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人家不依不饶地“ 讨公道”,甚至会在别人家里动手打架。
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会使孩子在同别人交往的过程中无法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不会谦让与关怀别人,在步入社会后,只为自己不顾他人的自私心理,有可能会成为引发冲突和矛盾的导火索。这样的孩子怎么能成为未来社会的栋梁之才呢?
从小事中寻找教育方法
我是怎样教育我的孩子们学会关怀他人、给予他人的呢?
孩子们小的时候,美国流行饲养宠物。孩子们缠着我给他们买一只宠物荷兰猪。最终,禁不住孩子们的央求给他们买了一只。
“荷兰猪是有生命的动物,和你们平时玩的玩具不一样。你们要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待它。”但是,尽管孩子们很喜欢这只荷兰猪,却没有好好照顾它。他们把它关在脏脏的笼子里,还总是忘了喂食,对荷兰猪的死活也漠不关心。于是,有一天我对孩子们说:“今天没有晚饭吃了。你们不好好照顾荷兰猪,好几天没有喂它了。你们也饿一顿,体会一下小荷兰猪是多么的痛苦吧。”
孩子们全都沉默了。他们很快给小荷兰猪换了一个清洁的新“住处”,还给它的窝里放上我们吃的野菜,水槽里加满了水。
从那之后,我开始注意培养他们帮助别人、关心别人的习惯。我让他们明白自己小小的付出,会给别人带来无限的快乐。
有一天,我对正在擦洗厨房水池的彼得笑着说:“彼得,谢谢你!妈妈可以休息一下了。你这样帮妈妈,妈妈心里很高兴。”看着妈妈的笑脸,彼得也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我想,在那一瞬间,彼得肯定也明白了别人快乐自己也快乐的道理。从那以后,彼得不只是对我,连爱丽丝和南希的事也乐于效劳了。
关怀别人、给予别人并不一定非要做出多么伟大、多么了不起的举动。带领孩子们去养老院或者孤儿院做义务劳动当然是关怀别人的体现,但我们毕竟不可能每天都去这样的地方献爱心,所以,关怀别人、给予别人最基本还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得以体现。
在释迦牟尼轶事中有这样一个“无财七施”的故事:
一个人跑到释迦牟尼面前哭诉。
“我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成功,这是为什么?”
“这是因为你没有学会给予别人。”
“可我是一个一无所有的穷光蛋呀!”
“并不是这样的。一个人即使没有钱,也可以给予别人七样东西。第一,和颜施,就是用微笑与别人相处;第二,言施,就是要对别人多说鼓励的话、安慰的话、称赞的话、谦让的话、温柔的话;第三,心施,就是要敞开心扉,对别人诚恳;第四,眼施,就是以善意的眼光去看别人;第五,身施,就是以行动去帮助别人;第六,座施,就是乘船坐车时,将自己的座位让给老弱妇孺;第七,房施,就是将自己有空下来的房子提供出来,供别人来休息。如果你有了这七种习惯,好运会随之而来的。”
让孩子明白:不经意的称赞、善意的目光、小小的牺牲和谦让也可以给别人带来快乐。
现在,你可以做出结论了:是让孩子在激烈竞争中,扮演一个踩着别人向上爬的光杆司令,还是成为在充满关怀与给予的生活中获得力量的孩子呢?
·☆劳动的价值
品尝自己解决问题所带来的快乐
有一天,从小就身体虚弱的彼得突然对我说:“妈妈,请您同意我从明天开始去送报纸。”
当时,彼得在夏威夷最有名的普纳胡高中上学,在那里聚集了大批优秀的学生,学校
的功课相当繁重。
但是,彼得为什么忽然想起要去送报纸呢?在这么重要的时期,彼得提出这个要求让我很为难。经不住彼得诚恳的请求,最后我同意了他的想法,不过我给他提出了一个要求。
“如果你真的喜欢,那就去做吧。但是,既然决定做了,你就要坚持到底不能中途退出。”
几天后,彼得真的去送报纸了。其实,送报纸是一份很辛苦的工作,每天凌晨3点别人还在熟睡的时候,他就要去报纸配送站领报纸,然后骑着自行车将报纸送到各个居民点。送完报纸后再去学校上学。
那时候恰巧孩子们的奶奶住在我家,奶奶很担心孙子,彼得起床后,她也一起起床,一定要为孩子准备早餐,否则她自己也睡不着觉。而且在孩子不在的时候,她还责备我不是一个好妈妈。指责我让一个刚刚15岁的孩子做这么辛苦的事情。我是这么回答她的:“妈妈,这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事情。彼得以前身体很虚弱,通过送报纸,他现在身体变结实了,精神也很好,这不是什么坏事。”
我虽然对孩子的奶奶这么说,其实自己心里也非常担心。爱丽丝和南希也非常担心彼得,每次下大雨或者刮大风,他们都悄悄地跟在彼得后面,看着他离开家门。
在一边学习,一边送报纸的过程中,彼得从没有说过放弃。在彼得送报纸的时期,我没有开车送过他,也没有劝他:“别干了。”彼得送报纸一直到中学毕业,足足坚持了3年。
那段时间对我来说也是一个考验,每次心里实在忍受不下去的时候,我就安慰自己说:“这将是孩子最宝贵的财富。”彼得就像了解我的心思似的,在高中时期,他的成绩没有一点退步,身体却越来越强壮。送报纸也是一份需要讲信用的工作,彼得在结束这份工作时,被评为“最优秀报纸配送员”。我现在还经常想起,彼得像演杂技似的握着车把,踩着脚蹬送报纸的样子。
在彼得中学毕业后不久,我的病频繁发作,不得已需要住院。正在我收拾东西时,彼得递给了我一沓钱:“妈妈,用这个钱住最好的病房,不要用别的钱,一定要用这个钱。”
彼得递给我的钱是他3年送报纸挣来的,我对他说:“这是你辛苦挣来的钱,你自己留着用吧。”彼得摇了摇头,“如果只是想着这是3年送报纸挣来的钱,这钱没有一点意义,妈妈用了的话,我才会高兴。”听到孩子的话,我的眼泪顿时夺眶而出。
在彼得的带动下,放暑假的时候,南希也突然要求去夏威夷近郊的一个菠萝农场去打工。
对于南希去菠萝农场打工的事情,我没有任何犹豫,通过彼得送报纸的事情我明白了,这绝不是白白地浪费时间,而是一种体验、一笔财富。我只是叮嘱她既然做了,就一定要做好,要用心去做。
在阳光的暴晒下,在一眼望不到尽头的菠萝地里工作,对一个小女孩来说,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
假期结束后,南希说:“比起辛苦的劳动来说,能在这种漫长而又令人厌烦的工作中坚持下去才是最难的。”
对从来没有经历过这种事情的南希来说,这是一份难以想象的工作。但是,南希最终坚持了下来。南希在工作中得到了用金钱无法买到的东西,我为她感到自豪。
不要担心孩子会有危险
在外国人眼里,韩国人有些法令他们很吃惊。第一是支配韩国社会的大男子主义,另外就是妈妈们为孩子的献身精神。几乎所有家庭中,孩子在结婚前都生活在父母家,还是由妈妈做饭,照顾生活起居。对美国人来说这是不可思议的。在美国,高中一毕业,孩子们就宣布独立了。因此,他们对韩国的家族文化很难理解。
我倒是觉得韩国的家族文化更有人情味。受美国文化的影响,我的孩子们很早就离开家去独立生活。但是,如果有机会,我很希望和他们在一起的时间更长一些。
但另一方面,我更为我们这种独特文化感到担心。如果把美国20岁的孩子和韩国20岁的孩子作比较,就会发现我的担心是不无道理的。
美国20岁的孩子去一个从未去过的地方,即使身无分文,也绝不会令人担心。他们会直接找附近的加油站或者饭店去打工,就算找不到合适的地方,他们也会向主人直接说明自己的情况,寻求帮助。
而韩国20岁的孩子呢,他们会马上向家里人求助,要求赶快把他接回家。
我们的孩子有一个通病就是在困难面前,吝惜身体,缺乏冒险精神。妈妈应该明白,这看似不是什么大事,却可能使孩子成为一个时代的废人。
在彼得和南希打工结束后不久,他们相继离开了我的身边。当时,爱丽丝正在上大学。彼得在高中毕业前接到了耶鲁大学的入学通知书,之后不到一年,南希也去了耶鲁大学。
现在,我一点也不担心走上自己道路的三个孩子。他们有敢于冒险的精神,他们有坚持到底的毅力,我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我完成了作为妈妈该做的事。
我相信我的孩子们在大大小小的问题面前,不会轻言放弃,也不会感到挫折,因为,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可以面对一切困难。
第四章 张炳慧博士的新家庭教育论
·☆妈妈的信任是灵丹妙药
孩子们上学的时候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当时,在我们家院子的一个角落里,单独建了一个书房用来学习。通常吃完饭后,如果没有什么事,我就会去我的书房写论文,或准备第二天给学生们上课的讲义。孩子们也经常在我旁边看书或者做作业。
有一天,学习了一会儿后我在院子里散步,忽然发现在角落里有什么东西。走进一看,竟然放了满满一堆酒瓶子。
我的心一下子被提得老高,我和丈夫因为身体原因,一辈子也没有沾过酒。这些酒瓶是谁喝完放到这里的呢?这肯定是谁偷喝了酒,怕被人发现藏到这里的。
美国的孩子们从小就接触烟酒,我的孩子们哪一天出于好奇心去尝试一下也是正常的。
我首先怀疑的是彼得,作为刚上高中的男孩子,肯定想去尝试一下喝酒的感觉。当我问书房后面的酒瓶是不是他放的时,他露出很惊讶的表情,一个劲儿地摇头。最后,我把孩子们都叫到了跟前,用平静的语气问他们酒瓶的事。
“我们都不知道。”
尽管我再三追问,孩子们还是这样回答。我本来以为肯定会有一个孩子承认自己的错误,但是,最终谁也没有承认,我反而不知道该如何处理了。既然没人承认,我也不能冤枉了孩子们。仔细考虑了一会儿后我对他们说:“妈妈相信你们。”
我是想用我的信任来对他们提出警告。如果他们中的一个人在妈妈面前撒了谎,他会因为我的信任,而产生负疚感,这将是最大的惩罚。
孩子在犯错误的时候,对他说“我信任你,这次做错了,下次就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远比大声的责骂更能起到警示的作用。得到别人信任的人,在犯了错误的情况下,会更加自责。他会审视自己的错误,对自己进行反省,并决心下次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在这件事之后,孩子们再也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妈妈的“我信任你们”这句话,在他们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三个孩子长大成人后,除了必要的场合,他们一点烟酒都不沾。
有时需要对孩子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我的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从来没有出过什么大的问题。他们没有半夜和朋友们去闲逛,也没有在学校里惹是生非。有时我甚至担心他们是否会对这样的生活感到枯燥。我问他们对妈妈有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