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平凡不能平庸-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但是,它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它内心深处,有一个坚定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唯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绽放出美丽的花朵。”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清晨,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一个花苞。
百合的心里很高兴,附近的杂草却很不屑,它们在私底下嘲笑着百合:“你不要做梦了,即使你真的会开花,在这荒郊野外,你的价值还不是跟我们一样。”
偶尔也有飞过的蜂蝶鸟雀,它们也会劝百合不用那么努力开花:“在这断崖边上,纵然开出世界上最美的花,也不会有人来欣赏呀!”百合却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在野草和蜂蝶的鄙夷下,百合努力地释放自身的能量。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它那灵性的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风景。这时
候,野草与蜂蝶再也不敢嘲笑它了。
年年春天,百合努力地开花、结籽。它的种子随着风,落在山谷、草原和悬崖边,终于,整个山谷都开满了洁白的百合。几十年后,人们千里迢迢来到这个山谷,欣赏百合开花。后来,那里被人称为“百合谷”。世间万物的道理都是相通的,由一粒百合花的种子成就一个“百合谷”,它们所依靠的力量就是积累。
对于工作也是如此,平时非常普通平凡的工作,只要我们一直坚持下去,就能够取得很大的成绩,以促使我们走向成功,从而改变我们的命运。所以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们要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把我们的工作做好。
把小事做细,把细事做透
——很多时候,一件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或者一个毫不起眼的变化,却能实现工作中的一个突破,甚至改变商场上的胜负。
细节管理专家汪中求先生在他的《细节决定成败》一书中有句名言:“布置并不等于完成,简单并不等于容易。”
事实上,对那些事关全局的“小事”,海尔人从来不放过。这些小事在海尔人看来是“影响发展趋势的小事”,张瑞敏称赞执行总裁杨绵绵就很善于抓事关全局的“小事”。通过一个很容易操作的模式,把“小事”变为大局面:当海尔老总们在北京商场的海尔专柜上具体过问某些事的时候,一些同行业的老总说,“你们都做到这么大的老板了,还抓这么细小的事,真是不可思议。”张瑞敏回答:“企业管理中我信奉这么
一句话:每天只抓好一件事等于抓好了一批事,因为每一件事都不是孤立的,抓好了一件事会连带着把周围的一批事都带动起来。”
海尔原冰箱二厂一干部上班打瞌睡,张瑞敏抓住这件事处罚了他,震撼了集团干部。张瑞敏认为,他的事反映了当时干部中一种普遍的思想倾向,觉得企业发达了,日子好过了,多少有些骄傲自满的情绪:企业发展到今天,自己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即使工作中出点毛病,也不能像过去创业时那样惩罚了,抓毛病就要抓带趋向的毛病,干部中这样的风气滋长下去会非常危险,张瑞敏拿这件事开了刀,以威慑整个集团的干部。这种趋向性的问题应该是领导人紧抓不放的。
这样的小事在海尔往往会成为一件大事的突破口。
1997年,《海尔人》记者在刚搬进海尔园一个月的洗衣机公司,发现三楼女洗手间的卫生纸盒被加了一把锁,问清洁工为什么这样做,回答说:“员工素质太低,不加锁,纸就被人拿跑了!”于是记者发表文章《谁来“砸开”这把“锁”》,文章分析道:这一锁暴露了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员工观念、素质亟待提高。上锁,这很简单,但这锁能提高员工素质吗?卫生纸可以锁,其他问题呢?二是因为管理者头脑中有一把“锁”:放弃了最艰苦的工作——教育员工、提高员工素质,没有把教育人当作“长期作战”的战略来部署。文章希望管理者能从头脑中“砸开”禁锢自己思路的这把“锁”!文章的发表,立刻引起了反响,集团上下展开了一场“千锤重叩砸开这把锁”的大讨论。有人说:“洗衣机公司的客观环境得到了改造,主观
世界也必须改造。用锁是改变不了员工的主观世界的。锁,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使员工产生逆反心理,结果只能适得其反。”有人说:“
卫生纸盒加锁锁住了观念,锁住了员工素质再提高的契机。”洗衣机公司的许多员工对卫生纸上锁表示了愤慨,他们说员工的素质并不像管理者想像得那样,到了卫生纸非得上锁的地步。
集团大抓此事,让所有员工参与讨论,反思一下自身的素质状况:生活中的锁打开了,头脑中的“锁”呢?
以小见大,以小带大。海尔的这种做法充分说明了小事的作用,说明了工作中无小事。任何小事都不是孤立的,都和大事联系在一起。小事是大事的组成部分,包含着大事的意义。做好小事是完成大事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对工作中的小事绝不能采取敷衍应付或轻视懈怠的态度。很多时候,一件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或者一个毫不起眼的变化,却能实现工作中的一个突破,甚至改变商场上的胜负。所以,在工作中,对每一个变化,每一件小事我们都要全力以赴地做好。阿基勃特是美国标准石油公司的一名小职员,他在出差之中,每一次住旅馆都会在自己签名
的下方写上“每桶标准石油4美元”的字样,连平时的书信和收据也不例外,签了名就一定要写上那几个字。因此,他被同事起了个“每桶4美
元”的外号。渐渐地,他的真名倒没有几个人叫。
公司董事长洛克菲勒先生听到这件事后十分惊奇,心里想:“竟有如此努力宣传自己公司声誉的职员,我一定要见见他。”于是,他邀请阿基勃特共进晚餐。后来,洛克菲勒先生卸任后,阿基勃特成了第二任董事长。在签名的时候,署上“每桶标准石油4美元”,这是一件非常小的事,严格来说,它不在阿基勃特的工作范围之内,但他全力以赴地一直坚持着,并把它做到了极致。尽管遭到了许多人的嘲笑,他也没有放弃。
在嘲笑他的那些人中,肯定有不少人的才华和能力在他之上,可是最后,只有他成了董事长。
很多人轻视小事,认为小事不值得做,因此为自己的工作留下了隐患。
工作中无小事。所有的成功者与我们一样,每天都在对一些小事全力以赴,惟一的区别是他们从不认为自己所做的事是简单的小事。
《细节决定成败》里有这么一句话:“把简单的招式练到极致就是绝招。” 细微之处见精神。有做小事的精神,才能产生做大事的气魄。
不要小看小事,不要讨厌小事,只要有益于自己的工作和事业,无论什么事情我们都应该全力以赴。用小事堆砌起来的事业大厦才是坚固的。
用小事堆砌起来的工作才是真正有质量的工作。
耐心地做好每一个平凡的细节
——做好细节是做好工作的基础。
一只新组装好的小钟放在了两只旧钟之间。两只旧钟“滴答”、“滴答”一分一秒地走着。其中一只旧钟对新来的小钟说:“来吧,你也该工作了。可是我有点担心,你走完31536万次以后,恐怕会受不了。”
“天哪!31536万次。”小钟吃惊不已,“要我做这么大的事?办不到,办不到。”
另一只旧钟说:“别听它胡说八道。不用害怕,你只要每秒摆一下就行了。”
“天下哪有这样简单的事情。”小钟将信将疑,“不过如果真是这样,那我就试试吧。”
小钟很轻松地每秒钟“滴答”摆一下,不知不觉中,一年过去了,它摆了31536万次。小钟每秒摆一下,不知不觉,在平凡中就完成了一件大
事——走完了31536万次。由此看来,成功也不是一件难事,只要我们努力做好每一件小事就可以了。但在做的过程中,尤其在一开始,我们不要被大事吓倒,而要“小处着眼,小处着手”。“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是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谚语。但是,许多人虽然做到了前半句的“大处着眼”,却忘了后半句的“小处着手”。毕竟,大处着眼式地梦想美好的未来,令人愉悦,面对必须流血流汗的小处着手,却令人心烦。
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返回地面途中,着陆前意外发生爆炸,飞机上的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全世界感到震惊。美国宇航局负责航天飞机计划的官员罗恩·迪特莫尔被迫辞职。此前,他在美国宇航局工作了26年,并已担任4年的航天飞机计划主管。
事后的调查结果表明,造成这一灾难的凶手竟是一块脱落的隔热瓦。
“哥伦比亚”号表面覆盖着2万余块隔热瓦,能抵御3000摄氏度的高温,以免航天飞机返回大气层时外壳被高温所熔化。1月16日“哥伦比亚”号升空80秒后,一块从燃料箱上脱落的碎片击中了飞机左翼前部的隔热系统。宇航局的高速照相机记录了这一过程。
应该说,航天飞机的整体性能等很多技术标准都是一流的,但就因为一小块脱落的隔热瓦就毁灭了价值连城的航天飞机,还有无法用价值衡量的七条宝贵的生命。
汪中求先生的《细节决定成败》一书中,也曾提到过两个关于细节的例子: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吨重的“东方l号”航天飞船进入太空遨游了89分钟,成为世界上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他为什么能够从20多名宇航员中脱颖而出?
原来,在确定人选前一个星期,航天飞船的主设计师罗廖夫发现,在进入飞船前,只有加加林一个人脱下鞋子,只穿袜子进入座舱。就是这个细小的举动一下子赢得了罗廖夫的好感,他感到这个27岁的青年既懂规矩,又如此珍爱他为之倾注心血的飞船,于是决定让加加林执行人类首次太空飞行的神圣使命。加加林通过一个不经意的细节,表现了他珍爱他人劳动成果的修养和素质,也使他成为遨游太空的第一人。
细节的成功看似偶然,实则孕育着成功的必然。细节不是孤立存在的,就像浪花显示了大海的美丽,但必须依托于大海才能存在一样。现在流行管理理论强调企业要有愿景(vision),不少企业也因而以大处着眼的方式制订愿景,却不知如何小处着手地往愿景迈进。所以我们应
该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想法中,再往前走一步,做到“小处着眼、小处着手”。
在大处着眼的思考模式下,很多企业订立了几年之内营业额要达到某一傲人的数字、年产量要成为世界第一等等之类的远大目标与愿景。
这一类的愿景,一方面有提升组织声望的公关作用;另一方面则可以激发员工奋斗的意志。所以,大处着眼有其意义。但是,几乎所有的企业多少都曾大处着眼地勾勒过伟大的愿景,是什么原因使得那么多企业“人去景亡”呢?一个重要的关键在于,大处着眼的愿景是否有“小处着眼”作基础。
小处着眼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