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俑密码-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酃P停渲邪松健⑾抗群退嘧⒌暮恿鳌⒑矗蛔奥擞偷牡朴痴兆哦ゲ可了傅男切呛偷孛娣汗獾乃辉诤闹醒敕胖米疟4婊实矍宓氖住�
秦始皇可能身穿一套永不腐朽的玉衣,如同中山靖王刘胜(图13)和其妻窦绾(图14a)身着的玉衣。那些没有子嗣的嫔妃则要殉葬以追随秦始皇到地下生活,她们的遗体安放在他的身边。
堆满珍宝的陵墓设置了许多机关,比如隐秘的陷阱和石门;以阻挡入侵者。最后一批离开陵墓的工匠被关在封闭陵墓的一套双重石门内。为了保守秘密,这些工匠都被活埋在陵墓内。不过,金字塔内的陵墓未被发掘,真实情况我们尚不得而知。
根据考古发掘,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在临近陵墓外城东面千米的坑里,埋藏着一支与真人一般大小的兵马俑,共有超过8000个兵马俑和马车。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艰巨的工程
当时的工匠是如何建造兵马俑坑的呢?工匠们首先在地面上用木桩划出坑道的挖掘范围,接着挖掘坑道。然后用锯好的原木夯实每个坑道的地面,再铺上青砖。每条坑道的尽头再装上木制的立柱和门楣。
每个武士俑重约半吨,是用马从几千米外的陶窑运过来的。到达俑坑后,他们将武士俑从坑道入口陡峭的斜坡移进已经布置好的军阵中。不过,这种运输过程肯定隐含着一项惊人的工程技术。我们当年从西安的博物馆商店定购了一尊仿制的武士俑,这尊武士俑运达英国后,我们发现,把他从汽车搬到房子里,是一项艰巨的工程。我们在武士俑的下面铺上数根平滑的圆木,圆木先用水浸湿,以减小摩擦。我们推着武士俑在圆木上滑动,把后面空出来的圆木再铺到武士俑前面,结果,移动100米的距离,就让我们3个人花了5个小时。
由此可见,当时那些修筑兵马俑的工匠要面对多么艰巨的困难。他们的工作难度至少是我们的8000倍,而从陶窑到坑道几千米的复杂地形也不是我们自己穿过草坪的短暂旅程所能比拟的。我们把武士俑从一个角落移到另一个角落也是件危险的工作,第一次尝试时,底座的一个角突然断裂了。武士俑本身也是有启发作用的:他促使人们注意到;基座的后部有一个角是有意缺失的。这使我们注意到古代文明中常常通过有意识地遗漏某些细节来掩盖古人的秘密信息。
咸阳的博物馆商店制作兵马俑的仿制品时,也使用古老的技术。陶俑的制作方法是,先把黏土圈挤压在一起制成躯干的外壳。胳膊和腿也是这样制成的,然后再粘到躯干上。手是单独模铸的,然后用泥釉固定到手臂腕部底端开口的凹槽里。这时,在陶胎表面覆盖上用手工制成的黏土以表现不同的制服。在接上头部前,要把已完成的模型先放入温热的黏土窑中缓慢干化5天。黏土窑的焙烧温度要求达到摄氏1000度。头部由工匠雕塑后独立制模。工匠用黏土给陶俑加上发式和面部造型。头部烧制好后再插在躯干上,留的接口都很宽松(图15)。因此,每个头部都可拆卸。
大约有10%的陶俑会烧制失败,这是由于黏土、水或者窑气不纯,或者窑温起伏不定。好的制品在敲打时会发出叮当的声音;而有瑕疵的制品会发出沉闷的声音。
在兵马俑上曾经发现用颜料制成鲜艳的彩色绘画的痕迹,考古学家因而推测,从前所有的陶俑都有鲜艳的颜色(图16d和e显示了按这种色彩调配的仿真陶俑)。
军阵就位后,在顶部撒上一层灰泥粉,然后用麻布席垫盖住灰泥,这可以吸收入口处的湿气,接着在席垫上覆盖米厚的土(图17)。
稍后我们将揭示这支军队的阵形、陶俑塑形,以及其他细节所包含的编码信息。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一号坑:暗含的数字(1)
1974年5月开始对一号俑坑进行局部发掘,但进展缓慢。图18是一号坑的轮廓。一号坑长230米,宽62米。俑坑的东西两端各有一条南北向的长廊。在两端的长廊之间有十条东西向的夯土横梁,把俑坑分隔成11个东西向的过洞。其中,中间的9个过洞是战车与步兵相间排列的军阵的主体,每条过洞长约180米,宽约3米,可以同时容纳4支平行的军队,中间散布着一些战车。而东西长度最窄的边廊还不到2米宽,只能容纳2支平行的军队。图19和20,以及图21为分析坑道的数字和军阵提供了便利。在最东边的长廊有三排(南北)横向排列的不着甲衣的立射武士俑。这些前卫首先进行远距离攻击,后面紧随着的军阵包括带甲的弩兵俑、步兵俑和战车俑。
分析东边的阵形会发现,右侧长廊前端的阵形中缺少了3个不着甲的弩兵俑,而一号坑的右边长廊后端的军阵中也少了3个武士俑。这给统计这三排纵向排列的军队带来了困难:是否应该把缺少的步兵俑计入军队的总数之中,还是仅仅计算纵排的武士俑,而去掉在周边过洞内的武士俑?
按发现时的顺序,从上到下,每排有68个武士俑(68,68,68)。如果把顶部和底部的三个武士俑包括在竖排内一起计算,那每竖横排会增加2个武士俑,达到70个(70,70,70)。竖直展示这些武士俑(图19),会清楚地看到中间第69,69,69号从序列中消失了。这个分析产生了水平线上的数字666和999。这里我们留意到这些数字实际上并未自行出现,而是在事实上消失了。这给我们一个暗示:要在军阵中寻找三个遗失的6和三个遗失的9。
分析东西两个长廊的军阵,上部(东端长廊)有222个武士俑,下部(西端长廊)有222个武士俑。然而,朝向西边长廊的军阵总共有231个武士俑。后者的数字应该是222,这样三排加起来——222,222和222——等于有神秘含义的数字666。但是231是222加上9,这样三个遗失的9中的第一个出现了。在西边军阵的侧翼(图21),水平排列的3个弩兵俑保护着内部由各有75个武士俑的3个横排军阵(75个弩兵俑和两排75个着甲步兵俑)。分析这个图(图19),我们看到1+1+1+75+1+1+1=81=9×9,给我们提供了第二个和第三个遗失的9。我们能轻易地找到更多的9: 如81分解成8+1=9,而1+1+1(3)乘以1+1+1(3)也等于9。
在左边,面向西方的弩兵俑的警戒线(加3个面向北,3个面向南)保护着各有75个带甲步兵俑的两排(81+75+75)=231,分解成2+3+1=6,这给我们一个遗失的6。而朝北1+1+1的弩兵俑和朝南1+1+1的弩兵俑提供了第二个遗失的6。东西两端长廊的军队的数目(222)等于6(2+2+2),这样就给出了最后一个遗失的6。其他的6,像其他的9,当继续分析这些数字时都能找到。
这个数字暗示,放置这支军队时,可能是有意识地希望把数字666和999编码进去。
战国时代的马和战车是军队作战水平最主要的衡量标准。战车的出现标志着军事上的一次革命性进步。一号俑坑的木制战车(图21)携带3个战车俑,由4匹与真实大小相仿的马俑拉着。秦俑坑的车均为双轮单辕。辕端有衡,衡上缚有两轭。车前驾有4匹马,中间的两匹马为服马,两侧的马为骖马。服马的颈上各驾一轭,轭上连接着一条绳。两匹骖马的颈上无轭,各有一条单。骖马通过单协助服马拉车。
马俑的尾巴是分开烧制的,之后再简单地接到马身上。许多马尾后来脱落了(图22)。这使人注意到不和谐的臀部和脱落的马尾。更仔细地观察会发现马车俑上的马尾形状跟构成北斗七星的犁柄的星座形状很相似(图23),这个星形也被称做北斗七星。马俑尾巴的形状似乎使人联想到天空中的人马座。
马车有150厘米宽,120厘米长。一号坑中战车数量(6)和战马数量(24)的简单设置又一次产生144(6×24)(图19),这正是古文明中经常提到的神秘数字。
一号坑:暗含的数字(2)
每个马车轮圈由6块硬木制成,而每个轮有30根辐条(6×30=180)。二者加在一起,马车轮包含了数字(2×180)360,正好是太阳辐射的角度。
骑兵的坐骑俑(图24)有米高,连辫尾米长。这与公元前621年伯乐在他的《相马经》中,及同时代的相马高手九方皋设定的标准一致。据说伯乐和九方皋制定了骑兵坐骑的高度、力量、速度及驯养的标准。
马俑的马鞍嵌着几排钉子,装饰着流苏。马俑上没有配备马蹬似乎说明秦军的骑兵技术可能很好。
一号俑坑的军队总数是7029(图20),这个数字或许暗含着天文学的参数。一个太阳黑子的循环周期是68302天,这个周期由781次时间间隔组成,每次时间间隔是天。波形分析表明,太阳磁力活动的9个微周期中任何两次的时间间隔是781,而9×781=7029。因此,一号俑坑里放满的7029个兵马俑,把我们的注意力吸引到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
txt小说上传分享
二号坑:隐秘的周期
二号坑道的挖掘始于1976年5月。图25和26显示了这个坑道以及发掘地点的轮廓图。这个轮廓图揭示了这个俑坑与军阵的信息(图27和28)。
图29有助于对二号坑中的军阵进行数理分析。在二号坑中总共有999个兵马俑(图29中出现在军阵外的两个将军俑不计)。而且,116匹骑兵的坐骑(图24)与89辆木制战车没有都配足所允许搭载的最大数的兵俑。
这个军阵(位于图29的右上角)中有两个由48个立射武士俑构成的兵群(2×48=96,这是一个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中包含的微周期的数字)。它们(立射武士俑)保护着4个由40个跪射武士俑组成的兵群(4×40=160)和另外4个由4个跪射武士俑组成兵群(4×4=16),这代表着16个基本的太阳黑子活动周期。这些基本的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存在于每187年的太阳黑子活动循环的周期。
乍一看,对二号坑的89辆战车俑进行数理分析意义并不大。不过,一号坑(6)、二号坑(89)、三号坑(1)中的战车俑的总数(6+89+1=96)再次暗合了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中包含的微周期的数字96。
。 最好的txt下载网
三号坑:金星出世
三号坑坑道狭小,只有68个武士俑(不是666,不是999,也不是69)。这意味着缺少了一尊武士俑(考古学家们猜测这里似乎遗失了一个武士俑)。这种想法要求我们去寻找那个遗失的兵马俑。这就是说,在目前只有68个武士俑,而不是有着神秘意义的69的情况下,我们必须在坑道中进行一次更细致的考察。
进一步细致的考察,揭示了这个俑坑的设计有一个显而易见的缺陷,如按其布置,战车出去时,它的右轮必定会与靠近它的斜坡边的墙相撞。若要克服这个难题,战车就必须向左逆时针转动通过斜坡,以安全地离开俑坑。这似乎暗示着,在三号坑的内涵被成功地解读之前,需要运用“逆时针”的概念。
战车左轮与靠近它的坑壁之间的角度大于右轮与右边坑壁之间的角度,这样就允许战车进行必要的转向。当战车与车兵俑被成功地挖掘出来后,对这个军阵的分析就可以开始了。
三号坑内的武士俑的姿态显得与众不同,它们似乎在彼此相互拥抱(图30)。
在高处从逆时针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