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读历史-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夫妻之纲的,一个在青楼这样的大染缸里浸淫过的女子,再愚钝,也不至于要犯牝鸡司晨的拙劣错误。能够亲冒锋镝,死不足惜辅佐丈夫杀敌的刚烈女子,怎么会拆丈夫的台?
这样一推理,红*士的做法不但令当时的天下为之瞠目,后来的我们也读史至此慨莫能解了。
关于她的记载,还有两件事颇能反映她的性格和人品。一是韩世忠率兵驻扎楚州(今淮安)时,由于连年战乱和金兵践踏,淮安遍地荆棘,一片废墟。梁红玉亲自动手编织草帘子搭建营房。此举虽然无声,但作用不亚于当年擂鼓金山。还是这个小女子,依旧是那身利落而飒爽的衣服,默默地用白皙的手在粗糙的稻秸上飞舞,很快,那些烦躁的士兵们沉静下来,跟着主帅夫人笨手笨脚地编起他们临时的家。那一天,应该是让人感到心醉和温馨的。800多年后,在陕北,同样是空旷而荒凉的土地上,历史再现了极为相似的一幕,只不过,这次带头编织的,是一群人。
另一件事发生在黄天荡战役前一年,金兵先后攻下徐州、淮阴、泗州,进入扬州。朝廷垂危,宋将苗傅、刘企彦乘机在发动兵变,逼迫父母、兄弟姐妹都被掠去遥远金国(真的是孤家寡人了)的宋高宗赵构退位。他们怕韩世忠在外起兵,将梁红玉及其子扣压起来,作为人质。宰朱胜非假义向何苗献策:“世忠威镇天下不可为敌,何不令太后遣其妻子抚慰之!”苗傅信以为策,随即奏明太后,召见梁红玉,封为安国夫人,命母子恭迎韩世忠进京。梁红玉方得以出城连夜奔弛会见韩,并约见吕颐洁、张浚等,里应外合,平定了苗、刘叛乱。
在这样的几件事上,梁红玉显示出的都是机智和让很多男人惭愧的管理才能,里面更包含着对丈夫的依赖和无私的支持。
南宋绍兴6年(公元1135年),一代奇女梁红玉香消陨散,后人把她与韩世忠合葬在苏州灵崖山下。
似乎,到这里,我们大概可以理出当年梁红玉令人费解的弹夫之举背后的真实用意了。
说实在的,南宋和那位词人李煜当政的南唐相比,好不到哪去,都是偏安一隅,苟延残喘,而且两位皇帝都不具备收复故国、重振江山的雄才大略,虽有如岳飞这样的智勇双全、忠心为国之士,虽然其军事指挥能力在历史上也是没有几人可望其项背,但不遇明主,便做不成韩信。岳飞、韩世忠等人,是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遇到了完全不适当的人物,这才演绎出让人扼腕痛惜的结果,相信,岳飞那句“还我河山”的怒吼,绝对不仅仅是对践踏中原大地的金人发出的,赵构听了又如何不簌簌发抖呢?
赵构只不过是把“迎回徽钦二帝”写成招牌挂在自己的皇宫外作为笼络人心的幌子而已,他深知要雪“靖康之耻”的是几乎全中原的人民,他要做的,就是以皇室血统坐等天下英雄拥护而已。而当英雄真的来了,他却开始恐惧起来,偏安江南*之地有何不好,倘若真的迎回父兄两位皇帝,实实让他不安起来。于是,治国弱智、治人有方的他从一开始便没有把光复北宋江山当成真正的奋斗目标。换言之,那只是写在南宋国旗上激励百姓更忠实地接受他管理的句子而已。
这一点,梁红玉一开始便洞若明火。
当赵构授意秦桧杀害最有可能复国的岳飞时,韩世忠还曾愤慨地去责问秦桧,此时,梁红玉却一反常态地劝慰夫君:“唉,明哲保身吧。”
这似乎很不象梁红玉的为人和处事态度。在此之前,是岳飞发现有人在秘密搜集已经被剥夺了军权的韩世忠的“罪证”,连夜写信告诉韩世忠,才使韩在皇帝面前表忠心躲过一劫,否则,首先被杀的,应该是她梁红玉的丈夫。
韩世忠是南宋高级军事将领中的大老粗,一向看不起读书人,不屑地称他们为“子曰”。赵构听说后问韩可有此事,韩坦率承认,并说现在已经不那样称呼了,而是改称“萌儿”,意思相当于现在的傻冒。以他的智慧和城府,是很难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保全的,相反,以他的忠勇和一根筋,最该被皇帝处决的,也该是他。
他活着了,而且活的很好,就是因为他身边有梁红玉这个贴身高参。
韩世忠一向把皇帝赏赐的金银财宝分赏给部下,但到后来,突然一百八十度地大转弯,不断向皇帝讨赏。而且从不爱财的他还在西湖边建了一座很气派的庄园。正是这一招怪棋,打消了赵构对他的戒备,而走出这一妙着的,恰恰是梁红玉。一般地,爱财的大臣对皇位最不构成威胁,对金钱的迷恋意味着上进心的丧失,这恰恰是赵构所希望的,不然,你真把原来的皇帝接回来了,我怎么办?
这还没完,梁红玉接着指点丈夫继续走出以退为进的一着,看似漫不经心,却使全盘皆活。自知不能帮助岳飞挽回性命之后,韩世忠夫妻二人从此闭门谢客,再不谈论军事,甚至连老部下、老朋友也不再来往,完全躲到二人世界里享受天伦之乐了。好笑的是,大字不识几个的韩世忠开始信佛,高兴之余下,还相当有品位地填起词来。更搞笑的是,韩世忠这样的赳赳武夫,竟然自号“清淡居士”。
如果我没猜错,这个号一定是梁红玉给取的,至少,是他们夫妻两个共用的。
当赵构刚刚挂出复国的大旗时,负责黄天荡战役的韩世忠必须以一场完全的胜利向大旗献礼。尽管这样的胜利对小朝廷已经是天大的礼物了,但聪慧的梁红玉仍然在礼物上再加一个重重的筹码,那就是妻弹夫的双簧。这样的夫妻,明摆着都是皇家的财产,这样为国尽忠可以连丈夫性命都不要,不重用他们还能用谁呢?这个弹劾,还只能由梁红玉来操作,假如授意别人操作,一不小心拿捏不好分寸,反葬送了夫君性命,那可真要弄巧成拙了。看那弹劾的罪名就知,“失机纵敌”,分明就是一时糊涂对军事时机把握得有欠火候嘛。即使怪罪下来,也不过是略加责怪几句而已,但先手与后手,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就叫“打丈夫给皇帝看”,人家夫妻为你的天下都掐起来了,皇帝能做的,只有劝架了。
分明是红妆翠袖,却落得青史丹心。这样的结局,仅有容貌,是远远不能做到的。 。。
织女何故嫁牛郎
中国的民间故事,但凡讲到爱情,大都是郎才女貌,正如《红楼梦》里贾母所说“都是一个套子,左不过是佳人才子,……这小姐……竟是个绝代佳人,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
好歹,佳人配才子,也不算玷污了佳人的名号,管她是个什么样的佳人呢。
但,却有两个故事,不但情节大体相似,而且老百姓都耳熟能详,一个是《天仙配》,一个是《牛郎和织女》。耐人寻味的是,故事的男主角都是无才子八杆子打不着的农民,而且一贫如洗。在本就是天仙的七仙女和织女面前,如果说有优势,恐怕只有一点:都是青年男人。
小时候听这两个故事,总是很痛恨王母娘娘,人家好好一对恩爱夫妻,非要生生拆开作甚?幼小的心里,王母就是强权和恶势力的象征,打倒恶势力,成了那时强烈的愿望之一。
夏日的夜晚,北方大平原上的天空繁星点点,散发着麦香的土场上,一群孩子躺在凉床上仰望天幕,寻找隔开了牛郎和织女的那条银河,指指点点地嚷着“那是牵牛星、那是织女星”。秋天,还是在晚上,女孩们在院子里摆上些瓜果,然后躲在葡萄架下穿针引线,或做些小物品。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乞巧”,因此丰富了女孩的生活和梦想。
由子虚乌有的传说演绎成遍布全国的生活习俗甚至天文词语,这样的事,并不多见。
据说,七仙女爱上董永,是因为董的卖身葬父,孝以动天,原本就是中国传统的思想,所谓百善孝为先,至少,这种爱还有着一定的基础,经得起推敲。而织女对牛郎,无论如何都缺乏必要的前提。甚至,那是一种刁蛮的逼迫,牛郎听从了老牛的怂恿,偷走了她洗澡时脱下的衣服,然后嬉笑着再递还给她,于是,织女成了她的妻子。我们不难想像牛郎送还衣服时*烧红的双眼,更可以推测他偷窥一池美女时的口水。很多叙述,在讲到这里时总是说牛郎笑着把衣服递给织女,那该是什么样的笑呢?至少,也不是温文尔雅的吧。
我们在叙述和分享的时候,忘却的,是织女屈辱的局促和无奈。
但,毕竟,他们成了夫妻,而且众口一致地认为“恩爱美满”。
为了使他们的婚姻具有合法性,故事里还制作了媒人——槐荫树和老牛。
总是奇怪地觉得,槐荫树是憨厚的老者,老牛却是为老不尊的教唆者。从这个角度分析,《天仙配》的艺术性远甚《牛郎织女》,后者,太象时下哄得孩子哈哈大笑的“戏说”类电视剧。延伸到金庸笔下的人物,如果说董永是敦厚的虚竹,牛郎就近乎狡黠却艳遇不断的韦小宝了,也不象,韦小宝还有着机灵和诙谐,牛郎似乎什么也没有,除了鲁莽的大胆。
当这两个故事没写进教科书时,老师开始在讲台上摇头晃脑地教导我们:故事反映的是人们对强权不屈的抗争。
且不说这两则故事是贫民诗意幻想的满足,是意淫的结果。我们宁愿相信真有这样美丽的泡泡存在过吧。七仙女之于董永,是因怜悯而欲助,因助而生爱,大可看作女*的流露。织女则完全是“奉衣成婚”了,女子被男人拉了一下胳膊尚且断臂保贞,何况*的少女*被陌生的男人一览无余呢?除了下嫁,织女似乎没有别的办法了,因为,神是不能死的。否则,织女嫁人都不怕,还怕死吗?织女流露的,也是女性的特征,不过,那不是爱,是对贞节的保全。
这样的美丽幻想以悲剧结尾,原本就是理所当然。
最接受不了的是牛郎和织女还“生”了两个孩子,而且披着牛皮挑着孩子去追赶的他至今还伫立在银河岸边,不怕掉下来吗?倒是七仙女被捉走后,同样苦苦追赶的董永在槐荫树上看到了那两行字,“来年送子”,还好,这孩子没“生”出来!
织女和七仙女共同的悲剧在于,不幸遇到了与才子无关的牛郎和董永,更不幸的是东了凡俗的悲悯,最不幸的,应该是他们敞开了女性的博爱和执着。 txt小说上传分享
郎才女貌又如何
当一个人被称作“才子”,人们往往会忽略对他人品方面的认知,即便他人品上有什么问题,也可以被原谅甚至被包容。正因为如此,当柳永扛着“奉旨填词柳三变”的旗号混迹酒肆勾栏时,连刑法严苛的大宋皇帝也只是暧昧地笑了一下。
柳永当然算是很大的才子了,尽管劣迹斑斑,却不失其可爱之处,他大可归于贾宝玉一类,*怪诞之外,对女性却是极尊重的,至少,对心仪的女人,几乎都能在一段时间内倾注几乎全部的感情,并以慢词的形式在美女耳边轻声慢语地低诉着,柔媚婉转地流传在古代文学的史册里。
不知是流传的谬误,还是古代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