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海外征战记-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此,一个公正的说法应该是,在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这场人类浩劫的过程中,美国人做出了他们应有的贡献。
章全美总动员转入战时体制(1)
章全美总动员转入战时体制 太平洋海战败北失水难收
珍珠港悲剧发生后,美国公众穷追不舍,强烈要求政府和军队调查此事。因为细心的人们发现,在悲剧发生前的诸多可疑事件中,是集中在马歇尔等高级将领身上的那些疑点。
疑点之一:1941年11月,太平洋上空阴云密布。美国情报机构通过破译日本人的电报,已经明确判断出日本海、陆军有可能对太平洋上的某个目标发动袭击。为此美国海军作战部长哈罗德·斯塔克海军上将曾在11月24日给太平洋上的海军发电,警告他们要时刻提防日军的进攻。但驻珍珠港的美国海军舰队司令金梅尔将军却没有得到斯塔克的警告。
几乎就在斯塔克发出警告的同时,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将军也向驻菲律宾地区的美军司令麦克阿瑟将军下达了前所未有的电令:“全部军队进入紧急状态。”但夏威夷驻军司令肖特陆军中将却没有得到这样的命令。
疑点之二:1941年11月底,在日本军队除了在中国继续进行疯狂的进攻并有迹象表明要在太平洋下手的时刻,马歇尔却离开了华盛顿,到北卡罗来纳州观看美国陆军一次并不十分重要的军事演习去了。马歇尔离开华盛顿后,美国情报部门又从截获的日本电报中得知,东京正准备停止同美国的谈判。于是,斯塔克海军上将又向太平洋地区海军部队发出警告。但驻夏威夷的海军司令金梅尔上将却从警告电报的文字里看不出日本人马上就要与自己开战。因为电报的内容是:提防破坏活动。因此,珍珠港采取的行动只是在珍珠港海军基地的四周部署岗哨,把飞机转移到安全的地方保护起来,以防破坏分子潜入将其炸毁。在布置完这一切之后,负责保卫珍珠港安全的陆军中将肖特向华盛顿报告说,他的部队“已经进入A级状态”。
A级戒备状态应该是最高级的戒备,然后才是B级、C级。
但实际上肖特这里讲的A级戒备状态却不是最高级别的戒备。
因为就在此前不久,驻夏威夷的军队已经一反常规地把A、B、C三个级别戒备状态所代表的意义来了个大调整,即C级为最高级,B级次之,A级最低,肖特报告的A级只是防备破坏活动而已。这样的事如果说外人不知道还可以理解,但马歇尔在从北卡罗来纳观看完演习回到华盛顿见到肖特这封电报时却对此未置一词就大有疑问了。
疑点之三:1941年12月6日晚,美国人截获了日本人的一份电报,但只有前面13项内容。监听到的日本外务省电报称,他们将于第二天凌晨发出第14部分电文以及通知驻美大使向美国政府递交照会的确切时间。
从日本外务省已经发出的这封电报的前13部分看,日美之间的谈判已宣告破裂,日本人毫不客气地拒绝了美国国务卿赫尔在前几天提出的要求日本方面作出切实保证的照会。罗斯福在晚餐快结束时谈到了这份没结尾的电报,他说:“这就是说要动手打了!”而这时,华盛顿陆军的首脑马歇尔和斯塔克是完全有机会向各自的部下发出战争警告的,但是他们却没有这样做。第二天早晨,美国人终于监听到日本外务省发出的那份电报的最后一部分和要求下午1时通知美国政府的电文。当时在场的所有人都对此感到十分不安,因为,他们已经预感到在华盛顿时间下午1时即珍珠港时间早上7时30分左右可能会发生某种不测事件,情报局长向斯塔克建议:“现在是否要立即用电话同金梅尔司令联系一次?”
但斯塔克若有所思地说道:“电话还是不打了吧。让我先同总统商量一下,请各位先回去吧。”
疑点之四:就在斯塔克看到日本人那份重要电报的半个小时后,陆军参谋长马歇尔也看到了这份最后通牒。他用询问的口气问在场的高级军官:“你们看了这份‘下午1时通知电’感觉如何?各位认为根据这份电报,应该对形势作何判断?”
对此,在场的人不约而同地认为,这份电文说明,日本人将在下午1时以后不久,准备攻击太平洋的某个地方。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章全美总动员转入战时体制(2)
马歇尔对大家的判断表示赞同,他宣布:“我决定向全军发出紧急戒严命令。”然后,他拿起铅笔,在一张纸条上拟就了发至太平洋地区所有陆军指挥官的电报:“日本人将在今天东部标准时间下午1时递交实质上等于最后通牒的照会,并立即命令毁掉电报机。”
电文拟好后,马歇尔打电话给斯塔克,提出与他联名向陆、海军同时发出警告。斯塔克接到电话后,提出是否可以通过海军的通信系统发送电报,但马歇尔谢绝了,他坚持要用陆军的通信系统。让人惊讶的是陆军系统最后却是通过最费时间的西部联合###拍发的电报。当这份电报几经周折到达珍珠港时,已经是珍珠港惨遭攻击的7小时以后的事了。
疑点之五:珍珠港事件爆发后,全美上下一致要求追究有关高级将领的失察之责。结果,在珍珠港的海、陆军指挥官金梅尔海军上将和肖特陆军中将及海军作战部部长斯塔克海军上将等人先后被撤职罢官。但出乎人们意料的是,比他们更为严重地贻误战机的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将军却没有受到处分。
对于这些疑点,后来有舆论猜测是总统罗斯福与马歇尔的阴谋。1941年12月4日晚,罗斯福总统在白宫他的椭圆形办公室里同陆军部长史汀生、海军部长诺克斯、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将军一起研究太平洋地区的军事形势时,得到情报部门提供的报告:发现一支代号为“机动部队”的日军舰队正悄悄驶向太平洋中部。罗斯福认为,正像美国因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而获得了巨大的好处一样,现在也只有直接参战,才能使美国在未来获得最大的利益和最高的地位。因此,他一直想亲自率领美军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自从他第二次连任总统一直到珍珠港事件爆发前的一年时间里,美国的中立国地位已经名存实亡了。但是,他一时还无法实现直接参战的目的,因为当时美国国内的反战势力十分强大。民意测验显示,全国有74%的人反对美国直接介入战争,在这种情况下,他需要一个借口,获得支持才能踏上通往战争的道路。
但对手没有给他这个借口,因为希特勒始终没有忘记美国干涉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结局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因此,他既不理会美国的中立活动,也不给美国以参战的借口。在对美发出的“水龙带”打击了一阵之后,希特勒立即向德国海军上将下达了严格的命令,要求任何潜艇都不准在大西洋攻击美国船队。但坚信美国必须参战的罗斯福总统却一直没有放弃寻找率领美国参战的机会。现在,日本人马上要给他提供那个盼望已久的机会了,罗斯福岂能放过这天赐良机!于是,他把自己的意图告诉了史汀生、诺克斯和马歇尔。这就是—不通知珍珠港守军,让珍珠港遭受日军的攻击!
12月7日,罗斯福总统所期待的事情终于发生了!从夏威夷传来了那份著名的紧急报警电报:“珍珠港遭到袭击!”
第二天中午,一向深居简出的罗斯福总统作出了异乎寻常的举动,他没有像往常那样坐着轮椅露面,而是由他的长子扶着走进国会大厦,当他来到大厅时,欢呼声像暴风雨般爆发出来。不管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都在向他,并且通过他向他们的祖国表达赤胆忠心。在国会大厦外,全国各地的美国民众都聚集在收音机旁,聆听总统演讲的实况转播。罗斯福一手扶着讲台,一手打开他的黑色笔记本,然后试了试麦克风,他镇定地环视大厅,向所有的与会者致意后,罗斯福总统以他那浑厚的嗓音,开始了一生中最难忘的演说:“昨天,1941年12月7日,美国遭到了日本蓄意的猛烈攻击,这个日子将永远是我们的国耻日!—美利坚合众国受到了日本帝国海空军突然的蓄意的进攻。……历史将会证明,夏威夷离日本这么遥远,因而这次进攻是经过精心策划的。在这期间,日本政府则以虚伪的声明和表示继续维护和平的愿望来欺骗美国。现在我宣布:美国和日本帝国已经进入了战争状态!”罗斯福总统的演说历时6分钟多一点,这个简单的演说,就像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威尔逊于1917年要求国会对德宣战演说一样影响深远。
章全美总动员转入战时体制(3)
罗斯福发表讲话以后,美国国会通过了《对日宣战案》,并明确指出,日本对美国各属地未经挑衅,即已采取战斗行动,参众两院于本日举行联席会议,决定对日宣战。授权总统,统率美国陆、海军,并利用全国资源,以从事战争,夺取胜利。参众两院代表全国人民,一致拥护总统。12月9日,罗斯福总统签署了这个文件,正式向日本宣战。
罗斯福签署了对日宣战的文件后,美国迅速实行了全国总动员。
工业动员。1941年12月9日,即在日本偷袭珍珠港两天后,罗斯福发表了著名的“炉边谈话”。他告诉美国人:一切军事工业,包括重要原料的工业生产企业,都实行每星期7天的工作制,以加速现有的一切生产;建立更多的新厂,扩建老厂,把许多小厂转向战时需要,以迅速地提高生产能力。他指示美国政府中负责生产的有关部局,马上采取非常措施,实现如下生产目标:大幅度提高飞机的产量,以便在1942年内生产出6万架飞机。要通过改造旧厂和建设新厂,使1942年的坦克产量达到万辆。防空火炮的生产也要大幅度提高,1942年力争生产出2万门,并在1943年产量达到万门。
由于纳粹潜艇的袭击,盟国商船损失较大,因此,必须加速商船的生产。1941年,美国共完成110万吨位的建造,1942年要力争达到600万吨位。通过继续努力,要使1943年建造的商船吨位突破1000万吨。
为了完成这一任务,罗斯福于1942年1月16日发布了第902号行政命令,成立战时经济的领导机构—战时生产局,并任命唐纳德·纳尔逊为局长。该局隶属于总统“执行局”领导的紧急管理署,主要任务是处理战争期间生产方面的问题,把美国工业生产中的诸多设备改变成为战时需要的生产手段,从而扩大军工生产能力。
劳工动员。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军队增加了1100万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增加了200万人,这些人大部分都是从生产部门调集的。由于国民经济转入战时状态,工业生产特别是军事工业的生产要大幅度提高,因此,将需要更多更熟练的劳动力进入生产部门。为了解决劳动力进出这一对矛盾,美国政府采取了以下措施:吸收大批失业者参加工作;动员480万名妇女及成年人参加劳动;扩大成年工人队伍,使其增加250万人;动员南方和大草原各州的农业工人和破产的农场主到东部、中西部和太平洋沿岸各州的工业企业中工作,将500万农业人口转为工业劳动力。
技术动员。在国民经济总动员时成立了“科学研究与发展局”,保证美国武装力量占据技术优势。美国政府成立了由总统、副总统、国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