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的人情脉络-第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爬翁”启发他写小说:鲁迅与钱玄同
鲁迅与钱玄同是浙江籍同乡,一个是绍兴人,一个是吴兴人。他们都曾留学日本,只是鲁迅早于钱玄同四年。1906年鲁迅第二次到日本时,钱玄同刚刚来到日本留学。1908年,主持《民报》的章太炎,利用业余时间开办国学班,给留学生们讲授中国的传统文化。鲁迅和钱玄同都拜章太炎为师,成了同窗好友,结下了志同道合的友谊。钱玄同性格活泼,他们在一起交谈时,说到激动处,钱玄同总是在榻榻米上爬来爬去,因而鲁迅给他取了个绰号叫“爬翁”,可见他们间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
鲁迅回国后于1912年到*任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不久又被任命为*佥事。他每天很轻松地处理完公务之后,无事可干。尤其是回到绍兴会馆的住处,更觉得心性寂寞。于是他就用抄录古碑帖来打发时光。有一天,钱玄同来绍兴会馆来看望学友鲁迅,见他正在抄录碑帖,就问他:“你抄这些碑帖做什么?”鲁迅回答说:“不做什么,消磨时间而已。”钱玄同当时刚刚参加了《新青年》的编辑工作,立时想到请鲁迅给杂志写点东西,就说:“你给《新青年》写点文章吧!”钱玄同的话引起了鲁迅的思考,沉默了一会儿,鲁迅突然说道:“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钱玄同突然感到鲁迅在思索更深层次的问题,就说:“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这样,在钱玄同的启示下,鲁迅创作了小说《狂人日记》,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由此而不可收,相继发表了十几篇小说,使得鲁迅成为新文学的领袖。后来鲁迅也参加了《新青年》的编辑工作,钱玄同与鲁迅并肩战斗,发表了很多批判旧文化,倡导新文化的犀利文章,他们观点一致,同仇敌忾,来往密切,意气相投,成为携手战斗的战友。
1925年的“女师大风潮”期间,鲁迅在北大和北京女师大任教,与钱玄同成了同事。在反对章士钊、杨荫榆和陈西滢的斗争中,鲁迅与钱玄同都在《对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宣言》上签了名,他们步调一致的友谊似乎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然而,在“女师大风潮”过后,鲁迅离开北平南下厦门,他们则不像同在北平时经常联系了。
1927年10月鲁迅到上海定居后,专事文艺创作和革命文艺运动。鲁迅的思想转变引起了钱玄同的不满,他们在思想上开始产生隔膜。1929年6月鲁迅回北平探亲时,在老师章太炎那里遇到钱玄同。这时他们已经话不投机,意气不投了。因为一句话两人竟然当着老师的面争得面红耳赤。不久之后,钱玄同到孔德学校去,见到鲁迅正在那里。两人见面,无话可谈,都显得很尴尬。突然钱玄同见到桌上有张署名“周树人”的名片,他就随口问道:“你又用三个字的名片啦?”鲁迅却冷冷地回答:“我从来不用四个字的名字!”钱玄同一听这是针对他常用的笔名“疑古玄同”而发难的,一言未发,拔腿就走。
鲁迅之所以这样冷漠地对待好友钱玄同,主要是因为钱玄同对鲁迅参加左翼文艺运动不满;鲁迅则认为钱玄同是站在资产阶级*主义的立场上空谈革命,喜作惊人之语,而不想干实事。
1932年鲁迅再次返北平省亲时,钱玄同竟然公开声明他不认识鲁迅,阻挠鲁迅到北师大演讲。当时钱玄同在北师大担任国文系主任。学生们听说鲁迅回到北平,想邀请他来校演讲,但不知鲁迅住在哪里,便去问钱玄同。钱玄同一听就气急败坏地说“我不认识鲁迅!”学生们决定自己去请鲁迅,钱玄同威胁学生们说:“要是他来演讲,我就辞职!”学生们没有理钱玄同,请来鲁迅演讲,钱玄同为此很生气,但也没有兑现诺言:辞掉系主任的职务。到此,过去的同窗、同事和战友,已经成为陌路人了。
txt小说上传分享
同声相应的作家:鲁迅与茅盾
1920年年底,商务印书馆为了适应五四运动的新文化潮流,决定改组《小说月报》,责成编译所所长高梦旦来做这件事。他就交给该刊“小说新潮”的编辑茅盾来完成,并要求1921年1月出版该办的第一期。茅盾立即着手组稿。他早就读过鲁迅和周作人的文章,可是与他们素不相识,苦于无法与他们取得联系。于是他想到了王统照,他曾经给王统照在《小说月报》上发表过作品,就写信给王统照,请他帮忙组稿。
几天后,茅盾突然收到一个叫郑振铎的人的来信。他们也是素昧生平,郑振铎自我介绍说他是王统照的好朋友。他们由周作人牵头正在组织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希望他能参加。这样,茅盾就与周作人、鲁迅取得了联系,彼此间的往来也越来越多。鲁迅多次为《小说月报》提供稿件,支持茅盾的工作。像他的小说《端午节》、《社戏》、《酒楼上》等都是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的。茅盾曾就《小说月报》的革新和编辑问题,多次与鲁迅磋商。特别是在反击“礼拜六派”的斗争中,鲁迅、郑振铎、周作人都发表文章,给予茅盾很大支持,使得原本是鸳鸯蝴蝶派的《小说月报》,改革为文学研究会作家的创作阵地。这是一次文学革命,对近代新文学史具有划时代的开导作用。
附带说一下,“文学研究会”成立时,鲁迅在*任职,根据北洋政府的《文官法》的规定:政府官员不能和社团发生关系。因而鲁迅没有参加“文研会”,但他对“文研会”的工作还是很支持的,周作人起草的《文学研究会宣言》,就是经鲁迅审阅后才公布的。
鲁迅与茅盾的第一次见面,是在1926年,鲁迅去厦门大学任教时,路过上海,郑振铎在“消闲别墅”为鲁迅接风,邀请茅盾作陪。因为鲁迅来去匆匆,他们没有来得及深入交谈,第二天鲁迅就离开了上海。第二次见面是在1927年10月12日。此前的一天傍晚,茅盾夫人孔德沚告诉他,鲁迅搬到*里23号,我们家的前门正对着他家的后门。茅盾本想去拜会鲁迅,可是当时大革命失败后,他秘密来到上海创作小说,生怕暴露身份,也担心为鲁迅招徕麻烦,就没敢贸然拜会他。不料,几天后,鲁迅在周建人的陪同下,来登门看望茅盾。茅盾感到喜出望外,鲁迅是知道他通缉令在身,行动不便,特来拜会的。这次见面,他们交流了很多时政消息,还彼此介绍了自己的创作打算。鲁迅表示要在上海定居下来,专事写作。此次会见之后,茅盾写了篇《鲁迅论》,以“方璧”为笔名在11月号的《小说月报》上,并以此表示对鲁迅来上海的欢迎。这是中国文坛上第一篇全面评论鲁迅的长文,反映出茅盾是鲁迅的最早的知音。
1930年4月,茅盾从日本回到上海。不久,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一度担任“左联”的执行书记。从此,茅盾和鲁迅的联系更为密切,他们并肩战斗,从事革命文艺活动和社会斗争。1931年,抗议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政策,鲁迅和茅盾等发表了《为国民党屠杀大批革命作家宣言》;1932年2月,发表《上海文艺界告世界书》和《为日军进攻上海屠杀民众宣言》;同年5月,日本革命作家小林多喜二被害的消息传来,鲁迅和茅盾等8名作家联名发起为小林遗族募捐。
1934年9月;茅盾协助鲁迅创办《译文》杂志,为进步文学的翻译事业开拓了新路。1936年2月的一天,茅盾到鲁迅家去谈别的事,临告别时,鲁迅说史沫特莱昨天来访时告知,红军胜利到达陕北了,并建议拍一个电报到陕北表示祝贺。鲁迅征得茅盾的同意,委托史沫特莱给陕北拍了一封祝贺胜利的电报:“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人类和中国的将来。”
鲁迅逝世时,茅盾正好回乡看望母亲。接到电报时,正值他的痔疮发作,不能乘车或乘船。等到出血略止,回到上海时,丧事已完毕。他的妻子孔德沚参加了鲁迅治丧委员会的工作,鲁迅用的西式棺材就是孔德沚陪着宋庆龄选购的。
胡适爱才,一厢情愿:翁文灏与胡适
翁文灏,字咏霓,浙江鄞县(今宁波)人。我国现代地质学的奠基人之一。1902年考中清朝秀才,清朝末年到比利时留学,于1912年获得比利时鲁凡大学地质学博士。他是我国的第一个地质学博士。1913年年初回国后,在北洋政府农商部地质研究所工作。1916年由我国地质事业的创始人章鸿钊牵头组建地质调查所,丁文江担任所长,翁文灏参与其中,并于1921年接替丁文江担任所长。1920年翁文灏兼任北京大学博物系教授。后又担任清华大学地质系主任,兼任代理校长。
胡适与翁文灏相识是由丁文江引荐的。丁文江虽说是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的地质系毕业,但他思想活跃,学识广博,热心于社会活动,与胡适过从很密切。胡适对自然科学也很有兴趣,地质调查所的一些科学活动,他经常参加。这不只加深了与丁文江的友谊,还与翁文灏也相熟起来。1922年胡适与丁文江等朋友创办《努力周报》时,他们的联系更多了。胡适曾在《努力周报》上发表文章,高度称赞了丁文江、翁文灏等人为中国地质科学的学科建立做出的贡献。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胡适邀集丁文江、蒋廷黻、傅斯年、翁文灏等几个朋友,发起成立《独立评论》社,由这个社的成员每人捐赠月薪的百分之五,作为基金,共计筹集4200元钱,作为出版费用。这个刊物共出版了50多期,在合作中胡适与翁文灏的友情日益深厚。1934年翁文灏遭遇车祸后,胡适十分关切,不仅给南京政府的要人写信,请求大力抢救治疗,还在《独立评论》上托名发表言论称:翁咏霓是国家的瑰宝,“人世所稀有”,“是五十条生命换不来的”!这种言论足以说明胡适非常看重翁文灏,他们的关系也是异常密切的。
后来,翁文灏受到蒋介石的重用,出任民国政府行政院秘书长。胡适认为翁文灏从政很有前途,他曾在一篇文章中,畅想在二十多年后的民国57年(1968)的*,为80岁的大总统翁文灏举行盛大祝典。1948年翁文灏被任命为行政院长,胡适闻讯立即表示祝贺和支持。他希望翁文灏“用多年来积学的精神和方法,开中国政治上的新风气,打倒空谈、不科学的空谈”。他认为翁文灏“兼有科学知识与行政经验,我们很希望在他领导下,对专家的政治,得到特别的注意与提倡”。翁文灏上任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发行金圆券,结果没有能抑制物价飞涨,六个月后就下台了。国民党撤离大陆后,胡适去了美国,翁文灏则到了法国。
1950年美国的一些大学、研究机构的邀请翁文灏赴美,胡适得知这个消息很高兴,准备亲自去迎接他。不过,翁文灏却没有去美国,而是回到了中国大陆。这种选择则意味着他们间早就存在着思想分歧,胡适只不过是一厢情愿而已。
是挚友,也是诤友:洪深与郑正秋
洪深,人称“洪老夫子”,学名洪达,字浅哉,号伯骏。于1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