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文化人的人情脉络 >

第2部分

文化人的人情脉络-第2部分

小说: 文化人的人情脉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光耀史册的黎氏兄弟:黎锦熙与黎锦晖(1)
湖南是个人才辈出的地方,古往今来,涌现出很多杰出人才。单就湖南湘潭县的石潭坝乡长塘村来说,就有一个书香门第——黎氏家族,膝下的八个孙儿个个都有出息,都是在现代历史上颇有名气的人物。
  黎家的祖父黎葆堂,是举人出身。他的儿子黎松安是秀才出身。黎松安和他的妻子黄赓,生了八个儿子:老大黎锦熙,老二黎锦晖,老三黎锦曜,老四黎锦纾,老五黎锦炯,老六黎锦明,老七黎锦光,老八黎锦扬,被称为“黎氏八骏”。
  黎松安是个思想开明的知识分子,为了让这些儿子得到很好的教育,他辞官不做,回到家乡办起了一个新型学校——长塘杉溪学校。这个学校不只是讲授《四书》、《五经》,还传授算学、格致、博物、音乐和美术等新型课程。黎氏八个兄弟在这所新型学校里,接受了很多新知识、新学问,也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的进取精神。这就为他们卓有贡献的未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哥黎锦熙,字劭西,号鹏庵,生于1890年,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1911年毕业于湖南优级师范学堂。早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毕业后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任国文教员。1915年被聘为*教科书编员,到北京任职。从1920年开始在大学任教,先后在北京女子师大、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师大等校担任国文系教授、主任等职。
  黎锦熙是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的老师。北平解放后,毛泽东从西柏坡来到北平,听说黎锦熙还在北京师大任教,十分高兴,就驱车到和平门外的北京师大去看望老师。他们相别30年,今日相见,都很激动。这天中午,毛泽东自掏腰包让工作人员叫来了两桌酒席,款待老师和几位知名教授。此后,毛泽东还邀请黎锦熙参加了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议由黎锦熙和吴玉章、范文澜、成仿吾、马叙伦、郭沫若、沈雁冰等七人,组成“中国文字改革协会”,黎锦熙被选为常务理事、副主席,兼方案委员会副主任和汉字整理委员会主任。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黎锦熙从事语文教学70余年,发表研究论文300多篇,出版专著30余部。他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领域:推广普通话和改革汉字,建立语法体系和语言教学,词典编纂。从1916年开始,他就著文倡导“国语统一”,参与拟订国语罗马字拼音方案,并提倡白话文,推广共同语(即普通话)。新中国成立后,他参与制定汉语拼音方案,1970年还不顾80高龄自创了汉语双拼方案。他这方面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他的《国语运动史纲》、《中国文字与语言》、《文字改革论丛》等著作中。
  黎锦熙在五四运动以前就开始汉语语法的研究,他于1924年出版的《新著国语文法》是我国第一部白话语法著作。这是在借鉴英人JC纳斯菲尔德的《英语语法》和继承并修订《马氏文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的语法体系,成为我国现代语法的奠基之作。
  黎锦熙很早就有编纂辞典的愿望,1917年他在*任职时就提出过编纂《国语辞典》的建议。1932年他与钱玄同共同担任《中国大辞典》的总编纂,尽管这部鸿篇巨制未能完成,但也为他以后主编的《国语辞典》、《新部首索引国音字典》、《中华新韵》、《汉语辞典》、《同音字典》等多部辞典奠定了基础,为促进汉语规范化立下了汗马功劳。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光耀史册的黎氏兄弟:黎锦熙与黎锦晖(2)
黎氏二弟黎锦晖是一位卓有成就的音乐家。生于1891年,四岁时开始接受启蒙教育。在读完小学、中学之后,于1910年考入长沙铁道学堂。但因自幼喜欢民间音乐,学会了多种民族乐器,就放弃了工科学业,转入长沙高师就读。在校期间,他就被湖南省教育会聘为乐歌教员,在“湖南单级师范教练所”为进修的老年教师讲授西洋音乐知识。1912年他从长沙高师毕业,经亲友介绍他加入了同盟会,并到北平的《大*日报》担任编辑。后因这家报纸拥护孙中山,反对袁世凯复辟而被查封。黎锦晖只得回到长沙,在几所小学担任音乐教员。1916年袁世凯的皇帝梦破灭之后,他又回到北平,协助大哥黎锦熙做“国语研究会”的工作。在推广国语运动中,他发现利用音乐来推广国语是个极好的手段,但没有机会进行实践。1921年*在上海创办“国语专修学校”及其附属小学,聘任他担任校长。由此他开始实践用音乐推广国语的主张,他着手编写实验教材,加强学生的课外文娱活动,为推广国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了推广国语和开展学生的课外活动,他开始探索儿童歌舞音乐的创作,在短短的十年间,他创作了二十多首儿童歌舞表演曲,还有十余部儿童歌舞剧,这就使他成为中国现代儿童歌舞音乐的拓荒者。如今很流行的童谣:“摇呀摇,摇到外婆桥”就是出自他的手笔。
  1927年2月,黎锦晖创办了中华歌舞专门学校,这是我国现代音乐史上第一所培训音乐人才的学校。学员们经过几个月的培训,就参加了中华歌舞大会的演出,获得极大的成功。从1927年开始,为了筹措资金,也为适应上海这个十里洋场的有钱人的精神需求,他开始创作“家庭爱情歌曲”,如《毛毛雨》、《妹妹我爱你》、《桃花江》等,并很快得以广泛流传,于是,黎锦晖的音乐追求开始转向适应社会需求,将自己的音乐活动转向追求娱乐和经济效益。1930年他与七弟黎锦光一起创办专业演出团体——明月歌舞团。这个歌舞团吸纳了好几位艺坛名人,如聂耳、王人美、黎莉莉、周璇等。黎莉莉本是早期共产党员钱壮飞的遗孤钱蓁蓁,田汉将她交给黎锦晖抚养,更名为黎莉莉。在黎锦晖的悉心呵护与培养下,她成为明月歌舞团与王人美、薛玲仙、胡笳齐名的“四大天王”之一。后来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聂耳等进步人士离开明月歌舞团,红极一时的歌舞团开始步入了下坡路。1932年他接受田汉的建议,离开上海,回到长沙。他又重操旧业,在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继续做音乐教材的编写工作。与此同时,他还创作了二十几首抗日歌曲。抗战全面爆发后,他来到重庆参加进步文艺活动,担任中国电影制片厂的编导委员。新中国成立后在上海电影制片厂担任音乐师,直到1967年病逝。
  黎氏兄弟老三叫黎锦曜,生于1895年,读大学时攻读采矿专业,曾任矿学社主事和《中华矿学杂志》主编。解放后回到湖南担任省工业厅高级工程师。1953年响应中央的号召到海南岛探矿时不幸病故。
  老四叫黎锦纾,生于1898年,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担任过湖南省教育厅厅长,1954年调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同年病逝于北京。
  老五叫黎锦炯,生于1901年,1927年毕业于唐山交通大学造桥工程系。毕业后在京奉铁路担任主任工程师。1894年由詹天佑设计修建的滦河大桥,到30年代已经严重老化。在1936年决定重修滦河大桥新桥时,比利时人承担设计和建设的费用很高。他却主动请缨担任当新桥的设计和建设。经过艰苦努力,他与其他桥梁专家一起完成了滦河新桥的设计和建筑工作。抗战胜利后,他来到晋察冀边区首府张家口,担任解放区铁路局副局长,主持修复了京张铁路的康庄大桥。新中国成立后在铁道部担任总工程师。从1965年开始,他就拟订修筑西藏铁路的计划,但因1981年病逝而未能如愿。
  老六黎锦明,生于1905年,是位作家。他毕业于北京师大英语系,1924年开始发表作品。1926年他在广东海丰地区从事农*动的文教宣传工作。大革命失败后,他到上海投奔哥哥黎锦晖和黎锦光,并完成了中篇小说《尘影》的创作。这是较早反映党领导的农*动的文艺作品,曾经得到鲁迅的好评。30年代初,曾在北平中国大学、保定河北大学和浙江大学担任讲师和教授。抗战爆发后,他回到湖南从事教育和抗战宣传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担任湖南文联委员和湖南政府委员。他的一生中出版短篇小说集11部,中篇小说四部,还在翻译外国文学和理论研究上做出了贡献。
  黎氏老七是黎锦光,见本书《黎锦光——李香兰》。
  黎氏最小的弟弟黎锦扬是位华裔作家,生于1917年。在他六岁时,大哥黎锦熙将他接到北平,让他与他的侄儿侄女一起读书。在读汇文中学时开始对西洋文化产生兴趣。20世纪40年代初,他到重庆投奔大哥黎锦熙,大哥随即送他到美国,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比较文学。毕业后在加州的一所陆军语言学校教中文。教学之余,于1956年他根据自己在美国的经历写成小说《花鼓歌》,出版后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很快就被一个电影制片商以五万美元买断了版权。从而使他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亚裔的畅销书作家。
  

未了的姑侄情:汪静之与曹诚英
著名湖畔诗人汪静之与胡适的红颜知己曹诚英都是安徽绩溪人,也都出生于1902年。
  汪静之出生于茶商家庭,家境殷实,是当地颇有名气的富户。当年流行爱好做亲的风俗,汪家与乡里富户曹家,关系不错,常有往来,而且家境实力相当,门当户对。双方家长就相约指腹为婚:若汪家生了儿子,曹家生了女儿,或者相反,就结为亲家,以便延续两家的友谊。结果,汪家生了儿子汪静之,曹家生了女儿曹秋艳(又名初菊)。这就自然而然地将他们定下了终身。由于汪曹两家往来较多,汪静之与曹秋艳也经常有在一起玩的机会,他们可谓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不料曹秋艳自幼身体不好,经常患病,虽然她的父母到处求医,为女儿治病,但也没有挽救了女儿的生命,在她12岁时,还没有来得及享受人间的美好和未婚夫的温馨,就过早地离开了人间。
  在曹家,与曹秋艳同龄的还有一位与她祖父同父异母生的小姑母,这就是曹诚英。每逢汪静之到曹家时,经常在一起玩的小伙伴中,除了曹秋艳之外,还有曹诚英,因此汪静之与曹诚英也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伙伴,不过长大后,他们则以姑母相称。
  1918年汪静之到屯溪安徽茶务学校读书,开始接触新文学。或许是青春的躁动,他写了首情诗寄给曹诚英,表达了他对曹诚英的爱慕之情。虽说曹诚英对这个小伙伴的印象不错,但在当年,她也是被指腹为婚者,不敢超越雷池一步,就以辈分不同而婉辞拒绝了。在这一年,16岁的曹诚英与指腹为婚的乡里富户之子胡冠英举行了婚礼。婚后进入杭州第一女子师范读书。
  1919年夏天,汪静之考取了浙江第一师范学校,虽然不能与心上人曹诚英结为伴侣,哪怕是常与她会面,也是精神上的最大的安慰。敏感的曹诚英意识到了汪静之的思想动机,就想为他介绍个女朋友,来分散他的纠缠。于是,每逢汪静之与曹诚英约会时,她都带一位女同学一起来,以便给他们搭搭桥。不料汪静之个头矮小,几个女同学都看不上他。
  这时的汪静之经常发表诗歌,在1922年还与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等人组成湖畔诗社,成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