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人生-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素。
为了贪玩,他多次逃学逃课。逃过之后,又有些后悔。因为耳边会在这时响起算命先生说过的那句话——“这娃额头饱满,鼻梁端正,是个有出息的孩子,将来一定是个拿壳儿的人。” 这句话仿佛长着一双无形的翅膀,每到李达厌倦学习的时候,就会飞到他的耳边叮咛起来。
在潜意识里,他已经知道,不读书和没有文化知识,是没有资格和条件“拿壳儿”的。要能“拿壳儿”,就必须努力读书,然后升学,考个什么中专大学之类的,再找一份有单位的工作。如果逃学逃课,不努力学习,怎么能够升学呢?可读书为什么就这样枯燥无味?没有自由,还要背那些课文,写那些生字,做那些作业,真是烦死人了。 所以,每当感到学习厌倦的时候,他就想发疯,想把所有的书籍本子撕毁扯碎。
可是,正要撕扯书籍本子的时候,又想起父母日夜操劳的情形,他们在太阳还没出来的时候就下地干活,星星已经闪烁了,还不收工。如此勤耙苦做为的是什么?为的就是保证自己安安心心的上学读书。如果真的辍了学,那父母会多么失望和伤心!他永远记得初中时的一个开学,因为学费没凑齐,他对父母说:“我不读了,免得你们为这学费焦头烂额。”父亲说:“学费虽然没凑齐,但我们会想办法弄到的;你只管安心读书就行。”母亲简直就是雷霆大怒:“你不读书,我们累死累活的还有什么意义?”说完就落下伤心的泪水。从父亲抱着希望、期待的神情里,从母亲流下的泪水中,他看到了父母的无奈和决心,体会到父母的良苦用心和殷切期望,觉得只有努力读书,才是父母最大的安慰。父母也没有别的追求,送出一个学生来,就拥有了乡下人最值得夸耀的荣誉。这种观念不可动摇的注入到全家人的思想意识中,深深地扎根于李达幼小的心灵里。
现在总结起来,就是算命先生那么一句不经意的话,改变了全家人的观念,激起了父母的向往,也确定了李达的人生走向和追求——除了读书,没有别的选择。 电子书 分享网站
3。全家人的决心和意志
李能和汪雪芝夫妇俩之所以非要下狠心送儿子李达读书,除了算命先生的预言让他们看到了全家人的希望,还在于听到别人对他们这样那样不屑的评价和看法。
上初中后不久,李能去找一位朋友为李达借生活费。可李能还没开口,朋友就明白了来意,连忙劝说道:“兄弟呀,照我看来,咱农村人只有挖泥夯土的命,俗话说,松树脚下生松秧,柏树脚下生柏秧,何必劳神费力把钱花费在学生身上,要是以后读不出来,这钱不是往水里扔吗?你看,我们这些没有学生的人家,日子过得多轻松啊。你还是别送娃儿读书好啦。”李能听后,虽然没有说什么,但不好再开口向人家借钱,只好怏怏而归。
也许李能的朋友说的是知心话,实情话,在那贫穷的岁月和艰苦的环境里,一个农村人真的没有必要下那么大的决心,倾尽所有的家当和心血投资于没有多大希望的学子。可也正是人们认为不可能实现的希望,进一步增强了李能夫妇的决心,偏要把李达从学校送出来。李达知道父母的希望有多大,更明白自己的压力有多大,想到现实和未来,除了委屈自己,强迫自己勤学苦读,还能有别的出路让你产生非分之想怀揣别的杂念么?
李达初中毕业时,自认为成绩优异,在填报志愿时选择了船舶工业学校。虽然是一所中等专业学校,但对于偏远落后的李达家乡来说,在那时能够考上这样的学校,比现在考上一所名牌重点大学还热门。可是,他并没有如愿以偿,他在人们热切的期待中以两分之差落榜了。
李达后悔不已。他以班上第一名的成绩落榜,而比他低了几十分的人却顺利的进了中等师范学校。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三年后,与他同窗共读的学友们可以按月领取几十上百元的工资,成为“拿壳儿”的人民教师。如果李达也报考师范学校,就会和他们一样,也可以按月领取工资,提前实现算命先生对他的预言。可现在,中考落榜了,他不知所往,更不知道以后的命运是一种什么样的光景。
但他还是想为父母争口气,为自己争口气,他想,可以读高中考大学。考上大学不是更具有影响力吗?方圆上百里的范围内,几十年都难出个大学生呢。这种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不仅仅是给自己和父母争气,更是给家乡所有的父老乡亲们争光啊。
可是,一个关键的问题让他望而却步,那就是钱这东西。经济贫困,早已成为追求理想最大的拦路虎。是继续求学?还是辍学务农?左右权衡,还是觉得辍学最佳,至少可以不为钱这东西把一家老少大小拖得焦头烂额,因为读书对于李达这样的农家子弟来说,简直就是奢侈;考大学更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而辍学务农,不仅不用花钱,还可以挣钱;即使一时挣不到钱,还可以靠山吃山,不图别的,只求吃饱穿暖,衣食无忧,也是不成问题的。
就在李达作出辍学务农的决定之后,人们无不为他的选择感到惋惜。每当碰上熟人的时候,人们总是埋怨他心太大,如果把目标放低一点,考个师范也好啊。这话确实不错,如果考个师范,以后当人民教师,也比农民强得多啊。哎,心有天高,命比纸薄,真是划算不来。可事已至此,有什么办法呢?
李能夫妇也很无奈。他们知道儿子李达的内心深处并不想辍学,只是考虑到家庭的实际困难和处境,才不得已而主动放弃。又想到李达无论如何应当是个有出息的人,如果能够继续送他读书的话,考大学的希望也还是可能的。
经过再三考虑,父母决定竭尽全力筹集上高中的学费,如果找得到报名的八十元钱,就让李达继续读书;实在找不到那么多钱,也只好作罢。李达当然愿意,便主动配合和协助父母,共同筹备书钱学费。
找了几家人去借钱,可亲戚朋友们也都是没有多少钱的穷人,并没有顺利的筹集到八十元学费。唯一的办法就是凭借一双勤耙苦做的手,到山上去挖一种叫“老虎姜”的药材。老虎姜是多年生藤本植物,是提取皂素生产避孕药等多种激素药的重要原料之一,其外观像牵牛花和何首乌,块根又像竹根。挖老虎姜就是要挖出它的块根来,然后把它晒干,卖到收购站,一斤可以换取两角钱。李达每天都跟着父亲一道,翻山越岭,早出晚归,在深山老林里穿梭跋涉,饿了就吃随身携带的烤熟的玉米棒子或者山林里的野果之类,渴了就喝山林里溪涧流出的泉水。这样的结果,每天可以挖三四十斤,卖上十元钱。但实在是非常辛苦,一般人根本就吃不消。没几天,李达和父亲的双手被荆棘和锄柄磨得像松树皮一样,张裂着大大小小的口子。
邻村有个与李达家中人口差不多的农户,也是两个大人,三个孩子,那家的孩子仅读过小学就辍学了,十二三岁的少年,就成为家庭的主要劳动力,把土地和牲畜经营得周到无比,日子过得衣食无忧。见李能为了送李达读书而不惜拼命操劳,便对李能说:“你是为了啥呢?儿孙自有儿孙福,何必为了儿孙当马驴?再说,即使把他送出来,以后有了工作,他还会认你们这土里土气的农民父母吗?你没听过这样的话: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
那位叔叔所说的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农村确实很难送出一个学生来,即使送出来了,有了工作后,不孝父母的例子在那时确实大有人在。李达对那种吃水忘了挖井人的不孝之子深恶痛绝,振振有词的发誓道:“要是我以后有了工作,无论如何也要把父母孝敬好,倘若讨个不孝父母或者嫌弃父母的老婆,我宁可不要老婆也不能不要父母啊!”
现在回过头来分析那种现象,其实并不是儿子不孝,倒是农村出来的人即使有了工作,那可怜的工资既要成家立业,又要应酬交往,还要维持生计,哪有多少余钱剩米来孝敬父母啊。如果讨的媳妇嫌弃农村的父母和亲戚,处处都要看媳妇脸色行事的话,那当儿子的,就更是孝爱难两全了。
不过,那位叔叔的话并没有动摇李达一家人的信念,相反,他们认为李达将来绝不是那种不孝之子。即使是那样的人,错也不在父母,就像乌鸦的故事一样,父母并非要得到儿女多大的回报,而是为了尽一种责任,只要儿女争气就是最大的荣誉。据说一只老乌鸦需要把三个孩子驮运到大海的彼岸,可那大海实在辽阔,一气呵成地驮着孩子飞过大海需要付出沉重的甚至是生命的代价。可为了孩子,老乌鸦还是下定决心,开始把三个孩子一个一个地驮过去。可当它驮着老大飞到大海的上空时,却问道,我冒着这么大的风浪把你驮过去之后,你会怎样对待我?老大感激地说,我一定会好好的孝敬你,为你养老送终!可老乌鸦听后,什么也没有说,便把老大抛弃在大海里,返回去驮运老二,并在大海的上空问同样的问题。老二和老大一样,也信誓旦旦地说,我一定会好好的孝敬你!可老乌鸦什么也没说,像对待老大一样,把老二抛到大海里,返回去驮运老三。在大海的上空,老乌鸦又问同样的问题,你的大哥和二哥都表示过海之后一定会孝敬我,如果我把你驮运到彼岸,你会怎样对待我?老三说,妈妈,我当然会孝敬你,可是,那必须是在我的能力范围内,又多大的能力,就孝敬你多大的程度,不可能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孝敬您老人家的身上啊,因为我还会有孩子,我还要尽一个父母的责任。老乌鸦听了老三的话,心里顿时踏实而会心的笑了,一口气把老三驮运到了大海的彼岸,累死在目的地,但却满含微笑,因为她得到了一种真实的满足,认为尽责是理所当然的事,只要内心无憾,哪怕累死也是值得的,也是应当的。李达的父母就明白这个道理,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一点也不糊涂,认为养儿不读书,不如喂肥猪;只要尽了责,就不会受到后人的埋怨,就不会有遗憾。所以,别人越是泼他们的冷水,他们越是要坚持送李达读书,始终抱着砸锅卖铁的决心,哪怕自己苦一点儿,也不能眼睁睁的看着孩子失去追求理想的机会。
正是这种朴素的观念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增添了李达的动力和信心。
既然父母不负李达,李达又怎能辜负父母呢? 所以,李达最终认定,这辈子不读高中是不行了,至于考不考得上大学,那是后话,或者说那是命运的安排。只要自己努力过,即使考不上,也不能怪父母没尽责,也不能怪自己没奋斗。
就这样,迎着九月的秋风,背着借来的箱柜,李达再次踏上了新的求学之路——全县最高学府——唯一的重点中学高中部。
4。 学习之外的那些事儿——偷鸡摸狗
现在想说说学习之外的经历、感受和生活,那是非常值得回顾和总结的。因为每个人都会为过去的经历而感动,只是普通人的经历很难得到大家的倾听,更难被人们记录和传承,仿佛野草一样,自生自灭,即使燃烧,也最多不过为身下的嫩草奉献一小撮养分罢了。
但走过路过,就不想错过,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