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警惕美国的第2次阴谋 >

第12部分

警惕美国的第2次阴谋-第12部分

小说: 警惕美国的第2次阴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可以这样来分析日本的困境:日本是美国国债市场的超级购买者,如果日本抛售美国国债,将引起国债市场恐慌性下跌,国债价格下跌将导致日本所持国债增加亏损。这是第一重损失。
日本抛售国债同时也会引起美元的贬值。因为外汇市场的投资者预期到:日本抛出国债后,将会把美元兑换成日元,这将增加美元的抛压,导致美元下跌。美元贬值是日本需要预见到的第二重损失。
因此,从博弈的角度分析,如果日本大规模抛售美国国债,美日都将遭受巨大的损失,如果美日合作协调,双方都受益。
所以,日本只有帮助美国稳定美元,才能避免亏损。
一句话,美国在金融上已把日本控制住了。
除了日本投资者拥有庞大金额的美元资产外,日本政府也拥有庞大的美元资产。
1985年广场协议后,面对日元持续大幅度升值的情况,日本政府经常干预外汇市场,通过买进美元,抛出日元的干预措施防止日元升值。结果使得日本政府拥有的外汇储备越来越多,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根据日本中央银行自己说,日本拥有的外汇储备的90%是使用美元来运作的,其中主要是购买美国的国债。
因此,日本必须支撑美元。 
                  
 继续购买美国国债以支撑美元
 在“广场协议”之后,日本机构投资者继续大规模购买美国国债。从1986年到1989年,日本购买美国国债金额超过1985年。从纯粹投资的角度来看,日本机构投资者的这种投资行为让人看不懂。由于美元的大幅贬值,已经使日本的机构投资者损失惨重,为什么日本人还大量购买美国国债?
当时的美国经济学家彼得·德拉克(Peter Drucker)对这种现象也感到大惑不解,他在其著作《新现实》中这样写道:1985年秋下调了美元对日元的汇价后的资本和投资的流向是出乎意料之外的,美国的主要债权国(对美贸易收支顺差国)……尽管看到自己庞大的美元资产的价值已减少了一半,却仍然继续将资金投向美国。他们购买了美国国债,支撑了美国的财政赤字。
一种解释是美国相对日本较高的利率吸引了日本投资者。由于美国“国际政策协调”结果,在1985年之后的几年里,美国与日本的长期利率差保持在3%上下,这吸引了日本资金从低利率的日本流向相对高利率的美国以获得较高的收益。但这种解释缺乏说服力,因为美国相对较高利率的收益是会被美元贬值所吞没的。
另一种合理的解释就是日本为支撑美元而做的努力。1985年秋天“广场协议”后,尽管美元大幅度贬值,但美国的贸易赤字仍继续扩大,1986年为1550亿美元,1987年创造1700亿美元的历史最高记录。为保持美国的国际收支平衡,必须有外国资金流入,以资本项目的盈余来弥补经常项目的逆差。如果没有国外资本的流入,美元就会大幅度贬值,通过美元贬值来压缩经常项目的赤字以维持国际收支平衡。
而日本从两大角度来说,是不希望美元贬值的。其一是日本投资者和政府拥有庞大的美元资产,美元贬值会增加这些美元资产的损失。其二是避免因日元升值而打击日本的出口。到80年代,日本的制造企业已高度依赖对美国的出口,美元贬值,日元升值将抑制日本产品的出口。所以,为了日本的利益,日本必须向美国提供资金,以维持美元价值。
日本大藏省(日本财政部)为支撑美元付出了许多努力。据说,在80年代后半期,每当美国长期国债在对外招标时,日本的机构投资者都会接到大藏省官员打来的电话。表面上,他们是了解日本机构投资者认购美国国债的意向或行动,但这些官员还经常会顺便告之其他公司购买美国国债的情况。这样一来,日本的机构投资者自然就不会保持沉默,很多日本机构投资者在遭受亏损后经常抱怨说他们是不得不采取迎合当局意图的行动。
曾有这样一个故事:
1988年3月,里根总统任期届满,美国正在进行新一届总统的选举。在此期间,美国债券市场出现传闻说,日本在财政年度结账时,日本机构投资者将会抛出手中的美元债券。这一传闻引发了美国国债的动荡,为稳定美国国债市场投资者的信心,日本大藏省赶紧要求日本人寿保险公司发表声明:“就是4月以后也不打算抛出美元债券”。但投资者对日本公司方面的“承诺”还是感到不放心。于是,大藏省有关官员亲自出马游说市场,强调日本保险公司声明的背后有大藏省的意图。日本中央银行也出来说:“日本拥有外汇储备的90%是用美元运作的”。意思很明显,日本政府向美国国债市场的投资者表明:美国国债市场的稳定关系到日本的利益,日本机构投资者是不会置国家利益不顾的。
事情演变到这一地步,日本已越来越深陷于美元的控制中。整个80年代,日本一直在大量购买美国国债,向美国注入资本。1985年之前,是为利所诱,抗拒不了美国高利率和强势美元所蕴涵的高收益的诱惑。而1985年“广场协议”之后,则是无奈之举,为了保护日本庞大的美元资产免遭美元贬值所带来的损失,只有继续购买美国国债以支撑美元。只要美国的庞大贸易赤字不结束,日本就必须不断向美国输出资本,以维持美国的国际收支平衡。如果流入美国的资本断流,将可能引发美元的暴跌。如果美元暴跌,日本庞大的美元资产则进一步大幅度缩水。因此,除了不断地购买美国国债,向美国注入资本外,日本已无路可走。
这就是为什么面对着美元持续下跌,日本机构投资还在不断地大规模增加美元资产的真实原因。 
                  
 日本实施低利率政策以制止美元下跌
 1987年,面对美元持续且快速下跌,七大主要工业国(G…7)政府坐不住了,希望采取联合措施制止美元的跌势,稳定美元币值。于是G…7政府官员在巴黎召开协商会议,会议的结果是达成罗浮宫协议(Louvre Accord),该协议的主要精神是:1、七大工业国应共同合作来稳定汇率;2、七大工业国建立共同磋商机制,协调各国的宏观经济政策。
日本政府为稳定美元做了最大的努力,1987年2月独自降息,将日本利率下调到了的超低水平,并一直维持到1989年5月,前后历时两年零三个月,希望通过扩大美国和日本的利率差来稳定美元币值。而美国在此期间连续三次上调利率,1987年9月,艾伦·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取代保罗·沃尔克就任美联储主席,他将美国的官方利率上调到了—6%。
扩大美日两国利率差的政策暂时起到了效果,在1987年—1990年期间,美元稳定回升,从1987年1美元兑120日元的最低点上升到1990年初的1美元兑160日元。日本终于过上了一段时间的好日子。
正所谓“福兮,祸之所伏”,日本这一超低利率的政策给未来日本经济带来了致命的隐患,超低利率政策导致了日本股票和房地产泡沫,90年代经济泡沫破灭后,日本经济陷于长期的衰退之中。 
                  
 日本的华尔街保卫战
 1987年10月19日是美国股市的“黑色星期一”,这一天,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下跌了500点,跌幅高达20%,冲击波立即波及到全世界。
从经济基本面来分析,此次美国股票暴跌的根本原因可以说是美国长期积累起来的经常项目赤字所致。1987年,美国贸易赤字达到创纪录的1700亿美元,巨额的贸易赤字需要不断地从国外引进资本,如果外国资本流入因突发事件得不到保证时,将引发金融危机。1987年10月的“黑色星期一”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爆发。
1987年9月,美国上调官方利率。与此同时,联邦德国也随美国提高了利率,联邦德国的此举立即遭到当时美国财政部长贝克的严厉批评,贝克认为联邦德国这样做违法了国际协调政策,并表示这样是无法确保美元的稳定。贝克的这一讲话引发了证券市场的恐慌,投资者开始在股票市场和股票期货市场抛空,引发10月19日的股市崩盘。
面对昨夜华尔街股市的崩溃,美元大幅度贬值,日本金融政策当局立即作出反应:政府托市,通过稳定日本股票市场推动美国股票市场的稳定。为此,日本金融、证券和保险的政府主管部门大藏省官员向日本四大证券公司表达了希望他们立即出面大规模买进股票护盘的意向,四大证券公司在第二天日本股市开盘后立即大量买进,虽然没有挡住如潮水般的抛盘,但是却极大地缓解了日经225指数的跌幅。与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的股票市场相比,日本的股票市场跌幅最小。
为了使股市迅速从“黑色星期一”的打击中恢复过来,大藏省放宽政策允许各种企业信托基金入市买卖股票,这些“救市政策”使日本股票市场很快从危机中走了出来,继续上涨。
日本股票市场的良好表现稳定了美国投资者的信心,只要日本没问题,美国也就有救了。
在“黑色星期一”的应急处理中,日本大藏省表现出的雷厉风行的做法,将日本对美元的极度重视深深地留在了全世界的印象中。日本这一做法等于告知天下,除继续支撑美元外,日本没有自己的货币政策。 
                  
 巴塞尔协议:美国遏制日本的又一…
 1985年广场协议后,日元大幅度升值,于是日本在美国掀起了直接投资浪潮,大量购买美国的土地、房产、宾馆、饭店、高档办公大楼,同时,大规模兼并收购美国的企业等。在美国媒体的强大压力下,美国政府希望能有效地抑制日本资本的强劲增长势头。巴塞尔协议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出台的。
国际清算银行是由美英等欧美发达国家中央银行出资建立的银行,目的是通过各成员国的相互协调,规范各国银行的国际竞争和发展。
1987年底,国际清算银行(BIS)下属的银行业务条例和监管委员会提出了一个统一的国际银行资本充足率标准协议,该协议于1988年7月正式发表,全称为“巴塞尔银行业务条例和监管委员会统一国际银行资本衡量与资本标准的协议”,通常被人们称为“巴塞尔协议”。该协议要求:凡是从事国际业务的银行,必须将总资产中的自有资本比例维持在8%以上。
美国外交评议会研究主任埃萨·凯普斯坦(Ethan Kapstein)在分析巴塞尔协议制定的目的时坦言,在1988年出台该协议,目的是为了抑制日本银行的高速扩张。
1982年,在世界主要的25个发达国家的银行的境外融资余额中,美国银行的国际融资金额居第一位,为6060亿美元,占28%,日本的银行居第二位,为4570亿美元,占21%。但是到了90年代,日本的银行境外融资规模比80年代初增长了倍,余额高达20720亿美元,跃居世界首位。正是为了控制日本的银行国际业务的这种高速增长势头,国际清算银行才出台了巴塞尔协议。
埃萨·凯普斯坦就巴塞尔协议制订的内幕过程作了如下描述:
美国根据本国银行经营风险的情况,商讨自有资本的比例标准。而如果仅将这一标准运用于本国的银行,则难免损害美国银行的国际竞争能力,所以美联储主席沃尔克才把它拿到国际清算银行去寻求国际协调。不想,却因联邦德国、法国和日本等国的强烈反对而受挫。于是,美国改变了策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