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鸟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同风 >

第4部分

大同风-第4部分

小说: 大同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伯温来到北平对徐达说:“请将军任射一箭,箭落之处,便是北京城开工营建之所。”

    徐达一声“遵命”,即弯弓向北,箭矢若飞。

    刘伯温带人登船,顺了大运河一路追踪。

    徐达神箭穿云破雾,飞落如今北京城南20多里的南苑。当地几位大财主先是被这突来的一箭吓了一跳,后知悉事情原委,便拔出神箭,偷偷插到现今后门桥处。

    后门桥跨什刹海而入玉河,始建于元代,初名万宁桥,后改为单孔石拱桥,俗称海子桥。因建自俗称后门的地安门之北,故得名后门桥。

    刘伯温掐指一算,追至南苑,却不见箭镞,便找来那些财主质询。财主们晓得刘伯温的厉害,岂敢瞒哄,赶忙异口同声说:只要不在我们这里建京城,您开什么条件都成。

    刘伯温一思忖,随机应变道:京城可以不在这里建,但建城银两须由你们来出。

    从西直门城楼开建,直到整座都城竣工,所用银两皆哗哗啦啦,出自南苑及其他北京当地财主之库。

    攻克元大都之后,映入徐达眼帘的城邑呈长方形,版筑夯土墙的城垣豁豁残破,衣衫褴褛。
第12节,
    徐达当即下令重整北平城垣及其防御设施,并禁约士卒:凡典籍、建筑诸物,皆护之若宝;维稳城中秩序,不得侵扰百姓。

    修建大都城垣,徐达一是对原夯土做包砖灌浆,强基固体,彰显宏威与观瞻;二是废掉北面原光熙、肃清两门,并在原大都北城墙以南五里,高筑一道新城墙,强化防范逃往塞北蒙元势力的可能骚扰。新修城垣仍开两门,将原安贞门、建德门分别改称安定门、德胜门;又改东边的崇仁门为东直门,西边的和义门为西直门。

    朱元璋曾以“万里长城”溢美徐达,非空穴来风。攻克大都后,徐达即奉命主持修筑居庸关、古北口、喜峰口等处关城。“发燕山等卫屯兵修永平、界岭等三十二关。洪武六年(1373年),徐达复率诸将北伐,败元军于答剌海(今内蒙古达来诺尔湖)。还军后,戍守永平一带。洪武十一年(1378年),领兵在古北口筑关设防,使其成为拱卫北平的重要屏障”;“创建山海关,内设山海卫,领十千户所,属北平都指挥使司”。1米1花1书1库1 ;http://www。7mihua。com

    高筑墙、广积粮的明朝,集历代长城修建之大成。整个明朝历史,即为一部长城贯穿的历史。明长城从山海关到嘉峪关,长达数千公里,呈拱卫北京态势。居庸关长城属长城重要关隘,为燕京八景之一。为防元顺帝卷土重来,居庸关建起水陆两道关门,每一关门建有瓮城;慕田峪长城传说是徐达大败元兵之处;山海关乃长城的起点,且有“天下第一关”之称。明洪武十四年(1381),因其倚山傍海,徐达起名山海关。山海关长城聚集萃显中国古长城之精华,且为卫佑北京之人造屏障。

    “天设山河,秦筑长城,汉起塞垣,所以别内外,异殊俗也。”从赵国、秦朝到明代,修筑长城皆出于防御心理,防御对象便是游牧民族及其坐骑——马。这里的马,不像“楚河汉界”在中国古代象棋里的马,设个障碍便可绊住马腿,使之无法前行。马背民族长鞭一甩,万马奔腾,盘亘于崇山峻岭之上的长城,跃若小桥流水。康熙就看出了其中破绽,跺了跺脚说:修筑长城,实属无益。

    徐达与大同别有一番情缘,其女儿后来在大同代王府里做了贵妃。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有记:“大同府为太祖第十三子代简王封国,又纳中山王徐达之女为妃。”徐达将修建北京城的做法用之于大同,甚至大同城与北京城的修筑互为参照,一枝两花。

    大同城墙以规整有制的石条、石方为基础,分段逐层夯成。城墙折角,雄立四座角楼,西北八角楼起于八卦十二方位之首“乾”位,曰“乾楼”或“八角楼”,因其高峻拔萃,亦称“镇城之楼”。人们常常登楼览胜,遂名云中八景之一“镇楼秋爽”。

    “塞晚浮烟重,天空岁月闲;山云低薄暮,楼日压重阴。”公元1507年春天,明代思想家、文学家李贽从南国泉州来大同拜会时任大同巡抚的好友梅国桢,以《乾楼晚眺》五言律诗三首,登楼抒怀。
第13节,
    秋风吹楼千声漫,白云洗空一碧鲜。大同乾楼媲美于“秋风楼”、“滕王阁”、“岳阳楼”。“秋风楼”因汉武帝《秋风辞》得名:“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四望河山连朔漠,一天风露倚清秋”;“半壁夕阳红影瘦,一钩山色翠眉纤。我非能画王摩诘,谁是先忧范仲淹?遥想滕王旧时阁,潇潇暮雨卷珠帘。”“滕王阁”与“岳阳楼”同为中国名楼,尤借王勃《滕王阁序》、范仲淹《岳阳楼记》,不翼而飞,盛名传世。

    乾楼之东的望楼——洪字楼,结构与造型甚为精美,属望楼之最。望楼为中国古城墙之鲜见,乃研究中国城垣建筑弥足珍贵的历史遗存。

    大同城池方正若砚,光风霁月,现存文峰雁塔,恰如一支古笔,插于其上。文峰塔竣工于明代天启年间,高约14米,为八角七级砖构宝塔,秀然端庄,玲珑雅致。宝塔下部每面石碣上镌刻着全城历朝举子姓名及其功名,以资奖掖,雅称“功名碑”。如其上所刻:李殿林,内阁中书,同治辛未二甲进士,钦点翰林云云。

    说到进士,不可忽略的是东汉明帝时,一个叫卫暠的读书人,来自代郡(今大同阳高县,古称高柳,曾为东汉代郡治所),被举荐为进士,可惜从代郡至洛阳拜见皇帝途中,竟客死于安邑(今山西夏县)。汉明帝闻知,扼腕下诏,令厚葬安邑之地。

    “千柯繁茂,万叶云兴。”卫暠后代因荣及茂,遂成名门望族,尤以书道名世传代,如曹魏时的卫觊、卫瓘,两晋的卫恒、卫宣、卫庭兄弟,以及书圣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

    卫夫人卫铄,东晋初年汝阴太守李矩之妻,卫瓘的族孙女。其上承钟繇,门出王羲之。卫夫人书法或如“碎玉壶之冰,烂瑶台之月,宛然芳树,穆若清风”;或如“插花少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海浮霞”。其所著《笔阵图》书论,阐发“多力丰筋”之创见,并分别以“横”如千里阵云、“点”若高峰坠石、“撇”似陆断犀象、“努”像百钧弩发、“竖”以万岁枯藤、“捺”状崩浪奔雷、“钩”显劲弩筋节,释论汉字偏旁书写法度与技巧,被后世尊崇为千古法度。

    春秋四载,大同府衙率先落成揭幕。门楼气派,耸然入云,“三晋名邦”巨匾赫然悬挂其上。门前三座牌坊,分别为正坊“云中郡坊”,迤东“师帅坊”,迤西“承宣坊”。另有一座照壁,雕镂画刻,雄矗正南。府门左为银亿库,牌坊门之右为迎宾馆。
#米#花#书#库# ;http://www。7mihua。com
第14节,
    大门内正中大堂“牧爱堂”匾额,壮观中显平和,庄严里有暖情。尤是动词“牧”,画龙点睛,生动传神。拳拳爱民之心,跃然其上。既切合大同游牧农耕交汇之特征,又使其后的宾语“爱”活然有形,可感可触,可谓用心良苦。

    重修大同城竣工后,为壮军威,彰耀功德,徐达特令在城中心四条大街交会处,建起一座木式东西南北四个正面的牌坊。其结构精巧,势态宏美,民间称四牌楼,有坊额赫然。环而抱之,十字街东名和阳街、西名清远街、南名永泰街、北名武定街。四大街每条中段十字路口处,各建一楼:太平楼与钟楼东西相望,鼓楼与魁星楼南北呼应。四条大街连通四座城门,每门之外是瓮城;瓮城之外,有一道弧形城墙,将瓮城圈拢在内,谓之“月城”。瓮城旁设城门,城门上建“箭楼”,或称“匾楼”。∑米∑花∑书∑库∑ ;http://www。7mihua。com

    莫非徐达功高盖主,令朱元璋疑心再起?明代“吴中四才子”徐祯卿《翦胜野闻》:徐达患有背疽,朱元璋特赐蒸鹅一席。徐达晓知皇上意思,无奈含泪咽下。因鹅为发物,遂毒发而亡。

    唯愿这一“野闻”纯属坊间笑谈而已,不足为凭。

    牌楼坊表,乃用以表彰忠孝节义功德科第者。大同牌坊林立,远与北魏平城里坊民居溯为源流,近同徐达“四牌楼”支脉依系。明代时大同牌坊90多座,清初扩展为105座,建国初尚存30余座:“云中郡坊”、“师帅坊”,“承宣坊”,“激扬文武坊”,“尽忠言事坊”,“烈妇坊”,“黄甲题名坊”,“进士坊”,“五代一品坊”,“昭代名臣坊”

    御河桥东西两端,尚建有“兴云桥坊”,桥下流水翻腾如龙,桥头牌坊翩然若凤,端的是天生一好景也。清代有《兴云桥碑记》:乃采石于宏山之下,凡为柱二十四,自上下流而望之,屹然壁立表门阙,饰神祠。

    牌坊蔚然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在民间甚为普及。其不仅集建筑、雕刻、绘画、书法多类于一体,且升华为一座功德道义及温良恭俭让的表征。或木或石,肃然神圣。福州戚继光祠堂牌坊里街东西两端,分别立有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所建的“母子节孝”、“父子总督”两座花岗岩石雕坊,为明代大型石雕珍品。

    徐达筑墙起垣余韵萦回,明大同城增建不止,其特点愈益鲜明:一、外轮廓未采用通常的平直做法,而像齿轮咬合,凸凹相间排列有序;二、在南城墙东部,建前面提及“雁塔”一座,俗称瞭望塔,乃中国城墙史上稀缺之笔;三、登临城墙,城内街衢四合院尽收眼底。东、南、西、北四条主街以“十”字通衢,将城区划分为四个板块,每板块又由次十字街将其分为四片,每片再由两层十字街分为若干小区。所谓“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条绵绵巷”,说的就是这种具有北魏平城坊特色的格局;四、以高大坚固的镇城为主体,南、东、北墙外各有一座自成一体的四边形小城:南小城、东小城、操场城。各小城又有独立的瓮城和月城,通过吊桥与主城连接。主城吊桥若高悬不放,纵然入了外围小城,也难以进到大同镇城。五、整座城墙之外又筑以壕堑,即护城河。夏秋之际,护城河绿水绕城,波光镜荧,城墙倒影,天上人间。
第15节,
    大同府城设计之精巧,防卫之严密,使成语“固若金汤”因找到极佳例证而焕然生彩,也使大同成为中国古代军事建筑史上罕见的“巍然天镇”。

    明代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