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宗成揭秘红楼梦-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五 袭人之名有含义
五 袭人之名有含义
上节谈到对联“嫩寒锁梦因春冷 芳气袭人是酒香” “嫩寒锁梦因春冷”谐音“论汉说蒙(满)隐裙稜”,“芳气袭人是酒香”的“芳气袭人”与“花气袭人”何等相近。袭人的名子就是宝玉根据陆放翁的这句诗起的。为了让人们重视这句下联,曹雪芹一是以逗错的手法把诗中的“骤暖”改为“昼暖”;二是专门设计了一段文字——
贾政便问道:“谁叫袭人?”王夫人道:“是个丫头。”贾政道:“丫头不拘叫个什么罢了,是谁起这样刁钻名字?”王夫人见贾政不喜欢了,便替宝王掩饰道:“是老太太起的。”贾政道:“老太太如何晓得这样的话?一定是宝玉。”宝玉见瞒不过,只得起身回道:“因素日读诗,曾记古人有句诗云:‘花气袭人知昼暖’,因这丫头姓花,便随意起的。”
——“芳气袭人”与“花气袭人”是相等的吗?答案:是。曹雪芹把袭人的哥哥设计名叫“花自芳”,花来至芳,芳来至花。“芳气袭人”谐音“反旗(清)惜明”,清人也称旗人。袭人的“人”和“明”扯上关系请看这段文字——
雨村拍案笑道:";怪道这女学生读至凡书中有‘ 敏'字;皆念作‘密'字;每每如是;写字遇着‘敏'字;又减一二笔;
——这段文字还有深意,这里只说减掉两笔——一撇一横,人子头。有人字头方成“敏”字。敏,明也。袭人和惜明就是这样演变来的。痛惜明朝昏庸失国,用当家丫鬟的名子向读者提醒之。
嫩寒锁梦因春冷 —— 论汉说蒙(满)隐裙稜
芳气袭人是酒香 —— 反旗(清)惜明私酒香
把论汉说蒙(满)、反旗(清)惜明的主旨隐藏在梦幻酒色之中。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六 添上一棱才捧出
添上一棱才捧出
上节说到林黛玉每每写其母亲贾敏的“敏”字时都要减两笔,把敏感字“明”和“人”联系了起来,这是一牍;二牍是还有一个敏感字也需减掉两笔,那就是“于”。雍正既然夺嫡靠的是“十”字加了两笔变成“于”,要还真面目就要减两笔,上头减一横,下头减掉一勾。请看贾雨村的口占一绝——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清光护玉栏。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这一绝有将近六牍。一牍是咏月,再说二牍三牍:天上一轮才捧出——添上一棱(横)才捧出。假设康熙遗旨是传位“十四子”,如果不修改就捧出来昭示给诸位大臣的话,皇帝就没雍正的份了。所以必须“添上一棱(横)才捧出”, “十”改成“于”。在这里曹雪芹玩了个纯粹的文字游戏:“十”字上面加一横表达为“天上一轮才捧出”,下面加一勾表达为“仰头看”,确实够形象的。天上一轮捧出来,有仰头看的,也有不买账的,这就出来了第四牍:“人间万姓两头砍(仰头看)”,把“于”字的两头砍掉,恢复“十”字。加加减减都离不开“十”字的上头和下头,能说曹雪芹不想把《石头记》写成《十头记》?是不敢也。。 最好的txt下载网
七 吕在都,中秋删驾
七 吕在都,中秋删驾
借贾雨村的口占一绝,曹雪芹讲了十头,也讲了雍正的失头。开头一句便是“时逢三五便团圆”,“便团圆”隐含着“饼团圆”,讲中秋节吃月饼故事。元朝末年,汉人打算起来反抗蒙古人的统治,却苦于无从传递消息。后来刘伯温想出一条计策,到处散布流言,说有冬瘟流行,除非家家户户都在中秋节买月饼来吃,才能避免。人们买了月饼回到家中,发觉里面藏着纸条,上面写着:“中秋夜,杀鞑子,迎义军!” 于是众人纷纷起义反抗统治者。曹雪芹在“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的对联中暗语“认清撵鞑即文章”,就是“驱除鞑虏”。民间传说吕四娘就是在中秋之候杀的雍正。因此曹雪芹只说月团圆,没有直接说八月,他怕文字狱。(书中七十六回黛玉和湘云联诗提及中秋吃月饼事,但曹雪芹用唐书唐志中的典故遮掩。原文:黛玉笑道:";到后头没有好的;我看你羞不羞。";因联道:良夜景暄暄,争饼嘲黄发。湘云笑道:";这句不好;是你杜撰;用俗事来难我了。";黛玉笑道:";我说你不曾见过书呢。吃饼是旧典;唐书唐志你看了来再说。";)但他还是想说,接着写了一句:“满把清光护玉栏”,前两字“满把”就是告诉人们瞒了“八”,除瞒了八月,还瞒了八天。十五日加上八日是二十三日,是皇室宣布的雍正的死日。中秋之候杀雍正书中有多处暗示,第一回中——
雨村吟罢;因又思及平生抱负;苦未逢时;乃又搔首对天长叹;复高吟一联曰:
玉在椟中求善价 钗于奁内待时飞
玉在椟中求善价——吕在都,中秋删驾。吕四娘在都中,中秋节删了驾。删与刈、割相通,驾就是皇帝了。此外还在四十八回中借香菱学诗入迷事说——
一时探春隔窗笑说道:";菱姑娘;你闲闲罢。";香菱怔怔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你错了韵了。";
——为了让人注意这个“十五删”的韵,书中七十六回妙玉续黛玉和湘云的诗时故意把“十五删”韵混进“十三元”韵。
“天上一轮才捧出”,含“添上一棱”,还含“殿上一囵”,就是吕四娘在雍正的寝殿里拿出一囵人头,才捧出,人间欢欣(万姓)仰头看!从人间欢欣看,你说曹雪芹不想把石头记写成失头记?
现在我们来整个的回顾这一绝句——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清光护玉栏。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其中隐藏的含义可能还不止目前谈到的这些。
八 金锁通灵镌刻雍正死亡
八 金锁通灵镌刻雍正死亡
袭人悄笑道:";悄悄的;叫他们听着什么意思。 ";一面又伸手从宝玉项上将通灵玉摘了下来;向他姊妹们笑道:";你们见识见识。时常说起来都当希罕;恨不能一见;今儿可尽力瞧了。再瞧什么希罕物儿 ;也不过是这么个东西。";说毕;递与他们传看了一遍;仍与宝玉挂好。
——这是第十九回中袭人对通灵玉的评价,不是什么希罕物儿。通灵玉上写了些什么,很神秘。第一回中写道——
那僧托于掌上;笑道:";形体倒也是个宝物了!还只没有实在的好处;须得再镌上数字;使人一见便知是奇物方妙。然后携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安身乐业 。";石头听了;喜不能禁;乃问:";不知可镌何字;携到何方? 望乞明示。";那僧笑道:";你且莫问;日后自然明白的。";
——第八回作了回答——
宝钗看毕;又从新翻过正面来细看;口内念道:";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念了两遍; 乃回头向莺儿笑道: ";你不去倒茶;也在这里发呆作什么?";莺儿嘻嘻笑道:";我听这两句话;倒象和姑娘的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宝玉听了;忙笑道:";原来姐姐那项圈上也有八个字;我也赏鉴赏鉴。";宝钗道:";你别听他的话;没有什么字。";宝玉笑央:";好姐姐; 你怎么瞧我的了呢。";宝钗被缠不过;因说道:";也是个人给了两句吉利话儿;所以錾上了; 叫天天带着;不然;沉甸甸的有什么趣儿。";一面说;一面解了排扣;从里面大红袄上将那珠宝晶莹黄金灿烂的璎珞掏将出来。宝玉忙托了锁看时;果然一面有四个篆字;两面八字;共成两句吉谶。亦曾按式画下形相:
音注云不离不弃
音注云芳龄永继。宝玉看了; 也念了两遍;又念自己的两遍;因笑问:";姐姐这八个字倒真与我的是一对。";
——不离不弃 莫失莫忘。把其中的“莫”和“不”去掉,剩下四字:离弃失忘,谐音“离奇死亡”,是说雍正的死。这不是穿凿附会,一定是曹雪芹的本意。“仙寿恒昌”谐音“奸首恒藏”,雍正的头被人藏了,找不着,只好金雕一个代替;“芳龄永继”谐音“芳林用祭”,是说吕四娘以雍正之首奠祭冤魂。吕四娘为什么称芳林,以后再讲。
挂在红楼梦主人公宝玉和宝钗脖子上玉石、金锁的暗喻竟然这么可怕!这就是曹雪芹在书中所说的“荒唐言”,他只有在玉石、金锁上暗喻这些,才能突出讽清刺雍的主旨。
九 钗就是猜,也是首事
九 钗就是猜,也是首事
宝钗在书中给人的印象就是一个完人,她的名子肯定有不比寻常的寓意。红楼女子都统称“钗”,这个“钗”应该谐音“猜”,因为书中的谜太多,曹雪芹写《红楼梦》就是叫人猜的,饱猜(宝钗)一顿。请看第四回中一段文字——
宝玉看了仍不解。便又掷了;再去取";正册";看,只见头一页上便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词;道是: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 金簪雪里埋。
——都知道这是关于宝钗和黛玉的判词。雪下一股金簪——应该是雪下一支金钗。两股簪合在一起才叫钗,雪下一股,还需要一股(估,猜之意)。钗就这样和“估”连在一起了。《十头记》《失头记》都需要猜、估。“雪下一股金簪”还想告诉人们簪和钗都属同一类:首饰,隐喻“首事”,雍正之头的问题。“玉在椟中求善价”,前面已经估摸过了。“钗于奁内待时飞”从字面上看,一支钗在等待腾飞;或者说宝钗等待腾飞;或者说宝钗等待着贾雨村(贾雨村表字时飞)解决什么问题。它隐藏的含义可能有另外两层。一是“猜于连累得是非”,谈论雍正改十为于夺嫡,遭到揭发而至抄家,口舌之祸?二是“钗于殿内待侍妃”,传说吕四娘为复仇选妃进宫,侍寝时杀了雍正,钗就是“首”的暗示,反正“首”上有秘密,这是曹雪芹通过智能的口说的, 第十五回写道——
今智能见了秦钟; 心眼俱开;走去倒了茶来。秦钟笑道:";给我。";宝玉叫:";给我!";智能儿抿嘴笑道:"; 一碗茶也争;我难道手里有蜜!";
——“手里有蜜”,除了暗示“首里有密”外,“手”里也有“密”。 “于”字就在“手”字里,不过多了一横。十头和失头的问题都被“手里有蜜”四个字暗示了。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十 林黛玉和林代吕
林黛玉和林代吕
“玉带林中挂”,林黛玉的名子在书中是这样图画的。
为了讴歌吕四娘,曹雪芹在书中设计了“老学士闲征姽婳词”的情节。他借贾政之口讲述了“姽婳将军”林四娘的故事。当年恒王出镇青州,恒王“好武兼好色”,令一班美女习战斗攻拔之事,其中林四娘“姿色既冠,武艺更精”,恒王让林四娘统辖诸位美女,称为“姽婳将军”。这位恒王后来被“流贼”杀死,文武官员纷纷要献城。“不期忠义明闺阁”,林四娘带领众美女夜袭贼营,力战不支,殉王报国……有人考证,曹雪芹并非杜撰,历史上确有其人其事。林四娘是明末崇祯年间的秦淮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