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光绪不死-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3. 中国人经商办企业的才智并不比洋人差,海外华人中有一大批超卓的亿万富翁,其经济实力不可低估,不论是在欧洲、在北美、在南洋,华人群落都是富裕的群落。华人能吃苦,脑子灵活,经商办实业可以说正是华人的强项。而在中国本土,由于一直的重农轻商思维和政策,由于近代错过了多次发展的机遇,这才导致了近代中国经济上的渐渐落伍。
立宪成功之后,国内的*政治将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中国人在这个空间里,刚刚焕发出来的热情将得到酣畅淋漓的释放,而中国在那时还十分丰富的资源,是经济腾飞的物质基础,辽阔的幅员4亿人口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大的市场,此时,中国的发展将出现遍地开花,轻、重工业并举的局面。
中国在改革开放的1978年,GDP在世界上的排名是第十五位,占世界GDP的份额是,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到了2007年,中国GDP居世界的位次已上升到了第四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占世界GDP的份额达到6% 。这个成绩是骄人的,中国的经济在改革开放中成功地实现了起飞。从现实看历史,通过以上四条理由,能够看出假若中国经济的起步是在光绪复出的1908年,起步的基础又相对较高,那么,经过40年的不懈发展,到1948年时,中国经济的规模都将跻身世界的顶尖,虽说不一定就能超过美国,但肯定能够达到经济大国的标准。 。。
第十六章 立宪成功,40年内中国能否达到世界强国的地位?(7)
但是经济的发展仅仅是强国的基础,而不是强国的全部,经济大国和强国根本就不是一个概念。一个强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都应该是强大的,仅仅经济上的强大还远远不够,而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强大,其最大的制约因素就是民族心理。
道学在中国的影响将近一千年,他的消极影响,比如不讲实事求是、弄虚作假、做事不认真等等,这些消极的东西沉淀在民族的潜意识里,短短的40年,很难将其清除干净。现今距清亡已将及百年,中华民族经历了多次血与火的洗礼,可弄虚作假的毛病并没有完全改掉,形象工程、豆腐渣工程也屡见不鲜,做事不认真,致使产品质量不尽人意的问题也普遍存在。而这些问题,都是制约经济进一步发展,制约军事、文化等等迅速强大起来的重要因素。
强大的国家必须建立在强盛民族的基础上,一个强盛的民族,必有一种健康、向上,催人奋进的文化,但清末立宪成功的话,没有经过流血就实现了专制与*的过渡,传统的道学思想将仍旧延续下来,笼罩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而道学文化,无论从哪方面讲,都不是催人奋进的文化。
文化总是不断的陶冶着民族的心理,民族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国家的发展方向,例如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就和其契约文化密切相关,美国社会学家贝尔说:
资本主义是一个“经济——文化”体系,其经济组织根据财产制度与商品生产而来,其文化的根本事实则是买与卖的交换关系,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大多数层面。
而当资本主义的发展而需要更多的原料和市场,开始四处侵略时,达尔文的“优胜劣汰”学说,又让他们的侵略变得那么理直气壮。反观中国的道学文化,我们也可以从历史的现实中找到这种文化对中国所走道路的巨大影响。
道学中的流派心学在明清之际是非常流行的,影响极大,心学家陆九渊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心学家王阳明说: “天地鬼神千古见在,何没了我的灵明,便具无了?”曰:“今看死的人,他这些精灵游散了,他的天地万物尚在何处?”
这两个人的话意思差不多,都是说宇宙因人的感觉而存在,人没有感觉了,人所在的这个宇宙也就自然消亡。王阳明还有一句十分著名的话:“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句话在明清之际大肆流传,直到现在,还为人所津津乐道。
拿陆、王的话与明、清之际的闭关锁国一对比,会悚然警觉,发现二者之间竟然符合若节,后者简直就像是为了注解前者而作一样。
在明初,朱元璋就立下了“不许寸板下海”的祖训,后来海禁虽一度有所松弛,但因倭寇的骚扰又严厉禁止。闭关锁国,不许寸板下海,禁绝中国与海外的交往,这样,就看不见倭寇了,也看不见洋人了,但却可以关起门来天下一统、唯我独尊。我不看花,花就等于不存在,我不理睬倭寇、洋人,他们也自然与花一样同归于寂。
“吾心便是宇宙”与“中国就是天下”异曲同工,明清之际关门称天下的做法,其文化渊源是陆、王的心学是无疑得了,当然也有朱熹等道学家的影响,而在这种文化十分流行的清末,即便立宪成功后经济飞速发展,民族开放、包容、进取的心态却又怎能建立起来,而没有这种民族心态,民族的强盛、国家的强大又谈何容易!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十六章 立宪成功,40年内中国能否达到世界强国的地位?(8)
六.强国与消除二元文化
据我的苯想,一个强国,至少应该具备以下条件:
1. 强大的中央集权制,特别是在政治军事上,如果像晚清预备立宪之前,地方督抚形同诸侯,对中央政府的命令可以敷衍推托、甚至置之不理的情况,那国家的力量就无法在关键时刻集中起来,应付各种挑战和危机。
2. 民族有极强的凝聚力,以本民族为荣。
3. 进取、包容、宽宏博大的民族心态。
4. 强悍且理性的民族性格
5. 基于以上基础的民族文化,这是最持久、最具影响力的因素,文化是民族认同的最主要因素,也是涵养民族心理,培育民族性格的主要因素。这个文化包含的范围非常大,但是其核心是这个民族的哲学。
在晚清年间,前四个条件都不具备,或者基本不具备。第五个条件,民族文化是有的,相当的深厚博大,与世界任何一个民族相比,我们的文化都毫不逊色,并且历久弥新,熠熠生彩,其生命力的强大,在世界上是罕见的。民族的哲学也是有的,也相当的博大精深,充满了进取精神,但是由于程朱道学无限拔高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在晚清年间,我们的民族出现了二元文化,就是说,正统的民族文化已经与现实的民族心态脱节,正统的文化只限于在庙堂之上的讲习演说了,而在世俗社会中,另一种低级庸俗的文化悄悄的流传,与前者相对抗搏杀,并渐渐的、不断地扩大着自己的地盘和影响力。
姑且就将前者称作庙堂文化,将后者称作世俗文化,来看一看它们之间的区别吧。
庙堂文化经典例句 世俗文化经典例句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好死不如赖活着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识时务者为俊杰人在屋檐下,怎能不低头 大丈夫能屈能伸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人不为己, 天诛地灭。
温良恭谨让 无毒无丈夫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受人钱财,与人消灾
用人唯贤、用人唯才、用人唯德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成者王侯败者贼
晚清年间,庙堂文化成了在庙堂,在各种公开场合大讲特讲的东西,而在实际行动中,世俗文化甚嚣尘上,庙堂上高讲着儒家的教义和信条,正气凛然,私底下却遵循着世俗文化的教导,污秽猥琐,这导致了从上到下说假话、说谎话、说大话、说空话的习惯,特别是在官场,自上而下基本是以大话空话开路,大话空话充斥在各种诏令文书中,而自下而上,则是假话连篇,并且什么假话都敢说,洋兵明明攻占了炮台,却可以对上面说炮台固若金汤,明明打了败仗,却可以说打了胜仗,只要假话能包住、不被拆穿,那就行,就可以凭此邀功。
文化的二元化是晚清暗弱的最主要的因素,一个人人都说假话,并且几乎都不用为假话付出代价的国家,是很难强盛的,即便它很富有。一个总说空话大话,越高调越好,而从没想过兑现这些空话的朝廷,也无法将全民的力量调动起来。而当庙堂文化几乎全成了假话、空话、大话的代名词之后,世俗文化的大行其道也就成为必然了。
在清末,文化的二元化倾向可能是最登峰造极的时候,造成这种二元化的原因虽然很复杂,但程、朱道学无疑是其中主要的因素之一。这时候,即便光绪皇帝复出并成功立宪,但消除这种二元文化不是一朝一夕间就能办到的,所以,此时谈国家的强盛还为时过早。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十七章 永远的历史(1)
a) 悲剧的光绪
历史是个单行道,过去了就永远过去了,就是有多少不应该,多少不合理,它也无法重来一次,历史无法修饰,无法润色,所以历史总是留下许多遗憾,许多无奈,惹得后人不断的凭吊、论说。
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的光绪皇帝,本就生于末世,偏偏慈禧就选中了他来当这个末世的皇帝,从此他失去了欢乐的童年,没有了正常的家庭生活,等他终于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思想、见解,想一展抱负时,慈禧却又强行将他幽禁起来。光绪有过爱情,那便是与珍妃的爱,可慈禧残忍地将珍妃害死了。珍妃一死,光绪等于失去了一切,失去了自由,失去了权力,失去了爱情,失去了家庭,他有的,除过那个所谓的皇帝名号外,仅仅就是心中强国雪耻的梦想了,而正是这个梦想支撑着他的精神,让他渡过了十年的幽禁,奇迹般的活到了慈禧即将毙命的时刻。但狠辣的慈禧仍没有放过他,在最后关头,用砒霜将光绪帝活活毒死。
拿破仑被毒,临死时轻声呼唤着他最爱的女人约瑟芬的名字,与光绪一样,约瑟芬也在他之前离开了这个世界,拿破仑呼唤着她的名字,是因为他立刻就要与她同在一个世界了,他们又能见面了。只是不知光绪在临死时,是否也呼唤着他最爱的珍妃的名字,说自己已经脱离了苦海,即将与她在地下相会?
现在无法找到光绪临死时的照片,这照片或许曾经有过,或许根本就不存在,我一直在想:当光绪含恨离开这个世界,而制造了他一生悲剧的慈禧被人抬着来看她的时候,光绪帝的眼睛到底有没有合上?
死不瞑目,这个成语用在光绪身上是那么的妥切准确,而当也即将死亡的慈禧看着含恨离世的光绪,看着这个从两岁就离开家,从那时就叫她为“亲爸爸”,而被她毁了一生幸福、毁了性命的人,她的心中是否有哪怕一丝稍闪即逝的内疚?
由此我想到了一句流传很久的话:“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