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说动天下--苏秦和他生活的时代写真 >

第4部分

说动天下--苏秦和他生活的时代写真-第4部分

小说: 说动天下--苏秦和他生活的时代写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史书也有不同的记载,后来西晋时出土了一部魏国编年史《竹书纪年》,其中提到这段历史时写的却是“共伯和干王位”,就是说一个封号为共伯,名叫和的人把持了王位。

  历史扑朔迷离,而人们总想寄托些美好的图景,这愿望本身没有任何错处,它是几千年人类道义的一个重要支撑。

  虽然没有“共和”,但虎的影响力最终还是压倒了篡权的共伯和。十四年后周厉王老死在外地,虎和周公把太子静请出来继承王位,这就是周宣王。虎继续和周公等人辅佐朝政,他还曾亲率军队征伐异族。在他与其他人的努力下,已经衰落的周朝才有了一段短暂的中兴。

  虎的荣耀已经与燕国无关,他们之间早已是不同的支脉。召公长子的这支后裔在周朝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扮演的都是默默无闻的角色。虽然也是大国,但由于偏居在与蛮荒接壤的土地,远离文明发达的中原,经济和文化都很落后,国力自然强盛不起来,在天下事务中也就发挥不了什么作用。

  伟大召公的正宗后代哪里会甘心国家长久贫弱的现状。特别是到了战国这个群雄竞逐,弱肉强食的年月,振兴燕国的欲望就愈发地迫切。

  为了燕国的发展,公元前323年,它的国君参加了魏惠王倡议的“五国相王”的活动。尚未称王的燕、赵、中山的国君和已经作了大王的魏惠王与韩宣惠王齐聚到徐州举行高峰会议,一致决定互尊为王。从今以后,大家都是一样的国王身份,在平等的基础上联合抗衡秦国。

  在此之前,齐国已于公元前353年称王,秦国也在公元前325年称王,还有宋国的宋康王,再加上早就有了王者之尊的楚国,至此战国七雄全部自行取得了跟周天子对等的地位,没人想过要给已经七百余年的周朝王室留一丝最后的尊严。联合抗秦也很快就成了一句空话,天下进入了更为剧烈争斗的岁月。

  那位称王的燕国国君就是据司马迁记载一生都重用信任苏秦的燕易王,其实他到死都不知道世上还有个叫苏秦的小子存在。

  燕易王死在他称王第三年的公元前321年,把燕国强大的梦想留给了他的儿子哙。

  苏代就在这之后来到了燕国,他来的正是时候。

  '1'《史记·苏秦传索隐》

  '2'《战国纵横家书》,文物出版社1976年出版。

  '3'阎恒宝《历代笑话选》,山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5月出版。

  '4''5''6'《史记·苏秦传》

  '7''9'《荀子·议兵》,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3月出版。

  '8'《荀子·强国》

  '10'《史记·商君传》

  '11'《庄子·人间世》,载《老子·庄子·孙子·吴子》,辽宁教育出版社3月出版。

  '12''13'《庄子·秋水》

  '14'《庄子·山木》

  '15'《史记·燕召公世家》

  '16'《史记·周纪》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二章。祸乱国家
一。历史很难还原。

  在后人的眼里,导致燕国日后*的燕王哙通常都是一个愚蠢幼稚到极点的傻冒形象。

  其实他也是一位发奋图强,意欲作为的有志君主。即位的第二年,他就兴兵攻打南边的强邻赵国,冒失行动的结果当然是大败而归。

  刚刚上任就遭遇的挫折,大概让燕王哙明白了作事不可性急的道理。从此他不再对外张扬,埋头打理内政,一心先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其中的举措之一就是招揽人才。

  这可能也正是苏代看中燕国的原因。

  正因为燕国的状况不够诱人,去那里跑官的人一定不多,所以相对而言,燕国的职位竞争就不会如同别的国家那么激烈。像苏代这般没根底的人,成功的机率也就会更大些。

  于是苏代决然离开了邯郸,来到燕国的国都蓟。可能没费多少事就见到了求贤若渴的燕王哙,随即便得到了任用。

  苏代对燕王哙说了些什么,居然让在别处碰壁的他轻松过关?

  这就是前文提到的《战国策》中苏代与燕王哙的那段谈话,《史记》也有完全相同的记载。这是因为后世有人把《史记》的一些记述塞进了《战国策》中,把两本书变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根据这两部书的记述,在简述自己从东周到燕国的历程后,苏代紧接着就拍起了燕王哙的马屁,“观王之群臣下吏,大王天下之明主也”。

  下梁既然端正,那上梁绝对不会歪。

  以臣子为视角,达到赞美君王的目的。苏代的吹捧方式堪称富于创意。不知道他在家讨父母欢心时,是不是也用过这等招数。对这一套功夫,他的二弟苏秦好象一辈子都没有学会。

  听着这别致的奉承,燕王哙的态度似乎还是满谦虚的:“子之所谓天下之明主者,何如者也?”

  还要人家详细描绘明主的模样,不排除有想接着享用赞美的心思。

  苏代却瞬间变得一本正经起来:“臣闻之,明主者,务闻其过,不欲闻其善。臣请谒王之过。”

  刚刚赢得对方的好感,突然又要数落人家的过失,这苏代莫非有病不成?

  其实这正是苏代的聪明之处。一个人如果只会阿谀逢迎,也就只配作个佞臣。这可不是苏代的理想,他要作的是凭本事吃饭,受人尊敬的能臣。

  所以他摆出一副直言进谏的样子,用一些实实在在的言辞,博得燕王哙的重视。

  那么他又说了些什么?

  很遗憾,今天的人已经没办法知道了,因为《战国策》和《史记》接下来的记载出了问题。

  据两书说,苏代向燕王哙指出,齐国与赵国是燕国的仇敌,楚国跟魏国可以援助燕国的友邦,现在燕王哙的政策却是结交仇敌*友邦,对燕国是大大的不利。

  与赵国结梁子虽然是燕王哙自找,但两国处在对立状态倒也不假。楚、魏跟燕国没什么交情,但却都跟齐国不和,齐、燕一旦有事,请它们帮帮忙也不是不可能。苏代的这些说法倒还算成立。《战国策》和《史记》的问题出在对这时候的齐国与燕国关系的描述上。

  齐国跟燕国确有旧怨,此前二百余年,当时的燕国国君燕惠公想用自己的宠臣取代主政的大臣,结果宠臣被杀,燕惠公也逃亡齐国。齐国联合晋国*燕国,要送燕惠公归国复位。燕国人这时已经立了新君悼公,只得向齐国讨饶,把宗室女子嫁给齐国国君,又送上珍贵的玉器宝物,齐国这才罢兵。那个燕惠公按《史记》所载“至燕而死”,死的倒真是时候,究竟是怎么死的,后人已无法知晓。

  在此之后的很长时期,齐、燕两国都相安无事。直到公元前378年、373年和354年,才有齐国对燕国的三次进犯,却都没占到便宜。三次战争距离燕王哙时代也已有三十余年的时间了。

  这样的陈年往事应该不会激发深仇大恨,可是燕王哙却说:“我有深怨积怒于齐,而欲报之,二年矣。”

  满腔愤恨压抑了已经整整两年了。

  两年前齐国怎么惹到了这位燕王?

  虽然不能知道苏代与燕王哙这次谈话的具体时间,但是经史家考证过的,确凿无疑的史实表明,不要说两年,就是在燕王哙领导国家的整个六年里,齐国跟燕国的边界都是烽烟不起,太太平平,没有发生丝毫的冲突。如果说是燕王哙即位前的两年,那正是“五国相王”的日子,齐、燕之间更无碰撞。

  《史记·燕召公世家》倒是记载了齐国对燕国的另一次侵犯,但那也不是在燕王哙某个莫名其妙的“两年”前,而是在他祖父燕文公公元前333年去世的时候,齐国乘燕国国丧之机,出兵夺取了燕国的十座城。照司马迁的说法,燕易王很快派苏秦出使齐国,要回了那十城。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假如真是苏秦要回了十城,那只能是多年以后他为燕国作事的时候。也就是说,燕国的十城更可能是在后来的燕国*时才被齐国夺去的,这时的燕王哙不可能未卜先知。

  这里的苏代倒是提到了还有一场战事,燕国被齐军打得“覆三军,获二将”,全军覆没,两员大将被俘。可是同样据史家的考证,这场战事应该是发生在公元前296年左右的“权之难”,是在苏代跟燕王哙谈话之后至少二十年的事情,这时的他也无从预知。

  这个苏代还说齐国兴兵攻打“劲宋”,齐国确实进攻并最终灭亡了宋国,但这更是三十余年后的事,到那时苏代已是垂垂老者,燕王哙则早成了孤魂野鬼。

  说了这些不可能说的话后,苏代向燕王哙献策,让齐国“民劳”“兵弊”,百姓困乏,军队疲累,削弱它的实力,“则齐可亡”。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来看,这应该是二十多年后苏秦作的事,苏代对此不仅没有参与,甚至毫不知情。

  历史上如果真的有这场谈话,那也应该是权之难两年后,“深怨积怒”的不是燕王哙,而是他的儿子,的确身负国仇家恨的燕昭王。献策的也不是苏代,而是此时地位已经超过他这位哥哥的二弟苏秦。

  这就是说,《战国策》和《史记》从散杂的古代史料中抄下来的是一次时空错乱的,因而也是不真实,至少是不准确的谈话记录。

  虽然谈话内容无法确定,但是谈话的结果却确定无疑,苏代显然是说出了一套足以打动燕王哙的政治方略,终于使他踏进了做梦都在想的仕途圈子。

  苏代作官的消息传回乘轩里后,苏家父母一定笑得合不拢嘴。俺早看老大有出息,现在一点不错吧?

  苏家的其他人也应该会为这个鄙人之家出了个能侍奉君王的臣子高兴和骄傲。

  可能唯有苏秦的心里还有另一种感受。

  也许正是大哥的成功如同浓雾散开的一道空隙,让苏秦看清了自己要走的路,明白了他究竟想作一个怎样的人。

  这样说并非毫无依据,从时间推断,大概就是在苏代当官的前后,苏秦向家里人宣布,他准备出一趟远门,不是想作浪迹四方的混混儿,而是要求学上进。

  一向叫人伤脑筋的老二说出这样的话,家中所有人一时间必定都惊讶不已,这小子该不是又在编瞎话糊弄人吧?

  确定苏秦这回是玩真的后,老爸老妈定然非常欣慰。浪子回头改过自新,是任何家庭都求之不得的幸事。

  有苏代读书作官的例子在前,苏秦应该没费多少事就说服二老拿出多少年辛苦积攒的钱来,给他作了学费的赞助。

  苏秦走了,根据《史记》的说法,他这一去就是“数岁”即几年。大约就在这几年中,燕国出了大乱,他的大哥苏代也卷了进去。

  二。知识与权力结合会怎样。

  公元前316年,蓟,燕国宫室,出使齐国回来的苏代正在向燕王哙汇报工作。

  只听燕王哙问道:“齐王奚如?”'1'

  身为一国之君,哙最想了解的是,齐国这个天下最强大国家的主宰,那个即位不过几年时间的齐宣王是个什么样的人。

  燕王哙问的是齐宣王,苏代此刻脑子里出现的却是另外一个人的身影。

  那个人是燕国的内阁总理……相国子之。

  子之是何许人也?

  对于他的出身和资历,史书没有任何的记载。后人唯一能够知道的是,在燕王哙向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