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慈禧-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璞姿拇笞镒匆灰谎段手ぞ荨L澳粗甘帐芑呗福斡盟饺恕2淌凫髦痪痛艘幌睿赋鲅馈⒘跞囟耍⑶乙不怪皇欠缥牛⑽奘稻荨F渌赶罡呛炱浯剩肯滴芨妗U庀滤欠噶四眩缇菔祷刭魈螅翘蟛灰餐形芨嬷铮銮宜泶耸碌牡紫甘鞘裁矗不姑幻濉W钪沾蠹以诟醋嘀杏昧松跷魃鞯挠镅孕鹗錾笱兜慕峁痛斫ㄒ椋涸脑勰谔澳⒔居⒗咳ā⑨咚礁骺睿洳荒苤赋鍪稻荩治幢鼐〕鑫抟颉?鎏澳卤臼絷用粒峭馊怂艿眉V两居⒗咳ā⑨咚剑赜谡俣园焓率绷髀抖四撸烟邮ッ鞫醇3嫉确槛碲齑笕ú僦陨希θ绾谓淄醪眉跏氯ǎ允颈H睬字Α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八讲 压制奕䜣(3)
其次,慈禧亲拟上谕,尽除奕䜣一切职务,并昭示天下。
慈禧再次召见周祖培和倭仁,不待看完他们的奏议,就拿出一份她以同治帝名义亲拟的朱谕:
朕奉两宫皇太后懿旨:本月初五日据蔡寿祺奏,恭亲王办事徇情、贪墨、骄盈、揽权,多招物议,种种情形等弊。嗣(似)此重情,何以能办公事!查办虽无实据,是(事)出有因,究属暧昧知(之)事,难以悬揣。恭亲王从议政以来,妄自尊大,诸多狂敖(傲),以(倚)仗爵高权重,目无君上,看(视)朕冲龄,诸多挟致(制),往往谙(暗)始(使)离间,不可细问。每日召见,趾高气扬,言语之间,许多取巧,满口胡谈乱道,嗣(似)此情形,以后何以能办国事?若不即(及)早宣示,朕归(亲)政之时,何以能用人行正(政)?嗣(似)此重大情形,姑免深究,方知朕宽大之恩。恭亲王著毋庸在军机处议政,革去一切差使,不准干预公事,方示朕保全之至意。特谕。
并且要求不经军机处,由内阁直接昭示天下。
从慈禧的这份手谕中,我们不难看出以下几个问题:
1慈禧用自己不高的汉语水平亲拟谕旨,显示了她打压奕䜣的决心慈禧虽然粗通文墨,但她的汉语文水平不足以达到草拟诏书的程度。然而,争强好胜的慈禧,全然不顾她会将自己的不足之处暴露于世,并可能成为全天下笑柄的可能,毅然抛弃御用大臣,执意自己动手起草诏书,整个朱谕文字之尖刻激烈,让人感到畏悚,“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这完全出乎大家的意料,慈禧的用心昭然若揭。
2慈禧要的就是发难的机会,并不在意发难理由的真实与否
慈禧对于奕䜣日益膨胀的权力十分担心,她对于权力追逐的强烈欲望使她不能坐视奕䜣力量的壮大,更何况此时奕䜣的风头正健,她不需要确凿的证据,只需要可以发难的口实。因此对于蔡寿祺参劾奕䜣的所谓徇情、贪墨、骄盈、揽权等罪证全属风闻,由此完全可以为奕䜣开罪的事情,并不感兴趣。仅仅是“莫须有”的罪名就足够了。从慈禧所列举的奕䜣罪状来看,也无非是一些工作态度问题。
3慈禧大胆违制行事,只为扳倒奕䜣
慈禧命令罢免奕䜣的谕旨不必经由军机处,而由内阁速行天下,是严重违反祖制的事件。因为自雍正设立军机处百余年以来,如此重大的上谕必须经过军机处,她违制而行的原因,就是因为此时军机处掌握在奕䜣手里,军机大臣也都是奕䜣的羽翼,她绕开军机处,就是希望能立竿见影地晓谕天下,以免节外生枝。
奕䜣等向两宫皇太后恭进的春帖子这样,慈禧毫不留情地开去了奕䜣一切差使,可怜的恭亲王只剩下光杆皇子的身份了。在清末的好几种笔记中都记载了一则无法证实的故事,而且故事发生的时间也各有不同,由于恰好与我们刚刚讲到的处分结果相符,因而转录在此似也贴切:
一次,慈禧与奕䜣两人为不同的政见争吵起来,慈禧愤然责备奕䜣无理,对他说,“你事事与我为难,我革你的职!”奕䜣也不甘示弱,回敬道:“臣是先皇第六子,太后能革我的职,却不能革我皇子的身份!”果然,这次慈禧革了奕䜣所有的职务,只为他保留了皇子的身份。
回想政变成功以后,慈禧竟然在几日之内连封恭王几项要职,其恩泽上被母亲,下及子女。一时叔嫂之间互信之诚,报恩之厚,于历代鲜见。不想,短短三年里,所有恩赏,一日之内,荡然无存。不由得让人慨叹世态的炎凉!或许,这并不仅仅是人情的冷漠,而是权力的角逐与###的惨烈已到了泯灭人性的境地。
三
诏书发布后,“朝野骇愕”,如此巨大的政治风暴,朝野上下猝不及防,许多满汉大员不知所措;慈禧仅凭蔡寿祺一道捕风捉影、“难以悬揣”的奏折,便给奕䜣定下罪状,并开去所有职务的做法,人们很不理解。一时间反应之强烈,出乎慈禧意料,她面临极大的压力和挑战。
第八讲 压制奕䜣(4)
1诏书发布后,不论宗室亲贵,还是部院大臣,外省督抚,都对慈禧的做法表示反对一时间,满朝文武上自亲王、大学士、军机大臣,下至科道言官,大家众口一词,要求恭亲王复职。
更令慈禧没有想到的是道光帝的第五子惇亲王上书为奕䜣辩白。他说:“有关于恭亲王的事情,实属暧昧,仅仅以语言和行为上的小过错,就骤然予以严惩,无以昭示天下。”并一语中的地指出:“恭亲王自做议政王以来,办理事物,没有听说有什么大的劣迹,惟有皇太后召对时,在言语词气之间,有一些不恭,这也不是臣民所共见共闻的;而所参劾的内容又没有真凭实据,若一味坚持罢斥奕䜣,恐怕传闻中外,议论纷纷。”
惇亲王是“奕”字辈中最年长的亲王,而且性格直率敢言,如今他出面吁请,慈禧自然不能不考虑。次日,早朝中发生的一件事情颇能说明此时慈禧内心的矛盾和所承受的压力。
接到惇亲王奏疏后的早朝,慈禧分别召见了倭仁和周祖培等八位大臣,明确表示对奕䜣的处分不能更改;召见文祥等军机大臣时却说,你们共同上疏请求重新任用奕䜣,照办就是了。
于是倭仁等与文祥等共同召开六部九卿等参加的会议,可当文祥传达了太后旨意后,倭仁坚决反对,说这不是太后的旨意,双方各持己见,争论不休。于是,大家只好让钟郡王(奕䜣的八弟)出来作证,因为这天早晨是钟郡王以押班者的身份分别带领他们去召见的,也只有他才听到了慈禧的两次懿旨。但是钟郡王却语出惊人:“固皆闻之。”也就是这两方面转述的太后懿旨都是慈禧说的,他完全听到了。这是怎么回事?大家面面相觑,无所适从。
慈禧向来以机变、狡黠著称,听政三年,一直以明断与果决为朝臣所倾服,然而此时她却一个早朝两种态度,如此的犹豫不决,难怪朝臣“相顾失色”了。
2蔡寿祺所言为不实之词
经审讯,蔡寿祺所言总理各国事物衙门的薛焕与陕西巡抚刘蓉均是贿赂奕䜣而得此任,系属风闻,反倒是刘蓉戳穿了蔡寿祺在四川招摇撞骗、惨遭驱逐的事实。获悉真相以后,朝野哗然,大清帝国二百多年中,还没有一个人敢用“莫须有”的罪名参劾一个亲王,而这个亲王是皇帝的嫡亲叔父,是为小皇帝的母亲一手完成垂帘听政事业的功臣,更是军机处的领班大臣。然而正是依据了这些不实之词,他竟然被革去一切职务。慈禧感觉到了沉重的舆论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慈禧被迫做出妥协,当然,她认为打击、羞辱恭亲王的初衷已经达到,便在四月十四日召见了奕䜣,恭亲王当时伏地痛哭,其实他多半是百感交集——原来他确实没把这个嫂子放在眼里,而且自己功高盖世,命运竟然像羽毛一样顷刻间被折转翻覆,他深感猝不及防!慈禧又以同治帝的名义下达谕旨,说由于恭亲王伏地痛哭,无地自容,经面加训诫后,既然能够领悟此意,改过自新,所以“仍在军机大臣上行走”,但免去他议政王头衔,“以示裁抑”。
慈禧通过蔡寿祺的奏折所引起的这场风波,“玩一亲王于股掌之上,谴责之,以示威,开复之,以示恩”(蔡东藩语),使恭亲王的权力大为削减,而自己得以正式执掌朝廷内外大权。此后又进一步对恭亲王领导的洋务事业进行打击和限制,使其“事无巨细,愈加夤畏之心,深自敛抑”,可谓进一步退三步,举步维艰,大清帝国刚有点新气象的洋务运动又落在了日本明治维新的后面。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九讲 初兴洋务(1)
慈禧垂帘听政初期,正值西风东渐、洋务兴起的特殊时期。也就是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清政府一批上层官员,以自强、求富为目标,从中央到地方,积极发展近代教育、近代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建立了近代的海陆军。在专制主义皇权至上的历史时期里,如此重大的政治决策,没有最高统治者的允许和支持,是不可想象的。
一
慈禧垂帘听政以后,一场持续近三十年的学习西方的改革运动在中国开展起来,像引进国外的先进设备、办合资企业、建立外语学校、送学生出国、购买军舰和洋枪洋炮、建设新式海军等等。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出现了这些与洋人密切相关的事物,时人称之为“洋务”,我们今天称它为“洋务运动”。如此大规模地引进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和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原因是多方面的。
最直接的原因是经历了鸦片战争以后,在一次次的被动挨打中,部分中国人被“打”醒了,他们开始意识到中西之间存在的差距,中国面临着“数千年所未有之变局”、“数千年所未有之强敌”,怎么办?他们提出办法就是兴办“洋务”,而恭亲王奕䜣就是其中的一位。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战火烧到北京的时候,奕䜣被留在北京负责与洋人交涉。恭亲王首先发现清军的武器不如洋人,根本打不过人家。签订《北京条约》的前几天,英法联军占领了安定门,把大炮架在城墙上,不签的话就炮轰北京城。过去清朝的大臣们包括林则徐都认为洋人只是在海上打仗厉害,在陆地上打仗根本不行。结果双方一开战,发现洋人不仅在海上有坚船利炮,陆地作战也很有一套。签约后,英法联军举行了入城仪式。恭亲王一看清军的仪仗队与外国的仪仗队根本没法比,装备差得太远,对他产生了强烈的刺激。尤其令他羞愧难当的是,与洋人谈判的时候,整个北京城找不到一个会讲洋话的人,只能请外国人翻译。结果,外国人怎么说,大清官员就怎么听……他不由得慨叹:大清帝国的武器和技术确实太落后了。只有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才能使中国改变落后的局面,才能改变被动挨打的状态。
北京条约签字图
与此同时,一些封疆大吏,如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人也在要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这一点上与奕䜣形成共识,这些人逐渐凝聚为一股强大的势力,形成了上下呼应的局面。他们认为要挽救统治危机、抵御外侮,必须仿效西方的“坚船利炮”,“练兵制器”以“求强”。于是各项洋务活动在这些洋务派的手中一步步地发展起来:1865年在上海设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内设翻译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