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密码-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分析核爆炸中腾起的月球土壤微粒,以此了解月球土壤的化学成分。苏联的一些著名人士提出,要让全世界的人看到月面核爆炸的明亮闪光,展示苏联无穷的威力。当年,苏联中央第一实验设计局就这一方案展开了相关的详细研究。
幸运的是,这一方案尚处于技术设计的制定阶段就被终止了。因为没人能百分之百地保证将核弹送上月球,一旦运载火箭的第一级或第二级出现故障,核弹就可能掉在苏联境内;第三级出故障或核弹最终只进入地球轨道,也无法预料核弹是否会坠落在其他国家,恐怖的前景无法想象。此外,苏联开展的理论研究表明,即使月球上升起了蘑菇云,地球上测得的光谱将主要表征爆炸物的组成,无法用于研究月球的化学成分。
无独有偶,20世纪50年代,美国也有一个名叫阿比恩的狂人,他算计只要向月球上发射3颗氢弹,这个星球就可以永远从我们的面前消失。阿比恩的建议一出,引起世界哗然。一些科学家分析,如果真的炸掉了月球,地球必定大祸临头。月球上无数巨石必然会有一部分砸向地球。一块直径100米左右、速度为5千米/秒的巨石,其威力不亚于70颗氢弹,在月球面前,l枚大氢弹只相当于l颗直径数10米大小的陨星的一次轰击,3颗氢弹合在一起也不过使月面上再增加一个小环形山而已。这么多的环形山,再增多一个是无°大局的。可一颗氢弹落在地球上就是生灵涂炭的大事,都会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而且月球炸开的小尘土、微粒将会弥散开来,在月…地轨道上形成一个尘环,尘环产生的巨大阴影将使地球上许多地方从此不见天日,温度骤降,地球将重新步入冰河期。而月球消失后,由于潮汐作用的变化,地球的自转速度会突然变慢。这样一个“急刹车”将造成一场全球性的20级特大飓风,赤道处的风速可达80米/秒,很多高层建筑会齐刷刷地向东倾倒,飓风引发的海啸,将会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以雷霆万钧之力吞噬一切。地球上的动物绝大多数?不起“考验”,幸免于难的必然会退化成低矮、强壮,并且有外壳保护的怪模样。而且更为严重的是,倘若地球真的失去了月球,那么?先不显山露水的太阳潮汐力就会取代月亮潮汐力向地球发威。若干年之后,地球的自转时间将等同于公转时间,地球被逼无奈只得对太阳作“同步自转”。届时,地球的半边将是永恒的白天,昼夜不分,万物枯焦;另外的半边则永远沉浸在冰冷的黑暗中,冰天雪地,暗无天日。
2006年10月9日,北京朝阳区的一家公司建起了月球大使馆,专门出售月球上的土地,每英亩标价人民币298元。有“月球疯子”之称的美国某公司总裁丹尼斯?霍普也特意赶到北京吆喝卖月球土地。丹尼斯诡称,《外层空间条约》没有规定个人不能够拥有这些星球。于是,1980年他向联合国递交了一份声明,宣布自己为月球、太阳系除地球外的8大行星及其卫星的土地拥有者。不过,一个疯子自我陶醉的宣布,有?会认可呢?
艰难的探月历程(1)
距离产生美。
月球因其与地球的距离,使它理所当然地成为人类探索太空的首选目标和迈出地球村的第一个落脚点。人类对月球的观测、探测与研究贯穿了整个人类文明的历史。
最早,人类是用肉眼观察月球,人们看到了月有阴晴圆缺,月有明暗斑驳。
后来,人们使用了望远镜。借助望远镜等其他仪器,月球的月海、高地、环形山结构被清晰地识别,精致的月面图绘制出来了,各种典型的月面特征有了地球人给取的名字。
再后来,人类发明了各种各样月球探测器。20世纪50年代以来,月球空间探测器的发射,标志着人类对月球探测活动进入了有史以来的最高峰。特别是1969年至1976年间,苏联的月球计划、美国的阿波罗计划的实施,对月球正面背面进行了详细的勘察,获取了382千克月岩,人类对月球的空间环境、地貌、地质、构造、起源与演化有了前所未有的认知。
不久的将来,人类将在月球上建设可供长期居住的基地、实验室和工厂,开发月球的能源和矿产资源,月球将成为地球的卫星城,成为地球人走进其他星球的太空码头和补给中途岛。
在人类的探月活动中,最值得大书特书的是1958年至1976年的18年。其间,美苏两国进行了声势浩大的月球探测计划。
人类初次向月球的进发始于1958年的炎夏。那时,人们对月面的特点基本上还没有什么认识,而在着手准备远征月球之时,这样的知识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无论是美国,还是苏联,这第一步还没有落地就以失败告终。美国的第一枚“先驱者”探测器最先起跑,它刚飞到16千米的高度,就因火箭爆炸而香消玉殒;苏联的第一枚月球号探测器起飞92秒,也因火箭故障出师未捷。
自1958年8月17日率先发射了“先驱者”号探测器后,美国一共进行了5次“先驱者”系列、7次“徘徊者”系列、7次“勘察者”系列、5次“月球轨道器”系列、1次“探险者”系列和11次“阿波罗”系列月球探测器的发射,在总共36次发射中成功22次。苏联的首次发射仅比美国晚了一个月,在1958年9月23日,苏联发射一颗月球号探测器,此后,苏联一共发射了24颗月球系列和5颗探测器系列月球探测器,总计29颗,成功20颗。
这样,在这18年间美苏两国一共发射了65颗月球探测器,其中42颗成功。此阶段的月球探测活动?历了远距离飞越、硬着陆、软着陆、绕月飞行、登陆月球等五个阶段。可以说,在从1958年开始的前五个阶段里,苏联一直遥遥领先于美国,率先实现了掠月探测、月面软着陆、绕月探测、月球样品采集、月面巡视考察等探月壮举,在无人月球探测领域里创造了许多个“第一”。
但是,在1964年开始的载人月球探测计划中,苏联巨型火箭接连爆炸、登月飞船胎死腹中,使苏联在最后的登月阶段惨败于美国,至今月球上只留下了美国12名航天员的脚印。
虽然,在18年的探月高潮中,“冷战”的政治因素直接导致了两国的激烈竞争,双方都把探月技术的高低作为政治制度优劣的比对砝码,都把对方“摔倒”作为技术进步的动力;但是,从人类宇宙探索的大尺度上看,“冷战”只是一个小小的插曲。双方所有的“败”,都是科学探索的艰难,是人类迈出地球摇篮付出的学费和代价;双方所有的“胜”,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辉煌成就。
在无人月球探测领域,苏联和美国都先后发展了三代无人月球探测器,它们代表了不同阶段探月工程的技术水平,从简单进行月球拍照到自动采集月球样品并返回地球,进而用月球车到月面巡视考察,技术上一代比一代先进,探测器的重量越来越高,发射探测器的火箭的运载能力越来越大。
苏联的第一代月球探测器是月球1号到3号,它们都是小型探测器,质量280千克~390千克,它们的任务是从月球近旁擦肩飞行,或硬着陆在月球上。苏联的初征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虽然首航的“月球1号”飞行轨道发生了偏差,连月球的肩膀也没有擦到,但是它依然戴上了“世界上首颗飞到月球附近的探测器”之桂冠;“月球2号”不负众望,瞄准月靶一头撞上了月球,以身殉职,成为首次“击中月球”的人造物体,它拍到了月球照片,得到了月球没有磁场的重要探测数据;“月球3号”更伟大,它绕到月球背面,首次拍摄了月背照片,向人类报告了月球背面的秘密。
。 想看书来
艰难的探月历程(2)
飞向月球相当困难,即使以12千米/秒的第二宇宙速度飞行,至少也需小时,但小时内,月球又在轨道上移动了4万多千米。所以有人形容,瞄准月球比瞄准几百千米外的一只兔子还难!
第二代月球探测器,是“月球4号”至14号,承担了在月面软着陆的复杂任务,其代表“人物”是月球9号。苏联第二代“月球号”探测器的质量在1420千克~1660千克,使用了最初准备用于发射火星和金星探测器的“闪电号”三级运载火箭发射它们。它们“行走”的路线与第一代不同,先被发射到200千米左右的地球停泊轨道,然后再次点火将之送入奔月轨道,途中要对飞行轨道进行修正,最终准确抵达月球。从1963年4月至1968年4月,苏联进行了11次发射,其中最著名的是“月球9号”和“月球10号”,它们分别首次实现了在月球软着陆和环绕月球飞行。
第三代月球探测器使月球探测技术出现了巨大的飞跃,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空间探测技术。它们的质量达到5700千克~6000千克,采用“质子号”重型火箭发射。第三代月球探测器包括自动采集月球样品并返回地球、环月飞行探测以及月球车考察三种类型。从1969年12月到1974年10月,苏联进行了15次发射,公布了10次,其中“月球16号”首次取回了月球样品,“月球17号”携带的首辆无人月球车“月球车…1号”在月球上工作了10个月,而“月球19号”则成为苏联第一颗重型环月飞行的探测器。
与此同时,美国实施了四项无人月球探测计划,一是“先驱者”系列探测器;二是“徘徊者”系列探测器,主要对月面进行初步观测;三是“勘察者”系列探测器,用于软着陆及对月面的力学特性进行现场考察;四是“月球轨道器”系列探测器,对月球进行测绘并为选择着陆场获取数据。这些计划最初是针对月球表面进行科学研究而提出的,当阿波罗登月计划出台后,美国立刻将它们调整为登月计划的辅助计划,它们的新任务是提供月球的详细数据,为载人登月做准备。
“先驱者”系列是个比较倒霉的系列,从“先驱者”1号到“先驱者”5号,“兄弟”五个没有一个成功。它们的失败倒并不是自身有多大的问题,主要是当时美国的运载火箭设计不过关,火箭没有足够大的运载能力使“先驱者”达到地球逃逸速度并奔向月球。“先驱者”4号好歹算从月球远处掠过,但也没有拍摄到清楚的月球照片。因此,“先驱者”系列还算不上是美国的第一代月球探测器。
美国的第一代月球探测器是“徘徊者”系列,从1961年至1965年共发射了9颗“徘徊者”。“徘徊者”的任务是在月面硬着陆前近距离拍摄月面形貌,其质量为306千克~369千克,奔月路线为:宇宙神…阿金纳B火箭将其发射到近地停泊轨道,通过阿金纳B上面级火箭二次点火,将“徘徊者”送入奔月轨道。“徘徊者”系列“兄弟”9个,“夭折”了6个,最后3个全部成功。
第二代月球探测器是“勘察者”系列,1966年至1968年间,“勘察者”系列先后发射了7次,它的任务是攻克月面软着陆技术,探测月面地形地貌和月球物质的各种特征,为载人登月打前站。“勘察者”系列的成功率较高,只有2号和4号失败,其他均实现了软着陆,共传回了87000多张月面图片,还对月球表面进行了挖掘试验,极大地增加了人们对月球的认识,为载人登月完成了技术准备。
第三代月球探测器是“月球轨道器”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