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可以这样写的-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他诸侯国也陆续赶到,带来了军队,带来了马车。一下子军队的总人数超过了10万,马车也达到了四千辆。
每次大战前,军前誓师那是必不可少的,为的是鼓舞士气,毕竟打仗这玩意,会死很多人的。
只见武王右手拿着黄色的大斧,左手拿着牛尾鞭,在军队面前,历数商纣的条条罪行,说自己是奉上天旨意,父亲之命,灭商是义不容辞之事,然后说些勇敢杀敌有奖,胆小退后必严惩之类的话。
誓师完毕,大军士气高涨,冲向商都朝歌。
还没冲到朝歌,他们发现了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四,垂死挣扎
周军重兵压境,商纣王在干什么呢?
商纣王此时如一只惊弓之鸟,在朝歌里惶惶不安。真没想到,周国你小子,竟敢在太岁头上动土。当他知道这次来犯的军队超过十万人的时候,开始不安了,看来,他们是有备而来的。后悔啊后悔,悔不该滥杀忠臣,悔不该放了西伯昌。
现在不是后悔的时候,现在是应该怎么办?
怎么办!怎么办!
商纣不愧是商汤之后,惊慌一阵后,安静了下来。看来,唯今之计,是组织好兵力,跟周武王他们大决斗,说不定能把他们打跑,顺便把周武王的人头也带回来给自己的家人看看。
于是,商纣除了调动自己全部军队外,还把平民,囚犯、奴隶、战俘全部武装起来,反正能够打仗的就全都抓起来编入军中,史记记载,共集合了七十万人。(我认为不太可信,十七万还差不多,因为在当时,不可能一下集合这么多人)。
不管是七十万也好,十七万也好,反正在人数上,是远远超过周军的。难怪周军冲向朝歌,看见朝歌里面走出密密麻麻的商军时,会突然感觉害怕。
著名的牧野之战正式开始。
五,牧野之战
当周军看见密密麻麻的商军出来时,有些害怕,乍一看,最起码有二十万人之多,数倍于自己,这仗怎么打?
但投入战争后,他们惊喜的发现,这些人很多都是纸老虎,三两下就能够把敌军杀死,这不奇怪,这些临时抓来的替死鬼,没有经过任何训练,上战场打仗,还不是来送死。
打着打着,这些人不干了,凭什么给你商纣卖命啊,还不如回家种田去呢,也不知道是谁带的头,逃的逃,散的散,逃走了一半人。甚至还有些人,拿起武器,掉转头来,跟商纣的正规军对着干,想必是看清了形势,想立点战功,捞点好处。
这么一来,形势来了个大逆转,剩下来的商军,无力抵抗,也纷纷逃命,牧野一战,商军彻底战败。
六,商纣之死
商纣眼看大势已去,知道自己是必死无疑,为了不死得痛苦,他逃回了朝歌,选择了自杀。
史记记载,说商纣王是登上了鹿台,穿起了镶有珍珠宝玉的衣服,引火自焚而死。可见商纣临死之前,还不忘荣华富贵,要死得光彩。
至于他的那位红颜知己—宠妃妲己是怎么死的,史记没有记载,有人说是上吊自杀,有人说是给周武王的一位重臣抓去做了小老婆。
而商朝,随着商纣的自杀,而宣告结束。
第十三节 灭商建周
一,武王建周
牧野之战,周军大获全胜。这场战争,标志着商王朝的最后终结。
武王率领军队,顺利攻进朝歌。他给自己的将士下了死命令,进城以后,不准滥杀无辜,不准强奸抢劫,触犯者,一律处斩。
所以,大军进城后,并没有发生大的混乱。城里居民对商纣历来不满,如今商纣倒台,也多有归顺的意思,有些人还兴高采烈,夹道欢迎呢!
武王带兵闯入王宫,没有发现商纣的踪影,经一番搜寻,才在鹿台看见了商纣的尸体,此时的商纣,已经被烧得不成人样,但并没有烧成灰,大概是火力不够的缘故吧。
武王仍不解恨,对着商纣的尸体射了三箭,并用斧头把商纣的头砍下,悬挂在大白旗,立在鹿台之上。
武王站在鹿台最高处,天下诸侯都赶来参拜,周王朝正式建立,定都镐京。
二,几件好事
武王灭商建周后,做了几件好事,这几件好事有褒有贬,有让后人赞扬的,也有对周朝构成危害的,是哪几件好事呢?
第一件好事,以殷治殷。
就是放商纣的儿子武庚一马,不但不杀他,还给他领土,封为殷侯。这是武王采取的新政策,叫做“以殷治殷,分而治之”。目的呢,是为了安抚殷商遗民,安定民心。商纣虽然已死,但商朝历经五百多年的发展,旧势力还是非常庞大,如果强行霸占他们的土地,他们可能会造反。武王心里也明白这一点,他要的是商纣的脑袋和一个新的朝代,而不是要他们的领土,所以叫商纣的儿子继续管理商朝遗民。
可是后来想想,自己是武庚的杀父仇人,难保武庚以后不带兵造反,报杀父之仇,为了预防万一,他派自己的弟弟叔鲜,叔度留在朝歌,名义上是辅助武庚,实际上就是监督武庚的一举一动。
武王的担心不是多余的,虽然采取了防范措施,但在他死后不久,他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武庚还真的造反了。
第二件好事,重修比干墓。
比干是因为指责商纣的过失而被商纣处死的,比干死后,自然得不到厚葬,草草掩埋就是。武王很敬佩比干的为人,不忍心一代忠臣孤零零躺在乱葬岗上,就为比干选了一处风水宝地,隆重厚葬,是为比干墓(位于河南卫辉市)。
第三件好事,释放箕子。
箕子装疯卖傻,本想可以逃脱商纣的残害,但仍被关进大牢,吃了几年牢饭,比起比干他们,箕子算是幸运的,因为他起码还活着。也不知道在牢房里住了多少年,箕子被一帮不认识的卫兵押着走出牢房,多年不见天日,刺眼的阳光让他睁不开眼来,等他慢慢适应,睁开眼看到的第一个人,是武王。
武王对这个蓬头垢面的箕子,早有所闻,也很敬重他的才干,就让他官复原职,并给了他一块封地,据说,这块封地在如今的朝鲜境内。
第四件事,开仓济民。
武王攻进朝歌后,当务之急,就是马上派人驻守鹿台和钜桥。早就听说商纣非常富有,但到了鹿台和钜桥一看,还是让武王目瞪眼呆,一箱箱的珠宝,一袋袋的粮食,堆满了鹿台和钜桥。据说武王动用了好几十部马车,才把这些珍宝拉回镐京去,至于粮食,武王就派人分发给灾民,图个好名声。
第五件事,这是件大事,影响深远,就是论功行赏。这是件很平常的事,打了胜仗,建立了新王朝,说什么也要犒劳犒劳那些出生入死的功臣。不平常的是,这次奖赏的东西很诱人,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东西,那就是土地。据说,武王共分出去七十一块土地,造就了七十一个诸侯国,并且明确规定,这些诸侯国可以拥有自己的军队,可以世代传承下去,可以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又在自己的封地里分封士,这样自上而下统治人民。
在当时来说,武王实行的封邦建国方略,相对于商朝那种原始小邦林立的现象来说,显然是一个进步。它确有统天下于一尊的意义,在当时起到了巩固和加强全国统治的作用。
但他没有想到的是,很多年以后,这些诸侯国会不断壮大,甚至超过自己,最终把自己亲手创建的周朝灭掉。
第十四节 武庚之乱(一)
一,成王继位
周武王灭商建周后,在位仅仅两年,就突然驾崩。没办法啦,要怪就怪他老爸命太长,活到了九十多岁,才把位子传给他,等他当上周王时,已是高龄人士,少说也有六七十岁了。能坚持把商朝灭掉,就算他不枉此生了。
武王一死,太子姬诵继位,是为周成王。这周成王,却是个十二岁小孩,这就叫人有点摸不着头脑了。周武王六七十岁病逝,他怎么会有个十二岁的太子,看来只能这么解释,要不是武王晚婚晚育,要不就是这个太子是武王最小最小的一个儿子。
成王年幼,再加上建周不久,还有很多不安定因素存在,朝基不稳,他一个小孩子,有何能力担当如此大任,这是件令周朝大臣们极为头疼的事。不过还好,在没有吃头痛药的情况下,他们的头不疼了,因为有一个人站了出来,愿意暂时掌管国家政权,辅助成王治国。
敢担当如此重任的人,肯定是个不简单的人,没错,这个人德高望重,声名显赫,他就是周公旦,又名周公。我们常说的梦周公,周公解梦的这个周公,就是这位仁兄了。
周公何许人也,他可厉害了,是西周初期非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后来还被人尊为儒学奠基人,就连孔子,对这位前辈,也是非常尊敬。
周公是文王的第四个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是周家除了文王和武王之外,又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他在灭商建周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武王在论功行赏时,对这位弟弟也是特别关照,给了他好大一块封地,是为鲁国(今山东曲阜)。
周公在自己的封地鲁国当上国君后,本认为可以过上逍遥的日子,甚至还有退休的打算,把自己的国君让给自己的儿子伯禽,自己云游四海去。但没来得及提出,他的哥哥武王就死了,留下了年幼的侄子成王和刚刚建立的周王朝。
周朝根基未稳,国不可一日无主,作为周家一份子,周公义不容辞,打消退休的念头,把国君让给伯禽,自己回到了镐京,当上了摄政王。
只有他,才有这个份量,担当如此重任。
但他万万没想到,他一心一意为周家贡献,却引来了一场祸乱。
二,武庚的处境
这场祸乱的源头,来自东方的商朝旧都朝歌,商纣的儿子武庚。
武庚算得上是个悲剧人物,生不逢时,还没来得及坐上王位,他老爸商纣就把本来应该属于他的江山送给了周家。
于是,除了朝歌这块地方外,朝歌外面的世界都改姓周而不姓商了。
这武庚真的郁闷死了,本来自己家要什么有什么,热闹非凡,自从姓周的人家来过自己家一趟后,奇珍异宝没有了,粮食没有了,漂亮的宫女也没有了。留下的只剩下空荡荡的王宫和一个徒有虚名的衔头—殷侯。
这殷侯当得确实不怎么样,要权没权,要钱没钱,还时不时要应付周家人的突击检查,搞得自己神经兮兮。
但武庚不亏是帝王之后,这脑子,比一般人要好使。
三,叔鲜和叔度
经常到武庚家搞突击检查的是两个人,一个叫叔鲜,一个叫叔度,因为叔鲜的封地在管,叔度的封地在蔡,所以叫他们为管叔鲜和蔡叔度。他们是兄弟俩,都是周家人,是武王的两个亲弟弟。
这兄弟俩,受了武王的重托,他们的工作是监督和管制武庚,预防武庚叛乱。谁会想到,在武王死后不久,这两位本来用来监督武庚作乱的弟弟,既然会跟武庚合作,共同叛变。
不过刚开始的时候,他们还是尽职尽责的,时不时从自己封地跑到武庚家里,搞搞突击检查,检查的项目是看武庚有没有组建军队,有没有对武王不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