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的京剧-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京剧的特技
京剧的特技
特技是京剧表演中的亮点,在表演中也是高难度技巧。目地是着重刻画剧中人物的性格,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达到烘托气氛,强化艺术效果的特殊技巧。
(一)宝剑入鞘:多用于武生行当,武生演员将手中的宝剑抛向空中,然后倒背剑鞘,下落的宝剑准确地插入剑鞘中,表现出剧中的角色武艺高强以及性格狂妄、神态自负。
(二)变脸:抹暴眼是由演员用于指抹上预存于眉头和鬓角的墨青,再往眉心、眼眶或鼻翼处一抹,使剧中人物的神色为之一变。吹粉是演员用吹起来的某种色粉,以改变脸色。色粉的藏法有多种,有的藏在演员的手心,有的借助于道具,如《伐子都》中子都见鬼时的变脸,色粉即藏于酒杯之中,借举杯饮酒,用力一吹,脸色顿变。扯脸是演员把事先画好的薄质面具装于头顶,变时一个一个扯下来。开眼是贴脸的手法之一,例如某些“三只眼”的神道,演员在当场把眉心的第三只眼,置于靴尖,在踢脚时用靴尖贴在额上,谓之开眼。
变脸特技以川剧最为著名,京剧变脸是从川剧移植过来的,用当场变脸的特技手法,来表现剧中人物内心思想和感情
(三)打出手:打出手俗称“过家伙”。在台上以一个京剧演员为中心,我们叫他“上把”,另外有几个抛扔武器的京剧演员,我们叫他“下把”,他们之间相互配合,作抛、掷、踢、接武器的特技表演叫做打出手。演员们在打出手时,以挑枪、踢枪、连续起跳踢枪等表现出种种丰富、复杂的特技场面。堪称一绝
关肃霜老师更是在《破洪洲》、《铁弓缘》等剧中,创造了用靠旗杆挑枪和传枪的绝技。
(四)翎子功:翎子,也叫雉尾,俗话就是野鸡的尾巴,尺寸很长,最长的要到二米左右,一般也要到一米四五、一米六七左右。
翎子功即舞动两根插在盔头上的翎子的技巧,俗称“耍翎子”。各个行当都有,其中以小生用得最多,因为凡是头上戴雉尾的小生,一般都是雄健,英武,扮相很英俊,气势很盛的青年角色。用单手或双手操作,依靠头部的摇动加以各种身段的配合,表达喜悦、得意、惊恐、愤恨、忧虑等心理和神态。
耍翎子的技巧有单掏翎、双掏领、单衔翎、双衔翎,及抖翎、摆翎等等。
(五)帽翅功:帽翅功又叫“翅子功”或“耍纱帽翅”。演员以颈部为轴心,带动头上的翅子或上、下摆动,或左、右旋转,或前、后绕圈。表达了剧中人物沉思、矛盾、犹豫、喜悦等情绪。
(六)喷火:喷火也叫吹火,演员口中衔一圆管,管里面装有松香末,外端点火,并向外吹时,就火花喷出。多用于妖魔一类角色。
(七)髯口功:髯口就是胡须,所以髯口功也叫耍胡子,演员把假胡须戴挂在耳朵上。表演中舞弄髯口来展示人物的内心感情。
(八)扇子功:京剧中的扇子,并不是我们乘凉用的扇子,而是特殊的舞蹈道具。舞台上使用的扇子有:大、小折扇、羽扇、鹅毛扇、芭蕉扇等等。
扇子功各个行当皆有此功,但以小生、花旦居多。演员们常借助手中的扇子做出种种动作,以表现人物的感情。基本动作有:转、合、遮、抖、抛等。通过这些动作配合身段,以表现人物情绪,刻画人物性格。
(九)水袖功:京剧服装中袖口缝有一段白绸,我们称它为水袖,水袖功就是利用水袖的舞动来夸张地表现剧中人物激动、悲愤、痛苦等复杂的情感和变化多端的心理。
水袖功的基本要领在于肩、臂、肘、腕、指等部位的配合。熟悉水袖的性能,表演时才能得心应手。
水袖的一些表演作用:
1、扇子:用水袖在脸扇来扇去。
2、行礼:躬身行礼,一只手横着扯起另外一只水袖,表示尊敬。
3、哀痛、用水袖遮面的。
4、拭泪:虚拭泪水。
5、拂尘: 用水袖轻轻掸拂衣服上的灰尘。
6、握手相拥:双方把水袖互相的搭在一起。
(十)手绢功:又叫手帕功,最早源于二人转,多为旦角运用。有四角和八角两种手绢。
主要技法为:里外翻花,里外挽花,抖花、叼绢、踢绢等,即美化舞姿,烘托舞台气氛,又可做刻画人物性格,展示人物内心世界。
(十一)甩发功:生、净、丑等角色在头顶上扎束一绺长发,称甩发。旦角在大头右边分出一绺长发,称发绺,甩发功就是演员通过舞动甩发或发绺表现出人物惊慌、激动、焦急的情绪。甩发功方向有左、右、前、后和绕圆圈等。
(十二)耍素珠:素珠又叫念珠。是僧人挂在脖子上记诵佛号的佛珠。京剧演员通过耍弄素珠,以表现人物的情绪和心里变化。
(十三)耍旗:演员要耍、舞大旗、令旗等各种旗子,以表现舞台中人物的不同心境和情绪。有辅助场景的作用。旗分大旗、令旗、靠背旗等数种。
(十四)耍牙:耍牙用于扮演妖魔一类角色,演员在嘴角左右,各衔獠牙一枚,出场时,獠牙频频颤动,用以表现妖怪的凶猛的面貌。
(十五)椅子功:京剧演员利用舞台上的椅子进行表演,表现人物性格暴躁。
京剧的术语
京剧的术语
B
傍角儿:俗称抓龙尾巴。戏班中的次要演员、乐师、后台服务人员倚傍主要演员而生活。
棒槌:棒槌是一种实心的木棒。是对不懂京剧表演艺术的外行人和对京剧表演一窍不通的讽刺性称谓。
边式:指演员面部化妆清晰,服装穿戴合适、干净、整洁以及身段、动作干净、利落、漂亮。
本钱:京剧演员对嗓音条件的称谓。是演员能否胜任剧中唱和念的决定性条件,也是关系到一个京剧演员能否成为优秀演员的基本条件,所以称为“本钱”。京剧界有把嗓音条件看做最重要的传统。
把场:
由于演员经验不足,由师长在侧幕照顾及把关指点。
C
错报家门:演员将他所演角色的姓和名字报错,叫做错报家门。
吃栗子:因心情紧张或台词不熟,演员在表演中重念、错念台词或者结结巴巴。
D
倒仓:京剧男演员在14岁至18岁期间的变声的生理现象叫做倒仓。倒仓,关系到一个京剧演员(尤其是文戏演员)的艺术生命。
斗:指表演者表演呆板、不生动、不和谐、全身僵而不活。“老斗”指外行,“小老斗”指除次登台者。
底围子:在戏班子里,除主要演员以外,配角和群众角色称之为底围子。
大边:按照传统,以左手为大,旧式剧场方形舞台左边靠近下场门的区域。
小边:按照传统,以右手为小,旧式剧场方形舞台右边靠近上场门的区域。
对儿戏:两个演员在一出戏中扮演相同分量的两个人物。如《坐宫》中的杨四郎和铁镜公主,两个人所扮演戏份相同。
大轴子:被称为送客戏,演出时间长,是折子戏最后出演的一个剧目。
F
分包:一个戏班分两处参加演出。
范儿:京剧演员表演自然、动作娴熟、信心充足、从容不迫、一气呵成的精神状态表演叫做“范儿”。
G
盖口:两个角色对口唱或对口念时,相互衔接处称为盖口。盖口主要是看演员之间默契和配合的程度,也是观众欣赏的重点。
官中:就是公共的意思。凡演员们公用的服装、道具称为“官中的行头”。为主要演员外的所有演员伴奏的琴师和鼓师叫做“官中场面”。
赶包:戏班或演员在某个地方演完后奔赴另一地方参加演出。
跟包:戏班里的主要演员自己配备的琴师、鼓师、后台服务人员。
J
绝活:一个京剧演员独门秘籍,前所未有,另人拍案叫绝的技术。或是他表演的独特之处是其他人模仿不来的,高难度的技巧性表演,称之为绝活。
金钟罩:原指刀枪不入的武功。在京剧表演中讽刺那些只会唱念,不能动刀枪,不能表演武戏的演员。
救场:演出中突然出现失误,同台演员及有关人员及时、果断的采取补救。使演出继续进行。有谚语称“救场如救火”。
L
六场通透:指对京剧六种主要乐器(胡琴、南弦、月琴、单皮、大锣、小锣)的演奏都能掌握。现引申为对某一出戏从各个角色的唱、念、做、打,到全剧的锣鼓经没有不熟悉的。多用作对京剧表演者和伴奏者的赞赏之词。
冷场:由于演员忘词、误场造成演出暂时停止,叫冷场。演出中无论发生什么都不应停止。
临场推诿:指演员接受了演出任务,但临场时以各种理由为借口进行推诿
捋叶子:指京剧演员抄袭别人表演中的某个唱腔或某个身段并加以运用叫做捋叶子。
M
马前:为了使演出快些结束,加速演出速度的术语。相对的术语是马后。
马后:通常是由于需要出台的演员未到或扮戏未完成,所以台上的演出只能放慢速度。以达到延长时间的目的。相对的术语是马前。
铆上:指京剧演员在台上把个人的能力毫无保留的表现出来。
帽儿戏:也叫开锣戏。演出中的第一出戏。旧时均为情节简单的戏。现在大多是能活跃观众情绪的风趣剧目。
冒场:和误场相反。在演出时;某演员过早的出现在舞台上。
N
内场:舞台上桌子后面的区域。
外场:舞台上桌子前面的区域。
P
皮儿厚指戏的情节进展缓慢,戏中最精彩的部分像肉馅一样被厚厚的皮儿包裹着一样。另外,有些戏剧情复杂,头绪纷乱,也称之为皮儿厚。
票友:非职业性的京剧演员和乐师。
碰头彩:又称碰头好。演员刚出场,观众就热烈喝彩、掌声雷动。赢得碰头彩的演员都是知名度较高的名角。
Q
怯场:年轻演员初次登台经验不足、临场心慌难以控制。演出造成影响。
S
四梁四柱:指戏班子中除主演外各个行当的重要演员,在戏中扮演重要配角,好像我们房屋中的房梁和支柱。所以用“四梁四柱”来比喻他们。
死脸子:指演员面部表情死板、呆滞、没有生气。死脸子是京剧表演的大忌。
实授:指京剧演员完整的得到师傅传授的表演经验、细节、门道和奥妙叫做实授。
雨盖:雨盖是雨伞的代用词。因为饿戏班最忌讳“散”字。“伞”与“散”有谐音,所以遇“伞”字,都用“雨盖”这两个字代替。
T
掭盔:演员在演出时,脱落盔头、发网。
台风:是京剧演员在表演中,显示出来的气度和风度。是塑造生动形象的重要一环。好的台风不仅能使观众有兴味地欣赏下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好演员一出台就能拢住观众的神儿”,这就是台风。
台柱子:即戏班或一台戏中的顶梁柱、支撑全局的演员。
W
文武昆乱不挡:即戏路宽广的全能演员。指京剧演员不论文戏还是武戏,昆曲还是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