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张静江、张石铭家族 >

第16部分

张静江、张石铭家族-第16部分

小说: 张静江、张石铭家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秦瑜、周贤颂、张家祉等,都是这个时候来到他的身边受到重用的。这些人后来都成了各个建设领域的领袖人才,有不少还担任了各省的建设厅厅长。1
  从1927年到1937年抗战爆发这十年间,现在的民国史专家认为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大发展的黄金时代。这个黄金时代的形成,很重要的原因是国家建设的基础工程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诸如公路、铁路、发电厂、煤矿、通信、无线电台等等。如果没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无论是重工业还是轻工业,都是举步维艰的。这当中,他以10万元经费,为国家创造了5000余万元的财产,至于社会效益就更无法估算了。2
  搞建设首先要有动力,动力又首先以电力为主。张静江是经济建设的高手,他亲自规划了电力发展的三部曲——首先建起了首都(南京)发电厂,南京的若干轻工业工厂遂得以兴办,把国民政府的首都装扮得亮堂了;接着又在原先私营的震华和耀明电灯公司的基础上创办了戚墅堰电厂,资本250万元,发电量6400千瓦,成为当时与北平、上海、闸北、华商、首都同等规模的大型发电厂,把无锡、武进(常州)一带的工厂以及部分农村水利灌溉都带动起来了(那时的无锡和常州一带已经形成了一个工业区,仅纺织厂和缫丝厂就有几十家,还有五家较大规模的面粉厂,这些部门的发展,都需要电力的支持),为这一重要的工业地区的长期发展提供了保证。同时建设的还有杭州电厂。然后他要创办一个足以带动整个江南工业发展的大型发电厂。3
  这三部曲的第三步是:在京沪杭地区建立一个庞大的电力网。这个电力网以戚墅堰电厂为发展中心,先在无锡和苏州交界的望亭火车站附近建设一座10万千瓦火力的发电所(整个计划设计的总发电量为50万千瓦)。
  望亭这个地方距离铁路和运河都很近,又濒临太湖,地点适中。电网建成后,可以高压线东经苏州和昆山连接上海;向西北经丹阳、句容接通南京,日后还可以延伸到芜湖;向北从丹阳可以接通镇江;向南还可以从苏州经吴江、嘉兴连接杭州,它的支线还可以接通湖州和长兴。这个巨大电网的覆盖区域,正是我国所谓最富庶的精华地区——富甲天下的江浙地区,发展的潜力最大,受益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人口当时有2500万,如果有充分的电力供应,工商业的迅速发展是毫无疑义的。
  

7。张静江十万元大搞基本建设(2)
张静江和他身边的一帮技术秀才们,精心设计了这个中国前所未有的电力发展蓝图,并且积极付诸实施。张静江历来是说干就干的性格,要紧的事情,刻不容缓。他认定了的事情,一切都要快,就连开车也是这样。他规定他的汽车司机,从他家住的思南路开到火车站,不许超过10分钟,其速度可想而知,以至于有一次在南京到汤山的路上,因为车速太快,造成翻车事故,从此他的腿再也站不起来了。4
  1937年春天,望亭新厂的厂基二百余亩已经买好,由武进西通丹阳的三万三千伏的高压输电线路也于同年2月完成,其他线路的先期工作也已经开始……可恨是年“八一三”沪战爆发,日本鬼子打进上海,一切计划顿成泡影!5要不然,江南一带的工业发展,肯定是另外一番模样!
  那时候发电都是火力发电,以煤为原料,要发展电力,相应的又急需发展煤矿开采业。张静江十年间先后创办了淮南煤矿、长兴煤矿、馒头山煤矿及宜洛煤矿,实在是功不可没。
  淮南煤矿在安徽省怀远、凤台、寿县、定远四县之交,北距淮水17里,东北距蚌埠百余里,所产烟煤,品质很好,不仅可供发电,还可供轮船、火车、工厂及家庭之用。据专家们勘测,该区内煤蕴藏量极富,达7亿吨之多,为华东地区所仅见(这个煤矿至今还在出产煤,已是个现代化的大型煤矿了)。这些数据又令张静江大为振奋,立马于1930年年初组设淮南煤矿局,投资150万,依法向农矿部请领执照,于当年4月间就开始开采。第一期工程每日产煤200吨,为期半年;预期第二期工程每日产煤2000吨,为期两年;第三期工程每日产煤5000吨至1万吨。6
  形势大好!欢欣鼓舞!老张像是年轻了许多。但是,新的问题很快又暴露出来了——矿区交通太不方便,煤是挖出来了,但是外运困难。当时的情形是,挖出来的煤先须用人力车运到淮河边,再用小木船运到蚌埠,然后再走铁路,利用津浦铁路运到浦口,辗转运驳,手续既繁,费用也大。况且津浦铁路南段原本就运输繁忙,每天再加运煤炭数千吨,也力难胜任。张委员长急了,立马再找专家们商量,于是决定在矿区建一条铁路直达长江边,尽快把煤运出来,保证各地电厂和工厂的使用。
  这条铁路就是著名的淮南铁路,全长248公里,从矿区的田家庵开始,经大通、水家湖、下塘集、合肥、巢县、桐城,直达长江北岸的裕溪口。这样,淮南煤矿出产的煤炭在裕溪口经过整合,上可运芜湖、安庆、九江、汉口,下可至南京、镇江、南通、上海,北边经津浦路可以陆运,南边经长江可以水运,大大节省了运输成本和时间。这条铁路从1931年开始勘测施工,1935年竣工,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现在还是安徽省内的重要交通干线。
  铁路建设,从清末始建铁路以来,历来是花钱填不满的“老虎洞”,不是少量资金能够奏效的。张静江知道政府拿不出钱来,就发起组织淮南铁路公司,利用各方民间资本集资,而没有动用国库一分钱。7
  于1934年创办的江南铁路公司同样采用民间集资的办法。现在保存在南京国家第二档案馆内的有关卷宗里,可以看到当初组织投资的具体情况,证明该铁路完全是民间集资建成的。由于这条铁路干线长,要从南京穿过江苏、浙江、江西、福建,直到闽粤边境,连接成一条南北大动脉,自然需要庞大的开支。
  当时共集资300万,每股100元。张静江自任总经理,首先动员自己张家的兄弟和亲戚投资入股,结果张家人纷纷响应,几乎所有亲戚朋友都掏了钱出来,还有一些社会名流也买了股份,蒋介石和宋子文也买了股份。其中张静江自己买1500股,其他人有:宋子文500股、杜月笙300股、尤菊荪200股、奚萼衔200股、许汉卿100股、钱新之100股、朱如山150股、吴达铨100股、蒋介石50股……张氏家族中,除了张静江自己,还有张澹如200股、张墨耕50股、朱逸民50股、张芹伯40股、张叔驯40股、张瞿庵40股、张景裴40股、张让之40股、张葱玉40股、张乃燕30股、张芸英10股、周君梅(延鼎)20股。周君梅是张静江的二女婿,初为该公司的总务处长,后代张静江任总经理,具体负责管理这条铁路的运营。8
  

7。张静江十万元大搞基本建设(3)
对于张静江主持建筑的这些铁路(杭江铁路、江南铁路、淮南铁路)在抗战中发挥的作用,铁路界前辈周贤颂先生在一篇文章中作了中肯的介绍:“抗战前夕,杭江铁路易名浙赣铁路,在株洲与粤汉铁路接轨,总长一千一百一十一公里。一位不认识张先生的作者,在他所著的《中国战时交通史》中如此报道:‘东西南北战场,军队辎重,得随军事形势转移,行动自如。徐蚌会战时,将南方军队,调至江北。及徐州沦陷,又调回南方,保护武汉,守卫长江。此调动自由,皆浙赣铁路之所致。’”9
  周贤颂先生在文中还谈到自己的体会,颇有动人之处:
  我第一次遇见张先生是在民国17年(1928年)冬季,当时我离开了北宁铁路,到上海养病。有人问我要不要搭主席专车,去杭州游览?一个头脑简单的职业铁路家,摸不清张主席是什么样的人,对游览杭州也没有什么兴趣,但听说可以乘火车,我就高高兴兴地答应了。
  这是一个风清月白的午夜,沪杭夜车,从北站开出,突然地在上海西站停下。我在睡眼惺忪之中,看见两个彪形大汉,杠抬一架四方帆布椅子,从车尾了望台,迂回曲折地走上车来。到了车上客厅,扶进一位带了很厚很厚眼镜的瘦削老人。客厅里围着一大堆人,火车刚开,会议就开始了。除了曾养甫先生以外,我不认识什么人,也不懂他们所谈的事,就听得有人说三十万。我问友人怎么一回事,友人说,他们筹到三十万元钱,要修一条铁路从杭州到金华。
  自认是铁路专家的我,轻轻地啐了一声:真是神经!这些钱不够造出杭州的城门!
  两年以后,我的同事金士宣博士向我道别说,他去杭江铁路做运输课长,铁路总长200公里!
  ……张先生修这三条铁路之初,咒其狂妄者,不只我一人。成功之后,则千万人被其德泽。国家建设,赖以推进。抗战力量,增加百倍。他对国家的功勋,就是没有从前毁家纡财革命一阶段,也已是光芒万丈,永垂不朽。10
  关于张静江建设铁路的事情还有一个插曲,是张静江的亲戚,张弁群的女婿赵曾珏先生,在纪念张静江诞辰一百周年时写的纪念文章中提到的。文中说,在1930年张静江筹建杭州至江山一段铁路(杭江铁路)时,工程已经动工,正在积极施工之际,有一天张静江突然接到当时的交通部的电报,那时的部长是王伯群,电报中说,建造铁路依照国府的条例是中央的职权,省政府不得兴建,应立即停止。张静江不服气,立即赶到南京汤山,向蒋介石讨说法。他的看法是,中央应遵照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积极规划全国的铁道发展蓝图,在中央财力有限的时候,各省如有财力,省内的铁路应当鼓励自建。他还以美国为例子,说明铁路的营运应当鼓励民营,这样我国的交通才有望发达,全国的铁路才有望形成网络,民众可臻富庶……
  蒋介石没有话说,只好同意了张静江的意见,杭江铁路方得以继续施工。这件事情的意义还在于对全国有指导意义,此后又有了浙赣、湘桂、黔桂等新铁路的兴建,促进了全国铁路建设的蓬勃发展。11
  除此之外,还有著名的真如国际电台,那是中国人自己办的范围最大、历史最早的电台,也是张静江任职建设委员会期间的杰作。有了这个电台,中国从此可以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了。他在创办这个电台的时候,大多数中国人的脑子里还没有“无线电”这个概念呢,张静江在这个领域里也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奠基人。
    西湖博览会——振兴民族实业的历史图卷
  张静江两次出任浙江省省长,在主浙期间还有一件极具轰动效应的政绩,即成功地举办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博览会——西湖博览会。
  西湖博览会于1929年6月6日在杭州召开,宗旨是提倡国货,奖励实业,振兴文化。规模之大,把大半个西湖都当做了会场,包括断桥、孤山、岳王庙、北山、宝石山麓以及葛岭沿湖地区,周长达4公里,面积约5平方公里,布满了博览会的各种展馆。内设革命纪念馆、博物馆、农业馆、教育馆、卫生馆、丝绸馆、工业馆,还有特种陈列所、参考陈列所、铁路陈列室、航空陈列处、电信陈列室等等。展馆、展厅、展室和商店有上百个,参展展品1476万件,展品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