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七嘴八舌侯家事 >

第7部分

七嘴八舌侯家事-第7部分

小说: 七嘴八舌侯家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记得听父亲说过,他们那次的胶东之行,主要是被派往有“海上大寨”之称的大鱼岛学习,但是许先生说他们历时一个月跑了七八个县。记忆中有招远县、海阳县、荣成县等等。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海阳县。他还拿出一张照片,指着上面前排中间两位衣着朴素的老者问我知不知道他们是谁?原来他们就是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地雷大王于化虎和赵守福。电影《地雷战》中的民兵连长赵虎的原型就是于化虎。地雷战是抗日战争时期海阳民兵最重要的作战方法之一,地雷是当时最重要的作战武器。于化虎曾经先后研制出30多种石制地雷,他本人就消灭日伪军171人。为此,于化虎在1950年被授予全国民兵英雄、“爆炸大王”的光荣称号。赵守福也是海阳人,1919年出生,比于化虎小六岁,他曾参战200余次,杀敌138人。同样也是胶东著名的爆炸大王、民兵英雄。照相时许先生站在两位英雄的旁边,看得出父亲也是满怀敬意地站了在他俩的另一边。这帧照片是许先生去世前,我们最后一次见面时,他特意送给我的。据查,于化虎老英雄2004年7月20日去世,享年91岁。
  

扫厕所的老头(2)
当然,能让许先生记住海阳县的不止于此。还有下面这个故事。那是他们一行五人到达海阳的当天,因为下榻的县招待所楼里没有厕所。许先生和父亲就去楼外方便。厕所在大院的东侧,面积很大,想必是为了开会时可供多人同时使用的缘故。男厕一排二十几个蹲坑,蹲坑前有一条窄窄的排水沟,里边落了不少树叶木棍儿和便纸,一眼望去就知道出口有被堵塞的可能。许先生方便完,先于父亲回到楼里时,发现县委领导已经来尽地主之谊了。领导一一和大伙打招呼,却唯独不见主角侯宝林,听说人在厕所就叫秘书去请。
  秘书来到厕所,见一个老头背对着门,身穿一套“青年式”棉服,蓝色的面料已经晒得发白,脚穿黑色的棉胶鞋,头上一顶破旧的呢帽,正用一根长棍认真地清理排水沟里的垃圾,便回去复命说:“找不着,厕所里只有一个打扫卫生的老头。”许先生听了,心说不能,就亲自去找,证实是个误会。用许先生的原话说:“当时县里的几位领导不知是惊讶、是敬佩还是不理解,甚至还有几分尴尬。”个个脸上的表情都很复杂。其中一位对招待所所长说:“这回我们海阳县招待所要出名了,连相声大师、人大代表都来给我们打扫厕所了。”弄得所长面红耳赤十分狼狈。大伙儿都笑了,父亲却笑不出来,他最先想到的是给所长找了麻烦,心里十分内疚。晚上回到客房,父亲对许先生说;“不想刚出牛棚又犯错误,原是自己行为不够‘检点’,可人家所长招谁惹谁了,看来冤假错案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许先生就安慰他说:“这也怨不得你,这些年你尽扫厕所了,这也是身不由己呵!”
  顺便说一句,父亲当时穿的棉衣裤,是我1969年去内蒙古插队时领的“知青服”,因为去的不是时候,女服都被领光了,只剩下一套大号男装。父亲正好要去河南干校,苦于身无御寒衣,就用了我的“知青服”。1969年父亲已是年过半百之人,听说还让他参加“青年突击队”,扛一百多斤的麻包。虽说残忍,却和着装很“匹配”。这套棉装他一直穿到“文革”结束。
  2007年2月8日
  

侯宝林与新相声(1)
刘乃崇
  侯宝林正式拜师专门说相声是在他21岁的时候,也就是1938年。北平(京)1949年解放时他32岁,不算过去从艺,专说相声已经是十一年了。他从北平到天津,从在前场表演晋升到“攒底”,提高了相声的地位,他自己也越来越出名了,然后又回到了北平。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军管期间,我在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文化接管委员会文艺部旧剧处工作,分工管理一部分曲艺工作,与不少当时活跃于舞台上的曲艺界著名演员逐渐熟识,其中当然也包括侯宝林。
  旧剧处一开始就把从解放区带来的新曲词发送给演员们,同时组织编写新曲词,也号召演员们自己改旧的、写新的。很多曲艺演员争着学新段子,但其中并没有相声的新段子。到4月底,京剧评剧都有新戏排好演出了。马彦祥处长在大会上对曲艺界的落后提出了批评。
  5月1日,唱牌子曲的演员G和Y到工厂去演出,他们说了一段旧相声《反正话儿》,被工人赶下台,震惊了整个曲艺界。5月11日,乐亭大鼓演员王佩臣第一个唱出了新词,其他演员也纷纷跟上。正在北平演出的相声演员常宝(艺名小蘑菇)和与他一同从天津来的曲艺杂技演员组织的“兄弟剧团”演出,把一个旧相声段子改成新词,没改好,演不出。这说明了写新相声或改编旧相声都比较难。
  5月15日是阴历四月十八,曲艺界过去在这一天祭祖师爷。从这时起,他们提出把这一天改为曲艺节,并在###时决定,成立各种曲艺形式分组研究如何改进节目。相声组由马三立、侯宝林、侯一尘、常宝堃、刘德智等几位负责召集,他们各自在考虑改进的办法,并动手改旧相声,但一时还难搞出来。
  6月5日,侯宝林因为改旧相声遇到不少困难,就到旧剧处来找我。当时,旧剧处已经改属于华北文化艺术工作委员会了,还是原来的班子,我还继续负责一部分曲艺工作。侯宝林说:
  我现在实在感到旧相声不好说,新相声说不好,太难了。自己的思想跟不上新形式,想要去学习,请你们帮我解决。
  他是北平戏曲界、曲艺界最早提出要学习的人之一。
  我为了侯宝林的要求到处奔走,“华大”没力量解决,就建议戏曲、曲艺界单独办个讲习班,这就开始筹备,到8月里举办了北平市戏曲艺人讲习班。讲习班办了两期,使广大的戏曲曲艺工作者提高了思想水平,改造了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艺术观,是解放初期很重要的措施之一。而且,全国有很多地方也跟着办起了这样的讲习班,取得了较为广泛的成绩。但是,大家并不知道,这项工作是由侯宝林提出学习的要求引出的结果。
  侯宝林在与我谈了要求学习的同时,他也正在改旧相声段子。谈话中,我对他改旧段子的努力予以鼓励。他在八天以后就把他初步改好的《婚姻与迷信》拿出来做实验演出了。那是在6月13日,当时在西单游艺社的曲艺演员们集中了一批新曲艺节目演出,这是在北平市第一次展示曲艺的大活动,同时,他们还向其他游艺社挑战,共同在竞赛中前进。旧剧处为了对他们这一活动的支持,当时请了不少文艺界的人士来听,有田汉、洪深、夏康农、欧阳山、沙可夫、丁玲、马彦祥、光未然、贾克、何其芳、舒强、艾青、赵寻等。演完后,田汉代表大家鼓励曲艺界继续努力,以求进一步提高、奋进。
  这段《婚姻与迷信》是在1949年6月13日侯宝林首次演出的,到7月5日,他又在第一届全国文代会的曲艺晚会上再一次演出。他自己后来说这段相声是在1949年底、1950年初始说的,是他记错了。在8集电视专题片《侯宝林》里,说是1950年4月侯宝林为宣传婚姻法编演的就更不对了。在《中国曲艺志·北京卷》里说是侯宝林在1951年改编的,就越发不对了。根据我当时记下的实际情况来纠正这段相声改编的演出时间,为的是说明,在北京解放五个多月的时候,侯宝林就已经开始改编演出这段新相声了,他是北京第一个说新相声的人,也可能是全国第一个说新相声的人。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侯宝林与新相声(2)
到1950年1月,在老舍、罗常培、吕叔湘、吴晓铃几位先生的支持帮助下,侯宝林与孙玉奎、罗荣寿、侯一尘、刘德智等人一起组成了北京相声改进小组。他们把旧相声拿来,大家讨论研究,逐字逐句地分析、改进,陆陆续续改出了十段旧相声,又编出了十几段新相声。侯宝林说:“在这个阶段,我们相声改进小组对相声的贡献是很大的。”他在小组里又是带头人之一,现在我们手里还存有1951年出版的《北京相声改进小组特刊》。
  侯宝林自己说:“我是靠个人奋斗成名的。个人奋斗就是个人努力,我是靠努力学习成长起来的。”这话我们相信,从解放初期我与侯宝林的接触就看得出来
  

侯宝林与南方滑稽
王决
  1951年侯宝林首次去上海演出时,只知道当地有用上海话说的相声叫“滑稽”,但没有接触过。1956年3月上旬到4月初,按照周总理南北曲艺要进行业务交流,促进共同繁荣的指示,侯宝林随中央广播说唱团到上海和当地的滑稽、评弹演员举行了交流演出和业务座谈。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南北方相声的首次交流活动,侯宝林开始结识了上海的著名笑星姚慕双、周柏春、杨华生、张樵侬、笑嘻嘻、沈一乐等,彼此增加了了解,促进了团结,对滑稽也有了初步了解。
  早在清末,浙江杭州有位杜宝林,为了谋生就将报纸上的新闻编成“唱篇”加上笑料,一边在街头演唱,一边兼售卖梨膏糖,人们称他“唱新闻”或“小热昏”。后来艺人江笑笑学习了这种滑稽说唱,并吸收了北方相声、双簧的表演方式,从撂地摊转到剧场里演出。1920年后,“小热昏”流传到上海,不断发展,形成了具有上海特色的独脚戏;又名滑稽。最兴盛时期,全市有100多个班社。滑稽由1至2人表演,表演风格有两种类型,一种类似北方相声,以说笑话逗乐和学各地方言(主要学苏州话、宁波话、浦东话、扬州话和山东话)取胜。侯宝林听了一段周柏春表演的《打灯谜》以后说:“和我们使的是一个路数。”周笑着说:“完全是按照北方相声的台词,改用上海话说的,所不同的是把‘你’改成了‘侬’了。”另一种则以学唱戏曲唱段、歌曲、说唱滑稽小段为主,演唱时有小乐队伴奏。侯宝林听了著名老艺人袁一灵演唱的《金陵塔》很佩服,他说:“这段唱和北方马增芬演唱的西河大鼓《玲珑塔绕口令》都是跌宕婉转、铿锵动听,有异曲同工之妙。滑稽演员基本功扎实,打板就唱,乐队跟着烘托上来,没有跑调走音的,值得北方相声演员学习。”杨华生向侯宝林介绍说:“从1937年上半年起,说单档的滑稽演员,每逢年节组织义演时,常常联合起来组织滑稽大会串,把滑稽改为戏剧形式演出。一般都没有固定脚本,常常是把故事编成大提纲,像幕间戏那样,由演员上台后根据剧情去即兴发挥,有时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这以后江笑笑等便组织了第一个滑稽剧团,演出连台本戏,称为滑稽戏。”侯宝林连连点头说:“40年代初我正在天津演出,相声演员常宝堃等组织兄弟剧团表演过相声剧,后来才知道是从上海滑稽戏移植的。”
  早期滑稽演员以王无能、江笑笑、刘春山最著名,传统曲目有《剃头》、《调查户口》等。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沦陷后,一部分演员,如姚慕双等仍坚持在当地演出,并在广播电台播放中为听众所熟悉。另一部分演员,如杨华生等则转移到大西南后方去演出,抗战胜利后才返回上海。解放后,滑稽演员编演了很多新段子,受到听众的欢迎。《宁波音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