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怎么了-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国教育怎么了 能力之忧(13)
现行中小学教育就是让学生死记硬背,死啃书本:背课文、公式、方程式、分子式、各种各样的定理,背单词、语法、历史年代、地理位置、政治术语。与其说孩子们是在读书,还不如说是在背书,能把所有的书本背得滚瓜烂熟就是好学生。背下来的这些东西对塑造孩子们的人格,培养孩子坚韧、勇气、智慧以及独立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是否有帮助,恐怕没有人去关心。这样死记硬背培养出来的学生,实际上就是接受知识的垃圾桶。
有两个同学,一男一女,大学毕业后成为夫妻,有一次我到他们家里去做客,发现他们家没电,一问才知道是电表的保险丝烧断了,已经通知了物管,物管正在派人前来处理。我对他们说,换保险丝很简单,初中物理课就教过了,哪里用得着喊物管。
这对同学傻乎乎地对我说,换保险丝太危险了,那个有电啊!我让他们找出电笔来,准备把保险丝换上,那个男同学马上就拦住我:“不行,太危险了,你不能去接,万一出事了怎么办?”
我对他说,这有什么危险的呢?“我来教你怎么换保险丝,以后断了,就不用惊动物管了。”
我打开电表保险盒,告诉他保险丝怎样换,电笔怎样使用(他连电笔都不会使用,看见电笔亮起红灯,居然吓得大叫起来:“不好!漏电了!”),他看着我换上保险丝,然后说了句:“算了,今后还是物管来换比较安全。”
这就是我们现行教育的产物。物理学知识倒背如流,却不知道怎样换保险丝,不知道怎样使用电笔(在农村,连小孩子都会做)。
熟背了几箩筐知识的孩子们终于走进大学校门了。在这里,他们又学到什么东西呢?
还是背教材!
有一位名叫“踏雪寻梅”的网友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天,她去一家小邮局等人,碰巧有个金发碧眼的外籍女士走进邮局。她是英语专业毕业的,却一直没有机会与一个真正说这种语言的外国人交流过,很想借此机会练一练。
外籍女士十分礼貌地把手中的信交给邮所的员工,年轻的服务员热情地一边为她贴邮票,一边问:“这汉字写得很漂亮,是你写的吗?”外籍女士茫然不知所措,不知该怎样回答,转过身来望望身后,这时跃跃欲试的踏雪寻梅就立即走上前去,用英语流利地问:“我能帮你吗?”
外籍女士喜出望外,让踏雪寻梅赶快帮她的忙,但是,踏雪寻梅却突然张口结舌、无言以对了,因为她的脑子里涌出了这么一堆的问题:“这是一个直接引语,还是间接引语?是疑问句,还是陈述句?如果是疑问句的话,它是一般疑问,还是特殊疑问?若按一般疑问来结构的话,谓语动词是用系动词,还是实义动词呢?如果把它当成实义动词的话,我应该用DO还是DOES呢?”
外籍女士见踏雪寻梅站在那里结结巴巴地涨红了脸,却开不了口,顿时莫名其妙。“我当时真恨不得脚下的地突然裂开个洞,好让我立即掉下去。后来,虽然我把服务员的问题胡乱地译给了她,而且也把她的答案译给了柜台里的服务员。但是,我毫无专业水平的表现令我的自尊心受了极大的打击。”
这就是大学英语专业的教育成果。
前面我已经粗浅地阐述过大学教育的话题,很少有人关心大学生们的成长,很少有人关心孩子们走出大学校门后怎样求生存。其实说穿了,孩子们这一路上全力以赴地做的事情,都是为了最后的那个红本本——大学文凭。至于这十多年来孩子们是否学到了安身立命的“技”,是否学会了坚韧、勇气,是否具备了独立处理复杂事务的行为能力,却很少有人去关心。家长不关心,学校不关心,社会也不关心。大家关心的是孩子能不能考上大学,能不能拿到那个红色的就业许可证。
一切的后果却要由孩子们来承担: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就算找到一份工作,由于缺乏坚韧、勇气、能力和智慧,他们也难有作为。
家庭和学校,已经把孩子们塑造成低能儿。
一位大学生对我说,参加工作后他发现自己很不适应,在学校学到的那些知识不知道怎么去使用,做事情总是没有自信,总是出错。“一切都要从头学起,大学算是白上了。”
我真的想对他说,你还有一切从头学起的机会吗?就算能逐渐学到完成工作的技术,你所缺失的独立应对艰难险阻的那些训练,还有机会从头再来吗?
一位长期研究教育的朋友告诉我,他发现那些极顶聪明、活泼阳光的孩子,几乎都来自那些对孩子管得很少、也不强迫孩子读书的家庭。“这些孩子有可能考试成绩很一般,但他们遇到事情总喜欢动脑筋,处理复杂事务的能力很强,而且他们性格活泼,很善于与人交流,也善于处理团队关系。”
他说,可惜现在这样的孩子太少,为了能考上大学,考上名牌大学,大部分学生都沉没在书本里。那些一天到晚死啃书本的学生,往往性格沉闷、交流困难,最可怕的是,他们缺乏动手的能力,一些简单的事务都不能独立处理。
“如果这个社会太多这样高学历低能力的人,那就很恐怖了。”
我曾经向几位家长提问:“你们这样教育孩子,不怕他们将来成为书呆子吗?”
他们这样回答我:“考不上大学,那才叫可怕。”
中国教育怎么了 品格之忧(1)
品格之忧
罗曼?罗兰1:
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
陶行知2:
把自己的私德健全起来,建筑起“人格长城”来。由私德的健全,而扩大公德的效用,来为集体谋利益。
整饬混乱的社会秩序、消除重重矛盾,唯一的途径就是从单个的人做起,让每一个人从内心到行动变得统一
现在最为匮乏的就是信任。有的下级不信任上级,认为领导不是好东西,有的领导也不信任下级,觉得下级随时会背叛自己。有的妻子不信任丈夫,担心老公藏了私房钱、随时会跟别的女人跑了。出去随团旅游,有人对导游也不信任,认为导游要伙同商贩宰自己……
犹太着名哲学家马丁?贝布尔3对信任的产生作过精辟的阐述,他说,你想要取得一个人的信任,你就要坦率真诚,勇于担当,去帮助对方解决实际困难,这是解决信任问题唯一的路径。
贝布尔的观点里有两个重要的元素:坦诚,担当。坦诚并不是单纯的一种态度,而是对你正在做的事情的正确性和重要性深信不疑,你从内心深处相信它是正确的,是你愿意自觉去做的。如果心里极端厌恶,表面上却做出一副高高兴兴的样子,这不是坦诚,而是虚伪的作秀,是会让对方感到恶心的。他不但不会信任你,还会觉得你这人太搞笑了。
作秀很容易被人看穿,人的感觉太灵敏了,只要稍微有所勉强或者心里有鬼,对方就很容易感觉出来。一旦发现你根本就不相信你自己所说的话、所做的事,一旦发现你心里闪烁不定,他就会认为你不是个坦诚的人,就会选择远离。
仅仅有坦诚还远远不够,坦诚只不过是信任之桥的基石,坦诚的姿态并不能构成对方对你的足够信任。只有担当,才能与对方产生直接的关系,从而走向真正的信任。他遇到了问题,或者什么严重的苦难,你站出来帮助他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答案,甚至用你坦诚的肩膀将他的苦难分担起来,在这种状态下,你与对方达成信任就有了可能。
信任并非一蹴而就,往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考验。人与人之间一次坦诚的帮助,也许能让对方深受感动,但那还不是信任,只有很长时间的坦诚相待、表里如一地帮助对方解决实际问题,信任的桥梁才会慢慢矗立起来。
一个人要长时间地表现出坦诚,只有一种情况下可以实现——你是一个坦诚的品格高尚的人,如果你的品格有严重缺陷,经常表里不一,经常一边做好事一边又在干坏事,你是绝对无法做到坦诚的。
贝布尔对“品格高尚的人”的理解与我们的理解有很大差异,我们理解的品格高尚,往往就是为他人谋福利。在贝布尔看来,一个人的品格是否高尚,表现在他是否表里如一,他的行动与内心所想是否统一。一个人的行动与其内心的信念一致,他就是一个品格高尚的人。
公路上一个窨井盖坏了,对行人及过往车辆有潜在威胁,一个匆忙赶去上班的人看见了,毫不犹豫地跑过去指挥过往车辆和行人(他极有可能因为迟到而被老板炒鱿鱼),这样的人就是一个品格高尚的人。在他看来,公民有义务消除对他人有威胁的隐患。他的内心对此深信不疑,他用实际行动去表达了内心所想,他的内心与行动是统一的。
如果另外一个人也做了同样的事情,却因为没有得到媒体的表扬而气愤不已,这个人的品格就有问题,因为他的内心并没有认为公民有义务消除公共隐患,而是想通过这样一个举动捞取名声或者其他好处,他的内心所想与他的行动之间是不统一的。
中国教育怎么了 品格之忧(2)
贝布尔说,品格高尚的人的一个标志,就是他只做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情,而对自己认为不正确的事情,则坚决不会去做。贝布尔认为,要想整饬混乱的社会秩序、消除重重矛盾,唯一的途径就是从单个的人做起,让每一个人从内心到行动变得统一,只有单个的人的统一,才能实现集体的统一,而不是刚好相反。
试图通过集体的统一来实现混乱秩序的整饬,是徒劳的。
要实现单个人的统一,必须从学生抓起,从每一个人生下来就开始接受这样的训练——做你相信是正确的事情,对你认为是错误的事情则坚决不去做。
一旦失去信任,心灵之门就轰然关闭,沟通再无可能
一个人的不统一,其危害是双向的,对外,无法取得别人的信任,对内,承受因自我谴责而造成的巨大痛苦。这些危害最终要演变成对整个社会的危害。一旦人与人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匮乏信任,后果就很严重了。
一旦失去信任,心灵之门就轰然关闭,沟通再无可能。
既然信任来自内心与行为的统一,来自对他人的担当,那么,从小进行“做正确的事”的自我统一的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
这种训练首先要由父母们来实施,父母是孩子最早的启蒙教师,也是影响力最大的教师。孩子对父母的信任与生俱来,父母不需要刻意去做什么就能得到孩子的信任,而其他人要取得孩子的信任,就需要艰苦的努力才行。
作为孩子的启蒙教师,父母要做的事情也相对简单:维护和巩固孩子对自己的信任,不是一天两天,而是永远。如果孩子连自己的父母都不信任,他是不会再信任其他人的,也不会信任整个世界。连最值得信任的人都不信任了,你还指望孩子去信任谁呢?
要做到孩子对自己永远信任并非易事,正如贝布尔所说,信任的前提就是坦诚,内心与行动的统一。作为孩子的父母、孩子的启蒙教师,你是坦诚的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你要孩子信任你,恐怕很难。
现在的家庭有一种普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