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父级CEO的商道智慧-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类企业家具有敏锐的市场嗅觉和灵活的适应能力,善于捕捉商机,迅速出击,获得成功。
第二种,企业管理者。当企业已经发展成为中型或大型企业时,由于影响企业继续发展的因素主要来自于管理,因此企业家要转向管理型,此时他的职能主要是组织、控制各职能部门,而一般不直接组织经营活动。在这个阶段,企业家的个人魅力成为影响管理的成效及水平的关键点。
第三种,企业领导者。当企业进入了成熟期,面临更激烈的市场竞争及更复杂的管理需求时,企业家不仅是管理者,还必须是具有战略思想的领导者,他要懂得统筹学理论,能在变化的环境中看清前进方向中的机会和威胁,他要保持强烈的创新观念和激情,关注新事物,勇于冲破各种习惯,坚持不懈于更高的目标。
在华为发展之初,任正非是第一种企业家,军人出身的他拥有技术优势,能敏锐地察觉到市场可能出现的需求。所以在他的带领下,华为从一个代理商向自主研发的技术型企业转型,虽然走过了一条曲折不平的道路,但是华为今天的成绩表明,任正非当时为企业选择的起点是正确的。而随着华为一步一步地壮大成长,随着诸如郑宝用、李一男、孙亚芳等技术能手和管理能手的加盟,任正非已经不再直接参与经营活动,他的角色逐渐向企业管理者转型。在这个时期,华为出台了《华为基本法》,确立了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并明确了华为要成为一家世界级企业的远大目标,任正非的个人威望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顶峰。
对于任正非来说,1998年是他个人管理风格转型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在这一年,受世人瞩目的《华为基本法》刚刚出台,但在任正非看来《华为基本法》是一次对华为过去成功经验的总结。事实上,任正非这时已经瞄上了著名的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的流程化管理经验,多次出国访问也促使他关于“建立华为职业化管理体系”的想法逐渐成形。在自觉不自觉中,任正非将自己的角色从一个管理者向“领导者”过渡。
企业家在这个企业没有太大作用的时候,就是这个企业最有生命力的时候。所以当企业家还具有很高威望,大家都很崇敬他的时候,就是企业最没有希望,最危险的时候。所以我们认为华为的宏观商业模式,就是产品发展的路标是客户需求,企业管理的目标是流程化组织建设。
2000年的任正非更多的是退居幕后,集中精力考虑华为的国际化进程。华为最终要成为一家什么样的企业,而最大的一个课题,则是如何让华为摆脱对人的依赖,最终实现依靠制度和体制完成良性的成长。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任正非不允许出现个别人主宰华为的情况出现,从这一点上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当年李一男与郑宝用纷争,任正非一直没有介入,或许那时他已经在苦苦思索,如何找到一条两全其美的解决之道,既能挽留天才的李一男,又能有利于推动华为职业化的发展。或者我们还可以做一个假设,如果当年李一男没有出走华为,今天的华为也许会走得更远,但是关于公司职业化、流程化的进程未必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当然历史已然无法改变,任正非选择了壮士断腕的悲壮之举,成全了李一男,也找到了一条也许并不算捷径的转型之路,事实证明,华为是苦尽甘来。而为了这一天的早日到来,任正非也有意识地做了安排,淡化自己对公司的影响力。
今天,任正非仍然是华为的最高领导者,但是,更多的时候他是以一种精神的方式而存在,于是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到华为拜访的人常常问接待的高层:“任总在公司吗?”他们得到的回答往往是:“任总不在,但公司一样运转得很好。”
对知识的尊重和回报
“知本意识”被作为当代企业必备的十大意识之一,这是因为在21世纪,人类从“资本主导”进入“知本主导”的全新的经济时代。企业要在这样一个高速发展与瞬息万变的时代获得发展,必须仰仗和发挥人力资源与知识资本优势,使之成为企业重要的核心技能。与此同时,经济的一体化,迫使企业必须面对来自全球的诸如信息网络化的力量、知识创新的力量、顾客的力量、投资者的力量、组织的速度与变革的力量等各种因素的挑战和冲击。因而人力资源管理既有工业文明时代的深刻烙印,又反映着新经济时代游戏规则的基本要求,从而呈现出种种新的特点。正因如此,企业家在资本运作过程中,一刻也不能忘却“以知为本”这一本质的特征。否则,必将使企业陷入困境。
任正非的知本意识要超前于国内大多数企业家。这也与他的身世有很大的关系。1944年出生的任正非有一个充满饥饿的童年,而他的青年时代恰逢充满动荡的“文革”。幸运的是他有着“崇尚知识就是力量”的双亲,在那样混乱不堪的环境中,父亲仍然鼓励他“记住,知识就是力量。别人不学你要学,不要随大流。”就是这一句话,让任正非静下心来将樊映川的《高等数学习题集》从头到尾做了两遍,还自学了逻辑、哲学和三门外语。而任正非对于那些改变了人类命运的科学家的崇拜和敬仰,也是在那个时候形成的。这种崇敬和对知识的追寻也最终改变了他的命运。
由于没有荒废时光,在“文革”的动荡中仍然坚持刻苦学习,所以任正非毕业参军之后在部队中表现出了良好的科技素养。1978年3月,任正非以军队科技代表的身份出席了全国科学大会。那时候的他只有34岁,而在6000多人的代表当中,35岁以下的仅有150人。
1978年,任正非从部队转业,由于对技术有一定的基础,几经辗转,他最终选择了通信设备制造行业,算是有因有果。
后来,任正非的这种对知识的崇敬充分体现到了华为的经营和管理活动中。例如,华为在深圳龙岗区的华为坂田基地所有道路都是以中外著名科学家的名字命名的,像贝尔路、冲之路、居里夫人路、稼先路、张衡路,等等。这些路名都是由任正非本人亲自命名的,而这种独特的命名方式使得原来如农村一般的坂田镇显得十分的与众不同。
任正非坚信知识就是力量,而对于掌握知识的人,他从来都不吝于给以丰厚的回报。在业界,一个尽人皆知的事实是华为员工的薪酬远远高于业界平均水平。任正非要求每一个华为人都要艰苦奋斗,为了华为的生存和发展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力,同时公司也为员工提供丰厚的回报。据说一个辞职的华为员工在办好一切辞职手续后,意外地发现自己还拿到了一大笔年终分红,吃惊与意外之余说:“我几乎都有点后悔离开华为了。”当然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是华为是一个员工持股的企业,干得好的员工年终奖励都会转化成为他们的股份,而任正非本人的持股还不到1%,整个管理团队持股不到3%。从这点上来说,任正非乐于与大家分享华为的成功,而从另一个侧面也体现了他对知识的尊重。
基于对知识的尊重,个人生活一向节俭的任正非对于有助于促进公司管理进步的变革从来都不吝于投入重金。
从1997年开始,华为引进IBM的流程化管理方法,而为了请到这样一位世界级的老师,华为也付出了世界级的学费做代价。大约50位IBM顾问在华为进驻了5年,按照每年人均顾问费用20万美元计算,仅顾问费用一项,华为就投入了不下5000万美元。此外,华为还为此专门调整组建了管理工程部,人数也在300人左右。据华为财务部的一位主管统计,华为5年业务流程变革所付出的代价不低于10亿元。
为什么要花这么大代价聘请IBM呢?任正非这样解释:
沃尔玛的老板就是在买东西时给人付更多的钱,因为他同时向别人学习管理,所以沃尔玛现在发展成为世界上第二强企业。我们也是在向IBM买管理,买经验。
而任正非对于IBM这位老师的信任和认同感也几乎是无以复加的。他甚至对员工说:“IBM专家都很敬业、很积极,他们对我们提供了巨大的帮助,我们是应该感谢的。华为公司如果以后站起来,更不要忘了这一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