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艺术人生 精彩记录:极端制作-第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侦探式的调查
著名的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曾经说过〃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嘉宾,李谦有自己独特的方式:刑警侦探式的调查。这对于嘉宾资源的分析非常重要。
以《艺术人生·宋丹丹》那期节目为例,编导李谦就先后在四个不同的地方造访了五个人:
李谦首先从外围入手,在北京图书大厦咖啡厅约见了宋丹丹的二姐宋清清。从宋姐姐嘴里 〃挖〃到不少细节,〃在我眼里小时候的丹丹最没有文艺细胞。后来,她报考文艺时,还 '偷'了我的漂亮衣服、高跟鞋去考试!〃另外,宋丹丹考北广、《红白喜事》后遇到的人际危机、宋丹丹的启蒙老师……周稷老师等很有价值的线索,也是从宋清清那里聊来的。
第七章 阅尽人心(11)
第二步,李谦又马不停蹄地来到北京市文联宿舍楼宋丹丹的父母家。和宋丹丹的父母见面,可以说让编导获益匪浅,因为在这儿,他们找到了重要的道具……1975年的留言条和1992年《北京青年报》的调查表。当李谦问起宋老先生,有什么女儿用过的儿时的物件或她喜欢的东西时,两位老人到屋里很快就抱出一堆东西来,其中有宋丹丹从小学到高中的奖状,而且张张都是崭新的,显然是被老人精心保存下来的,另外还有在1975年的一天宋丹丹丢了钱后向父亲承认错误的一张字条以及她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画的画、写的字。
第三步,李谦到北京女人街附近的一座公寓里造访了宋丹丹的好友张暴默。张暴默说,宋丹丹说话特别有感染力。张暴默本来对股票一窍不通,有一天宋丹丹突然告诉她,要她投资股市,没用三句话,张暴默就跟着宋丹丹一起办了入市手续,成了一个股民。
第四步,李谦才把重心落在节目主嘉宾宋丹丹身上。晚上11点,李谦准时与宋丹丹约见在长富宫饭店的咖啡厅。她们聊的内容很广泛。从她小时候的一些人和事儿,到她近几年来和英达的婚变,与赵先生的结合;从当初演小品时红遍全国,到现在为生活来者不拒地接拍电视剧。宋丹丹说:〃艺人是靠自己艺术赚钱的人,艺人和艺术家是有区别的。艺人更加具有市场气息,很符合我如今在市场经济中的生活状态。〃李谦从这一点上了解到宋丹丹是一个非常直率的人,她敢于真诚地面对媒体,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当观众们和《艺术人生》舞台上的宋丹丹一同泪洒父亲珍藏的小纸条的时候,当观众们和《艺术人生》舞台上的宋丹丹一同为见到恩师雀跃的时候,精彩的现场最完美地回报了编导李谦的职业功夫。
在节目光鲜现场的背后,隐匿的是编导李谦N+1次的努力〃坚持〃。
〃成〃是李谦最想要的东西。她将这种近乎偏执的习惯带进了《艺术人生》,一点点打磨自己手中的作品,使其趋向〃成〃的境界。因为导演李谦明白:这个世界上所有精致的东西,只有细节精致了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精品。
李谦:通过执导《红楼梦再聚首》、《东方红再聚首》这几个大的特别节目,我有一个很强的感受……永不放弃。其实我们一直是按照这种永不放弃的精神去做节目。
《红楼梦再聚首》找嘉宾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李谦当时就坚持不放弃,她说:〃放弃了,少打一个电话可能就错过一个机会,你错过一个机会,也许你就错过了更多寻找线索的机会。〃
那时候李婧琛(李谦当时的助编)说怪了,我们打这个电话怎么就老打不通,怎么谦姐一打就能打通。其实李谦的〃秘密〃就是不停地打,隔十分钟打一次,甚至用留言的方式,实在不行就找别的方式。很多时候她们找道具、找人都是在最后一刻才完成的。
《东方红再聚首》中有一位老先生在现场吹笙,又唱又跳,气氛极为活跃,是那期节目不可多得的亮点。殊不知这位老先生也是在录像的最后一天由李谦找到的。
李谦:现场太多出彩的点都是在最后一刻不放弃才达到的效果。其实要想做成任何事都会遇到困难,只要有不放弃的精神,有对节目、对人生端正的态度,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心无杂念,才能把每期节目当作一件艺术品去雕琢。一个专心致志做事的人,做什么事都没有不成的。我在生活中时刻提醒自己:要有做人做事的准则,要有职业的操守、创新的理念、追求完美的理想、正直无私的品格、务实踏实的作风。在对栏目的新编导传帮带中,我也是这样要求的,希望她们能理解我的一片苦心。
《艺术人生》栏目讲究〃极端制作〃,所谓极端就是对嘉宾的故事,穷尽一切可能进行发掘,因为这是对观众负责;对制作手段,穷尽一切可能,达至视觉的盛宴,因为这也是对观众负责。每个细节都强调完美,正是这些微小的〃细节〃构筑了《艺术人生》的〃极端品质〃,使之呈现出非同寻常的〃专业质地〃。
第七章 阅尽人心(12)
现场美不胜收
电视节目制作是一个投入与产出的过程。《艺术人生》经过前期的策划、采访,接下来就是演播室现场的录制。这个环节是最为重要的环节,因为观众只能看到这个环节。演播室现场是摆在栏目组面前的一份答卷,演播室现场表达的程度,直接决定着这期节目的成功与否。
朱军:我要特别感谢我们栏目组的那些年轻编导,他们十分敬业,不怕苦不怕累,可以为了一期节目24小时连轴转,甚至一个星期也不回家。为了收集嘉宾的资料,他们想方设法、不厌其烦地去〃骚扰〃和嘉宾有关的各色人等。所以我们栏目组里没有胖子,都是和我一样的瘦子。
马宁:我认为我和朱军是最好的搭档。
编导们将与朱军的配合比喻为踢球:如果说策划人、编导是后卫、中场的话,朱军就是前锋;前期策划人和编导们的努力都是负责〃传球〃,目的就是为了朱军能够凌空射门。过程是由大家共同努力的,最后的结果是由朱军呈现的。
马宁:朱军是把生活的智慧转换成专业的智慧。他非常注重观察生活,吸纳生活中的艺术,是将电视艺术和生活艺术结合得最好的主持人,而《艺术人生》恰恰是他最好的平台。
编导和朱军的合作,在马宁看来都不是职业上的,或者说都不完全是职业上的交流,而是一种夹杂着做人,夹杂着友情,夹杂着互相理解,夹杂着感情的一种合作。编导们和朱军的交往范围不仅仅局限于会议室,经常是在那种看似不经意的吃吃喝喝、玩玩乐乐的过程中达到了交流的效果,在无形当中促进了节目的发展。
马宁:往往在我们吃火锅涮羊肉的时候,就能涮出来一个理念,之后会在节目中播出。所以我觉得用一个词来形容我们之间的关系,我们跟朱军是一种〃水乳〃交融的感觉。
电视谈话是电视说话的一种方式,而电视说话方式的观念演进与特定的时代环境、电视媒体自身的发展和人们对电视说话的理解和认识有密切的关系。《艺术人生》诞生的21世纪初是中国电视谈话节目趋于成熟的时期,栏目发展的过程就是对电视谈话节目形式的探索和《艺术人生》自身个性特质的探索,栏目的成熟也是主持人的成熟。
朱军从一个〃照章念稿〃的晚会型主持人向一个〃主动驾驭〃现场的主持人的转变过程,是一个他与他的工作伙伴的职业理念共同进步的过程,其中他们共同经历着痛苦的〃量变〃,也共同促成了令人欣然的〃质变〃。
马宁:朱军的变化,如果从做人来讲,没有太大的变化,我觉得他最大的变化就是更加成熟了,从专业上来讲,谈话的技巧,控制《艺术人生》这个场的能力更加娴熟了。就像你年前刚搬到这个房子里,会觉得挺陌生的,但是现在你已经把这个家所有的东西都运用得自如了,这个家跟你就浑然一体了。
谈话节目是以主持人为核心的节目。在录制过程中为了保证谈话效果,之前会有很多前期的准备工作,如细节的设置等,但是在现场真正与嘉宾发生情感碰撞的则是主持人。
朱军:我在做节目之前,不跟嘉宾见面,跟嘉宾见面的全是栏目的编导,我想一定要保持一种新鲜感。
《艺术人生》编导张颖:在前期与嘉宾沟通的时候,如果某件事嘉宾挺伤心的,我不会当时问,但是我会给朱军写上去,说当时他特别伤心,你今天可以问问他,伤心到什么程度。预知这个事情采访下去还有东西,我一定把这个〃扣〃留给朱军。
当编导把节目最后的效果像传球一样传给朱军后,现场的一切就由朱军来掌控。
朱军:到场上以后,可能第一个问题问出去以后,你发现这个人状态不像你想象的那样,或者你发现这个人的状态比你想象的更加好,那现场就完全没有任何人跟我商量,我会去调整这种状态,尽量根据我们的思路引导他说出我们觉得对大众有益的人生故事、情感经历。
。。
第七章 阅尽人心(13)
在很多内地观众的心目中,周华健是一个健康、快乐、成熟、在歌坛活跃十多年而不衰的创作型歌手,他的很多歌曲都脍炙人口,伴随无数人度过了风风雨雨。
2003年9月周华健做客《艺术人生》。
朱军:今天我们准备了一瓶酒,因为酒只有陈的香,我想人生也是如此,经过历练之后,经过沉淀之后,才会体味到人生的快乐。今天这样吧,咱们在现场干上三杯,还要用你歌中的几句词来说,用《朋友》这几句词来说,一句话,一辈子,一世情,一杯酒。
周华健:谢谢,谢谢。好香。
朱军:大家可能觉得光我们俩喝不够意思吧,给我们的观众也端上来,我们一起来。
周华健:好。各位亲爱的朋友,我永远爱你们。
这期节目的最后,在《朋友》的歌声中,周华健与朱军高举酒杯,与观众一起一饮而尽,观众含着泪花高喊着〃我们也永远爱你〃,所有的感情尽在不言中,现场的气氛如同馥郁的酒香令人心醉不已。
〃朱军是一个很好的策划人〃,《周华健》这期节目的编导姜莺飞说。周华健很爱抽烟,很爱喝酒,但是从来不让歌迷看到。姜莺飞把这些信息反馈给朱军,性情中人的朱军立马提出设置一个喝酒的环节。
对于编导细致的策划文案,朱军在现场执行时也会有变化。
姜莺飞:优秀主持人是这样的,我们事先设计三分,给后期预留七分的空间,朱军就可能会实现这七分。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主持人,我很佩服他。
于丹:谈话节目主持人要有一定的阅历。有一句谚语:两朵云彩只有在同一个高度上相遇才能形成雨。现在电视谈话节目存在许多误区,比如认为邀请到一个好的嘉宾是最重要的,实际上找的嘉宾如果太高于或太低于主持人,两朵云一上一下,这场雨照样下不来。往往是我们主持人太低于嘉宾了,对方无法跟你碰撞。常常看到这样的尴尬现场:一个漂亮的小主持人一惊一乍,嘉宾却木然呆坐,双方根本无法沟通,而朱军的阅历和朱军的〃善感〃注定他能够与〃有故事〃的嘉宾有所碰撞。
因此,朱军在与嘉宾对话的时候选择了三种姿态:聆听老艺术家的心声,与中年人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