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花之语 >

第14部分

花之语-第14部分

小说: 花之语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段苁虏灰选
  此谓花萎后尚有莲蓬、翠叶争胜的佳景。接着云: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结论云: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好一个“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推崇若斯,蔑以复加矣!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字茂叔,号廉溪,曾写有著名的《爱莲说》,内有“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之君子者也”等赞辞,遂被后世推为荷花的守护神。李渔上述宏论一出,想来其神位不虑后继无人了……若神职与凡间一样也有更替的话。这两篇名文,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之中,广为传播。
  荷花,简称荷,别名甚多,曰:莲、莲花、芙蕖、芙蓉、水芙蓉、草芙蓉、菡萏、水华、水旦、水芸、水芝、泽芝、玉环、溪客、浮客、静客、六月春等。其中,“玉环”乃唐明皇宠妃杨太真的小字,何移至此花名下?原来,唐开元天宝年间,一日,太液池千叶白莲盛开,明皇手指杨贵妃对左右说道:千叶白莲又怎能同我这会说话解人意的花儿相比呢?后人遂反过来用杨妃乳名“玉环”雅称荷花。此外,廉溪先生的“花君子”,亦是人所认同的荷之嘉名。
  荷花的中心原产地在中国,这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专家们根据我国考古的新发现一致得出的结论。1973年在浙江余姚县距今七千年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掘出荷花的花粉化石,同年,在河南郑州市距今五千多年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又发掘出两粒炭化莲子。而此前人们总以为印度是荷花的原产地,中国的荷花是由印度传入的(直至今天,许多读物仍拾此老生常谈,未加以纠正),这实在是一个历史的误会。
  在我国,荷花很早就见于载籍了。《诗经·陈凤》曰:“彼泽之陂,有蒲与荷”、“彼泽之陂,有蒲菡萏”,《郑风》曰:‘山有扶苏,隰有荷华”,《楚辞·离骚》曰:“芙蓉始发杂芰荷,紫茎屏风文绿波”,说明秦以前,从南到北的水乡泽国,荷花已是处处可见。植物学上,荷花系睡莲科多年生宿根水生草本。花开于农历五至八月,有单瓣、多瓣、重台、干瓣等花型,色为深红、粉红、白、淡绿或复色,花大色丽;尤其是其中的千瓣型,唯中国所独有,花托因变态而生出多个花心,二心者称并蒂莲、并头莲,三心者称一品莲、品字莲,四心者称四面莲、四面观音,五心者称五子莲、绣球莲,自古被奉为花中珍品,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因此,帝王宫苑中天然或人工开凿的池塘,荷花就成了必不可少的点缀。春秋时期,吴王夫差阖闾城馆娃宫的玩花池(又称浣花池)、汉代御苑桂台以北的淋池、三国魏宫的芙蓉园池、西晋东宫的玄圃池、南朝乐游苑的御池、隋东都洛阳西苑的御池、唐长安大明宫的太液池、宋元丰年间落成的掖庭水殿、元代的上苑海子、明清时西苑三海、颐和园昆明湖、圆明园福海及承德离宫避暑山庄御池等,均栽有荷花,且多是名品或异品,以供帝王后妃们的赏玩。这是有史可查的。(见插图16)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十七、笑摘荷花共人语……唐·李白(2)
荷花潜根于水下,敷荣于水面,与诸花大异其趣,故《彦周诗话》曰:“世间花卉无逾莲花者,盖诸花皆?##逊缗眨懒ǖ靡庥谒拢淝辶顾浜梢段藁ㄊ币嘧韵阋病!敝岛苫ǹ胖保患ねひ痪ィǘⅲ贤蟹蓟掠低乓叮虽接埃鬈靶瓜悖娜嗣峭攵跃档募讶恕⒊鲈〉拿琅⒘璨ǖ南勺幼鞅龋烂疃蜗螅校患?/p》妖烧压红紫,来赏玉湖秋。亭亭水花凝伫,万解冷香浮。
  初讶西风静婉,又似五湖西子,相对更风流。翠涧宝钗滑,重整玉搔头。(元·胡祗遹《水调歌头·赏白莲招饮》)
  这是比之于西施;
  素肌不污天真,晓来玉立瑶池里。亭亭翠盖,盈盈素靥,时妆净洗。太液波翻,霓裳舞罢,断魂流水。甚依然旧日,浓香淡粉,花不似人憔悴。(宋·吕同老《水龙吟·白莲》)
  这是比之于杨玉环;
  洛神仙步凌波,袜罗不染珠尘碎。银河小影,玉奁娇语,未应无意。解佩褰裳,相思只在,美人秋水。(清·张祖同《水龙吟·秋荷》)
  这是比之于洛神。此外,还有作比娥皇、女英、毛嫱、卓文君、大乔、小乔、湘妃、姑射神女、华山仙子、麻姑、嫦娥、龙女、水宫仙子等等(若读者有兴,自可寻检开出更长的名单),大有毕集天下尤物于其一身方肯罢休之势,倘这些美人地下有知,这些仙子天上有灵,大概也会妒嫉不平起来。
  荷花全身各部位有不少专名。中国古代的第一部词典《尔雅》释云:荷茎称“茄”,叶称“蕸”,花称“菡萏’,根称“藕”,藕芽称“蔤”,莲蓬称“莲”,莲子称“的”,莲心称“薏”。不过,其中一些名称早已不为人所知所用了。荷的全身都是宝,除了可供观赏外,藕、莲蓬、莲子、莲叶甚至莲花皆可食用。
  藕与莲子:食法甚多。由于是家喻户晓的食物,这里从略。
  莲蓬:青熟时可以生食,清香爽口。宋代林洪《山家清供》载有一种熟食法:“莲花中嫩房去截底,剜穰,留其孔。以酒浆、香料和鱼块实其内,仍以底坐。甑内蒸熟,或中外涂以蜜出楪。”这道菜名为“莲房鱼包”,读者不妨可以试试。今天,我国的食谱中有此仿宋菜。
  莲叶:广东东莞人利用其叶所特有的香冽味,包以粳米,杂鱼肉诸味,蒸熟后表里香透,作为小吃,名曰荷包饭。见载于清初屈大均撰《广东新语》。此吃法一直延续至今。清代民间还将新鲜莲叶洗净煎汤,加粳米、冰糖煮成荷叶粥,甘香可口,清凉解暑,有时亦作饮料服用。
  莲花:清代乾嘉年间寺院素食中,除了果子外,开始有以花叶入馔的,其中之一就是将荷花瓣烹制加工后上席。据曾在清宫中服侍慈禧太后的女官德龄所撰写的回忆录《御香缥缈录》说:“荷花的花瓣也是太后所爱吃的一种东西,在夏季里,常教御膳房里采了许多新鲜的荷花,摘下它们最完整的瓣来,浸在用鸡子调和的面粉里,分为甜咸两种,加些鸡汤或精糖一片片的放在油锅里炸透,做成一种极适口的小食。”这种吃法很可能受自于寺院饮食文化的影响吧。
  莲花可以点茶,其方法与一般的以花拌茶不同,而是将茶纳入未采摘下来的莲瓣之中,可谓别出心裁,见明屠隆《考槃余事》:“于日未出时,半含白莲花拨开,放细茶一撮,纳满蕊中,以麻皮略扎,令其经宿,次早摘花,倾出茶叶,用建纸包茶焙干。再如前法,随意以别蕊制之,焙干收用。”《贮香小品》亦有类似介绍。
  莲花可以制酒。北宋已流行。《叩头录》曰:“六月持莲花,制碧芳酒,调羊酪,造含风鲊,皆凉物也。东坡诗:‘请君多酿莲花酒。’”明高谦《遵生八笺·饮馔服食笺》谈到莲花制曲的方法:“莲花三斤,白面一百五十两,绿豆三斗,粳米三斗,俱磨为末,川椒八两,如常法造踏。”清代的莲花白酒最著名声,始创于明万历年间,它采用万寿山昆明湖所产白莲花,用其蕊入酒,再配以黄芪、当归等数十种中药材蒸炼酿制而成,原是宫中御用秘方,后流入民问。今天,莲花白酒是北京葡萄酒厂生产的中国优质酒之一。
  作为可食用的重要经济作物,江南一带每年农历六七月的莲子、八月的莲藕成熟之日,荷农就要泛舟采莲子。但见许多农家女子摇橹荡浆,轻舟泛波,碧衣红裙,莲歌阵阵,这成了夏秋时节民间的一大景观。(见插图17)请看萧衍《采莲曲》: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十七、笑摘荷花共人语……唐·李白(3)
游戏五湖采莲归,发花田叶芳袭衣。为君侬歌世所希。世所希,有如玉。江南弄,采莲曲。
  李白《采莲曲》:
  若耶溪傍采莲女,笑摘荷花共人语。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踯躅空断肠。
  皇甫松《采莲子》二首:
  菡萏香连十顷陂,小姑贪戏采莲迟。
  晚来弄水船头湿,更脱红裙裹鸭儿。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李珣《南乡子》:
  乘彩舫,过莲塘。棹歌惊起睡鸳鸯。带香游女偎伴笑。争窈窕,竞折团荷遮晚照。
  欧阳修《蝶恋花》:
  越女采莲秋水畔。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鸂鶒滩头风浪晚。露重烟轻,不见来时伴。隐隐歌声归棹远。离愁引著江南岸。
  上录皇甫松《采莲子》之二末句“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运用了双关隐语,即用同音而不同义的字把所要表达的意思掩盖起来:“莲子”隐“怜子”之义,换成今天的话,就是变着法儿说“我爱你”。这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为擅长的手法,对后来的文人诗影响很大。皇甫松这支曲子即是仿乐府的上乘之作。表达男女间的情爱,荷花是语言中采用谐音方式最多的事物了:莲隐怜,藕隐偶,丝(藕丝)隐思(上引欧阳修词中的“芳心只共丝争乱”即用此法);这在民歌中常能见到。荷花的谐音还广泛运用于工艺、绘画之中。古代的富贵人家有一种做工考究的斗帐,顶端往往安有仰开的金莲花,四角亦饰莲花并垂羽葆流苏。这莲花就是以其隐义对床帐的主人和主妇双宿双飞、恩恩爱爱生活的美好祝愿。唐宋时期,织物的艺术纹样多印成芙蓉、桂花、万年青三物,以表示“富贵万年”;明清时期则多印成莲花、鲤鱼,表示“连年有余”,或印成鸳鸯、芙蓉,表示“一路荣华”等,这都成了吉利祥瑞的象征。(见插图18)
  古人好风雅,有这么两则关于荷花的典故聊备一观。一是“碧筩杯”,出自《酉阳杂俎》:“历城北,有使君林。魏正始中,郑公慤三伏之际,每率宾僚避暑于此,取大莲叶置砚格上,盛酒二升,以簪刺叶令与柄通,屈茎上轮菌如象鼻,传噏之,名为碧筩杯。”一是“莲笠”,出自《六砚斋笔记》:“莲初出水,为骤雨所霖辄中夭。因出新意,剪荷叶,线缝作兜鍪状,名曰莲笠。雨则遍覆之,较锦帐覆牡丹尤为韵致。”
  人们爱莲,爱得如痴如醉,竟发奇想,为之作诞,说荷花生于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当然毫无根据,不过老百姓却信以为真。清朝的苏州,每逢是日,画船箫鼓,竞于葑门外二里许的荷花荡,以观荷纳凉。夏季多雷多雨,有时傍晚一阵大雨,游人被淋得像落汤鸡般,甚至狼狈到赤脚而归,故俗有“赤足荷花荡”的谚语。这在顾铁卿的《清嘉录》卷六中有很生动的描写。康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