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声色之余 >

第36部分

声色之余-第36部分

小说: 声色之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主角”。这其中看不到玉良及“千岁红”等人内心世界的演变过程,有的只是媚俗的生活*,而缺少女性心灵特有的闺阁空间表露,更没有无情感交流。玉良与潘赞化有着真挚的爱,由于她深爱他,所以她假借他之名写信。这时,她内心是痛苦复杂的,难以割舍的爱折磨着善良的本性。编导处理这一细节时,简单地将绘画与受冷落结合起来,并不时有些争风吃醋的表露,使得人物心理前后矛盾。绘画应是潘玉良的精神体现,凝结着她善与爱的天性,及生命的苦难体验。她从*成为画家绝非偶然,这背后应是一颗历尽沧桑并善良纯真的心,或许更为复杂,体现在画中的是一种必然,这便是画之魂。但在一系列浮华的情节中,它仿佛已被遗失了,剩下就只有机械的述说,“画之魂”的内涵却并未深刻体现。
  对题材的理解,影片缺少整体把握。影片中由画中小桥叠画出水乡实景,由画中欢庆舞蹈引出玉良,这几处很有创意。影片中不时又这样的精彩闪现,如妓院中训练*、玉良的戏曲演唱、她与大太太的感情冲突以及与王守信的真挚情谊。但这些较能体现人物思想感情的素材没能被充分地利用,好似散落的珍珠,淹没在平淡的情节流中。潘玉良与潘赞化及王守信的感情是两条明线,影片没能使之与“画之魂”这条暗线紧密结合。影片结构松散,无形中消解了人物独特的个性,整体效果从而趋于平庸。1994…6…14
  

冷眼旁观《王先生之欲火焚身》
从创作形式及创作观念上,张建亚导演的影片《王先生之*焚身》与他的上一部影片《三毛从军记》可以说同出一脉。同是由漫画中改编演绎出来,较完美地用电影语言体现了漫画的意念和精神,在喜剧的基调上把握住讽刺与幽默,去掉了矫饰与浮华,力求在荒诞中体现艺术与观念的现实内涵。与精致流畅的《三毛》相比,故事性较强的《王先生》略显粗糙,但在艺术与观念的探索上耐人寻味。
  来源于漫画形象的王先生,是二三十年代上海的一个打扮得土洋结合、有旧文人气的小市民。他与同样善良但有点愚呆的好友小陈无意中救了一名歌女,于是在社会与家庭及心理的兴奋尴尬中演绎一出“英雄救美人”的喜剧故事。编导结合喜剧命题与漫画的意志精神,似有意又自然而然地呈现出后现代主义色彩。编导巧妙把握人物性格的特点,用了类似《红高粱》中“野合”及《大红灯笼高高挂》中“捶脚”的两场戏来展示人物心理。但相同的场景,庄重的氛围,却发生着面目全非的情景,对于传统的观念的分解、破坏及重建,在产生喜剧因素的同时又折射出邪虐一面。
  与《三毛》中那种在动作中寻找反差,对常规分解而堆集笑料的风格相比,《王先生》中台词重于动作。于是,要达到的喜剧效果和思想深度便产生矛盾。但编导并非一味拿语言制造笑料,而是反思生活。如片中王先生开场白述,说自己因好奇而买报,于是上了卖报的当。再如王先生与小陈谈人体艺术时,小陈说:“一样是看女人,凭什么你就高尚,我就下流;你是艺术,我是*;别假正经了。”这些正是对于处在似乎“美好”的迷雾中的空虚、扭曲的人生的剖析;是对善良人处于忧困中 ,虽苦苦挣扎却又不时“系”在其中的无奈状态的冷眼关注。
  也许看过《王先生》后会有很多感受,因为这里并非要讲一个故事,并非要突出某一主题。这里有的是你我的心理、生活的情致,是带着惆怅的回味,这也许是影片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根源。1994…10…5
  

新传不“新”
用新潮观念去温习旧梦,效果如何呢?对千古佳话作重新演绎,加上海峡两岸影星、歌星的联袂主演,《梁祝新传》早在公映之前就已惹人注目,宣传画贴得铺天盖地,诱导着观众一睹为快。
  古老的梁祝故事之所以经久不衰地流传至今,无疑是因为一个“情”字。改编后的《梁祝新传》却忽视了这个“情”字,只借用了故事的大致轮廓,加入了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呈现出后现代主义色彩,较之原故事深刻的人文主义而言,《新传》已脱胎换骨,力图呈现出媚俗的娱乐性,但这种“新”法并不能吸引人:几个现代人像模像样地穿起了古装,吟起了古诗词,一举一动力求古风,其结果投射出的却是现代人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对于现在的观众来说,娱乐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情感的沟通和共鸣,即影片是否具备煽情效果,且煽得不温不火,恰到好处。《梁祝新传》恰恰情感戏不足,人物的情感变化没有过渡,特别是梁祝间的聚散离合平淡如水、索然寡味。影片虽在形式上有所创意,如给人以突然感的边说边唱,给人以奇异感的风筝和蝶衣。但就整体把握来说过于急躁,结尾草草收场,交代模糊不清。总之,《梁祝新传》并没有走出电影的传统形态。
  如今的观众中有一部分是追星族,动用大明星来构架影片实为高招,但要注意相辅相成。由于影片本身所提供的空间局限,加之角色的心理定位,两位主人公的表演尚欠火候,不尽人意。梁与祝的情感被演绎得平淡无奇,倒是反面角色马文才光彩照人。演员的表演对于影片来说非常重要,重要之处便在于能否充分地散发光彩。
  《梁祝新传》的拍摄目的无非是为了娱乐观众,这一目的并没有达到。要想娱乐观众,不研究观众的观赏心理不行,观众的观赏心理所折射出的对内容的理解和对形式的认可,应与创作息息相关。1995…2…3
  

如烟似雾的《红粉》
小说靠文字在读者的意念里营造情感世界,相比之下,电影的手段似乎就多了,但把小说改成电影却往往“费力不讨好”。
  从欣赏角度而言,观众首先感知的是故事情节,其次才是什么哲学概念。过分设计视听语言,而不注重讲故事,实难被观众所认同。苏童的小说《红粉》虽没有太多的客观性情节描写,但围绕主人公随意发展的故事,特别是生活化的解说与个性化的人物对白,这一切所汇成的生活流轻悠而沉稳。可以读其故事,也可以体味内涵。小说随意性的故事,其实是一种情调的营造,但电影《红粉》却忽略了这一点,虽然影片忠实于原著,但过分随原著文学性走,便使电影尴尬于表示意念和营造情调之间。
  取原著主题,用电影手段重新构造,成功的影片莫过于此。但影片《红粉》虽然看似与小说没什么“区别”,但电影似乎只是、也只能作为原著小说的“封皮”或“内容提要”。试问编导,构架了那么大的时空,为什么不再苦心设计一些戏去填补,而留下大段的“空白”,所创的意境又有多少呢?仅徒增了迷茫与艰涩。国画艺术讲究留白,但必须避实就虚得恰当。由于戏不足,虽起用大明星,使用方言,但终不能补救影片的单薄感。仅有的几场戏灿若晨星,实难撑起“空灵”的整部作品。
  传统艺术讲究起承转合,这是情感的蓄积和爆发过程。影片中*改造、削发为尼、被迫还俗,以及诀别等几场戏虽有难得的情绪涌动,但贯穿于其中的是没有情节的画外音评说,加上单调的画面,靠这些来引导观众的情感变化恐怕不行。在角色的性格定位与心理阐释上,过多地依赖画外音说明,演员被狭窄的故事空间所限,在表演上显得被动而乏力,本来已是定位很准的演员表演,不自主的游离于故事与画外音之间,我们除了看到王志文、王姬、何赛飞是好演员外,他们的角色身份似乎就不太重要了。
  影片《红粉》的轰动,对于电影市场可喜可贺,但相对于艺术角度而言,我们盼望“货真价实”。1995…5…17
  

度过青春与回忆青春
度过青春与回忆青春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年少时能飞扬人性纯真的一面,但随岁月流逝,它却只能存留记忆中,离无奈的现实越来越远。于是怀旧的每个瞬间,温馨与惆怅的交织,对生命本身的关注而投射的感染力,是会直透心扉的。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正是以此为基调,以散文化的形式,诗意化手法,述说了一段平淡却动人的青春往事。
  影片改编自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编导姜文把自己的生活经历与感受融入原著故事中,形成了一部独特的自传式影片。影片描写“*”期间,北京一群生活在部队大院里的青少年的生活状态和情绪、情感的故事。有别于以往影片对“*”的凄冷的描写,《阳光灿烂的日子》以全新的视角,走入了天真浪漫的青春岁月和茫然萌动的感情世界,营造了一段阳光灿烂的旧梦。剧中人马小军、米兰等所经历的生活是具有时代意义的,但他们身上那种青春的茫然与躁动,心灵中渴望自我塑造和探寻人生意义的自由善良的天性,是每个人都能心理认同的。影片没有强烈的故事冲突,只是不慌不忙地述说一些看似琐碎的情节。这里有隔代人情感的无法沟通;有对于生活的盲从与嘲弄;有超越岁月的纯白的友谊;也有伤感迷茫的萌动爱情。编导把这些平淡的往事和只可意会的年少情怀写意化,以情推动故事发展,用激情、热情和温情串起情节。
  一部好影片,首先要吸引人,其次是艺术性和思想性的思考。《阳光灿烂的日子》以平实自然的情调,把艺术技巧融入自然生活中,二者相辅相成,融合一体。以略带惆怅与寂静的心境与观众取得了心理共鸣。使每个观众在这纯净的影调氛围里,身不由己地回味青春岁月,追忆旧日足迹。
  影片在摄影上,已从故事化进入了一种情绪化。光影的处理明快亮丽。超广角镜头拍摄出变形扭曲又极具张力的故事环境。烟雾在逆光下营造出迷幻温馨的气氛。特别是结尾,摄影、音乐、旁白的有机结合使影片得到了完美的升华。
  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出现,是有别于以往中国电影意念化或叙事化倾向的。它用特殊的视点关注了生存的意义,同时迎合了现代人的怀旧反思的心理。但也许这样的影片只能拍这一部,无论是在创作个性上还是展示的情感。1995…9…5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倒是有“晴”却无“情”
东边日出西边雨,倒是有“晴”却无“情”。的确,有演员王志文和许晴,有赏心悦目的大晴天,就是看不出有什么情不情的。
  精装出台的电视连续剧《东边日出西边雨》掠过眼帘,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被赋予了一个动人的情感故事。于是使得奔波于生活中的大众得闲去为之感动,这便是言情的意义。透过绚烂的色彩与光影,精巧的构图与场面调度,不难看出编导们的努力。
  但观众对于片子,倒是有没有情呢?
  在大都市这个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地方,金钱偏要与情感进行一下抗争;爱与不爱本是天性,却也成了社会批判的对象。为了爱而沉沦,为了爱而挣扎,为了爱而牺牲,一切都是为了……。其实这一切都只是表象而已,只可惜思来想去,回过神来依旧还得生活。这里无论是陆建平与肖男及吴永民,或是陈丹尼,再加上冯西九等人的情感纠缠,单单只是就爱论爱,虽加了点眼花缭乱的“都市风景”,这恐怕不会感动人。这一切都可以作为居家茶余饭后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