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黑暗中的触摸 >

第3部分

黑暗中的触摸-第3部分

小说: 黑暗中的触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许多浪漫的梦在等着她们去做,她们不想也不愿意这样过早地醒来。拥有一双洞穿一切魔幻幔帐,看到终极之门的慧眼,那是哲人学者的事,女孩就应该有做不完的梦。

  或许是因为黑暗总会让人想到死亡的缘故,自打二十三岁上没了眼睛,我对死亡的关注几乎到了病态的程度,病床上那十八个月的日子里,我为了拒绝死神的光顾以非凡的意志承受着病痛的折磨,忍受着治疗的痛苦,然而当一张张病危通知单赫然放到床头的时候,当苦命的父亲母亲与他们生命垂危的儿子抱在一起等候死神的叩门声敲响的时候,我们又用死亡来彼此安慰,相互鼓励。在那个时候先是我笑着对父亲说:“人早晚是要死的,怕也没用。”而后父亲也笑着对我说:“对,人活百岁,终有一死,没什么了不起的。”最后是妈妈抚着我的头,贴着我的脸:“乖儿,别怕,妈不离开你。”走投无路的时候,死竟成了亲人间相互慰藉、相互鼓励的理由,死竟成了最后的一个精神避难所。

  有限个体生命的存在是以无限无极的死亡为背景的,像浩瀚沙海中一方草木葱茏的绿洲,或镶嵌在沙山间的一泓月牙泉。正因为她有着那样一种底色为背景才显得弥足珍贵,不可多得,所以美好更加美好,神圣更加神圣。

  偶然之于必然,有限之于无限,关于死亡的思考,可以给生命更多的勇气,使人生更富于诗意,仰仗着死神给我的启示,使我聚足了与之搏斗的精神力量,并最终逃出了它的魔掌。

把生命叠成纸船的模样
把生命叠成纸船的模样

  李东辉

  不知从何时起,有了一个习惯,每每抽完一包烟,就把纸盒拆了,折折叠叠,就成了一只船。然后,把它们放在桌上,一时忘了清扫,便会有许多只小船,在桌面上飘飘摇摇。久而久之,意念中就有了一片海。

  象老祖母时常打磨着那只早已弃用的铜火盆,叠纸船的感觉是重读往日的温馨,是某种情素羞涩的流露,是把生命叠成纸船的模样,放它到时光的流水中去漂泊,去寻觅。寻觅那个已经被海浪吞没的无名小岛,寻觅一个无需用眼睛就能享受到光明的所在。

  船是在许多年前一个黑沉沉的夜晚启航的,没有灯塔,没有航标,甚至连最原始的用来导航的星象也都隐没在无边无际的黑暗之中了——病魔与死神挖走了我那双明亮的眼睛。然而,船不能停泊,更不能沉没,一个声音在远方召唤着他。

  在夜海上漂了这么多年,找了这么多年,我一直在黑暗中与那些同样隐没在黑暗中的对手们争夺着舵手的位置。一次次较量,一次次对峙,一直用海明威笔下那个老人的话欺骗着自己,每当完成了一次较量,坐下来喘息的时候,却又陷入深深的迷茫之中。这样的争夺,这样的漂流,究竟意义何在?连自己都不清楚这条破船该驶向何方。与其如此,还不如把它交给海风和那些形形色色的对手,随波逐流,沉浮自便,倒也逍遥。黑暗中的赤裸与疯狂,是上帝赐予人类的精神鸦片,放纵的快感是沉没与毁灭的挽歌。然而,毒枭是从不吸食鸦片的。上帝所以要这样做,是用它来判定哪些人该上天堂,哪些人该下地狱。我不想上天堂,也不想下地狱,只想给自己点亮一只火把。我虽然不知道火把藏在什么地方,但我知道随波逐流是找不到它的。一次次的较量,一次次地对峙,一次次地迷茫,一次次地怀疑,渐渐地,我明白了,原来寻找就是方向,火把就在你寻找的地方。

  十六年来,所以能坚定着寻找的信念,不仅是对生命灵光的渴望,还在于走过的日子已变成一条崭新的航道。只要船不沉没,船在漂泊,总会留下一条航道的,我坚信不疑。十六年来,我写下的所有文字就是我这条生命的破船在茫茫夜海中寻找时留下的航海日记,是一路上发生的故事,是交给未来的一份备忘。前行的勇气,不仅来自对目标的执着,身后的路更能证明生命的伟大与悲壮。

  夜深人静的时候,总爱在写字桌前静静地坐着,即便不写一个字那感觉也是好的,尤其是在这春寒料峭之夜,轻轻地,拧亮台灯,柔和的光洒满桌面,象一片宁静的海,一个人边叠着纸船,边享受着这一份静谧与安详,便觉得自己是个幸福的人了。

病的冲击波
病的冲击波

  ——李东辉

  失明七年了,该说的说了,该写的写了。只有一件事总装在心里,沉甸甸的,且有一种说不出的隐忧和不安。

  一九八零年,我以名列全县文科第一的成绩考进了一所大学的历史系。这件事在我们村里成了一件轰动一时的新闻,村里的父老乡亲无不说我父亲教子有方,夸我十年寒窗没有白费劲。那时我简直成了村里父母劝子读书的榜样。然而,五年后的一场大病险些让我呜呼哀哉。尽管我命不该死,但却落下双目失明的严重残疾。当我突然患病住院,生命垂危的讯息传到村里时,那些曾督促管束孩子读书的父亲母亲们不禁出了一身虚汗。似大梦初醒一般,再不敢以我为例去说服孩子用心读书了。在我病愈出院回家休养期间,记不清有多少乡亲在前来看我时,都不约而同地指出了我患脑膜炎的病因:“你是用脑子太多了,要是不上大学,保准不会是这个样子。”尽管我再三向他们解释脑膜炎与读书用脑毫不相干,可他们却认定他们的判断是对的。据不完全统计,我失明七年来,村里高中毕业生仅四名,初中毕业生不过十二、三名,考上大、中专的人数为零。目前,村里高中在校生一个没有,初中在校生寥寥可数。诚然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至少可以说是我的病让村里的为人父母者对读书学文化又产生了一种可笑又可悲的恐惧和忧虑。我的病给村里带来的第二个冲击波是:村里的计划外怀孕的人数大大增加。我们那里流行这样一句俗话:“一只眼不是眼,一个儿不是儿。”早在我患病住院初期,我就得知村里一位已有二女一男的四十二岁妇女又怀孕,希望再生一个儿子。已有男孩的如此,没有男孩的更是千方百计,不惜一切代价也要不生儿子不罢休。有一位年届四十的妇女,在生了五个女孩之后东躲西藏要生第六胎。结果孩子没生出来,却因奔劳过度导致子宫破裂,险些送了性命。我在家养病期间,一位来我家串门的妇女曾对我说:“你这一病,又让咱村多生了多少孩子呀。”

  就因为我用心读书上了大学,就因为我是家里唯一的男孩,只因为生了一场病,就给我祖祖辈辈栖居于此的小村带来如此巨大的冲击。然而,在这种影响和冲击的后面到底还隐含着乡民们怎样的心态和值得人深思的东西呢?这实在不是我一个人所能回答得了的。

关 于 黑 暗 的 记 忆
关 于 黑 暗 的 记 忆

  李东辉

  一

  黑暗是生命的摇篮,这念头很古怪。我怀疑自己的大脑是否出了问题,然而,我很清醒。清醒的能看清黑暗中那些游移不定的真实和那些不可撼动的虚假。黑暗把沉眠的生命从梦中摇醒,把醒着的生命从困扼中摇入梦乡。于是,我便在醒梦之间,寻找着那些与黑暗相关的记忆片断。

  经历了几十万年的演化过程,当生命发育成人的形态,便带着无限的冲动与热望艰难而执

  著的破门而出,黑暗留在了身后。当那根与母体相连的脐带被冷硬的铁剪切断时,他哇地一声哭了——是被冷硬的铁剪与从未见过的光明给吓哭的。习惯了黑暗中的温暖与爱抚,他哪里见过这样的世界。伴着那一声撼人心魄的哭喊,他吐出了最后一口羊水。从此,这世上又添了一个多灾多难的孩子。此前在黑暗中发生的一切以及有关黑暗的记忆全部丧失。此后,他开始用一生的寻找与思索试图复原那些有关黑暗中发生过的故事。风风雨雨中,他问自己:“我从哪里来?”坎坎坷坷中,他问自己:“我到哪里去?”一生的行程,一生的找寻,他始终弄不明白,为什么要到这世上来。一生所为,似乎都是在听从某种旨意的安排。理由很简单,照这旨意做,便有好处。然而,好处仿佛也不能做为答案,也无法为那丧失的记忆和一生的找寻做出说明。因为这好处只跟旨意存在着因果关系,跟生命本身毫不相关。明白自己干什么是经验的积累。譬如,好好读书,便可以上好大学,便可以有好工作;投机钻营,便可做官,便可发财;想方设法让自己漂亮,是为了招人爱,而招人爱就会使愿望得以满足,因此种种的好处便成为旨意,照此行事,便得好果(非佛家之善果)。而生命本身只和黑暗存在着因果关系,因为生命的孕育过程是在黑暗中完成的。遗憾的是当生命以果的形式(或者叫爱的结晶)出现的时候,就丧失了对黑暗的记忆,亦无任何经验可资借鉴。黑暗所赋予生命的旨意都以密码或碎片的方式潜含于生命的过程中。所以,人生的终极意义就是为了破译这些密码,找回所有的碎片,然后就死掉。

  二

  关于黑暗的记忆的恢复是从怕开始的,那是在我很小的时候,具体年龄已说不清了,大抵该是还需要母亲哼着眠歌偎我入梦之时。每当夜幕降临,幽暗的土屋里便有许多怕的手从四面八方伸来,抓挠着我那颗稚嫩的心。于是母亲忙着燃亮土窗台上那盏不知用了多少年的煤油灯。矮小黑暗的土屋里就有了另一种光,柔柔的,暖暖的,如母亲的肌肤,心中的怕就被这如豆的光赶跑了。然而,心依然不那么踏实,眼睛仍不敢朝窗外和房间角落处看。天又晚了一些,母亲开始打开炕角处的被卷,然后为我脱光衣服,安顿我睡觉。依稀记得,那时最大的渴望就是盼着母亲赶快忙完手中的活计,终于,母亲也要睡了,她先是一口气吹灭窗台上的煤油灯,旋即躺下,轻轻揽我入怀。小屋里一片黑暗,死一样的寂静,怕的手忽又从四面八方伸将出来。此刻的我唯一的指望与依靠便是母亲的怀抱。我紧闭着双眼,蜷缩起双腿,紧紧偎着母亲,每有一点想动,我便下意识的贴紧母亲,母亲的手臂将我揽得更紧了。粗糙而温热的手轻轻的拍着,嘴里轻声哼着什么。紧偎在母亲胸前的我分明听到了母亲胸腔里咚咚地心跳声。现在想想,那时的母亲也是怕的。只是她比我多了些黑暗的记忆,更懂得黑暗赋予母爱的责任。人之初的我,关于黑暗的记忆是和母亲的怀抱连在一起的,我偎在母亲怀中的姿态便是复原我未曾出世前的某种状态。

  黑暗制造出怕来,将我赶进母亲的怀抱,让我明白了黑暗的第一道旨意——生命不能没有可以依偎的怀抱。于是,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将倾注毕生精力,为自己寻找着一个可以依偎的怀抱。

  三

  再长大了一些,大约五六岁的样子,我学会了玩一种游戏。一群孩子聚在一起,几个十几个不等,找一块空地,一个伙伴被手绢蒙住眼睛,其他人四下散开(当然,是要有一定范围的)。被蒙住眼睛的孩子开始黑暗中的寻找与抓摸。此游戏名曰找朋友。倘仅限于此,这游戏也无大趣,有意思的还在后面。被蒙住眼睛的伙伴如果抓住的是同性,他俩便称作兄弟或姐妹,倘使抓到的是异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