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菩提树-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妻知道后时常多有抱怨,此事在我看来也属正常。农村妇女大多“心小”,其实也不能这么说,主要原因是农村人挣钱不容易,很自然的老婆家就心疼那无辜花费的银钱。事过数日其妻仍是唠唠叨叨个不停,此公就觉得该收拾一回自家老婆了。后来,喝醉酒发酒疯找茬打老婆就是很自然的事了,还美名其曰婆娘家是三天不打——就要上房揭瓦,言外之意是自家的老婆早该修理修理。按照这样的推理,那日晚间的“夫妻战争”也就不难解释了。
正说到高兴处,倒不知不觉间到了好友的岳父家,既然已到达此行的目的地,我俩都心有灵犀般的闭上了自己的乌鸦嘴。待我二人来到他岳父家中,见他媳妇正在生火做晚饭,其岳父不在家中,岳母大人坐在炕头戴着眼镜正在修补袜子。其妻见我自然是嘘寒问暖,而对自家的男人则是见而不问,我见此情景不由得觉得好笑,也感到有几分滑稽。话归正传,我可不敢忘了此行的正事——来当说客(替好友接老婆回家),所以就故做和气地给好友的岳母说好话,这位五十多岁的岳母大人倒是明理之人,但人家要问问那天是为何事要与自家的女儿打架。站在我身后的好友,经自己的岳母大人这么没准备的一问,平时爱嚷嚷的他倒一时没了话题,不过这也见怪不怪,谁让自己做下了没理的蠢事呢!所以好友就只是默默的站在那里,静静的等待着岳母大人的教训话。我一见这尴尬的局面,就赶快插话为好友解围,不过,明理的岳母倒没有难为自家的女婿,只是说让他回家好好的反省反省,我一听这话,就又忙着同做晚饭的好友老婆商量,看人家是不是肯回去,没想到这个女人居然毫不客气的回答我说没门。
好友和我各碰了一鼻子灰,我们俩垂头丧气的行走在返回家的村路上,这时一弯明月已挂上了天空,我俩行走的影子在地上不时的移动着,好像地上有块黑布在晃动,好友在上衣口袋里掏出了两根“蝴蝶泉”,随手的替给了我一根,然后用打火机熟练的把烟点着了,我问他此时有什么感受,他猛抽了一口烟答道“我也他妈的说不清,反正是后悔那天不该打自己的老婆。”我一听他这话就开心的说道“明天我还陪你来挨骂接老婆。”好友噗嗤的笑笑也没有再说什么。后来,我自己常在没事的时候思考好友身上的这件事,这样一来就总结出了如下的一段话:夫妻之间在一个屋檐下生活过日子,不能说永远就没有磕磕碰碰,但这要分什么事。总之,不能因为男方无辜就借喝醉酒,而故意同自己的老婆发动“夫妻战争”,也更不允许“强者”的一方无辜的对“弱者”实行武力,因为这是违背最起码的人性。我之所以这么说,并不是为打老婆的事件而打抱不平,只有一句是可以表示我的心态的,那就是:夫妻之间应和睦理解相处。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悲哀的自杀者
近日,在一家晚报读到了某大学在一月之内,有四名大学生(其中三女一男)自杀的报道,这让笔者深感吃惊。就事而论,绝大多数的读者会发出这样的疑问:我们的这些天之娇子,为何会这般的轻生?难道“自杀现象”,也是我们年青人追求的“潮流”?抑或是“自杀现象”具有“极诱人”的传染力么?如你所知,以上列举的两种猜测,都没有科学的依据,那么,某大学的这四名“先行者”大学生,为什么会最终选择这条“一失足造成千古恨”的不归路呢?
如果让我们回答上面提到的,大学生如何走上“轻生”之路的问题,我们就会打心底里觉得,导致这种行为的原因是“迷雾重重”,若仔细想来,笔者认为不外乎“学习压力大”、“就业问题”、“个人情感问题”等等的原因。对于这种现象的分析,从科学的角度讲,它应是一个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
众所周知,当前,我国每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不是很乐观。因此,在很大程度上,相当一部分天之娇子的思想就有了“就业难”的包袱,而这种所谓的“思想包袱”在家庭贫困的学子中就显得更为突出。再一个是与个人前途有重要关系的“进一步求学(如考研等)”问题,而这个问题涉及到高额的求学费用,及自己能否通过这一座高标的独木桥,无疑,这也是在校大学生的一块“心病”。其中,导致“自杀先行者”大学生的又一主要原因——我们整个年青人普遍意义存在的情感“失恋问题”。
如你所知,大学期间的生活,正是我们朝气蓬勃的男女学子们,最容易同“心上人”携手步入“恋爱之河”的黄金时期。这其中由于受社会的进步,人们思想的开放,大学生情侣同居现象已是司空见惯的不争事实,而我们这些“钟情专一”的大学生们,一旦在某一方无论以什么理由提出要分手的时候,另一方的“情感圣地”,就会在无任何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当头挨一棒”,这无情的情感一挫,使“弱者”的情感世界受到沉重的打击。失恋(尤其是初恋)所带来的痛苦,可谓是刻骨铭心,这就导致一部分“痴情”大学生,无法自拔的陷入情感的深渊。
“失恋”现象导致的情感挫折,极自然的会影响整个人的情绪不稳定,而情绪的不稳定,必然要影响到在校大学生们的学业,这种不良心理情绪的出现,就会给我们的天之娇子带来不可避免的心理负担。如你所知,我们人类都具有调节自身情绪的功能,当以上的种种心理困惑袭来时,绝大部分的年青学子都能对种种的“心理堡垒”突围,而其中的“个别少数”就会在“不良情绪”的困扰中败下阵来,进而形成不良的恶性循环,致使这“个别少数”陷入层层的心理围城包围之中,最终使人深陷其中难以自拔。
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如果没有师生朋友,对其进行及时正确的心理开导,那么这“个别少数”的学子们,就会极顺利的进入抑郁心理状态,如果在这期间又恰好遇到了外界的不良刺激,那么以上提到的极少数人,在摆脱不了这种种的心理压力下,就极有可能走上寻求解脱的极端之路——轻生自杀。这种极端恶意念头的萌发,在我们人类的潜意识里是最容易胜出的,这样的结论最好的解释是,人们在多变的生活中,当不幸遇到某种事物的沉重打击(如疾病的折磨、婚姻的破裂、亲人的突然逝世等等),遭遇不幸的人们,受到一次又一次无情的残酷挫折,人们在暂时的心理黑暗迷茫区走不出来时,涌现心头的第一个念头就会想到轻生。这种念头的出现,是因为在人们的传统思想中有“一死百了”的极端观念。
“一死百了”极端观念的根深蒂固,再加上现实生活中真实事例的榜样,就很有可能被心理极端抑郁的大学生所效仿,这也能说明轻生自杀现象具有极强的“传染性”。笔者曾在乡下亲眼见过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农村妇女服毒自杀,其结果是被邻居及时的送到了医院进行洗胃抢救,当该服毒妇女清醒过来时,自己后悔的哭诉道“好死不如歹活着,以后再也不想受这样的洋罪了。”很显然,从该轻生妇女从死亡线上挣扎过后的悔语中,我们不难看出,她是因一时置气而付诸了极端的轻生行为。所以,像在这样现实自杀事例当事人谈的悔悟话中,对我们身处校园的心情极端抑郁的大学生而言,无疑是最好的教育例子。
现实具体一些地讲,我们人类不可能生活在真空的环境里,这就要求我们人类自身,必须具备适应各种现实的生活条件。大家都知道,一个人的一生不可能都是在顺境环境中度过,而真正的现实生活,可谓是处处充满矛盾,这就需要我们自身,要具备面对各种矛盾的能力,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形形色色的各种矛盾,作出相应的应对——也就是如何解决矛盾。这是我们人人都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至于具体到现实中的实际践行,这就要视实际情况而论。
就对在校大学生而言,无论我们的生活哪一方面出现了问题,首先我们要坦然面对,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名副其实“社会细胞”。具体到某一个个体而言,因为人与人在生活、性别、性格、体质、社会关系等等方面的不同,因此,每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即便是在同一时间,也都会规律性的不相同,这就如同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快乐,每个人也都有每个人的烦心事,只是事与事之间彼此的性质不同罢了。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这样的事那样的事,那么我们就就事论事,总体说来,不管是什么事,它都不外乎顺与不顺两种情况。遇上顺事,我们当然要珍惜,遇上不顺的事,我们也不气寐,这当是乐观的持事态度。也许读者诸君会这么说——这些话谁不会说啊!就是说起来简单做着难。是的,诸如这样的话我们是常能听到,但我们中国有句老话叫作:好事多磨。还有句富有哲理的话是:逆境出人才。为什么我们的老祖宗会总结出这样的话呢!其实在真正的现实生活中就能找到答案。试让我们简单的想一下,如果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管干什么事都心想事成,那么我们人类生活的乐趣,就要大大地打折扣了。
难道不是这样吗!最基础的一点,如果事事都一顺百顺,那么我们人类还有什么事做不到呢!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事事顺心的状态是不可能存在的,而相反的是不管做什么事总有这样或那样阻力,这就要求我们面临阻力应该持怎样的态度,是积极乐观的接受、克服困难,还是退缩被眼前的困难吓住,以上不同的两种持事态度,其结果很自然的也就有了天壤之别——前者冲破困境努力直前,后者就多方面的为自己寻找理由打了退堂鼓。持事态度的不同,就决定了做事人的心理状态,积极向上者总是乐观处世,心情就相对愉悦,对生活总是充满着美好的幢憬;而处事遇到困难常被困难吓倒者,因为事事总感到自己干不好,心情自然的也就比较郁闷,如此的恶性循环,严重的时候就会造成心理抑郁。
当心理抑郁达到一定的程度,如果现实生活中又不幸的遇到沉重的打击,那么作为个体的人,在心理自我调节下如果不能乐观的走出自我阴影,这时候这个极端抑郁的个体人就会有如下的表现——沉默,沉默,再沉默。当心理实在承受不下去的时候,就会不考虑结果的爆发出来——或走极端干了某件千古失足的事,或自己突然神经错乱,更严重者就会走上轻生的自杀路。
因此,在现实生活中不管我们遇到什么对自己有打击的事,我们都要积极乐观的面对,毕竟宝贵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不要因为一时的想不开,就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这是极至愚蠢的对自己生命不负责任的可悲行为。还应该值得提出的一点是,我们的社会应该组织开展一些关于承受灾难学的心理课程,让普遍的社会成员都具备有承受生活突变的心理能力。
最后,笔者要套用一句流行的话语:将我们宝贵的生命进行到底。因为我们深信一句格言——只要活着,那么就具备一种生命意义。当然,我们也不会忘了另外一句哲言:平凡中总是蕴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