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败、暴力的黑帮经济学:经济黑帮-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越南经济的迅速恢复也永远无法抹掉遭战争破坏最为严重的地区的人们对战争期间和战后遭遇与创伤的记忆。对人的生命而言,还有比国内生产总值更重要的东西。在战争中遭猛烈轰炸的省内残疾人比例更高,这些伤残也许由轰炸、落叶化学物质橙剂的大面积应用以及后来的地雷的伤害所致。上百万人死于非命,还有无数人为失去孩子、朋友、亲戚、邻居和爱人而悲痛欲绝。但至少在经济方面,国家重建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
越南本可能是……
我们评估战争对经济的影响的方法,使我们明白越南各地区间的差异,但它无法帮助我们真正理解轰炸对整个国家的影响。尽管遭到猛烈轰炸的地区战后逐渐恢复发展,但仍有可能存在触及全国各地的负面影响。而且,无论恢复的速度多么快,除冲突带来的所有切身痛苦和遭遇外,确切地说,战争是一次短期经济灾难,因为如此多的时间和能量被投入到战争中而不是抽投入到创造经济效益的生产活动中。越南东南部的亚洲近邻,如马来西亚和泰国,这些国家的“猛虎经济”,并未受到对美战争的影响。如今马来西亚的人均收入为4 970美元,而泰国人均收入为2 720美元,但越南仅为620美元。
然而,战争除了引发的所有悲惨遭遇外,它也给越南人民带来了一线希望。冲突使越南人产生了更为强烈的民族认同感,这种意识是在共同的战斗和同胞的牺牲中锻炼出来的。从长远来看,这种怀有共同目标的民族认同感有助于促进和平、达成共识以及实现政治稳定,甚至间接推动经济增长。
但不要关心那些或积极或消极的本可以发生或不发生的事情。越南已经享受到了战后重建带来的经济繁荣,而且经济复苏的益处已经延伸到大部分遭战争蹂躏的地区。因为自1993年开始实行自由市场改革以来,越南经济年均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6%,这一速度几乎比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快。因此战争对长期经济增长前景造成的任何损害都不可能过于严重。如今,越南人均收入是大部分非洲国家的两倍,而且这一差距仍在不断扩大。
尽管历史上遭遇过最为密集的轰炸,越南并未因此陷入贫困陷阱。即使是世界最贫困的国家,也有可能从战争中恢复经济发展的,前提是经济黑帮没有对此横加阻拦。
比炸弹更响
即便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大轰炸,日本和越南在战后重建中拥有一项重要的优势:它们都经历了抗击外敌入侵的斗争。自伯利克里时代以来,政客们已经明白,没有什么能像对付共同的敌人一样可以振作士气。抗击外侮激发了民族主义者的热情,实现了人民的团结,而这将给社会和政府机构带来更为积极的影响。
国内战争的影响可能与之相反,内战只能破坏团结并加深社会分裂的程度。而且,如今世界上的大多数斗争发生在内战的背景下,而非抵御外敌的战斗中。在卢旺达,邻居杀害邻居,而在塞拉利昂,童子军被迫袭击自己的家乡,有时还要屠杀自己的父母。战争结束时,这些因内战而分裂的社会注定要重新走向融合。仇恨逐渐蔓延开来,而且在很多情况下,战后政治生活是围绕着消除宿怨而非建设共享社会而展开的。
内战造成的创伤需要数十年或者上百年才能愈合,富裕国家亦是如此——只消问一下来自美国南部的任何一个人,他们对谢尔曼将军及他为摧毁南方战斗意志而采取的“焦土政策”作何感想就知道了。看一眼2004年美国总统大选投票结果的地区分布图就知道,美国内战远未成为历史——曾经属于南北战争时“南部联邦”的各州披上了统一的象征共和党的红色,从而“保送”乔治·W·布什入主白宫。尽管党派标签可能有所改变,但在过去140多年里,跨越美国各地区的某些基本的政治和文化分歧仍根深蒂固。
此外,我们有能力对越南经济恢复情况进行详细的统计分析,这些数据将越南塑造成了一个成功的典型——根据“成功”一词的定义基本如此。收集研究像越南和日本这样的国家遭轰炸的可靠的家庭数据和人口普查数据,简直是一个最贫困的国家几乎无法实现的奢侈想法。拥有这方面完备统计数据的国家几乎从来没有遭受过战火蹂躏。这也可能导致经济学家所说的“选择偏见”:战后经济和机构瘫痪的国家(如乍得、阿富汗或刚果*共和国)缺乏合理数据,因此我们并没有着手研究战争持续存在的负面影响,尽管我们能够更为细致地研究成功案例。日本和越南的战后恢复表明:国家从战争中迅速恢复是有可能的。但这两个国家的战后恢复更多地属于例外而非规律。
。 最好的txt下载网
非洲的失败和成功
如我们在前面几章中了解到的,非洲是世界上最易发生冲突的大洲,而且大多数国家,乍得、索马里、刚果*共和国和苏丹等,在过去数十年里一直受困于冲突和经济衰退。不幸的是,非洲的暴力传统植根于我们刚刚提到的国内战争,它极有可能导致经济和政治发展的长期停滞。
但从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传出的消息并非全是坏消息。尽管内战仍会对社会发展造成破坏性的影响,还是有许多国家已经逐渐走上经济复兴之路。也许正如非洲国家遭遇的重重失败一样,在这片历经灾难的土地上也出现了许多实现战后复兴的成功案例。内战结束后的20世纪90年代,莫桑比克和乌干达均实现了越南式的经济繁荣。2002年内战结束后,塞拉利昂和安哥拉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这些国家大量钻石和石油财富中的一部分被用来救济穷困百姓。即便在卢旺达,经历了1994年种族灭绝惨案及之前武装暴力冲突频发的影响后,在过去6年里已经实现了5%的经济增长,这使人们对更加美好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是什么令这些国家和它们最近的历史发展不同于仍深陷无休止的暴力循环之中不能自拔的乍得?要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你就必须从纷繁复杂的各种选项中进行取舍——存在许多“候选”解释,但仍缺乏切实的证据来帮助评估它们的相对重要性。迄今为止,在研究战争如何爆发方面取得的成就,远超过研究和平何以维持方面取得的成就。尽管如此,近来一些国家的经历表明,仍存在某些对于战后维持和平秩序至关重要的显而易见的原则。
首先,收缴枪支。如果拥有武器和部队的在逃叛军领袖隐藏在丛林中,战斗的终止更有可能是一种暂时的欺骗而非暴力活动的彻底终结。解除武装是确保和平的关键。
塞拉利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2002年内战结束时,美国和英国军队迅速进入该国并毫不留情地解除了革命联合阵线这支反叛力量的武装。后来某些革命联合阵线的领导人遭监禁并在特别法庭中被指控犯有战争罪,而自2003年叛军最高领导人福戴·桑科(Foday Sankoh)死去后(似乎因自然原因死亡),和平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进步。正如暴力滋生更为严重的暴力,和平也缔造和平。过去的每一年里,塞拉利昂变得越来越稳定,因为战争结束时束之高阁的各类枪支已经开始生锈,而且当年的战士逐渐长大、恋爱、结婚、工作,开始过上正常人的生活。最终,他们曾经历的战斗岁月似乎变成了模糊而遥远的噩梦。
除收缴战争中使用的武器,也许更为重要的是培育和平与社会安宁的机制。一个维持和平、执行法律并将反叛运动消灭于萌芽之中的强势政府,更重要的是要维持稳定并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正如我们在本书中已经了解到的,并非所有政权都是“善意的”,许多政权是*的、具有攻击性的,但对于大多数民众而言,在一个并不完美却相对稳定的政治体制下生活比遭受对内战的恐惧强得多,这些民众承受着暴力、混乱和灾难折磨的重重痛苦。
塞拉利昂再次证明这些原则仍然有效。在20世纪70~80年代,该国由总统西亚卡·史蒂文斯(Siaka Stevens)掌权,当此君于1985年卸任时留下了严重的*、猖獗的钻石走私以及经济下滑等一系列问题。如同填满非洲“后独立时代”万神殿的经济黑帮(如刚果*共和国的蒙博托、乍得的伊德里斯·德比)一样,史蒂文斯着手降低国家管理机构的等级,他将此视为对其绝对统治和窃取国家财富的能力的一种威胁。如果史蒂文斯基本完整地保留塞拉利昂的政府组织,战争本可以终止。在20世纪90年代内战达到顶峰时,该国几乎陷入无政府状态,这为现代非洲民族国家的失败提供了例证。
战后联合国认识到了塞拉利昂存在的种种失败,进而推动加强该国政府的职能,实现政府管理的升级。在占领军的帮助下,2001年流亡海外的塞拉利昂当选总统回到国内,开始国家重建,以确保像以史蒂文斯为首的这样的经济黑帮不会再次掌权。在全国范围内举行*选举,成立新议会,而且众议院议员地方理事会得以恢复(在史蒂文斯统治时期曾遭废除),这使得民众在地方事务中有了发言权,增强了政府为地方开展公共服务的能力。重整武装力量和警察部队,为这皮地人涨薪4倍。在2007年总统大选前,各党派开展了激烈的内部初选,甚至进行了副总统辩论,这在塞拉利昂历史上尚属首次。在政治权力的诱惑和积极的驱使下,特别是在年轻选民中,反对党赢得了全面胜利,执政党则和平退位。
该国刚刚开始的经济复苏与其政治改革同步进行。年经济增长率一直维持在7%左右,尽管该国是从战后跌至谷底的生活水平起步的。虽然面临再次爆发叛乱的威胁,但外国投资还是大量涌入,特别是在采矿业。但并不仅仅是外资驱动了其经济的迅速增长,政府也为失业在家的年轻人创造了大量公共建设方面的工作机会:重新粉刷建筑物和道路上的指示线,看管公共停车场。也许借鉴了博茨瓦纳“干旱救济项目”的成功之处(第六章中对其进行了介绍),尽管战争造成的创伤仍清晰可见,如今的塞拉利昂却已经开始走上一条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复兴之路。
塞拉利昂已经从非洲典型的 “失败国家”迅速走向了成功,但进步之路仍然步履维艰。战争留下的伤痕仍未痊愈,该国仍是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之一,而且远离灾难后可能只遭遇一季干旱,社会就会再次陷入混乱状态。但与此同时,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持续改善,国际社会援助者为维持塞拉利昂国内和平并支持政府改革而与其建立的伙伴关系有望继续推动这个国家的进步。即便是当今世界上最为贫困且暴力程度最高的国家,也能凭借一点运气和一些进步的改革在短短几年内实现转变。塞拉利昂的经济扩张并未使其与日本或越南形成竞争关系,至少从目前来看还未出现竞争迹象,但此刻,对饱经战乱折磨的塞拉利昂国民而言,免遭战争和饥饿的生活也许已经足够了。
重建巴格达
随着2003年3月20日“战斧式巡航导弹”的爆炸声响彻巴格达寂静的清晨,伊拉克对美战争全面打响。在随后几周的时间里,在成千上万吨炸药的猛烈轰炸下,常规战争很快就宣告结束。由于伊拉克大部分基础设施已遭破坏,美国各机构计划开展大规模的战后重建。美军强行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