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魂--华夏之刃-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后有万历朝鲜之役,先不说了……
以上就是朝鲜简史,之所以要说它,是因为朝鲜和中国联系实在是紧密,以后的历史要经常涉及它,但最重要的还是为本章的主人公箕子做个铺排,因为上面讲了一个朝代叫做箕子朝鲜,那个就是箕子建立的。
箕子早就对微子说过,自己不愿做新国家的臣子,武王听说后就将箕子封到了朝鲜,不把他当做自己的臣子看待。4年后,箕子来朝见周王,当路过朝歌的时候,看到往日的繁华已不在,宫室被毁坏,杂草丛生,十分悲痛,触景生情,作诗一首,名叫《麦秀之诗》,诗曰:“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僮兮,不与我好兮!”狡僮就是纣。殷民听此诗,纷纷痛哭流涕。
箕子在中国的事情就说完了,下面说说箕子出国后以及箕子朝鲜的事情。
箕子带着五千多殷商移民出走朝鲜,同时带去了先进的文化和农耕、养蚕、纺织等各种技术,还带去了大量的青铜器。箕子到了那里,被当地的人民推举为国君,建立“箕氏侯国”,国都为平壤,史称箕子朝鲜。值得一提的是,在《三国遗书》里面说,箕子到了朝鲜后,檀君的后人就带着人民南迁了,以免和箕子带来的人发生冲突,这些人成了三韩的始祖。
箕子建国后,作“八条之教”,内容如下:
1、相杀,以当时偿杀;
2、相伤,以谷偿;
3、相盗者,男没入为其家奴,女子为婢,欲自赎者,人五十万;
4、妇人贞信;
5、重山川,山川各有部界,不得妄相干涉;
6、邑落有相侵犯者,辄相罚,责生口、牛、马,名之为“责祸”;
7、同姓不婚;
8、多所忌讳,疾病死亡,辄捐弃旧宅,更造新居。
有了法律的约束,才能稳定而进步,从此朝鲜人民生活水平在箕子的带领下得到了大大的改善。箕子朝鲜从此被中原称为“君子之国”。
箕子死后被称作太祖文圣王。
箕子后代中有个叫子仲的,封地在于,他将朝鲜的“鲜”字与“于”合二为一,称鲜于氏,箕子也就是鲜于氏的祖先。如今在朝鲜,鲜于氏大有人在。
箕子朝鲜享国达930年,经历41王,汉惠帝二年亦即公元前193年为燕人卫满所灭。国王箕准逃到马韩,又传世201年,最后为百济所灭。在长达1131年的历史中,箕子朝鲜不可能不影响朝鲜民族构成,而且还应该很大,可以说箕子是朝鲜民族的祖先之一。高丽王朝和李氏朝鲜时都曾有过箕子崇拜,他们称箕子为圣人,称自己的国家为箕圣国。直到今天,朝鲜还有箕姓人存在,另有分支韩姓和齐姓,都是箕子的后裔,他们中的部分人还曾到河南淇水县朝歌镇的三仁祠寻根问祖。
但是朝鲜和韩国的某些人还是对箕子朝鲜持怀疑态度,并认为檀君朝鲜为第一王朝,却又拿不出足够的证据来;而相反,无论从史书记载还是从出土文物的角度都能看出,箕子朝鲜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而且是见于信史的朝鲜第一王朝。
以上即是箕子的传奇。
三十 国神——比干
N年前第一次看《封神演义》,当读到比干之死的时候,感到十分压抑,同时也非常纳闷,为什么偏偏遇到个卖空心菜的并且还说“人无心即死”呢?为什么上天对他如此冷酷?这个问题的答案直到近期才被揭晓。据电视剧《新封神榜》描写,那个卖菜的原来是申公豹变的……
比干是一个普通人,在神魔乱舞的《封神演义》中,他实在是太渺小了,他不会法术,没有法宝,只有一颗“七窍玲珑心”,但是正是这颗不寻常的心,使他的形象无比高大,因为相比于那些虚无缥缈的妖魔鬼怪神仙道圣,比干是真实的。
比干,姓子,名干,比是封地,具体在哪里俺不知道。和箕子一样,比干的父亲也是文丁,帝乙是他们的哥哥,帝辛亦即纣王是他们的侄子。
在《封神演义》中,比干发现了妲己露出的狐狸尾巴,便暗中和武成王黄飞虎去诛杀狐妖,因此被妲己怀恨在心。妲己装病(心绞痛),对纣王说只有吃一片玲珑心才能救命,还说比干体内的就是七窍玲珑心,求纣王向叔父借一片,用完了再还给他。就是这么荒诞离奇的要求,传说中文武双全的纣王竟然答应了。
纣王宣比干献心,比干惊恐,打开了姜子牙的锦囊,按照方法吞下神符,就奔了大殿。大殿上,比干痛骂妲己和纣王,然后自己剖心掷地,扬长而去。因为有神符护体,自剖过程中没有留一滴血。之后比干骑马飞奔城外,遇一卖空心菜的妇人。因为神符说明书上说,遇到卖空心菜的必须要问他“人若是无心如何?”比干就按照要求做了,结果那妇人想都不想,张口就说“人无心即死。”比干顿时血流如注,大叫一声而死。
实际上,这些都是编的,除了一样:比干是被剜心而死的。
纣王无道,天下大乱,八百诸侯叛殷归周,成汤政权摇摇欲坠。祖伊、微子启、箕子、商容等屡谏不听,比干见状,说:“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然后选择了到摘星楼强谏纣王,三日不去。纣王大怒,说:“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乎?”便把比干的心挖了出来进行观看,比干没有神符,当然是不能活了,据传此时比干63岁。纣王的无道已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从此再没有人进谏纣王了,各位重臣纷纷反出朝歌,众叛亲离,纣王成了孤家寡人。
比干夫人妫氏怀孕已三个月,闻比干死,逃出朝歌,在长林石室中生一男,取名为坚。武王灭商后,修比干墓,封比干为国神,赐子坚为林姓,林坚即为林姓始祖,比干为太始祖。
比干忠谏而被杀,被后代忠义之士所称道。从此,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产生了一个又一个“比干”,他们勇敢无畏,前仆后继,赴汤蹈火,为了促进国家兴盛或挽救民族危亡而前行,最终使中国这条巨龙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直到今日。国神,已成了一股民族凝聚力。
历代帝王对比干也多有推崇,如唐太宗、乾隆等,但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北魏孝文帝的《太和碑》,其上的《吊比干墓文》写得十分生动。孝文帝在历史上的评价很高,他之所以推崇比干,是告诉臣子:“朕要是犯了错,你们一定要提醒我。”
值得一提的是,在河南新乡,比干墓还在,那里有个石碑很特别,上写“殷比干莫”,相传是孔子真迹,那个“莫”字就是“墓”,一说为通假字,一说是孔子故意去掉了“土”,原因是碑下就是土。
《封神演义》说比干死后被封为文曲星君,民间传说中,比干又成了“文财神”,坐骑为金圣孔雀,理由是没有心就没有贪心。不过这个文财神和正财神赵公明、武财神关羽、文财神范蠡比起来,名气要差很多。
最后提一件事,有一说为帝乙想立弟弟箕子为继承人,箕子说立长子微子启,比干却说微子启为庶子,应该立嫡子子辛,在我看来,此说颇不可信。
三十一 不食周粟——伯夷、叔齐
《伯夷列传》冠《史记》列传之首,虽叫伯夷列传,实则是伯夷叔齐列传,因为伯夷和叔齐的事迹基本一样,是无法分开的。
伯夷,名允,字公信;叔齐,名致,字公达。二人都姓墨胎,是孤竹国的王子。伯夷是老大,叔齐是老三,老二叫什么?答:不详。
现在先说一下孤竹国。
孤竹国又写作“觚竹国”,觚是青铜制的酒器,竹是用以记事的竹简。一说,觚和竹都是用于记事的东西。另有一说,孤竹是竹子稀少的地方,即指不产竹子的北方。还有一说,孤竹指的是男性的生殖器,是一种图腾崇拜……
孤竹国诞生于商朝初年,统治中心为今河北省秦皇岛卢龙县,范围包括今唐山市的东部、辽宁省的西南部和秦皇岛市的全部,是冀东地区最早的地方政权,春秋时败亡于齐桓公之手,存在时间约为940年。
简介完毕。
言归正传,孤竹国国君生前有意立幼子叔齐为接班人,死后大臣们按照原则拥立长子伯夷即位,结果伯夷说应该尊重父亲的遗愿立叔齐,然后就放弃君位,逃出了孤竹国。于是大家就推举叔齐即位,不料,叔齐却说自己当了国君就是“于兄弟不义,于礼制不和”,然后也逃到了国外,并找到了长兄伯夷,一起过起了流浪的生活。孤竹国大臣们张口咂舌,很是无奈,不过还好,还有个中子呢,于是就立了那位二王子做了国君。
此时正是纣王无道、天下大乱之时,伯夷和叔齐避乱于北海之滨与东夷人杂居在一起,后来听说西伯侯姬昌那里比较安定,适合养老(不知二老高寿几何),就相约要去投奔周国。不巧,到了周国的时候,周文王去世了,而此时武王姬发将父亲的木制灵牌载在兵车上,向东进兵想要伐纣。二老见状就上前拽住武王的马缰说:“你爸死了不葬,却去发动战争,这是不孝啊;你身为臣子要去杀害君主,这是不仁啊……”武王身边的人一听,呵,老家伙,竟敢说武王不仁不孝,嫌命太长了吧,便要动手杀掉他们。这时候姜子牙说话了,“此义人也”,二老于是互相搀扶着就走了。
不久之后,武王灭商,天下朝周,二老认为这是很耻辱的事情,便以商遗民自居,不仕周朝,不食周粟,在首阳山这个地方隐居起来,靠采苹(又名薇,一种野菜)活着。首阳山到底在哪里,说法很多,在山西、河南、甘肃、山东和陕西都有,而且都有关于伯夷、叔齐的传说,不知道到底是哪个。
后来有一天,来了个老头,老头对他们笑着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你们虽说不食周粟,但这野菜难道不是周朝的吗?”二人一听,觉得有道理,便开始绝食,当感觉自己快死的时候,作歌一首,大意是:以暴制暴,我们不理解,周武王却还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神农、虞舜、夏后的太平盛世转眼就没了,我们的归宿在哪里?只有一死,这就是命!歌罢不久,二老饿死在了首阳山。
墨胎允死后谥号为夷,墨胎致死后谥号为齐,按照伯仲叔季的排序,墨胎允为伯夷,墨胎致为叔齐。
故事讲完了,如何评价这二位呢?历来名人褒贬不一。孔子认为伯夷叔齐“求仁得仁”,是“古之贤人”。在孔子的影响下,儒家将二人称作“二贤人”、“二君子”,认为他们能够到死都保持自己的情操是高尚的行为,后世的司马迁更是写了一大篇论述来赞扬二人的高尚品格,再往后还有韩愈、柳宗元等大家也为伯夷和叔齐撰文称颂。但是有些人却是对伯夷叔齐的行为颇为不屑,西汉的东方朔公开说二人是“古之愚夫”,认为他们固守灭亡的事物而不变,是迂腐的表现。而伟大领袖毛主席也曾在《别了,司徒雷登》中提到伯夷叔齐,认为他们的谏阻和不食周粟是背离历史大潮的不可取的行为,是不值得歌颂的。鉴于以上诸人名头太响,我就不多嘴了。
值得一提的是,虞舜的时候也有个伯夷,是炎帝的后人,在舜的章节中提到过,那个伯夷任秩宗,主管祭祀典礼,是第一任太岳。不要和本文的伯夷弄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