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厚朱德-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德兄弟这样穿着草鞋的穷娃子,时常用鄙夷的眼光盯着他们,甚至给他们起绰号,咒骂他们是“三条水牛”,还故意把“朱”写成“猪”,用各种方法来奚落他们。“人穷志不短”,朱德兄弟仨反抗过、斗争过,将这些事情上告先生,可是先生也不敢得罪这些地主家的孩子,结果受斥责、挨手板的还是被欺侮的朱家兄弟。
一天,朱德在自家树上摘了一个梨,带到私塾后让丁家少爷看见了,抢去就啃,还恶语伤人:“梨子是人吃的,哪个见过‘猪’(朱)吃梨!”这一下,朱德实在无法容忍了,就同他们理论起来:“我的梨子,你们凭什么抢去?……”
话才出口,丁家的少爷们一拥而上,劈头盖脑地对朱德就是一阵拳脚。大哥朱代历上前阻止,同他们评理时,丁家少爷们对代历又是一顿拳脚。朱家兄弟实在忍无可忍,齐心协力进行还击。丁家少爷虽然人多势众,但他们个个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少爷,哪个也不是朱家兄弟的对手。朱家兄弟正在狠狠还击时,被先生吼住了,还被罚站了一阵子。朱德兄弟俩虽然觉得先生这样处理太不公平,但受雇于人的先生也有难处呀!
事后,先生对朱家兄弟好言相劝:“你们要学会忍耐。你们在丁家读书,不忍怎么读下去?古人云:不忍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并鼓励他们:“要刻苦用功。古人云: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你们要能吃得下常人吃不下的苦,要能受得常人受不了的气,将来才能出人头地,有所作为!”这些话让朱德刻骨铭心。
一天,下了私塾后,朱德邀了几个同学去新河游泳。他们又说又笑,高高兴兴地到了新河岸边,只见几个常来游泳的孩子,犹犹豫豫不敢下河去。朱德走上前问原因。小孩把一个张姓的地主家儿子小肥崽横行霸道,不许穷人在新河游泳的事说了一番。只气得朱德二目圆睁,怒火燃烧,顺手拔起一根芭茅杆,折成几节,愤愤地说:“这是啥世道,种庄稼受气,上学也受气,难道洗澡也受他们的气!我们偏要改改这个不公平的规矩!”说着招呼大伙儿,扑通扑通,跳下河去游个痛快。
过了一会儿,只听岸上有人喊:“上来,快给我上来,新河是我们家的。”朱德从水中挺起身,喝道:“姓张的,不要嘴巴不干净,河是地上的,水是天上落的。谁能把新河一口吞了?是好样的下水较量较量吧!”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忍气苦读的寒门学子走出大山觅出路(2)
小肥崽仗势欺人惯了,哪里咽得下这口气,再加上同来的人起哄拍马屁,便气势汹汹地下了河,径直扑向了朱德。朱德趁势钻入水中不见了,小肥崽扑了个空,抬头抹了一下脸上的水,四下里寻找朱德。突然,他的长辫子被朱德揪住,连头带人被按进水里,接连喝了几口水,吓得他苦苦哀求:“饶命呀!饶命!”
朱德把小肥崽提到岸边,得到教训的小肥崽哆哆嗦嗦,上气不接下气地说:“以后再不称霸耍横了……以后你们随便洗澡吧!”
朱德制服了小肥崽,为小伙伴们出了气。从此,小伙伴们便可以自由自在地在新河里游玩了。
在丁家私塾读了不久,朱家实在负担不起3个孩子读书的费用了,于是让两个大孩子回家种地了,朱德因为年龄小,又过继给了伯父朱世连,能够继续读下去。他在丁家私塾读了两年,除读完了四书外,还读了《诗经》、《书经》,并且还开始学作对联。他用优异的成绩证明,穿草鞋的孩子不但会种田,还会读书,而且比周围所有的人都读得好、读得多!于是,就连偏心的先生也不得不承认:朱代珍这孩子这么用功,将来肯定有出息。
当时,旱灾严重地困扰着山区的农民,许多农家因为田里的禾苗枯死不得不扶老携幼,远走他乡。
1895年,“地主欺压佃户,要在租种的地方加租子”,朱德家里没有力量交纳地主的加租,地主的管家就在除夕那天突然来到朱家,一进门就板着脸:“我家老爷有话交代,你家欠下的租,新账加老账,连本带利,分文不能少,就是卖儿卖女也得结清了。至于今年是个荒年,那只能怪老天不帮忙。租子嘛,老爷有话,颗粒都不能少。你们听清了没有?”
朱家老小听到这里,恨得直咬牙,却没有敢吭声。最后,还是老祖父朱邦俊爆发了,他气愤地对管家说:“你家老爷也太狠毒了,那是要遭报应的。回去告诉你家老爷,今年要租子没有,要命有一条!”话音刚落就摔倒在地,晕了过去。管家看到如此情景,也只好收场,临出门时,还撂下一句:“你装死也没用。年前你交不了租子还不了债,就莫想过年!走着瞧吧!”
这年除夕,琳琅山里下起了少有的鹅毛大雪,松树白了,竹林白了,田野白了,远近一片银白。不时传来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那是“丁阎王”在丁家大院里关着大门欢度除夕。这时,朱家老小围坐在火盆旁,默默地送走这年最后一个寒夜,企盼着来年风调雨顺有个好年景。年迈的祖父朱邦俊苏醒过来后依门站立着,望着漫天飞舞的雪花,思绪万千。他转过身对火盆旁边的子孙们说:“俗话说‘瑞雪兆丰年’,旱了一年多,这场大雪不易呀!”他像是看到了来年的丰收,看到了希望。
正说着,“丁阎王”家的管家提着灯笼、带着打手闯进了朱家:“你们姓朱的全家都在这里,好好听着,我丁家老爷传话,你们欠的租债一定要还清!你家租的田全部收回,已另外招租了。限你们明天就搬出这里!”
这个突如其来的打击,犹如晴天霹雳一般,震碎了朱德全家人的心。农历大年初一,朱邦俊父子迈着沉重的脚步,冒着飘飘的雨雪,顶着凛冽的寒风,在泥泞的小山道上四处奔波,为了全家人的生计,求拜佃主,租房佃田。他们奔波了一天,毫无着落。晚上,富人家的孩子们提着灯笼、放起了鞭炮,朱德和他的兄弟们却围坐在长辈的身旁,默默地听着大人们议论来年的生计。全家人计议到半夜,认为实在没有办法,只能向人家借钱赎回祖屋和祖业田,分居两处各谋生路。于是,决定朱世林夫妇带着孩子迁居陈家湾,朱德随伯父母、祖父母及三叔、四叔迁回朱家大湾,在朱家老祖屋附近靠祖业田生活。
分别的时刻是令人心碎的。朱德眼含热泪,依依惜别了慈爱的母亲和朝夕相处的兄弟们,离别了他生活九年的山村……朱德后来回忆起当年家庭破产、骨肉分离的惨景时说:“在悲惨的情况下,我们一家人哭泣着连夜分散……”“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
txt小说上传分享
忍气苦读的寒门学子走出大山觅出路(3)
朱德随伯父移居大湾的一年以后,有远见的伯父又送朱德进入距大湾八里地的席家砭私塾继续读书。他在这里断断续续地度过了八年的私塾生活。
塾馆的先生叫席国珍,字聘三,号伯谷,是一位很有见地、又很有骨气的正直的知识分子。年轻时,席先生曾两次参加科举考试,均落第,从此也就打消了科考的念头,在家设馆教书,兼种几亩土地,聊以为生。
朱德入塾时,席先生年近50。入学那天,伯父带着朱德拜见席先生。先生拍了拍朱德的肩头,十分满意地说:“我给你起个学名‘玉阶’,希望你用功读书,像白玉那样清清白白做人,扎扎实实做事,立志沿着玉石砌成的阶梯步步登高。你看如何?”朱德深深地鞠躬后,说:“我决不辜负先生的厚望!”
在席先生的指导下,朱德先后读完了《纲鉴》、《千家诗》、《古文观止》、《幼学琼林》、《国语》、《战国策》等,广泛涉猎了二十四史和诸子百家的一些文章。朱德学习勤奋,文思敏捷。有一次,席先生领着弟子路过一株梨树下,见果实累累,兴之所至,便出了上联:“路边梨不摘”,让弟子对答。朱德当即对道:“月中桂常攀”,极得席先生的赞赏。
在朱德眼里,席先生是一个“对外部世界颇有远见卓识的学者”,还是一个“周身叛骨、朝气勃勃的评论家”。八年间,席先生对封建统治者的抗争意识和图谋变法革新的维新思想对朱德走上民主主义道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朱德曾把他称作自己思想上的启蒙老师。
每天清早起床后,朱德干点家务,然后吃完早饭再去上学。不论酷暑,还是严冬,每天都要来回走四次,“晌午回来肚子饿,跑得快;晚间回来怕天黑了,也得快”,长年累月,使朱德“养成走路快的习惯”。一到农忙季节,朱德就不去上学,在家劳动,一年大约有三四个月在家种地。他后来回忆起艰辛的早年对自己的影响:“我从小就是饿着肚子长大的,因此,后来搞革命运动时,我就不大怕饿,好像根本不知道饿。”“习惯那种清苦生活,走遍世界就没有觉得苦,在毛尔盖(草地)觉得也不过我们那样子。”
〖JP3〗社会的动荡同样震撼着西南偏隅的山村。席先生经常把他听到的悲惨事实讲给孩子们听,启发大家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少年朱德在席先生的启蒙引导下,知道了许多大山以外的事情,明白了许多道理,萌发出“富国强兵”的爱国意识。〖JP〗
有一天,朱德正在私塾里读书,忽然听到屋外纷杂的呼唤、呐喊,走出一看,只见一片黑压压的人群走来,男女老少约有六七百人。这些人穿着褴褛,小孩子张着嘴巴不停地哭喊,大人眼里露出悲痛的火焰。原来这是一群“吃大户”的受灾农民,他们认为席先生是富贵人家,几个手拿木棍的领头人闯进私塾,把席先生抓了出去。可到席先生家里一看,原来是一介穷书生。席先生对灾民深表同情,把家里仅有的一担米给了他们。
没有想到的是,由于财主向县衙门报信,官府派来100多个清兵,气势汹汹地追了上来,对逃荒的灾民乱砍乱杀,又抓又捆。一时间,灾民死的死、伤的伤,没有死的有的逃上山,有的藏在老百姓家里。朱德想:这世道为什么这样不公平?再这样下去,穷人还有什么活路?他后来回忆说,这件事“给我很深的一个刺激”。
1905年,朱德19岁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朱德追求进步、寻求新学、向往西洋科学的欲望越来越强烈。地处穷乡僻壤的旧私塾已不能满足他的要求,一心要到外面去看看。
作为佃农的朱家,尽管经济地位、政治地位低下,但却无法摆脱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他们含辛茹苦,省吃俭用,供养朱德念书,就是希望自己家里能有一个读书人,将来经过科举,就可以做官,走上仕途也就敲开了财富的大门。尽管这时的朱德思想上已经开始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他希望去上新式学堂,接受新学教育。但是,朱德拗不过家中长辈的意志,也十分理解长辈们多年来的辛苦和期望,于是应试。
忍气苦读的寒门学子走出大山觅出路(4)
按照清朝科举考试的规定,必须在通过县试、府试和院试后,才能成为秀才。朱德家里没有钱,幸亏仪陇县城离大湾只有70多华里,凑了一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