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八十年代农妇-第17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点小生意。”
“跟我们还谦虚呢。”李梅道:“对了,这次你有时间去看看海燕吧,她孩子出生的时候,你们没回来,这次肯定要去见见的。还有啊,海燕又有了。”李梅说起这事,就忍不住激动,“你说说,这才生没多久呢,就又怀上了,可不是有福气的。”
刘芸一听,也高兴了,“是该去看看,等明天上午就过去吧。”
旁边秦大周听了,摇头道:“明天上午估计不行,我们明天上午都约好了回去看看爸妈的。”自从秦春秋两口子搬出来后,为了避免家里老人不舒坦,他们就约好了每月回去看两次,反正家里有车了,也方便。
“那正好,明天一起回去吧,总不能我回来了,还不回去看看爸妈。”刘芸觉得,跟秦春秋和秦大周比起来,她和秦战国对秦家两老尽孝的机会实在是太少了。
留着秦大周夫妻吃了晚饭,饭桌上,李梅说了一些关于家里的消息。唐海燕的孩子长的挺好的,像唐海燕,漂漂亮亮的。高翠花虽然觉得是个闺女了,可是想着海燕平时孝顺,也没有多说什么。只是有时候会在她和秦大周面前说两句。
刘芸笑道:“看来咱们婆婆还真是变了,这要是过去啊,不给你说的吐血,可不会悠着。”
“是啊,海燕也知道妈心里肯定有想法的,所以才会急着生二胎。只希望这次是个儿子就好了。”
其他两家都生儿子,就她没有生儿子,即便是高翠花没有当面说,可是这压力也不小了。
除了这件事情,李梅还说了另外一件事。
原来他们没走多久,高翠花和秦老实两个在老家住着,儿女不在身边,难免膝下冷落。正好高翠花的妹子走了,留下了个闺女才十五岁,后进门的继母想要嫁出去换点钱,结果那姑娘也聪明,跑到高翠花这边来求助了。高翠花有两个兄弟,可是却也只有这一个妹妹是最亲的,看着她妹子这唯一的骨血,她心里也不好受,干脆和那边一说,就把这孩子留下来了。
刘芸听了惊讶道:“这说留就留下了,人家能同意?”
“有啥子不同意的,咱们妈那张嘴你又不是不知道,再说了,这件事情人家理亏,所以来闹了一次,被爸给赶出去了,就不敢来了。现在那姑娘在咱们家住着,就水春秋他们之前的屋子里呢。”
李梅无所谓道:“我琢磨着爸妈这是老了寂寞了,再加上之前自己养的闺女也差不多没了,身边有个贴心的人照顾着也不错。反正咱们和春秋他们也觉得无所谓,养着就养着呗,也不是什么大事,只要爸妈高兴就行了。”
秦大周和秦春秋他们都不反对了,刘芸自然也不会管闲事,“说的也是,明天回去正好看看人怎么样。”
现在三家人都买了车子,秦春秋他们自己开了车子先回去了,刘芸没有开车,直接坐李梅他们的车子一起回去的。
刘芸这次回到村里,倒是引起了轰动了。
人家知道秦家老三媳妇要回来了,鞭炮都准备好了。刘芸他们下车的时候,那鞭炮就给放起来了。把刘芸吓得一愣。
“这是干啥呢?”
李梅笑道:“昨天给家里打电话了说了咱们要回去的事情,恐怕是爸妈和村里人说了。”看着周围的人热情的样子,她又笑道:“你是不知道你现在在村子里多出名了。省里请回来的大老板呢,是回来带着村子发家致富的,大伙不都把你当做财神爷看了啊。”
“这,这也太夸张了。”面对之前半熟不熟的乡亲们这样热情的欢迎仪式,刘芸觉得很别扭。她盯着大伙火热的目光,硬着头皮回了秦家的老宅子了。
刚进了宅子的大院子门,就看见院子里坐着的秦老实夫妻了,秦春秋和李梅的车子已经停在了院子里面了,只是没见到人。
李梅他们进了院子,就被高翠花给看到了,只见高翠花脸上露出惊喜的笑容,“都回来啦。”
旁边秦老实闻言,赶紧着把手里的旱烟给放下了,站起身去接人。
等结果了刘芸和李梅手上的东西,秦老实往她们身后一看,“怎么两孩子没有回来。不是说带回来了吗?”
刘芸笑道:“她们两这前天有些凉,今天早上看着流鼻涕了,我想着就先不带回来了。这次待一段日子,等有机会就带回来给您老看看。”
一听孙子和孙女受凉了,秦老实担心了,“孩子小,要好好照顾。”
“以前挺好的,可能是刚回来,有些不适应。”
秦老实闻言,也不好多说了,他担心要是自己多说了,万一儿媳妇误会自己责怪她不会带孩子就不好了。他把行礼往屋里搬了。
刘芸他们也去和轮椅上的高翠花说话了。
高翠花现在和儿子媳妇们相处,也没有之前那么别扭,笑容也比之前和蔼了很多。王琳领着小楚喊了奶奶,就又出去玩去了。高翠花忙道:“带好弟弟,可别摔着了。”
王琳撒丫子跑的飞快,哪里还能看到人影。
刘芸和李梅搬了凳子在一边坐着。李梅瞄了眼堂屋里,“妈,怎么没见着春秋他们。”
“哦,孩子小,他们上楼去了。”她笑着回了一句,又看着刘芸笑道:“听梅子说你和战国去了南方了,适不适应啊?”
高翠花主动找自己说话了,刘芸也乐意和她好好相处。她笑了笑。“挺好的,现在战国职位也升了,咱们分了个好房子住。我那边生意也稳定了,都过着挺好的。你和爸要是有时间就过去玩玩吧。”
高翠花一听三媳妇要让自己和老伴过去玩,高兴的不得了,“我这腿脚不方便,以后让你爸去看看就行了。”
这条腿时刻的告诉她,当初自己做了多少糊涂事啊。
刘芸看了看高翠花那缺了半截的腿,也没有多说了,其实高翠花这种程度的截肢是完全可以装假腿的,可是高翠花这个年纪,估计也受不了这种苦了,还不如就这样在轮椅上舒坦呢。
他们陪着高翠花坐着聊了一会天,就见着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小姑娘提着一篮子菜走了进来了。小姑娘长得一双圆溜溜的大眼睛,就是脸上有些黄,看着身体不大好的样子。
她一进屋,就显得有些局促了,站在门口喊了声“大姨。”
高翠花点点头,“回来了,你大表嫂你见过了,这个是你三表嫂,快过来见见面。”
那姑娘赶紧着喊了一声,“三表嫂。”
“嗯,你好。”刘芸笑着应了。这姑娘看着虽然并不伶俐,可是也像个老实孩子。
高翠花笑着介绍道:“这是你们小姨家的姑娘,叫宋敏,今年十五岁了。现在在咱们家陪着我和你们爸呢,平时照顾我的活,都是她干的呢,可真是个好姑娘。”她边说着,边看了眼刘芸。
刘芸当做没看见,笑道:“妈喜欢就好。”
她这么一说,也就是同意了宋敏的存在了。高翠花暗自松了一口气。现在好不容易过的和和睦睦的,她不想再因为被的事情,又闹得儿子媳妇嫌弃了。
之前收留宋敏,她也是有些犹豫的。她就担心到时候儿子媳妇看着她就想起当初四妹了,还是老头子鼓励她,说这孩子是个好的,又是她亲妹子的闺女,现在家里宽松,能帮就帮一点。她就索性把人给留住了。
后面宋敏的表现,刘芸他们也看在眼里了。这孩子干活很利索,也情况,最重要的是人也不娇气,比秦四妹不知道好了多少倍了。
刘芸心道,要是这是自己的亲小姑子,当初能少多少麻烦事啊。
当然,天下没有这么顺的事情,人家就只是收养的而已。
他们在院子里坐了一会儿,秦春秋他们夫妻就下来了,秦春秋手里抱着孩子,看着也小。
刘芸赶紧走了过去,首先就看了孩子,还不忘了夸几句,“真是像大嫂说的,孩子长的像海燕,好看!”
说着从包里拿出了一个小玉佩,放在了孩子怀里。“我这送东西可没有讲究,和当初小楚一样,都是玉佩。”
唐海燕帮孩子挂在衣服前面,笑道:“玉保平安,你这小婶婶有心啦。”她现在对刘芸的想法,倒是与之前有了微妙的变化了,之前就是觉得是个比较会挣钱的妯娌,现在,她心里想的更多了。刘芸现在早就这个本事,以后成就肯定不差,这就是他们以后的依仗了。所以现在对待刘芸的时候,她也刻意的客气了几分。
吃饭的时候,唐海燕刻意的和刘芸坐在了一起,找了些平时的话题聊。
对于唐海燕的这种微妙的变化,刘芸也感受到了。不过她也当做不知道,依旧和之前一样相处。
饭桌上,一家人也是热热闹闹的吃了一次饭。
这次回来,主要是看看秦家两老的,中午吃完饭后,他们就准备走了。
作者有话要说:更新奉上。
因为快完结了,所以想把一些人的下场放进去,免得后面下的太仓促了。
☆、第一百二十三章
回城之前;刘芸他们几人又和秦老实夫妻合计了一下。以后家里的土地也不种了,看看是城里过日子还是去镇上盖个好房子住;那边买东西方便,去城里也近一些。
对于去城里住,秦老实夫妻并不十分乐意。当初他们是准备让秦春秋夫妻养老的;后来出了刘巧慧那档子事情,他们也不好指望春秋了。现在高翠花自己腿脚不好,也需要个人照顾;两人去了城里也不能帮着干啥;所以也不想去给儿子媳妇惹麻烦了。对于去镇上这件事情;他们倒是有些同意了。
刘芸笑道:“我看镇上买块地;咱们盖个亮堂的房子。我从南方那边拿了样子;到时候找大师傅修的好看一点,等回了过年了,咱们也住的宽敞。“最重要的是现在秦老实夫妻年纪大了,要是头疼老热的,在村里总是不方便,去镇上,最起码还有个卫生所。
李梅闻言,附和道:“行,爹妈住镇上去挺好的,大周回砖厂的时候,还能顺道去看看呢。”
唐海燕也点头道:“这是我看成。我和春秋现在日子也过好了,能拿钱。”
秦老实和高翠花闻言,脸上都露出了笑容。只是才高兴一会儿,秦老实看了看这房子,就有些可惜了,“这咱们才盖的房子呢,多好啊。空着浪费。”
“不浪费,”刘芸摇头,“这以后还是咱们的祖宅。现在咱们三家生活也宽裕了,你和妈过的舒坦就行。”
秦大周和秦春秋见他们还犹豫,赶紧着表态了。秦春秋道:“爸妈,咱们不差这点钱,咱们都去城里了,你和妈还在村里,咱们这好日子也过的不舒坦了。”
“是啊,这是就这么定了。”秦大周一锤定音,“就从我那砖厂里面拿砖。”
高翠花拉了拉秦老实的手臂,“老头子啊,儿子媳妇这么孝顺,咱们就应了吧。”她也想去镇上住了,平日里腿脚不好,村子里人一忙起来,连个人影都没有,怪冷清的。这去了镇上,看着门就能看到人,她心里也踏实。
见高翠花也想去了,秦老实点了点头,“行,就按着你们说的。”
几人见他们同意了,脸上都露出了舒心的笑容。
秦春秋笑道:“明天我就和大哥去镇上看地基,咱们买个热闹的地方。”
回去了之后,刘芸他们就一起去了秦大周家里,把秦老实盖房子的这件事情给商量了。建房子的钱,三家平摊。
本来刘芸想着她和秦战国平时不在家,孝顺老人的事情都是秦大周和秦春秋两家人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