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经理学院亲历记-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经理学院内就有学生自营企业的活动。校内为学生的各项服务项目都承包给学生办,如学生旅行社,冰箱、电话应答机出租,洗衣服务,健身操学习班等。《哈佛经理学院年鉴》、《学生住址录》、《净现值》、《新生介绍》等实用手册,均由学生负责编辑出版。每年二月份,有意经营上述服务项目的同学组成小组,拟订出详细的经营方案和收支预算,送交学校专设的学生企业特许权委员会。一种服务项目往往有几个小组争相经营,特许权委员会审查各组的营业计划后决定授与计划最佳的小组开业特许权。同学如果有新的主意,可以随时向特许权委员会提出营业申请。营业利润归同学所有,洗衣服务处的一学年营利可达七千美元,《新生介绍》的编辑出版利润可高达二万到二万五千美元。这样,同学不但获得经营小企业的具体经验,而且有实利可图。
十七 社会心理学一个曾是母亲的无可争辩的宠儿的人,一生都有一种征服者的感觉。这种对于成功的自信往往带来真正的成功。
——弗洛伊德例一:世称亨利·福特为机械天才。福特汽车公司创立于一九○四年,到一九一四年它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制造商。福特发明的T 型车年产量从一九○五年的一千八百辆剧增到一九二五年的二百万辆。
由于价格低廉,在收入低的农村受到普遍欢迎。
可是整整有二十年,T 型车一点儿也没有改进。福特的亲信曾提出改良T型车以适应市场变化。但福特置若罔闻,他不愿意承认他理想中的汽车已不受现实世界的欢迎。当他一九一二年欧游之际,几个亲信趁机研制成一种新型车。万没料到福特回来后竟当着大家的面,亲手狠狠地捣毁了这辆新型车的模型。福特汽车公司一九二四年还控制着美国汽车市场的三分之二。一九二六年已下跌至三分之一。一九二七年福特公司被迫停止生产T 型车。
福特起用管理工人的巴涅特,是一个和黑社会有勾结的人,巴涅特雇用流氓打手,甚至豢养野兽,监视那些被怀疑为不忠的职工,不择手段地破坏工会组织。福特很欣赏他。
福特的儿子爱德赛尔受过良好的教育,温文尔雅,富于同情心,但性格不够坚强独立。他很看不惯巴涅特,建议父亲整顿公司并设计新汽车以适应市场的需要,却遭到福特的蛮横斥责。爱德赛尔负责建造的炼焦炉,福特当时并不反对,待其建好后,竟下令拆毁。爱德赛尔作出扩建公司会计部的办公楼的决定,竟招致福特在第二天下令取缔整个会计部。
亨利·福特为什么作出如此违反常情的事来呢?
例二:胜家缝纫机公司总裁唐纳德·克尔彻在任职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重新夺回了失去的市场,但是当他得到更大的权力之后,就开始把自己孤立起来。他擅自决定进入公司没有经验的住房建筑业,对别人的意见充耳不闻。
他只让一个人向他汇报工作,对下属实行恐怖统治。
克尔彻以往的背景没有表明他一朝权在手就会自我孤立起来。在担任总裁的初期,克尔彻确是小心翼翼,步子放得很慢,生怕伤害了忠于公司传统的老一辈经理人员。但是当他把亲信安插到重要岗位上,巩固了权力的基础之后,就变成另外一个人了。他把自己和董事会,和下级孤立起来,专横跋扈,一意孤行,实行高压统治。
董事会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迫使克尔彻辞职,可是内部斗争使公司几乎破产。
一个名望卓著的公司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危机呢?
例三:《罪与罚》中的拉思科里尼柯夫因贫困而绝望,决定杀死一个开当铺的老妇,用她的钱念完大学,并供养母亲和妹妹。他杀人的理由是放高利贷老妇对社会没有用,因此她的死对社会有利无弊。拉思科里尼柯夫行凶前做了一个梦,梦见与父亲在郊外散步时,看见一群喝醉的农民把一匹马活活打死,他醒来后非常害怕这个残酷的梦所激发的性欲亢奋。
① 弗洛伊德(18S6─1939),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病医师。精神分析派创始人。他把人的心理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个对立部分,认为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所谓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摆布个人命运,决定社会发展的水恒力量。主要著作有《释梦》、《精神分析学引论》等。
行凶后,他痛苦不安,犯罪感和对死者的回忆逼得他几乎发疯。当他因不缴房租被警察局传讯时,表现极其反常,他又一次来到行凶的地点。最后实在抵抗不住自我折磨的欲望和认罪的强烈冲动,终于自首,在向警察屈服中得到了解脱。
怎样解释他的行为呢?
哈佛经理学院也讨论这类问题吗?是的。探究这些问题的《企业管理的社会心理学》一课,在哈佛己有十六年的历史。主持教学的泽莱茨尼克教授是一位有国际声望的学者,也是哈佛园内颇有争议的人物。比起经理学院的其他主流课程,这门课似乎有点不伦不类,有人认为不应登上哈佛经理学院的大雅之堂。泽莱茨尼克在学校里独树一帜,不属于任何一个系,他是美国唯一在管理学校教这门课的开业精神分析专家。这门课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的基本概念,以及精神病学、幼儿发育学和家庭体制学等学科的知识,分析个人和群体行为的内在原因。课上研讨的实例,乍一看,确实有点玄。
上课开始时,泽莱茨尼克曾告诫同学说,一年级的医科学生每研究一种疾病时,就发现自己有这种疾病的症状。他提醒同学不要因为上了此课,从此疑神疑鬼。
泽莱茨尼克认为大多数管理学校的课程强调企业组织结构有余,而对个人作用重视不足。竞争战略分析和人是分不开的,一旦抽掉个人的历史和作风,竞争分析就少掉了许多内容。并非每个领导者都是有理性的人。领导者的行为可以影响竞争战略的成败和整个企业的命运,人们似乎以为,一个人有时候会做出不合理性、不可恩议的事来,但是很少有人会怀疑一个组织,一个企业会发生神经失常。仿佛一个企业组织因集体性而获得某种免疫力,可以使它的运转永远合乎理性。
实际上,企业是人组成的。企业领导的个性、作风、用权的方式会给整个企业带来深刻的影响。所以谁也不能保证,一个企业的行为就一定是理智的,研究企业不能抽掉人来研究。照泽莱茨尼克说法,这就需要我们懂一点精神分析学。
精神分析学认为人的每一个行为,不管在表面上多么荒唐,都有深邃的内心契机。每一件事都有逻辑的解释。一个人的一举一动常常暗示他真正的动机,我们不应该轻视这些暗示。表面上违反常情的举止,从精神分析学上去理解就变得合乎情理了。每个人在知觉清醒的表象下埋藏着许多潜意识的情感、欲望、需要与幻想。这些下意识的动机往往影响人的行为。
一个人在童年时代的经历,如父母打骂,兄弟相争,贫穷的折磨,在心灵上会留下久久不能愈合的创伤。一个人即使到了成年也有弥补这种心理损伤的需要。反常行为的出现,就是为了满足这种潜意识的需要。
那么,亨利·福特为什么对一样没有生命的T 型车如此痴情,以至差不多丧失理智呢?这要从他跟父亲的关系说起。他的父亲是个农民,福特不愿务农,有志去底特律学习蒸汽机的知识。对此,福特的父亲很失望,从此福特憎恨父亲,把所有的消极的感情都倾注到父亲身上;同时将母亲理想化,把一切美好的感情都给了母亲,日后的T 型车对福特来说有特殊的象征意义。T 型车是为农民设计制造的,它结构简单,价格低廉,维修方便。福特尽管不愿意承认父亲是农民,但是T 型车成为他重新建立与父亲的联系的象征,T 型车体现了福特的自我意象。正因为福特一心要保持这种联系,他丧失了客观判断的能力。
阴险凶恶的巴涅特受到青睐重用,恂善温厚的爱德赛尔却横遭辱骂拒斥。这种行为错乱似乎无法用常识解释,然而这也可以从福特对父亲怀着极其矛盾的感情来分析。巴涅特和爱德赛尔是现实世界中代表福特两种潜意识感情的象征。福特感到自己被父亲抛弃,而感到愤愤不平,为了消除自己的忧虑,福特认为自己需要变得严厉,需要坚强起来,变成一个侵略者。而弓虽。暴粗鲁的巴涅特则正是福特所希望的那种人。爱德赛尔象征着福特温雅孝顺的一面,希望与父亲保持密切的关系,但是福特在潜意识里却认为这是一种软弱的表现,因而必须压抑。所以福特不愿意接受儿子的一番好意。就这样,爱德赛尔受到不公平的待遇,长期的精神折磨和理想被压抑的痛苦,使他不到五十岁就离开了人世。
当一个经理在感情上与上级、下级疏远时,往往会像胜家公司的克尔彻那样过高地估计自己,狂妄自大,拒谏饰非,刚愎自用,常常采取冒险主义的行动,以致使整个企业发生危机。从一个有才智的企业家变成狂妄自大的暴君,可以看出这个人没法抑制内心获得权力后释放出来的攻击性能量。一朝大权在手,地位巩固以后,原来隐藏在内心的某种幻想就发挥影响,使他产生制服一切威胁他权力的对手的欲望。至于现实生活中究竟存在不存在这种对手,则是另一回事。这种幻想起源于这个人的童年时代,也许他希望得到强有力的父母的保护而没有得到。引起他日后的攻击性冲动,可能起源于一种深刻的孤独感,一种幼年时代遗留下来的恐惧感,生怕强有力的父母把自己抛弃在一个充满敌意的世界上。为了克服这种恐惧,这个人在潜意识里变成了攻击者,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和掌握生杀予夺大权的权力人物划了等号。这种以攻击者自居的幻想有助于消除这个人的恐惧感。
现实生活中的拉恩科里尼柯夫往往是单位里动辄得咎的那种人。这种人不是没有能力或经验,也不是出于懒惰,可老是在工作上出差错,完成不了本职工作,因此遭到批评斥责。这种人还可能向上司发脾气,结果当然是自讨苦吃。诸如此类自我惩罚的行为的目的,一方面是引起他人的同情和关注;另一方面是希望别人控制自己。引起这种行为的,是当事人无法抑制由于早期心理发育不健康而造成的内心冲突。当事人在潜意识里希望别人羞辱自己,折磨自己,以获得某种快感。泽莱茨尼克认为,那些愿意挺身而出保护弱小者不受强大者欺凌,宁愿自己受到攻击的人,可能有一种深邃的受虐狂动机,骨子里愿意屈服。
这门课研究的另一个课题是领导行为。泽莱茨尼克发现,大多数企业的高级经理人员都不是素养高的领导者,甚至不是胜任愉快的经理人员。真正的领导者正大光明,工作努力,愿意冒风险,愿意尝试新主意,敢于决策,敢于负责,对他人的个性与感情有深刻的理解,能使他人积极地工作。
领导是一种权力的积累。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勋爵①有一句名言:“权力使人堕落,绝对的权力使人绝对的堕落。”但泽莱茨尼克认为,权力本身并不能使人堕落。权力既能创造,也能破坏,关键在于当权者如何用权。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