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私人翻译回忆录-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幼叱鋈嗣裎彼瘴4舐サ恼牛员闩阃笫沟侥逋蟹虻陌旃摇N憾伞し搿さ隆な媛妆げ粑沂呛苁煜ぁN以啻闻阃饷橙嗣裎泵赘哐锏轿挥谒固鼓崴估蛩够郑ù忧暗牧邪航莘蚪郑�1996年之后恢复此名——译注)的德国大使馆,以及位于净街(现在是俄国东正教牧首的住宅)的大使官邸去。最近一次,我在白俄罗斯火车站的月台上见到过舒伦堡,他在那儿欢迎从柏林回国的莫洛托夫。那天,大使戴着闪闪发亮的圆筒高帽,身穿燕尾服,肩披风衣。今天,他身穿一套深灰色长大衣,细毛毡礼帽,像当时最时兴的那样,帽檐略微朝上翘一点。跟大使一起从黑色“奔驰”出来的还有大使馆的参赞古斯塔夫·辛格尔,他精通俄语,充任翻译。 把上衣留在存衣处之后,我们乘坐红木电梯上到二楼,然后走向苏联人民委员苏维埃主席的办公室。大使的优雅总是很引人注目。他身穿黑色小细纹西装,上衣口袋里插着雪白的手巾,浆硬的袖口上扣着两枚大型金袖扣,同样浆硬的领口,使他的头高高扬起。所以,打着自由结、别着浅蓝色珍珠别针的宽宽的黑领带十分醒目。剃得精光的脑袋,紧紧包着颧骨的黝黑的皮肤给了他的脸上连同精心修剪的小胡子一种东方风格。也许,这是长期呆在东方的缘故。舒伦堡多年来在德黑兰代表德国的利益。他显然很喜欢伊朗。在他的官邸里,挂满几面墙的是精美的伊斯法罕壁毯,许多古代的兵器,带着许多奇怪而精巧镶嵌物的盾牌,弯刀和短剑等等都非常引人注目。到处挂着小幅波斯画,有许多是色情题材,按照当时的标准这些都被认为有伤体面,但是表明了这个世袭贵族的大胆和“观点的宽泛”。 舒伦堡自信地沿着克里姆林宫走廊款步走在我们前面——他身材高大,挺拔,非常自傲。谁会想到,没过多少时间,盖世太保的刽子手将把他作为没有得逞的谋杀希特勒的参与者绞死?…… 也许,两个大使的悲惨结局是命中注定的:驻莫斯科的舒伦堡和驻柏林的杰卡诺佐夫。他们在恐怖的流血冲突前夕代表各自的国家,并且后来两人都被各自的政府审判并处死:舒伦堡于1944年,杰卡诺佐夫于1953年作为贝利亚团伙的成员被处死…… 莫洛托夫跟客人们问好,并请他们在靠墙的一条铺着绿色呢子长桌旁落座,之后他说道: “我邀请您来,大使先生,是为了通报如下事项。苏联政府认真研究了11月13日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提出的建议,并愿意在一定条件之下,肯定地对待签署有关政治经济合作的‘四国条约’……” 接下来,人民委员列举了各项条件。这些条件包括:德军立即撤出芬兰,通过签署苏联保加利亚互助条约以保障苏联黑海地区边境的安全,以长期租赁的方式在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海峡地区建立苏联的陆海军基地,承认苏联在波斯湾方向、巴图米和巴库以南地区的优先利益,日本放弃在萨哈林的煤炭和石油租借权等。
“帝城城门上你的盾牌”(2)
莫洛托夫接着说:“根据上述要求,必须对里宾特洛甫先生有关议定书的建议进行修改。我们认为,如果土耳其对苏联在海峡的基地表示反对,三大国——德国,意大利和苏联——必须制定并实施必要的外交与军事措施。因此,苏联政府认为,四国条约应该带有不是两个,像帝国部长所规定的,而是五个秘密议定书……” 人民委员简要地讲述了这些议定书的内容之后,请求大使立即将苏联政府有关“四国条约”的想法转交给柏林。 “我们希望尽快收到德国政府的回复。”莫洛托夫最后总结说。 送舒伦堡出去时,我激动万分。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海峡要有我们的基地了!这简直是妙不可言。令人想起了《先知奥列格之歌》中的歌词:“你的盾牌高悬在帝城城门之上”——帝城即君士坦丁堡,后来的伊斯坦布尔。 还有,我想起了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法承诺在德国一方作战的土耳其战败之后,将君士坦丁堡连同海峡移交给俄国。 当时,这些并没有做到。现在则可以实现了。 难道俄国沙皇们的自古以来的期望要由斯大林付诸实现?真的,人民将为此称他为智者伟人。一种大国豪气令我陶醉。我完全没有认真考虑过,实现这些计划会有多少苦难,多少血泪…… 1988年,当围绕1939年8月23日秘密议定书开始了辩论时,我进行了一番思考,如何可以避免诸如斯大林同意加入“三国条约”以及与此有关的所有问题引起不必要的对抗,或者事实真相被掩盖。我致信苏联外交部长谢瓦尔德纳泽,提出预先讲述当时的情况。过了一段时间,外交部副部长列·菲·伊利切夫的助手打电话给我。伊利切夫的意见是,类似的文章似乎为时过早。我非常熟悉伊利切夫,所以也没有指望其他的说法。他的回答,是“停滞”时期典型的思维方式。我给《国际生活》杂志写了一篇文章,详述了“四国条约”的全过程。这篇文章被接受了,并发表于该杂志1989年8月号。 现在,我国的某些历史学家有一种意见,即斯大林同意签订“四国条约”,只是为了试探希特勒,并且从来没有认真准备与其进行这样一个“不道德的”交易。但是,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尽管莫洛托夫要求舒伦堡尽快从柏林得到答复,希特勒的沉默为何没有使像斯大林这样疑心重重和狡猾的人警觉?柏林对苏方的反复询问也未作任何反应。为何斯大林没有得出应有的结论?我认为,关键在于,斯大林对自己思维方式有信心,根据这个方式,希特勒跟他斯大林本人一样,认为在现阶段与苏联的合作是有利的。 接下来几个月里,如果不考虑1939年9月23日根据一项秘密协定,把一小块立陶宛领土划归德国的话,苏德关系没有发生任何实质性的变化。两国政府达成协议,即德国放弃对这部分立陶宛领土的要求,而苏联政府则同意向德国政府予以补偿,为这块领土支付“750万卢布,折合3150万德国马克”。1941年1月10日,莫洛托夫与舒伦堡在莫斯科签订了与此有关的秘密协定,没有进行特别的庆祝活动。
塔斯社声明(1)
我被任命为苏联驻德国大使馆一等秘书。 斯大林为动摇希特勒进攻苏联而发表的塔斯社声明,直接误导了红军将领。1200架战斗机一夜之间被德国空军炸毁。 入侵开始前一个小时,满载军需物资的苏联专列驶入德国。 斯大林感到,希特勒将他玩弄于股掌之上,羞愤难当,在一周之内他跟任何人都不说话。 希特勒表示,打败苏联之后,最好还是把它交给斯大林来管理,因为…… 1940年12月,苏联新任驻柏林大使符拉基米尔·格奥尔基耶维奇·杰卡诺佐夫到达柏林之后,帝国办公厅主任奥托·梅斯内尔就立即跟他交上了朋友。显然,这种交情是得到希特勒批准的。当杰卡诺佐夫陪同莫洛托夫访问帝国首都并参加了在元首办公室的谈判时,希特勒就认识了他。杰卡诺佐夫是个矮个子,但身材结实,胸肌发达,略有谢顶,长着漆黑的眉毛——他在获得新任命时保留了副人民委员的职位,这也强调着他在“各族人民领袖”那里所受到的信任。 十二月底,我被任命为苏联驻德国大使馆一等秘书。开始上班时,杰卡诺佐夫对我非常客气,经常请我去吃晚饭,虽然使馆里也有专职翻译,他总是带我去参加所有重要的会谈。杰卡诺佐夫不仅给我看涉及到苏德关系的所有电报,而且还有从莫斯科给他这个党中央委员传过来文件。他一边喝着一瓶格鲁吉亚葡萄酒,一边喜欢讲述自己跟斯大林是同乡,因为两人都是卡尔塔林人(高加索的民族之一)。但他首先是贝利亚的人,并且是从安全机关调到外交人民委员会来的。显然,帝国办公厅考虑到了所有这些情况,所以才许可杰卡诺佐夫与奥托·梅斯内尔之间的特殊关系。 一般是每月两次,同样小个子、身材肥胖的梅斯内尔到大使这里吃午饭。他斜躺在椅子里,喝着白兰地和咖啡,“机密地”说,帝国办公厅正在拟定重要的建议,安排将来斯大林与希特勒的会见。他声称,这些建议旨在扩大德苏合作,并且在很大程度上考虑到了十一月份莫洛托夫与舒伦堡谈话时所讲的意愿。这本来是绝对的假情报。可是,杰卡诺佐夫自然地把与梅斯内尔的谈话内容向莫斯科作了汇报,而斯大林则最害怕与德国发生冲突、非常想跟德国保持“友好”关系,更相信了这些报告,而不是从各个方面传来的有关德国即将不可避免地入侵苏联的警示。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并没有出现德国人准备在英伦三岛登陆的迹象,斯大林对局势做出了独特的解释:希特勒是个经验丰富的政治家,在英国的问题解决之前,他当然要尽量避免与苏联发生冲突。而德军在苏联边境地区持续集结可以解释为元首想要跟苏联政府讨价还价时拥有“有说服力的理由”。但是,不能排除德军指挥部要求尽快进攻苏联。当时还没有培养出新的高级军官来顶替被镇压的指挥员们,先进武器装备的生产也没有开始。与芬兰的冬季战役暴露了苏联准备不足。根据这些情况,德军总参谋部要求不能拖延入侵。德国最高领导层斗争的非常激烈。天平一会儿倾向这一方,一会儿又倾向那一方。斯大林由此得出结论:必须小心谨慎,不能受挑衅,让德国军阀满意,必须尽量将希特勒引到自己一方来。如果能够忍耐,不回应挑衅者的挑战,那么希特勒就会明白,莫斯科不愿意跟德国弄僵,于是他会对自己的将军严加管教。 斯大林得出这个结论之后,便拒绝了有关制止德国空军在苏联领土上到处乱飞的建议,对德军士兵侵犯苏联边境的令人发指的事实置之不理。甚至当德军士兵杀害我边防军战士时,仅限于由大使馆向里宾特洛甫的副手魏茨泽克提出口头抗议。 德军花了三个月时间出兵巴尔干,以及元首的副手鲁道夫·赫斯飞到英国等等一系列情况,使斯大林彻底相信,1941年打不起来。甚至如果柏林决定要入侵的话,那也不会早于1942年春天。因为南斯拉夫和希腊的战役损失了宝贵的时间。像希特勒这样谨慎的政治家不会在夏季中开始入侵苏联,更何况德军——这一点斯大林是清楚的——没有做好冬季作战的准备。毫无疑问,赫斯是派去跟伦敦谈判的。但是,只要丘吉尔还当政,不能指望会达成妥协。而且,如果赫斯的使命彻底失败的话,希特勒也许会首先决定实施“海狮”计划。应该给元首一个信号,即在他与将军们的争论中支持我们。 就这样,1941年6月14日,在纳粹军队入侵苏联领土前一周,塔斯社发表了莫斯科的一个声明。其中指出,“根据苏联的情报,德国与苏联一样严格遵循着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条件,有鉴于此,苏方认为,有关德国准备撕毁条约、进攻苏联的传闻没有任何根据。” 发表这样一个异乎寻常的声明时,斯大林指望从希特勒那里听到类似的东西。但是,柏林一直保持沉默。塔斯社的声明没有动摇希特勒。德国新闻界根本没有提到苏联的正式表态。然而,苏联人,红军则被误导。�