时刻
十月底,德俄战场上也归于平静。
因为谁也没有料到冬季会提前一个半月到来,到十月下旬,乌克兰平原的昼间气温就降到了零下二十摄氏度以下,夜间气温更是低于零下四十摄氏度,所以德军不得不在十月底暂停了进攻行动。
到此,围歼乌克兰方面军的作战行动告吹。
所幸的是,德军并没有损失多少战果。在德军停下来的时候,其前锋部队已经抵达基辅西面大约一百公里处,超过六十万俄军被困在德军的包围圈里面,而且守卫基辅的俄军也损失了将近二十万人。
更重要的是,严寒同样对俄军造成了影响,使俄军难以突围,也难以发起反击。
当时,德军与俄军面临着一个相同的问题,即为冬季作战的准备工作都没就绪,甚至连冬季被服都没有发放下去。在德军的前线部队中,德军官兵甚至得裹着秋季的毛毯在冰天雪地里与俄军作战。同样的,俄军也要经受严寒的考验,冻死冻伤的俄军官兵甚至超过了战斗伤亡。
万幸的是,俄军根本没有能力在冬季发动反击。
根据战后披lù的资料,到一九四零年底,俄军的伤亡已经超过了一百五十万,而且有近百万官兵被俘。更重要的是,俄军损失的都是靠前部署的主力部队,反而是留在后面的预备役部队没有遭受多大损失。
别忘了,在德军发起进攻之前,俄军也在为进攻做准备。结果就是,俄军把大批主力部队摆到了战线前方,也就是靠近德俄边境的进攻出发地,也就在战斗中首当其冲的遭到了德军的重点打击。
此外,还有一个因素影响了俄军的战斗力。
这就是从一九三三年开始,到一九三九年才结束的大清洗。
在这六年的“恐怖时期”中,俄军有百分之八十五的将官、百分之八十的校官与百分之四十的尉官遭到清洗,被以各种罪名处决,或者是被秘密处决,其中包括大批在抗击外国入侵战争中表现卓著的军官。
大清洗之后,俄军的战斗力跌到了谷底。
可以说,在德俄战争爆发的时候,俄军中甚至没有足够多的基层军官,也就不得不把大批士兵提拔为军官。
不可否认,在战争中会涌现出军事天才。
比如,中国陆军的林虎元帅在大战爆发前就是一名士兵,结果在短短几年之内就以战功晋升为陆军元帅。此外,在这场大战中,中国陆军还有三名大将、五名上将、六名中将与十四名少将是从士兵晋升起来的。
在其他国家的军队中,也不乏类似的优秀军人。
问题是,这只是个别现象。
仍然以中国陆军为例,在大战结束的时候,有十人获得元帅军衔,另有二十名大将、五十六名上将、二百四十八名中将、一千四百七十四名少将与三千六百八十二名准将,其中由士兵晋升起来的将官只占极少数。
一支优秀的军队,必须由一群优秀的将领。
可惜的是,在俄军中,优秀的将领极为罕见。
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在德俄战争初期,俄军在指挥决策上远逊于德军,犯了许多不应该犯的错误。
比如在白俄罗斯会战中,俄军的白俄罗斯方面军曾经有三天时间可以突围,当时德军的包围圈在明斯克南面出现了一道宽度在一百五十公里以上的缺口,而德军花了三天,才堵上这道缺口。如果俄军把握住这个机会,即便白俄罗斯方面军不可能全体突围,也至少能让数十万将士冲出德军的包围圈。可惜的是,俄军却错过了这个机会,而且正是白俄罗斯方面军总司令拒绝突围。
可以说,俄军溃败的因素非常多。
比如,在白俄罗斯会战期间,俄军最高统帅,即红俄的最高统帅斯大林就向前线部队下了一道死命令,任何人都不得在德军面前退却,哪怕是战术撤退,必须死守每一存国土,与德军死战到底。
这样的命令,对俄军有帮助吗?
要知道,战争不是让军人去送死,而是让军人去为了胜利而浴血奋战,因此必要的时候进行必要的撤退也是获取胜利的手段之一。更何况,在错综复杂的战场上,谁能保证士兵会死战到底?
战后,就有很多人认为,正是斯大林下的死命令,让白俄罗斯方面军丧失了撤退机会。
到了年底,俄军不但没有认识到这些问题,反而觉得德军已是强弩之末,而且俄军更擅长在严寒条件下作战。
十一月八日,俄军发起了战略反击。
显然,这是一次极端错误的反击。
要知道,德军不是强弩之末,只是没有想到冬季会提前到来,因此暂时停止进攻。德军的战斗力依然强大。
这场发生在乌克兰平原上的会战持续到十一月底。在连续投入了五个集团军之后,俄军付出了伤亡四十多万官兵的惨重代价,而德军的战斗伤亡不到十万,即便将冻伤等非战斗伤亡算上,也不到十五万。
俄军的反击不但没有得手,反而导致乌克兰方面军出现了严重的兵力欠缺。
也正是如此,在一九四一年初,德军发动了一次针对xìng的进攻行动,围歼了基辅附近的近三十万俄军,并且包围了基辅。等到春季到来的时候,德军已经攻占了基辅,并且占领了大半个乌克兰。
相对而言,丢掉土地还不是最大的问题。
要知道,红俄是世界上国土面积最为广阔的国家,即便到一九四一年春季,也就是基辅被德军占领的时候,俄国也只有不到百分之五的国土沦陷,俄军依然拥有让所有对手羡慕的战略纵深。
最大的损失,还是有生力量。
在这个寒冷的冬季,俄军损失了将近一百二十万官兵,其中在两场会战中就阵亡与被俘近八十万。
由此,导致了一个极为严重的结果。
这就是,到一九四一年五月底,也就是初夏到来的时候,俄军兵力严重不足,根本不可能挡住德军的前进步伐。
此外,俄军也因此措施了在中俄战争中掌握主动权的机会。
要知道,到一九四零年底,中国向红俄开战的迹象已经十分明显了。别的不说,中国陆军的数百万大军,除了部署在朝鲜的四十多万、用与对日作战的三十多万,以及充当战略预备队的大约两百万,剩下的三百万作战部队全部集中在中国东北与西北两地,而且都以机械化部队为主。
只要时机成熟,中国肯定会向红俄开战。
对红俄来说,要想避免两线作战,或者说在两线作战中不至于过于被动,就得在远东战场上掌握主动权,通过主动进攻来削弱中**队的攻击力量,为俄军在欧洲战场上反败为胜争取时间。要想达到这个目的,俄军唯一的办法就是抢先发起进攻,而且得在初期投入足够多的作战部队。
别忘了,中国不是德意志第二帝国,也有着极为广袤的国土。
可惜的是,在一九四零年底的反击、以及一九四一年初的基辅会战中,俄军损失了太多的有生力量。为了稳住欧洲战线,俄军甚至得从远东与西伯利亚地区抽调兵力,也就不可能在远东抢先发起攻击。
事实上,俄军在欧洲战场上的被动处境正是中国在一九四一年向红俄开战的原因之一。
在战略层面上,俄军在一九四零年底与一九四一年初遭遇的失败,使俄国丧失了反败为胜的最后希望。
要知道,到一九四一年初,德意志第二帝国将完成第二阶段战争动员,并且能在一九四一年底完成第三阶段战争动员。也就是说,到一九四一年,德军的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