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新安江大移民 >

第12部分

新安江大移民-第12部分

小说: 新安江大移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白沙,多美妙的名字。清代诗人黄仲则写下:“一滩复一滩,一滩高十丈。三百六十滩,新安在天上。”对新安江这“天”上来的水,著名诗人李白称赞道:“青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这“清我心”的水经过三百六十滩来到十里峡谷的罗桐埠。历经紫金滩的洗礼,泥沙变成了洁白无瑕的白沙。白沙滩上的一片片白沙在阳光照耀下熠熠闪光。上世纪50年代末期,新安江电站大坝在铜官把新安江锁住了。日光下的金光,明月下的紫光,咆哮的紫金滩,天上来的新安江水被驯服了。白沙滩上如今已成了闻名于世的建德电力城,这里,浪晏河清,终年碧透,水底荇藻,葱葱郁郁。江上双桥飞架,彩虹映行在秀水中,如一对彩蝶翩翩起舞。列为中国建桥史上石拱桥之四的白沙大桥挺峭秀丽,威武雄壮,桥上的130对狮子,神态各异,仿佛在摇动鬣毛,谛听着火车的长笛。
  50年前,白沙滩彻底变了。白沙滩变成了一座白沙城,变得令人不敢相信。
  在白沙城调研时,我设法找到了一位白沙变迁的见证人洪银霞。一提起50年前的白沙,这位82岁高龄老太说:“原来这里也就是零零散散的几个小村落。1956年春,白沙、铜官两个乡合并为白沙乡,乡址设在新安江南岸的白沙村。我们这里当时是‘十年九年闹洪水,不闹一年稻无穗’。”
  “那时候我们这里是通往江西的必经之路,要过这条江,就必定要坐白沙渡。我们这里有几句打油诗形容白沙的险滩,一句是‘走遍天下路,难过白沙渡。过了白沙渡,难走叶家路。’还有一句是,‘一撑撑到罗桐埠,一淌淌到江村埠,船夫撑一篙,船就能行驶四五里的水路,下了三点毛毛雨,就难过白沙渡。’”
  洪银霞是童养媳,12岁就开始在白沙渡北口搭棚卖茶水、点心和茶叶蛋了,一直卖到1960年7月白沙大桥通车。她在白沙渡口的24年,送走了一批批江西挑盐的人,送走一队队国民党残兵败将,后来迎来了席卷江南的解放军。当然最使她想不到的是滚滚江涛上建起了电站。1960年8月,建德县城从梅城迁来白沙,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就在白沙滩上冒出来了。
  我在白沙城调研时,曾设法去寻找白沙城的第一批建设者。在府前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每爿店门都是现代装饰,穿过府前路大楼后面的麻园巷则是另一番景象。两相对比我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白沙城第一批开拓者——新安江水库移民的住处。
  我在麻园巷39号门口,找了一条他们从淳安带来的老板凳坐下。听到乡音,他们也有一种亲切感,很快七八十岁的老人就一个一个地围了上来,问起他们的经历,他们真有说不完的话。
  淳安县威坪镇后街杨赤娥今年83岁,丈夫汪明海是祖传三代的老裁缝,1958年6月16日,随同威坪手工业联社里的木匠、篾匠和裁缝师傅八家乘着四条木船来到了白沙。杨赤娥说:“当时,我威坪老家的房子是前后有厅,里三间,外三间,中间有天井的砖木房子,到这里一家四口两代人,只给楼上楼下各一间,灶头是公用的厅。房子的墙是用竹篾扎起刮上稻草泥沙灰,一打钉就剥落。当时的移民干部对我们说:‘你们住上一二十年就换新房。’想不到一住就是50年,现在都成了危房。”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7.白沙滩上筑起的城(2)
淳安县联社的王福祥,50年前正是个25岁的大小伙子,有一股朝气,他带了几位联社的同志来到白沙筹建白沙镇手工业联社。1958年,麻园巷建起12幢两层楼的移民房,一家三口的王福祥只分到楼下一间17平方米的房子,一住就住了近50年。
  75岁的邹荣香说:“我家老头吴有荣今年81岁,原是淳安县供销社城关一家大布店的职工。1958年初,一家五口人随老头迁来白沙,他成了白沙供销社的第一批职工。三女儿下乡被水淹死了,去年又死了二女婿,现在我一个孤老太,住在这过渡房里,不知要过渡到何时?”
  1956年底至1957年初,从各地云集到新安江来的职工已多达七八千人。工地需要大量的后勤人员,需要大量的能工巧匠,需要大量的辅助劳力。当时建德专属移委在白沙麻园弄和麻园岭建起20排移民过渡房。他们成了白沙镇上的第一批城市居民,也成了白沙镇上第一批创业者。他们没想到一过渡就过渡了近50年,至今还有半数以上的新安江移民和他们的后代在这里过渡着。
  在淳安,他们是木匠、铁匠、篾匠、瓦工、裁缝。在白沙新城,他们是创业路上的领头人。大坝上有他们的身影,修铁路有他们的身影,白沙镇上商业、供销等各个领域都有他们的身影。来的家属,也从家庭里走出来,成了白沙新城建设的辅助工,拉黄沙、抬砖块。随着新安江水电站工程围堰二期开始,淳安至杭州的水路被迫中断,从那时起,新安江水库移民中的妇女就成了皖南木材搬运的主力军。直至1983年,安徽徽州至江西景德镇铁路通了,他们的货物和木材由水路改为铁路,淳安这些妇女才从肩上卸下一根根木头和一筐筐货物。但她们已从二三十岁的少妇变成五六十岁的老太太了。25年,她们自己也记不清脚底磨了多少血泡;肩上磨去了几层皮。但她们创下的奇迹是搬运了木材万立方米,货物万吨,这将永远记在安徽转运的史册上。
  这50年这些创业者是怎么过来的?
  一位76岁的老太太递给我一本封面已打皱、发黄的小册子。我翻了一下,这是一本一个白沙城创业者的创业史,我如获至宝。忙说:“这是你记的日记?”她慢条斯理地说:“我叫陈夫花,出身地主,旧社会读了几年私塾,过去只是自己偷偷地记日记,不敢给任何人看。”我说:“那我是日记的第一个读者?”她点点头说:“献丑了。”这本日记,对我吸引力太大了,在麻园弄足足抄了一个小时。征得作者同意,在此披露几则:
  1958年元宵  晴
  从淳安港口移来黄岙埠,在农民家里住下,已半个月了。我怎么也想不通,在淳安港口孩子他爸是在区搬运公司的,通知我们移民时,淳安县移民办的同志也明明说是叫我们到白沙,参加白沙的搬运公司。到了白沙,却通知我们来更楼。黄岙埠到白沙上班15里。我今天特意赶到梅城的建德县移民办,他们说:“麻园弄和麻园岭上的几百间房子还没造好,本来安排你们住在麻园弄新造好的两排房子里,在一间房子门口也贴上你家的名。你们家东西多,在铜官等车,耽误了几天,房子都被别人抢住了。”最后,这位移民办的同志说:“你们淳安是居民户,户口就登记在白沙,等今后有房子再通知你。”这些天,装运移民的汽车在杭淳公路上川流不息,装运移民的大木船,在新安江上穿梭似的来回,耳朵里整天装进的是××村移到桐庐了,××村搬到富阳了。我们家幸运的是家具都搬来了。

7.白沙滩上筑起的城(3)
1958年农历九月初五  绵绵细雨
  在乡下农村,无田、无地、无山、无窝,一家五口就靠孩子他爸的32元工资,现在我又有孕在身。户口在白沙,人却住在黄岙埠农村,这算何体统?今天一早,我跟随他爸到了白沙,这时,建德县人委移民办已从梅城搬到了白沙。我闯进县人委的移民办公室。县移民办的同志见我挺着一个大肚,吵着要房,他们也同情我,并说:“你们在白沙租间房子,你做了产,年底分配房子一定给安排。”当天晚上我就与他爸盘算起白沙租房的事了。我憧憬着未来,城里有了房子,他爸有一份工资,我也能挣到一些票子,生活稳定下来,日子就会好起来。
  1959年3月5日  雨后转晴
  自从上年12月5日搬进麻园弄,分到楼上楼下各一间,共31平方米的房子,今天又是小儿子满月,也算是一件喜事吧,特意砍了一斤肉,买了一条鱼,打了一斤黄酒,花了总共不到两元钱。这在全家一个月32元的总收入中,称得上是一大笔开支了。吃过晚饭,我就到港口去移来的几位老乡家里,请她们带我去背木头。她们都说:“你刚做过产,月子里是不能下冷水的。”我说:“又不是初胎,现在已生了四个小孩了,今天已满月,明天我就跟你们去。”她们又说:“你出嫁前可是千金小姐,哪能经得起木头压?”我争辩说:“你们腰经得住压,我就不信。”她们说:“要去千万不能穿布鞋,一定要穿草鞋。”她们递给我两双草鞋。我今年虚岁虽然已30了,明天毕竟是第一次开始为家庭挣钱,高兴压倒了害怕。
  1959年3月6日  初春的阳光有点暖
  今天,天特别晴朗,但从山里流淌出来的新安江水却冷得刺骨,我们下江背起杉原木,虽然不粗,但已被水浸透,每根至少百斤以上。从新安江南岸背到王家储木场,足足有200米,对于我这个从来没有背过树的女人来说,这确是一场考验。半天下来,草鞋破了,我的脚背上也起泡了。吃过中饭,给满月的儿子喂了奶,嘱咐12岁的大女儿管好三个弟妹后,又上了白沙渡船来到新安江南岸。当我再次穿上新草鞋,脚背上的水泡破了。一根百斤重的杉木压在肩上,破了的水泡渗透出血。我咬紧牙关,一根一根地背,跟着背树的妇女们,她们走,我也走,她们跑,我也跟着跑。一天下来,我拿了5个工分。回家的路上,我们港口的同乡妇女夸我说:“真想不到你也能背树。一个星期后,你一天挣7个工分不成问题。”我心里盘算着:一个工分1角2分钱,7个工分就是8角4分钱,如果天天都下江背树,一个月就能挣25元2角钱,再加上他爸的工资,人均将近10块钱一个月,老二、老三也能读书了。生活也就好过了。我越想越甜蜜,对未来充满着希望。
  1965年7月12日  烈日炎炎
  背树赚钱已上瘾了,每天三四百个新安江水库移民的妇女在王家储木场说说笑笑,一天背上几十根树,不仅赚了钱,心情也开朗。老二小学已毕业,他考上了白沙中学。读书不成问题的老三也读四年级了,老四下半年也将入学。只亏待了大女儿,只在淳安港口读到三年级就辍学了。下一代不可能个个成龙成凤,只要全家身体好,他爸能挣工资,我能背树,后面三个子女读书不成问题。
  1969年农历十二月初八  大雪纷飞
  已经四年没提笔写日记了。自从老二小学毕业那一年,他爸突发心脏病离开人世。只拿到200元的安葬费,其他什么也没有,我的精神全垮了。老二拿到白沙中学的入学通知书,书是读还是不读?已经下放农村的大女儿回到家劝我说:“弟弟的书一定要读。”我听了大女儿的话,振奋起精神。我依然天天下江背树,靠我这个近40岁的妇女支撑着这个家,培养着三个子女上学。我们连青菜都无钱买,许多日子,只靠盐汤泡饭吃。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移到建德的一个远房亲戚来我家说:“我们要转迁江西省资溪县,听说那地方田多人少,吃饭不成问题,居民移到那里,小孩也给安排工作。”我怕折腾,再好的地方,财产也是要靠双手去创造,我谢绝了这位好心的亲戚,继续背着安徽在白沙转运的木材。
  陈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