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策划-第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 篇(1)
为了一个世纪的沧桑——中央电视台 最大的一桩影视项目融资策划 周振天是我国著名的电视编导。1992年,他应王星之邀赴深圳休假。王星陪他沿着深圳河边境线参观,那里能看到香港的山山水水,那是从山后露出的香港上水小区的一角,尽管看不到香港的中心区,但它依然勾起他们深深的感触:那里就是香港!眼下是一条割开香港和深圳的封锁线,两边都有电网,都有巡逻队。周振天的心里很不平静。本来是一个整体,如今却是咫尺天涯。过去也有这样的感觉,但是从历史书上得来的,当这一切就出现在眼前时,这种感觉才立体了——那是一段沉重而现实的国耻! 去了中英街,对面是香港的金店,他们脑子里总是想着金店背后的世界是什么样子,那里的人们又是怎样生活的,他们已经和祖国隔开一百多年了,他们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 那时离香港回归祖国还有6个年头。6年,其实很短暂,转眼就到了。他们两个,一个是搞电视的,一个是搞策划的,想到这一代人将亲身经历中国恢复在香港行使主权,他们就有一种冲动。周振天对王星说;这次来深圳的收获太大了;他产生了拍摄一部反映香港百年历史电视专题片的冲动。 王星这次邀请他来深圳休假;就是想和他在电视上进行合作。王星第一个支持周振天的想法,并开始为周振天搜集有关香港和深港边界上的创作素材。回到北京后;周振天根据这些素材,很快撰写了一个专题片的创意大纲,片名最早定为《香港百年》。 王星看了这个片子的创意大纲以后;认为很好;并嘱周尽快将大纲上报中央电视台。中央电视台非常敏锐地抓住了这个片子,并特聘周振天为这部片子的总编导、总撰稿。1994年,《香港百年》由中央电视台正式立项,并将项目上报广电部,同时致函国务院港澳办、新华社香港分社和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征求他们对这部片子的意见,并请求得到拍摄和制作上的支持。 当时这部片子的总体构想是:以香港百年的历史为贯穿线索,以中华民族乃至世界近现代史为背景,回视香港百年来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把香港主权的一得一失中所蕴涵的历史规律和历史必然性揭示给人们,从而激发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自尊、自强、自信的民族精神。 国务院港澳办在复函中指出,拍摄本片“为我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做好舆论宣传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新华社香港分社认为此片“很有意义”,表示“完全支持”;我国驻英大使馆不仅表示将对此片的拍摄工作给予大力协助,还对该片在编导和技术上提出了一些建议。中央宣传工作领导小组已把此片列入“五个一工程”项目,并请国家主席###题写片名。 ###主席在看过本片的创意大纲后,非常重视,不仅亲自丰富完善了该片的创意,将《香港百年》改名为《香港沧桑》,同时还为该片题写了片名。这个改动可以说在周振天原有的创意上又进了一步,“沧桑”比“百年”蕴涵着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意蕴。 无论从什么角度衡量,《香港沧桑》都是一部献礼式的电视专题片,它的顾问包括: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钱其琛、原国务委员、原港澳办主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主任姬鹏飞、全国政协副主席、原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副主任胡绳、全国政协副主席、预委会主任安子介、全国政协副主席、预委会副主任霍英东,以及国务院港澳办主任鲁平、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周南和原港澳办副主任李后等。 这部大型电视专题片分上下两部,共12集,50分钟一集,总长度600分钟。计划从1996年7月1日起在中央电视台一套、四套黄金强档播出上部,1997年7月1日起播出下部,之后再连续完整播出。 在《香港沧桑》紧锣密鼓策划筹拍的过程中,英国方面也在拍摄一部反映香港百年历史的电视片;很明显,中英双方关于香港百年的视角和结论是不一样的。《香港沧桑》必须尽快完成,这也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下 篇(2)
拍摄这样一部大型的电视专题片,所消耗的资金也是相当可观的,当时,主创人员前期往来香港、英国等已经耗费了大量资金。仅仅靠中央电视台的拨款,还不足以确保该片能在一种宽松的环境和条件下完成。总编导周振天决定寻找一家赞助单位,由赞助单位出资,当时的目标是筹集300万元,以弥补拨款的不足。 当时,香港概念已经在深圳大热,深圳人比内地人更关注香港的回归,周振天认为,在深圳筹集资金的难度可能要比内地小,所以,他便想到了最初令他萌生这个专题片创意的深圳,想到了正在深圳策划、实施香港回归项目的王星;他希望王星能为这部国内外关注的12集专题片融资。 周振天将全套《香港沧桑》的文本资料交给了王星,包括中央电视台的立项报告、广电部的批示,国务院港澳办、新华社香港分社、我国驻英使馆的复函,顾问名单和专题片的策划文件等。王星一眼便发现这个片子所蕴涵的巨大的历史价值、政治效应以及想象空间,他决定为这部片子寻找赞助单位。 当然,王星知道,仅仅凭这些文本资料还不足以让企业家提供理想的赞助,如果想给本片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必须在回报条件上作精心的策划。 王星将周振天送来的文本做了仔细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他为赞助单位设计了一个非常诱人的回报条款: 赞助单位作为本片的协助拍摄单位,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提高出资单位的档次,使得出资单位获得充分的荣誉感; 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该片的新闻发布会,除了邀请中央电视台领导出席之外,还要邀请国务院港澳办、新华社等领导出席; 在香港举办首映式,邀请香港知名人士到场; 赋予出资单位围绕本片组织鸣谢单位的权利,使出资单位能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一定的经济回报。 这些今天看来已经非常简单的回报条款,但对寻求赞助商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从根本上来说,《香港沧桑》是一部政治性极强的片子,它代表了中国政府对香港百年历史的观点,对这样一部片子,过分的商业化色彩无疑会影响本片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所以对于出资赞助本片的单位,其回报条款是被严格限制的。 做完这些附加文件之后,王星开始在自己的视野里筛选可能的目标,就像猎人寻找可能的猎物,必须充分调动自己的嗅觉。这个时候,一个身份特别的人物进入了王星的视野,这个人就是武警下属一个集团公司的总经理——王颖杰。 王颖杰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公司归武警管理,但是他本人并不是军人,想必大家一定能理解这样的情形,这是那个时代特殊的现象。说他传奇,是他带着7000元钱闯深圳的时候,一出火车站,叫了一辆的士,司机问他去哪里,他说:哪里的房子最好,就去哪里。 当时,最好的房子是蛇口的海滨别墅,于是,司机便拉着他直奔蛇口而去。王颖杰下了车,要找房产科,人家说这里没有房产科,只有物业管理公司,他于是便找到物业公司,张口便说,自己想买这里的20栋别墅,物业公司的人吓了一跳,这里的别墅加起来也就那么多,怎么突然出现一个亿万富翁呀!便回答道:别说买20栋,就是租也没有。王问:那我如果要租两栋有没有? 两栋还是有的,于是他便将自己口袋里的钱悉数支付了两栋别墅的房租和押金。结果,王的口袋已经空了。身边还有一群手下,怎么办?于是他便让手下把别墅附近酒楼、商店的经理找来,告诉他们,我们公司可能会有大量的接待和采购任务,零散地付账太麻烦,能不能先消费,然后一月一结?这些老板发现这家公司场面挺大,被他的气势给镇住了,没有理由不同意呀,人家可是在这里有两栋别墅呀。安顿好了手下,紧接着王颖杰才去外地筹款去了,他的事业也就这样起步了。 王颖杰是一个特别豪爽的东北人。还在王星、田地建造香港回归祖国倒计时牌的时候,他便出现了,他为自己没能赞助、参与这一历史事件而遗憾。这次为由###主席亲笔题写片名的《香港沧桑》筹集资金,这个人无疑是理所当然的最佳人选。
下 篇(3)
果然,当王星带着相关的文本去拜访他的时候,还没等王星说完整个事情,王颖杰已经拍板了: “王星,明白人不要细说,这个事情我做定了,你立即和中央电视台联系,就直接准备签约仪式吧,咱们立刻去北京!” 王星把深圳的进展情况向周振天作了沟通,周万万没料到,事情这么快就有了眉目,他急忙按王星的建议筹备在中央台的签约仪式。 很快,王星和王颖杰便去了北京。 一切比预想中的还要顺利,王颖杰在北京和中央电视台常务副台长于广华、副台长张长明见了面,并在极其短暂的时间内与中央电视台达成了确切的赞助意向:王颖杰的武警泰华企业集团愿意独家出资协助中央电视台拍摄12集电视专题片《香港沧桑》;具体出资额为人民币1700万元;至于中央电视台和《香港沧桑》剧组所能给予他的回报,他听王星的建议,同意接受。 事情出乎意料的顺利。这是中央电视台历史上最大的一桩影视融资案例。无论是行内人士还是行外人士,对这个天文数字无不感到惊奇。 当王星陪王颖杰再次赴京时,张长明代表中央电视台与武警深圳泰华集团在中央台新闻发布厅顺利签了约。不久,泰华集团的第一笔资金到位,借助这笔资金,《香港沧桑》很快进入了创作和拍摄阶段。 整个拍摄过程无比顺利。在香港、大陆、英国,周振天和剧组采访了包括钱其琛、鲁平、周南、董建华、安子介、梁振英、范徐丽泰、霍英东、李嘉诚、曾宪梓、钟逸杰、陈香梅、撒切尔夫人、希思、钟士元、沈殿霞等中外知名人士,并在大陆、香港、英国等地收集、整理了大批历史史料,成功地打造了香港回归题材中最重要的一部电视专题片。 《香港沧桑》在香港和祖国大陆播出期间,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获得了几乎一致的赞誉和肯定,在该片的香港首映式上,董建华、霍英东等香港风云人物齐齐出席。王颖杰西装革履、意气风发地在主理嘉宾席上和香港的风云人物谈笑风生,言谈举止间充盈着显而易见的成就感。
王星·事件回眸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九七香港回归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举国欢庆、万众瞩目。当时,我在新华社《中国名牌》杂志社深圳记者站任副站长。我在着手策划香港回归系列活动时,没有任何指令性任务,完全是出自一个策划人的冲动和社会责任感。小平同志提出的“一国两制”是世界历史上的创举,所以香港回归也是世界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政治事件。能够为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策划,当时我只想着在这个历史时刻,做一些有利于国家有利于社会的贡献,没有任何功利思想。整个人精神状态极佳,浑身充满了智慧和力量,策划中的各种奇思妙想都是在这种状态下诞生的。那时整个人都钻到“九七”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