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狗官-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剩皇遣欢系娜熬啤
是日夜里,莫老爷悄悄派遣小厮来找陆大宝,说是过去一叙。陆大宝随那小厮到了莫老爷的后园小亭,莫老爷察言观色,问道:“我见少侠面有愁色,有什么我帮得上忙的,少侠尽管说。”陆大宝见他说得真挚,思忖片刻,道:“不瞒莫老爷,与我一道来的那位陈三爷是奉了某人之命看管我的,我苦不得脱身。”
莫老爷沉思半晌,道:“如果我设法引开那位陈爷,少侠可有去处?”陆大宝想起之前在宜春院碰到谢阿蛮时,她曾劝他暂避涿郡,于是直言道:“我将往涿郡与义兄会合。”莫老爷点头道:“既然少侠不与我见外,我自当助少侠一臂之力。少侠且随我来。”
陆大宝跟着莫老爷到了马厩,莫老爷指着一匹枣色马道:“这匹马脚力甚好,与其我留着也派不上用场,不如送给少侠罢。”陆大宝一瞧这马,愣住了,张口结舌的道:“这是……西域的汗血宝马。”莫老爷赞道:“少侠果然好眼力。”
陆大宝着实想不到,这貌似不起眼的莫老爷竟如此大手笔,如果不是因为之前在张守珪的大将军府见过安禄山那匹汗血宝马,陆大宝还真是有眼不识宝马。他正考虑要不要接受这块天上掉下来的大馅饼,这时那匹枣色马突然对着他的面目“嘶嘶”喷了几口气,唬得他随即一愣。
莫老爷见状笑道:“我这匹宝马来之不易,却高傲得很。如今看来,它与少侠倒颇为投缘哪。”陆大宝尴尬的点了点头,心道:“怎么会不‘投缘’呢?大家亦属同类嘛。”
关于这汗血宝马,《易》曰:神马当从西北来。得乌孙马好,名曰天马。及得宛马,汗血,益壮。更名乌孙马曰西极马,宛马曰天马云。
《汉书&;#8226;武帝纪》亦记曰:太初四年春,贰师将军李广利斩大宛王首,获汗血马。见者歌云:
天马来出月支窟,背为虎文龙翼骨。嘶青云,振绿发,兰筋权奇走灭没。腾昆仑,历西极,四足无一蹶。鸡鸣刷燕晡秣越,神行电迈蹑恍惚。天马呼,飞龙趋。目明长庚臆双凫,尾如流星首渴乌,口喷红光汗沟硃,曾陪时龙蹑天衢。羁金络月照皇都,逸气棱棱凌九区,白璧如山谁敢沽?回头笑紫燕,但觉尔辈愚。
陆大宝得了这匹好马,自是喜不自胜。次日,莫老爷遣了人来请陈杏元逛马市。前文中曾说过,陈杏元经营悦来客栈不过是副业,他的真实身份是驵侩(马匹交易经纪人)。因此,他一听说是要逛马市,立马来了兴致。他邀陆大宝同去,陆大宝借口不舒服回绝了。陈杏元见陆大宝躺在床上,确实气色不佳。他犹豫再三,道了声:“对不住啦!”语毕使出一手精湛的打穴功夫,陆大宝瞬间被钉在床上,丝毫动弹不得。
陆大宝心里将陈杏元骂了无数遍,好在莫老爷手下能人甚多,陈杏元走后不久,便有人来解了他的穴道。他甩了甩酸痛的手臂,谢过莫老爷。莫老爷牵来那匹宝马,又给了他一包盘缠。他问清了往涿郡的路,遂翻身上马,疾驰而去。
话说这边厢,陈杏元与莫老爷的管家正兴致盎然的逛马市。逛了半晌,毫无收获。倒是见道路旁一老者以猿臂骨为笛吹之,其声清圆,胜于丝竹。老者身旁一少女,却是与老者一道卖艺的。此时她正唱着一首《天马辞》,唱词曰:
天马徠,从四极,涉流沙,九夷服。
天马徠,出泉水,虎脊两,化若鬼。
天马徠,历无草,径千里,循东道。
天马徠,执徐时,将摇举,谁与期?
天马徠,开远门,竦予身,逝昆仑。
天马徠,龙之媒,游阊阖,观玉台。
这少女相貌一般,歌艺亦是一般,老者面前的铜盘里稀稀落落的有三两枚铜钱。陈杏元丢了点碎银子给老者,那少女感激的看了他几眼,点了点头,意是言谢。
陈杏元走到街道尾处,见一人牵着一匹强悍的红马,两人持鞭守其侧,不住的抽打马身。陈杏元见这红马气色骏异、体骨不凡,想必是马主不识马,刷洗不应时,才使得它志狂郁塞,这般狂躁。他心想:若牵回去独槽饲养,好好调理,再换了络头,精心刷洗剪饰,保准神气大增,长嘶如龙、驰骋如风。一定能成良骥。
想到这里,陈杏元遂上前问道:“此马售价多少?”
马主道:“此马实在太恶,二万钱可。”
陈杏元熟知马经,是个马行家,随即付钱买下了这匹马。他此行买到好马,想到好处,竟一路高歌起来:“天马徠,开远门,竦予身,逝昆仑……天马徠,龙之媒,游阊阖,观玉台……”唱到一般,忽听身后有人招呼道:“三爷好兴致!”
陈杏元回头一看,不是号称“天下第一剑客”的陈剑南又是谁?
两人在此处碰面,都十分讶异。陈杏元道:“剑南兄怎会在此?”陈剑南道:“我本与卫爷一道回洛阳,途中卫爷想起你一人看管那位陆公子甚为劳累,于是也遣了我来看看。”陈杏元听了这话,心中暗想:“卫爷竟连我也信不过。”
原来,卫湘卿与陈剑南一起回洛阳的途中,门突然想起少室山下有个闻名的马市,他知道陈杏元爱马,陆大宝又有些办法,想想觉得不太放心,便遣了陈剑南来。
陈剑南疑道:“三爷和陆公子不在少林寺带着,怎地下山来啦?”陈杏元道:“这……一言难尽。”
“那咱就长话短说。三爷,现下陆公子在哪儿呢?”
“这……”陈杏元到此时才*不妥,当下言不由衷的道:“说来话长,陆公子现下在一个好朋友家里头躺着……”
两人急急忙忙的驰马回到莫老爷处,却哪里还有陆大宝的影子?陈杏元正要动怒,忽然听得屋外一人急匆匆的走进来:“陈三爷!”他定睛一瞧,却是莫老爷。莫老爷气喘吁吁的对陈杏元道:“陈三爷,您回来啦!陆公子托我给您传个话,他有事儿先回长安啦!”
第二十五章 阴阳神变
俗语云: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就在陆大宝骑着莫老爷送的汗血宝马一路风尘仆仆的赶往涿郡时,他岂知,时下的长安城和洛阳城里均发生了一件大事。
开元二十四年十一月辛丑,东都洛阳发生地震,死伤无数。因为这场地震,“洛阳花痴”黄公的牡丹园子毁于一旦,黄公亦身死。李家见黄公已死,加上自家伤亡惨重,倒也无暇追究李平之死,因此陆大宝算是勉强逃过了一劫。此乃天灾。天要收人,人亦无奈。
开元二十四年十一月壬寅,唐玄宗李隆基下了一道《罢侍中裴耀卿中书令张九龄为尚书左右丞相制》的圣旨。其文曰:
变和阴阳,仪刑端揆,自非人杰,孰副佥谐。金紫光禄大夫侍中宏文馆学士上柱国稷山县开国男裴耀卿,才实国桢,望为人范。怀匪躬之节,竭奉上之心。金紫光禄大夫中书令集贤院学士修国史上柱国始兴县开国男张九龄,器识宏远,文词博赡。负经济之量,有谋猷之能。自翼赞台阶,彝伦有序。直道之心弥固,謇谔之操逾坚,并可以仪刑百寮,缉熙庶绩。宜回掖垣之任,俾列宫师之表。耀卿可守尚书左丞相,九龄可尚书右丞相,散官勋封如故。主者施行。
李隆基在位44年,其统治前期能虚怀纳谏,因此政治清明、政局稳定。李隆基自初即位,励精政事,任用贤能,提倡文教,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使得天下大治,史称“开元盛世”。他甚至常自选太守、县令,告戒以言,而良吏布州县,民获安乐。二十年间,号称治平,衣食富足。
在此期间内,李隆基先起用姚崇、宋璟、张嘉贞、张说、李元纮、杜逻、韩休、张九龄为相,他们各有所长,并且尽忠职守,使得朝政充满朝气。史书有云:“唐世贤相,前称房、杜,后称姚、宋,他人莫得比焉。”
唐玄宗曾采纳张九龄的建议,改革吏治,制定官吏的迁调制度,选取京官中有能之士,将其外调为都督刺史,以训练他们的处事才能及培养行政经验。同时间,又选取都督刺史中有作为者,将其升为京官。这样内外互调,增进了中央与地方的沟通、了解和信任。同时,唐玄宗下令将全国分为十五道,於各道置采访使,以监督地方州县的官员,并考察地方官吏的政绩。
张九龄在相位,有謇谔匪躬之诚。玄宗既在位年深,稍怠庶政,每见帝,无不极言得失。安禄山兵败押送至京,张九龄认为其“狼子野心,面有逆相”,不可留为后患,却未被唐玄宗接受。时欲加朔方节度使牛仙客实封,九龄因称其不可,甚不叶帝旨。李林甫时方同列,闻帝意,阴欲中之。他日,李林甫请见,屡陈张九龄颇怀诽谤。
于时方秋,唐玄宗命高力士持白羽扇以赐张九龄,将寄意焉。张九龄惶恐,因作赋以献,又为《归燕诗》以贻李林甫。其诗曰:
海燕何微眇,乘春亦蹇来。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
绣户时双入,华轩日几回。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李林甫览之,知其必退,恚怒稍解。张九龄洎裴耀卿罢免之日,自中书至月华门,将就班列,二人鞠躬卑逊,李林甫处其中,抑扬自得,观者窃谓“一雕挟两兔”。俄而,唐玄宗诏张、裴为左右仆射,罢知政事。李林甫视其诏,大怒曰:“犹为左右丞相邪?”二人趋就本班,林甫目送之。公卿以下视之,不觉股栗。
此后不久,张九龄被贬为荆州长史。李林甫兼中书令,朔方军节度副大使牛仙客为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前文第七章中曾提及,张九龄是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当时的广东被称为岭南,经济欠发达,犯了罪的人经常被流放到那里,以示惩罚。在时人眼里,岭南是荒凉、艰苦的地方。唐时广东籍的人在朝中做官的很少,但张九龄却凭借起卓尔不凡的才干为玄宗所器重。即便是在其罢知政事后,每有人推荐他人担任公卿之时,唐玄宗便问:“风度得如九龄否?”由此可见,其仪容风度非一般人可比。
张九龄于公元740年病卒。至德初年,唐玄宗在成都思及张九龄之先觉,诏曰:
正大厦者,柱石之力;昌帝业者,辅相之臣。生则保其雄名,殁则称其盛德。饰终未允于人望,加赠实存于国章。故中书令张九龄,维岳降神,济川作相,开元之际,寅亮成功;谠言定于社稷,先觉合于蓍龟,永怀贤弼,可谓大臣。竹帛犹存,樵苏必禁。爰从八命之秩,更重三台之位。可赐司徒。
玄宗仍令遣使,就韶州致祭者。
以上皆为后话。
自张九龄、裴耀卿被罢,李林甫久当国,权倾天下,阴构大狱,除不附己者。李林甫自开元二十二年拜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后,便收买嫔妃宦官,探得玄宗动静,迎台意旨,因而获得信任,掌握大权。
李林甫的曾祖李叔良是高祖李渊的堂弟。李林甫年青时便善于音律、慧黠多艺,后来他巴结上玄宗的宠妃武惠妃,并窜掇玄宗废杀太子李瑛等三个亲儿,权倾一时。
张九龄、裴耀卿被李林甫排挤罢相后,为了专权固位,李林甫竭力阻塞言路。补阙杜琎上书言事,被他贬为下邦令。他对群臣道:“君等独不见立仗马(作为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