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海阔天高 >

第48部分

海阔天高-第48部分

小说: 海阔天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急,柿子离成熟的时候还远着呢。您就慢慢想好了再告诉我们一声就成了。”李大爷很高兴,他这语调却让莫钟书的头疼又加重了几分,方睿到底和人家说了什么话让人家对他这么信赖?

    为了对得住这份信赖,莫钟书只好又垫高了枕头冥思苦想。

    他无法预测未来柿子的售价,只能想想有什么可能让李大爷的柿子卖得比别人的贵些。要想卖得比别人的贵也不难,与众不同就行了。不过都是树上结出来的柿子,怎样才能显得与众不同呢?

    在树上长到完全成熟的柿子是甜的,没熟透的柿子却是涩的。但柿子的自然生长程度很不一致,一般的人家是不管生熟都一起采摘下来,然后用稻草或棉絮捂着去涩,捂熟了的柿子也甜,不过吃起来软绵绵的没劲道。要是能找个什么办法让柿子变得又甜又脆,有别于普通的柿子,物以稀为贵,自然就能卖个好价了。

    莫钟书理清思路,第二天就叫上那一群死党下山去。

    李大爷的家就在山脚下,几间小小的茅草屋不知道多少年没有翻修过了,摇摇欲坠,似乎一阵风就能把它吹倒。屋子虽破,里面却收拾得很干净,一个老太太和一个中年妇人忙里忙外地张罗着,莫钟书猜到她们就是李大爷的老伴和小满的娘。

    李大爷和小满听了莫钟书的话,狐疑地问:“怎么样才能让半生不熟的柿子变得又甜又脆呢?”

    这个问题莫钟书早就想过了。他大学时下铺的同学家里就是种柿子的,每年柿子收获的时候他家里都会送来一大框新鲜柿子,然后同学就在宿舍里处理好了再分给大家尝鲜。记得那同学说过,柿子去涩的方法有许多,最简单的就是用几个成熟了的苹果与柿子一起放在密闭容器中催熟。不过李大爷家有十几棵柿子树,不可能找得到那么多的苹果,只能用更低成本的石灰水了。

    莫钟书一边回忆当年那同学是怎么操作的,一边随口说了出来。

    方睿一听完就追着问:“那石灰水的浓度应该是多少呢?泡多久才算好?”

    莫钟书没好气地瞪了他一眼:“不知道,书上没说。”这小子把他当成百度大神来使呢,什么问题都想来他这儿找答案。他肩膀上扛着的是人脑不是电脑!当年同学有没有详细说过,他已经想不起来了,就算是说了,他也不会往心里去,那时候谁想得到他竟然会在风华正茂之时遭遇意外然后带着记忆重生到另一个生产力落后许多的时空?

    不过,他已经说出个大致的方向了,如果这家人不是扶不起的阿斗,应该知道接下来怎么办了。莫钟书便把目光落在了看着也有十六七岁的小满身上。

    小满挠了挠头,犹豫着道:“虽然书上没说清楚,不过我想,咱们是不是可以先摘些柿子回来试着做它几回?没准就能让咱们找到最合适的法子呢?”

    莫钟书高兴地一拍手掌,孺子可教也!

    莫钟书的佃户中,每年都有几家的田租比别人的低了两三成甚至一半,因为他们愿意配合莫钟书,按照他的要求做各种各样在别人看来有点荒唐古怪的试验。莫钟书不是超人,上辈子对农业绝对是个门外汉,只勉强记得新闻报道里的只言片语,一知半解,可是凡是他想得起来的东西,都让这些勇于吃螃蟹的人摸索着试验了一遍甚至几遍,效果不理想的就放弃,确认可行的就向全体佃户推行。

    说干就干,莫钟书让蓝天买来了几袋生石灰,李大娘给他们找来几个盛水的缸子,帮着他们配成各种浓度的石灰水。莫钟书细心地在缸边贴上纸条写了相应的比例,想到李大爷和小满都不识字,他又在上面画了几个容易辨认的符号。

    小满也摘了一大筐半生不熟的柿子回来。

    大家七手八脚地把柿子分别放进各个缸子里去。

    柿子刚被放进缸里就立刻浮了上来,只有底下一圈接触到石灰水。

    大家不约而同地望向了莫钟书。

    莫钟书无奈地耸耸肩膀,这也算是问题吗?他四下看看,走到屋角拿了几个蒸笼用的竹片子把那些浮出水面的柿子压到水里去。

    临走的时候,莫钟书交代小满:“从明天起,你每隔两个时辰就过来检查一次,必要时就捞一个出来尝尝看。记得尝之前要先用清水把柿子洗干净。”他一点儿也想不起需要多少时间了,只能采取最笨的办法,让小满多费点功夫。

    小满郑重点头应道:“好,我都记住了。”
正文 第60章 助手
    过了两天,莫钟书再去李大爷家,小满已经被那没处理好的柿子涩得舌头都大了,说话都不利索。现在换他娘来试吃了。

    方睿不满地看着莫钟书,他有些不相信生涩的柿子放进石灰水里简单浸泡就能变甜变脆。

    莫钟书解释不清楚,因为他自己也不懂得其中的原理,只是单纯地依着记忆来试验。他可以肯定,这次的试验最后一定能得到一个满意的结果,只是中间的过程比较麻烦辛苦了些。

    好在李大爷一家子都是明白事理的,知道一旦试验成功,受益的将是他们自己,倒也毫无怨言地坚持下去。

    又过了两天,莫钟书正打算下山去看看,却见书院的门房来通知说书院门口有人找他。

    莫钟书走出去,远远就看到小满一手抓了一个鼓鼓囊囊的布袋子,另一手却举着两只柿子,一见他就兴奋地大叫:“又甜又脆的柿子!成功了!成功了!”

    小满很大方,在他再次成功地泡好一筐柿子之后,又来征求莫钟书的意见,可不可以把这法子教给村里的乡亲,因为几乎家家都有柿子树,要是大家都学会这个法子,就都可以多得几个钱。

    莫钟书自己在这一点上是从不保密的,虽然他从不大肆宣扬,但他的试验成果都无条件地向他自己和老太太的佃户推行,要是有别的人家来取经他也让大富毫无保留地传授绝不藏私。不过他提醒小满:“要是大家都学会了,这种柿子就不再稀奇,你家的也许就卖不了好价钱了。”

    小满没想过这个问题,一时有些苦恼地挠挠头,自己家里要用钱的地方太多了,可是乡亲们也都不富裕,自家好还是大家好?还真是个两难的选择。

    “不如先把你们家的柿子处理了大半,再向别人传授这个法子吧。那样你们的损失不多,而且有你们赚钱的例子在先,别人更愿意效仿。”莫钟书见得多了,知道有些蠢人就是不可理喻,明明是好心教他个赚钱的诀窍,他却还当你不安好心。对那种人莫钟书是连一个字都不屑多说的,只因为喜欢眼前这个单纯善良又勤恳的小伙子,所以他才提醒几句。

    小满高兴地应了一声,脚步轻快地走了。莫钟书看着他的背影也露了个笑容。

    过了几天,李长义说要请莫钟书和方睿下山去吃酒。

    这些年来,他们三个没少光顾山下那个小酒馆,什么时候来了兴致就去喝一顿。好在三人酒量都不小,一两坛酒下来也不至于大醉大闹,时间长了王夫子对他们也就一只眼开一只眼闭。

    从酒馆里出来,走在回书院的路上,一阵秋风迎面吹来,舒适微凉,带走了大半的酒意。莫钟书一边走一边打量四周熟悉的环境,心中感慨,弹指一挥间他们都已经长大了,也许过不了多久大家就要各奔东西了。

    李长义突然说道:“我打算明天就离开澄州了。”

    方睿打了个酒呃,问:“去哪儿?”

    李长义望着路边还在簌簌抖动着的松树针儿,想到远方那被狂风掀起的巨浪,他的眼神渐变深邃,“去找我爹!”

    方睿张大了嘴。李长义跟他和莫钟书说过,他爹是海盗头子,在风口浪尖上讨生活,经常受到朝廷官兵的追捕围剿不说,海盗们中间也不平静,常有争权内讧,隔不了多久就来一次火拼,所以李长义的爹才把他送到远隔千里的内陆澄州,希望儿子能活得安稳舒适一点。他怎么突然说要走?

    莫钟书只看着两个朋友不语。他能理解李长义的决定。他们俩最大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和这个生活的环境格格不入,内心向往着海阔天高的自由。莫钟书在莫府有老太太呵护,书院里又有齐成章和夫子们诸多关照,他仍然觉得不舒服时刻想着要走出这个小圈子。李长义没有任何依仗,就象一只鹅被扔进一群鸭子当中,其孤独感可想而知。

    不过李长义接着说出来的话还是出乎莫钟书意料,“我打算见了我爹之后,跟他要几个人,弄条船,在江南贩些丝绸茶叶到南海几个小国去,再带他们的珊瑚珍珠回来卖,想来可以赚几个钱的。”男儿心底里都埋着一股开天辟地的*,自从见莫钟书带着几个小厮把面馆搞得有声有色的,他就开始琢磨自己能做些什么。他一个海边生海里长的海娃儿,也没有别的本事,唯一的出路只能靠着那一片海洋,这时候就自然而然地想起莫钟书常说的海贸。不过他虽然有个海盗父亲做后援,能弄到的本钱也不会很多,只能小打小闹着开始,不过莫钟书有句话说得好,蚂蚁再小也是肉,积少总会有成多的一天。

    莫钟书又惊又喜,因朋友即将别离而生出的一丝惆怅也不见了,忙道:“长义,帮我留意一下海船,我也有打算要买条船。”

    日子一天天流水似的过着,秋意日渐深浓,树上的叶子开始一点一点地变黄,一叶接一叶地掉下来。

    “莫秀才面馆”在阿贵夫妇的主持下生意蒸蒸日上。莫钟书几乎没怎么过问,他有自知之明,不论田产管理还是做生意,自己都远远比不上身边这几个人,他唯一的长处就是多了点前世的见识,偶然能提出点异乎常人的建议。所以他安心地坐在董事长的位置上,一切业务都交给几个经理去操心。

    阿贵已经在澄州城里开了十三家分店,分布在澄州城的几条商业街或者主干道的交汇处。分店都是租赁来的店面,面积都不大,不过装潢陈设都和总店的一样,掌柜也是阿贵从总店已经培养好了的小二中挑选出来的。

    阿贵认为大批量采购可以降低许多成本,所以十三家分店都由总店统一供应食材。每天早上一大早,就有几辆专门送货的马车从总店出发,穿过澄州城的大街小巷,到达各个分店。

    阿贵秉承着他们一贯节俭实用为上的宗旨,运货马车的车厢上只蒙着一层简陋的油布,虽然也能防晒防雨,但光秃秃的不太雅观。

    莫钟书便想起了前世各种交通工具上鲜艳夺目的广告,本着不能浪费任何资源的原则,他让人在几辆马车的车厢上都画上了他亲自设计的巨幅宣传画。

    从此“莫秀才面馆”的流动广告就低调地走进了澄州市民的平凡生活中。

    阿贵受到启发,每隔一段日子就换一张画。每天早上马蹄声“得得”过去之后,街头巷尾的人们就都知道了“莫秀才面馆”将又有什么促销活动。

    此举使得他们的马车渐渐成了澄州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莫秀才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