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家真相:藏在沙发、蜡烛与马桶刷背后的秘密-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实际上,坎普拉德接受记者采访时,是绝不会谈他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的,而是用他所谓的小缺点制造烟幕,转移注意力。在大家的眼里,他是一个非常诚恳实在的人,记者们没有不听信他的。结果,记者本来应该聚焦宜家的某些敏感问题,却不知不觉转移到宜家创始人身上的小缺点上面了。这样,坎普拉德便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方面,讨论他的缺点占用了记者的时间和注意力,而英瓦尔很善于扮演这个角色,他表现自如,松弛有度。另一方面,他和记者之间可以营造一种亲切和谐的氛围。心肠再硬的记者,看到老人眼含泪光,向你敞开心扉,也会为之动容。于是,记者准备好的探针,已被他悄悄地拔掉了。就在记者缓了一口气,开口说话的时候,采访的时间已经结束了。整整一小时,都是英瓦尔漫长的讲述,讲的都是无关紧要的小事。
第13节,
让他差点崩溃的纳粹风波
就我所知,描写英瓦尔的生平和事业的有两本书。一本书名叫《英瓦尔坎普拉德和他的宜家》(IngvarKampradandhisIKEA:ASwedishSaga),由托马斯斯伯格(ThomasSjberg)所著。书中有很多篇幅讲述了英瓦尔早年对纳粹的同情,并试图证实英瓦尔卷入纳粹活动的时间比他自己承认的还要长。另一部书由宜家委托出版,由托尔卡执笔,也涉及了与纳粹有关的片段。也可能斯伯格说得对,英瓦尔以不记得为由,想隐瞒此事。不过,正如我之前所说,他对过去那些细枝末节的记忆力是惊人的。我猜想,大概是耻辱感使他对此事避而不谈。
斯伯格的书出版之后,英瓦尔遭受到了最为猛烈的抨击,即所谓的第二次纳粹风波。他那次算是彻底崩溃了。在更早的六年前,他同情纳粹一事首次被披露时,他曾被迫坦诚以对,出面道过歉、谢过罪。他态度恳切,欲把过去的旧账都翻出来,让一切事情都摆在桌面上。但还是不够。后来的这第二次风波中,他经常打电话给我,也就此见面聊过几次。触及感情深处时,英瓦尔差一点落下泪来。他的周围充满了辱骂声,邻居们都不理睬他,似乎他们都无法面对他的耻辱。b米b花b书b库b ;www。7mihua。com
在这次事件中,有几点我很确信。比如,英瓦尔现在不是新纳粹分子,或纳粹同情者,我没有听到过他任何与此有关的言论,哪怕是极其隐晦的暗示。他绝对不是一个反犹太主义者,相反,在60年代,他有很多帮助波兰犹太人的故事,或给犹太团体提供资金,或在其他方面进行赞助。而且,他对犹太员工特别照顾,有几个都是他的心腹。我不清楚他为什么这样,也许他希望对早年的罪过有所弥补。
英瓦尔是德国人的后裔,从小的家庭管教就极为严厉。他的祖母是绝对的亲德派,是坎普拉德家族的女家长。事实上,已过世的同事利夫斯尔(LeifSj)证实,英瓦尔的父亲费奥多(FeodorKamprad)是一名纳粹分子,这在当地尽人皆知。二三十年代,埃姆瑞特(Elmtaryd)农场和其他地方一样,打骂教育孩子是每日生活的一部分。但是一个孩子要想逃避家庭的感情沙漠而又不受到伤害,一定是非常困难的。也许,斯伯格是对的,英瓦尔曾经是一名纳粹分子,或者法西斯分子,这种事在50年代末期绝对是非常糟糕的。据我的判断,英瓦尔早期的这些愚蠢的行为早就结束了,也不会再重现了。
时而极度节俭,时而非常慷慨
坎普拉德最为人知的,应该是他极为简朴的生活。尽管他属于世界上超级有钱的人,你可能还是听说过,他在自助餐厅里把自己的口袋塞满盐袋、胡椒袋的故事吧。你还听说过他那辆马路杀手一般的老沃尔沃吧,连他最亲近的员工都不准他再开那辆车了。尽管这种故事的真实性程度不一定很高,但也不会是无中生有。不过,故事的真实性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英瓦尔成功地用这么多的故事塑造了他的人格、他的性格特征。
如果有人说他吝啬小气,那倒是真的。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对宜家的钱是锱铢必较的,绝对禁止一切浪费,即使只是一小笔费用也不含糊。愚蠢的、无谓的浪费会让他急得跳起来,很少有其他事让他这么着急。如果走出房间没有关灯,他会很生气的。记得我们在波尔索的时候,那时我刚刚出任他的私人助理。清晨六点钟,到处一片漆黑,我们得在黑暗中上车,开始一天的工作。如果这时我房间还亮着灯,便会引来他一番责备,对我的能力和智商都会表示怀疑了。
但要是他在某个会上相信了某个同事的提案,比如要投资某个有风险的新项目,他又会毫不犹豫地打开钱包,拿出千万瑞典克朗的资金来。
第14节,
据我的观察,他所扮演的小气鬼角色倒真的是他的本色。他不容许自己过奢侈的生活。穿的都是普普通通的衣服——衬衫、裤子、普通的夹克外套,从来没有请过设计师为他专门定做服饰。他也没有买过豪车。故事中他开的那辆沃尔沃老车完全属实。他和妻子玛格丽特租用的房子是最普通不过的。瑞典小报记者曾经报道过几次,说他们在瑞士出入豪宅。的确,他们住所的周围环境很不错,但房子内部的装修和陈设却非常简朴:典型的80年代的家具,比波尔索门店70年代的家具风格还要简单得多,而简单的家具反倒让房间的空间显得阔绰。房屋面积三百平方米,正如报纸报道的,包括一套独立的平层套房和一个车库。
他也不经常度假。他不喜欢度假,就像他不喜欢看电影一样。玛格丽特偶尔会硬拉着他去看场新片。据一个在他的法国葡萄园工作过的同事说,他在法国的葡萄园也不奢华,很长一段时间里,葡萄园的经济效益不好,让英瓦尔感到头疼,而不是放松。以至于有段时间,宜家不得不把葡萄园的几间房间出租给游客,还把葡萄园里生产的发酸的酒,作为宜家酿酒来销售。现在似乎那里的酒和经济状况都有所好转,英瓦尔也因此开心了许多。
不过英瓦尔倒是一位非常慷慨的主人。无论什么时候,我到他家里去,总会得到他送的很多礼物,都是些美食,比如瑞士的拉克雷特芝士(Raclettecheese)、各种巧克力、熟肉腌肉、美酒,还有其他各种各样好吃的东西。他还准备了一道又一道的佳肴,为了让客人高兴,他真是费尽了心思。他甚至还安排客人午睡一会,让客人感觉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
推卸责任的功夫一流
回想起来,我才慢慢发现,英瓦尔坎普拉德非常善于辩解。宜家遇到情况时,英瓦尔就会出面解释,安抚员工,应对媒体,化解事端。他很早就意识到,燃眉之急不一定非得找到解决途径,也不必凡事非得弄个水落石出。只需透露一点事实真相,其余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沉寂下来,媒体的聚焦点自然也会转向别处。
在昆根斯库瓦门店,很久以来都是一位女店长掌门,她名叫艾琳(Iréne),是一个精明能干的女人。她是那时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女性店长。她的老板是瑞士宜家总经理本特拉尔森(BengtLarsson)。本特似乎一直不太赞同任用女性做店长,尤其不太喜欢艾琳。英瓦尔说,他想尽办法,要本特对艾琳好一些。但最后,据他说,艾琳还是没在那个门店干了。我记得,她被调到北美去了。不过,英瓦尔事后说的话却真诚极了:“约翰,做本特的属下,真是难为艾琳了。我对女性店长,或艾琳个人,是从来没有过任何偏见的,她们做事都非常能干。”瞧,他把责任全部推给本特。英瓦尔那时是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有权力下达指示和命令,而且,对所有门店店长的人选,他是有决定权的。也就是说,英瓦尔是唯一一个可以为宜家性别平等有所作为的人,但他却没有这么做,现在仍然如此。不仅如此,他还非常聪明,以一个真实的事例来传达他的意思:女性做店长这事很难,总有很多问题,但我这人是宽宏大量的,对女性店长是支持的。
宜家有些年里经常被人指责抄袭著名设计师的作品,又以宜家品牌低价售卖。这确实是事实,而且很长时间里都是宜家成功的商业策略。现在直接抄袭已经很罕见了,但受到竞争对手启发的产品却很常见。有一名记者就直截了当,问到了这个问题。按照一般人的推测,英瓦尔会说,是的,早些时候宜家是抄袭了别人的作品,不过,现在我敢保证,绝不会发生这种事情了,为此,我们投入了大量资源,以保证设计师们一心一意创造宜家自己的品牌。
错了,英瓦尔没这么回答。相反,他说:“听着,朋友,我告诉你,独一无二的新设计是几乎没有的。人人都在你抄点我的,我抄点你的。”“没有纯粹的新设计”,真是一句废话。不过,他的这种说法记者们谁也没去质疑。也许有慑于宜家和英瓦尔在瑞典的崇高威望,谁知道呢。英瓦尔的“人人”一说,便把每个人都卷进来,而不只牵涉设计师,这个解释颇有意思。接下来的逻辑就是,没有独创设计的原因,应该归咎于每一个人。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又为宜家行为的正当性作了辩解,虽然辩解很聪明,但不一定受人尊敬。
ノ米ノ花ノ书ノ库ノ ;http://www。7mihua。com
第15节,
他说的话不重要,话里的意思才重要
但是英瓦尔无意向媒体隐瞒他喜欢操纵他人的个性,获益的并不只是媒体,媒体能够帮助他在宜家或英瓦尔地盘里施展权力。宜家内部流传一些格言警句,其中有一句是这样的:“英瓦尔说的话并不重要,话的意思才重要。”也就是说,英瓦尔的每一个句子、每一个字都需要像读经一样经过阐释。而且,宜家内部还真有其事。就像一场文字炼狱,过去克里姆林宫里的人所经历的景象似乎就在眼前。他们从最高领导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甚至每一个音节、每一个标点符号中解读统治者的最高意志。英瓦尔也深知文字的力量,并知道善加利用。他给手下发送的大量传真信件便是例子。信件如果以“亲爱的”开头,这个词的意思是不带任何感晴色彩的,属于中性的。如果前面加了一个“最”字,你算进入了他赞赏的名单中了。同样,信件的结尾也是有意思的。如果以“致以最美好的祝愿”结束,含义是中性而危险的,说明他已经与你有距离了。但如果还加上了简简单单的“拥抱你”三个字,又可以消除你的不安。有时候,他会改一下信件开头的称呼语和结尾的祝愿语,向收信人暗示他的心情如何。不瞒你说,就连首席执行官安德斯代尔维格接到英瓦尔的传真,也会被他的文字弄得神经敏感。
他甚至会含沙射影,在书信中隐晦地表扬某某,又批评某某,还道出缘由来。谁被他冷落,谁得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